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4967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属于塑料挤出技术。
背景技术
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指非钢带类软硬复合),A料与B料在汇合时,为了粘接 良好,在汇合面前两料腔最薄处不超过1mm,(一般在0.5-lmm之间),由于接触面积 过小,经常发生窜料现象,一般是材料偏硬的窜到材料偏软的型腔,造成零件表面及性 能不满足要求,在发生此现象后一般采取磨板方式进行返修,但是窜料现象还是无法完 全杜绝,在汇合处薄壁变形或磨损后又要窜料。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可防止两 种材料复合挤出时发生窜料现象,以保证零件表面性能符合要求。并可避免经常对薄壁 进行返修,减小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包括上板、中 板和下板;上板设有汇合缺口;在汇合缺口范围内的中板上设有A料挤出口和B料挤出 口;在下板上设有A料腔和B料通道,A料腔和B料通道之间设有薄壁;在薄壁的A料 腔一侧设有燕尾形的凸台。前述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中,所述燕尾形凸台的边缘距B料通 道的最短距离为2 3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薄壁的A料腔一侧设有燕尾形的凸台,燕 尾形凸台的边缘距B料通道的最短距离为2 3毫米,比原来的0.5 1毫米加宽了 3 4倍,彻底避免了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的窜料现象,可以提高零件表面性能指标。并可避 免经常对薄壁进行返修,减轻了维修工作量,减小了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有利 于解决PVC产品复合挤出时产生的窜料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上板,2-中板,3-下板,4-汇合缺口,5-A料挤出口, 6-B料挤出口,7-A料腔,8-B料通道,9-薄壁,10-燕尾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任何限制。实施例。如图1所示。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包括上板1、中板2和下板3;上板1设有汇合缺口 4;在汇合缺口 4范围内的中板2上设有A料挤出口 5和B料挤出口 6 ;在下板3上设有A料腔7和B料通道8,A料腔7和B料通道8之间 设有薄壁9;在薄壁9的A料腔7—侧设有燕尾形凸台10。所述燕尾形凸台10的边缘 距B料通道8的最短距离为2 3毫米。[0012] 图2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A料 腔7和B料通道8之间的薄壁9的A料腔7 —侧未设燕尾形凸台10,仅依靠只有0.5 1 毫米的薄壁将A料和B料分开,很容易发生窜料现象。
权利要求1.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包括上板(1)、中板(2)和下板(3); 上板(1)设有汇合缺口(4);在汇合缺口(4)范围内的中板(2)上设有A料挤出 口(5)和B料挤出口(6);在下板(3)上设有A料腔(7)和B料通道(8),A 料腔(7)和B料通道(8)之间设有薄壁(9);其特征在于在薄壁(9)的A料腔(7) 一侧设有燕尾形凸台(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燕 尾形凸台(10)的边缘距B料通道(8)的最短距离为2 3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防止窜料的结构,包括上板(1)、中板(2)和下板(3);上板(1)设有汇合缺口(4);在汇合缺口(4)范围内的中板(2)上设有A料挤出口(5)和B料挤出口(6);在下板(3)上设有A料腔(7)和B料通道(8),A料腔(7)和B料通道(8)之间设有薄壁(9);在薄壁(9)的A料腔(7)一侧设有燕尾形凸台(10)。本实用新型彻底避免了两种材料复合挤出时的窜料现象,可以提高零件表面性能指标。并可避免经常对薄壁进行返修,减轻了维修工作量,减小了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有利于解决PVC产品复合挤出时产生的窜料现象。
文档编号B29C47/08GK201800217SQ20102055681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2日
发明者吴红燕, 罗世扬 申请人: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