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3846发布日期:2018-09-14 20:2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模具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模具制造技术中,热压成型的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例如是鞋底制作上。在选取好欲制作的鞋底的模具后,通过加入并加热具有例如是发泡剂的混料后,即可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出所欲制作的鞋底。因此,模具的温控在热压成型的技术中是很重要的控制因素。

在现有技术中,对鞋底模具的加热往往是通过加热板,将鞋底模具放置在通有加热流体的加热板上,通过传导的方式来使鞋底模具发热。然而,由于利用传导的方式导热较为耗时,模具用来作热压的表面中较靠近加热板的位置受热较其他地方快,也因此造成整体发热效率不均匀。另一方面,加热板所发出的热并不会只被邻近热压表面的区域吸收,因此更提高了能量损耗。

现有技术中还有将加热单元直接制作于模具中,然而具有加热单元的模具在置换模具的同时也会需要更换加热管线的衔接,使模具置换的步骤更加繁复。同时具有加热单元的加入也会增加模具制作的成本,可拆卸式的加热管线也会造成安全上的疑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其中模具温控元件可以以良好的效率加热或冷却模具。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压系统,其可以轻易的置换模具,并以良好的效率加热或冷却模具。

本发明的模具温控元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且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第一温控槽用以容置模具并通过第一温控面与模具接触。温控流道配置在第一温控层中,且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第一温控面位于模具及温控流道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第一表面,其形成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第一凹槽在第一方向的截面积沿着第一方向自第一凹槽的开口内缩,且第一凹槽用以沿着第一方向置入或取出模具。

本发明的热压系统包括模具以及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模具温控元件用以沿着第一方向对模具加压。该模具温控元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该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其用以容置该模具并通过该第一温控面与该模具接触;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配置在该第一温控层中,该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其中当该模具放置在该第一温控槽中时,该第一温控面位于该温控流道及该模具之间,且该模具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凸起并内缩,而第一凹槽沿着第一方向的截面积自开口内缩。第一凹槽用以沿着第一方向置入或取出模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至少一内槽结构,形成于第一凹槽的内表面上,当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内槽结构与模具之间形成空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上述的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时,至少一内槽结构与外界相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还包括至少一通道,连接模具的内表面至模具用以接触第一温控面的表面,当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时,通道连接上述与外界相通的内槽结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温控面包括多个平面,这些平面中相邻的二平面之间形成内槽结构,其用以防护上述的模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内槽结构互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凹槽还包括单向流道,连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至外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下底座以及上底座。下底座包括第一表面,其形成有第一凹槽。上底座包括第二表面、第二凹槽以及第二温控层。第二表面用以沿着第一方向与下底座的第一表面互相压合。第二凹槽形成于第二表面。第二温控层覆盖第二凹槽的内表面并形成第二温控槽。至少一温控流道还配置在第二温控层中。第二温控槽用以容置另一模具,并通过第二温控面与该另一模具接触。当上底座与下底座互相压合时,模具与另一模具之间形成成型空间,第一温控槽及第二温控槽包覆成型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部分温控流道在第一温控面上形成至少一温控凸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与第一温控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至少一沟槽,沟槽用以容置温控凸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流道包括至少一流入段,其用以使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自第一温控面流入到第一温控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包括内部流道。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内部流道与上述的流入段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上述的温控流道是在该第一温控面上的流动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与第一温控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至少一模具流动槽,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流道包括至少一注入端及至少一排出端。注入端及排出端穿出第一温控层,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自注入端注入并自排出端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温控槽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模具温控元件因为具有温控层所形成的温控槽,其中的温控流道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放置在其中的模具加热或冷却。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热压系统因具有可以对模具作高效率加热或冷却的模具温控元件,可以提供更加良好的热压制程。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

图1B示出图1A中切面线I1I1的剖面图;

图1C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的示意图;

图1D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2A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2B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

图4A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

图4B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上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

图4C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4D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图;

图4E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4F至图4J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

图4K及图4L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图;

图5A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上底座的示意图;

图5B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截面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压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I1I1:切面线;

S1~S8:平面;

S9:底面;

100、100A、100B、500:模具温控元件;

110、110A、110B、110C、110D、110E、110F、110G、110H:模具;

111、111A:凸面;

112C、112D、112E:沟槽;

112G、112H、112I:模具流动槽;

113:通道;

114:定位结构;

116:内部流道;

200C、200D、200E、200K、200L:下底座;

201、201C、201K、201L:第一表面;

202:单向流道;

210、210A、210C:第一凹槽;

212:定位槽;

220、220C、220D、220H、220I:第一温控层;

221、221B、221C、221E:第一温控面;

221A:圆弧面;

222、222A、222B、222C:第一温控槽;

223:开口;

224:内槽结构;

225:流入段;

230、230A、230B、230D、330C、330D:温控流道;

230E、230F、230G、230H、230I:流动槽;

232、232B、232E:注入端;

234、234E:排出端;

240、240C、240D:温控凸条;

250K、350K、350L:密封单元;

300C、300E、300K、300L:上底座;

301C、301E、301K、301L:第二表面;

310C、310D:第二凹槽;

320C、320D、320E:第二温控层;

321C:第二温控面;

322C:第二温控槽;

340A、340C、340E、342E:温控凸条;

400:热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图1B示出图1A中切面线I1I1的剖面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1A为了清楚说明模具温控元件中的内部配置,将部分构件以可透视的方式示出,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照图1A及图1B,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100包括第一凹槽210、第一温控层220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230。第一温控层220形成于第一凹槽210的内侧,也就是第一温控层220在至少部分第一凹槽210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222。温控流道230配置在第一温控层220中,且温控流道230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此处所述的加热流体及冷却流体可以包括液体和气体或是其他适合的混合物,本发明不限于此。

第一温控层220包括形成第一温控槽222的内表面的第一温控面221。第一温控槽222用以容置模具110并通过第一温控面221与模具110接触。当模具110放置在第一温控槽222中时,第一温控面221位于温控流道230及模具110之间。也就是当模具110放置在第一温控槽222中时,温度较高的流体注入温控流道230时,第一温控层220可以通过温控流道230加热,而放置在第一温控槽222的模具110也因此可以被加热。通过本实施例中第一温控层220的配置,模具110可以通过第一温控槽222更有效率得传导热,同时因为第一温控槽222可以提供一种立体的加热空间,搭配体积较小的模具110可以提供更高效率的方式加热或冷却来达到良好的温控效果。

在此需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温控层220主要是有关于用以配置温控流道230的区域,第一温控层220和第一凹槽210并不限于由同一构件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由两个不同的构件结合而成。同理可知本发明下列其他实施例中关于温控层及凹槽的叙述并不限于构件的形成方式。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模具和模具温控元件还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构件。也就是通过第一温控槽及温控流道的设置,让用以成型的第一模具内表面提供更高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效果。

详细来说,请参照图1B,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100包括第一表面201,第一凹槽210形成其上,也就是第一凹槽210的开口223形成在第一表面201上。第一凹槽210沿着第一方向d1的截面积自开口223内缩。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0及第一温控槽222的底面较开口小,而一样具有对应的凸面111的模具110可以轻易的沿着第一方向d1置入或取出第一温控槽222。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100不但可以提供良好的温控效果,同时可以轻易的置换模具11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模具和第一温控槽之间所形成的平面还可以类似于圆柱表面、角柱表面或平板表面。

进一步来说,请参照图1A及图1B,由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与模具110可以分离,模具110可以直接自第一凹槽210置换。因此,使用者可以简单的通过工具或器械来将模具110取出或放入第一凹槽210。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具110还可以包括有供提取的抓取结构、挂勾或凹槽配置在表面,例如是自动化制程中的机械手臂或是人工操作时操作者所使用的器具可以直接对模具110作置换。也就是说,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100不但通过第一温控层220来提升了加热或冷却效率,同时也更增加了可以与自动化制程搭配的应用性。

另一方面,请一并参照图1A,温控流道230包括注入端232及排出端234,注入端232及排出端234穿出第一温控层220,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自注入端232注入并自排出端234排出。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10的置换不需更动温控流道230,因此在使用上还可以降低温控流道230因时常更换所造成的损耗,进而提升使用上的安全及置换上的效率。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具有注入端232及排出端23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还可以包括多个注入端232及排出端234,端视模具110的加热需求而定。

更具体来说,使用者可以依据所欲制作的成品的大小、结构来挑选适当的模具110及其中的模仁结构,再搭配模具温控元件100来加热作热压处理。因为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100可以轻易的置换模具110,进而提供更广泛的应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具110及模具温控元件100的材质例如是以铝、铜、铁或钢为材质所制作而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的材质还可以包括其他适于导热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图1C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的示意图。详细来说,请一并参照图1B及图1C,上述的第一温控槽222的第一温控面221例如具有多个平面S1~S8及底面S9,这些平面S1~S8沿着第一方向d1倾斜使第一温控槽222沿着第一方向d1自开口223往底面S9内缩。

在本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100还包括内槽结构224形成于第一凹槽210的内表面上。当模具110容置在第一温控槽222中时,内槽结构224与模具110之间形成空隙。详细来说,在这些平面S1~S8中,相邻的二平面(例如是平面S1及平面S2)之间具有一内槽结构224。通过这些内槽结构224设计,可以防护上述模具110的边或角,使其在置入第一温控槽222的过程中不会造成碰撞,进而损坏模具110。

另一方面,模具110在执行热压成型的过程中,例如当模具110所注入的材料中具有发泡剂,在材料的发泡过程中会产生气体。因此,请参照图1A至图1C,当模具110容置在第一温控槽222时,内槽结构224与外界相通,使上述产生的气体可以得以排出。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这些内槽结构224互相连通,因此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排气效果,并搭配模具110的通道113来排气,进而增加热压成型制程的良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槽结构并不限于上述互相连通的内槽结构22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多条对外界连通且互向不交叉的内槽结构。

图1D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本发明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D,上述的温控流道还可以包括至少一流入段225,其用以让温控流体流入第一凹槽及第一温控槽中。具体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具还可以具有内部流道116,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时,内部流道116连接流入段225使温控流体可以流入,并对模具内的物质提供更直接的温控效果。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温控流道还可以例如是通过多个上述流入段225的配置让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往模具流入,而模具也不限于上述具有内部流道116,还可以是在表面上形成沟槽或空腔来供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流入,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1D,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还可以包括一单向流道202,其连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至外界。当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时,模具遮蔽单向流道202的一端。也就是说,当使用者在操作中需要置换模具时,还可以通过注入另一例如是气体的流体来将模具推顶出第一温控槽,藉以辅助模具的更换。

以下将列举其他实施例以作为说明。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2A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温控槽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第一温控槽222的形状。请参照图2A,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温控槽222A还可以例如具有类似圆弧的截面,也就例如是朝向第一方向d1凹入的圆弧面221A,而模具110A具有朝第一方向d1凸出的圆弧凸面111A,第一温控槽222A还可以例如是具有朝向第一方向d1凹入的圆柱面,而模具110A具有类似圆柱的凸面111A。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温控槽222A还可以具有多个圆弧状的内槽结构(未示出),其一端与外界相通,并搭配模具110A的通道(未示出)来排气,提升热压制程的良率。也就是说,因上述这些内槽结构及通道并不受温控流道的配置所限制,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模具可以轻易与模具温控元件一起形成具有排气功能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A是以管线的形式形成,其还可以使通过多条互向平行的温控流道230A所形成,因此可以具有多个流入口及排出口,藉以使整体的温度改变更加均匀,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2B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请参照图2B,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温控槽222B的第一温控面221B(也就是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及模具110B的接触面还可以具有彼此对应的微结构,藉以增加接触面积并提升加热效率,同时加强模具110B和第一温控面221B之间的定位效果,避免偏转或偏移。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微结构例如是多个弯曲表面所形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温控面和模具彼此接触的表面还可以具有例如是阶梯状、角锥状的微结构。

请参照图1A及图1B,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例如是以来回弯折的方式遍布第一温控层220,藉以提供良好的温控效果。另一方面,请参照图1A,温控流道230在来回弯折的同时也可以沿着第一温控槽222的形状沿着第一方向d1调整配置高低,进而得到均匀的温控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例如沿着第一方向d1以两种高度配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请再参照图2A,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A在第一方向d1上的高低配置是沿着圆弧面221A作连续性的改变,藉以提供均匀且高效率的温控效果。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至图2B,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流道230、230A例如可以以管线的形式沿着平行于注入端232的进入第二方向d2来回弯折在第一温控槽222中,但本发明的温控流道230并不限于上述弯折方式。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B例如是沿着另一方向(也就是垂直于注入端232B的进入方向)在第一温控层中以弯曲的形式来回弯折。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温控流道可以视第一温控层的形状以适当地路线、方向遍布其中,并搭配适当数量的注入端及排出端,本发明不限于此。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温控流道230、230A并不限于上述管线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以腔体的形式配置在第一温控层中,也就例如是在上述的第一温控层中形成一内层来供温控流体流动,或是直接在第一温控面上形成一温控池让温控流体流动。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3,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具110A还包括定位结构114,而第一凹槽210A也还包括定位槽212。当模具110A沿着第一方向d1放置到定位槽212时,定位结构114也同时容置到定位槽212中,藉以使具有圆弧凸面111A的模具110A可以以固定的角度放置,不会在角度上有所偏移。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14还可以包括有适于其他例如是机械手臂的器械抓取或提起的结构。也就是因为模具110A具有较小的体积,在通过模具温控元件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在自动化制程中可以具有更高的配合能力。

图4A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图4B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上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图4C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请参照图4A及图4C,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100A还包括下底座200C。下底座200C包括第一表面201C及第一温控层220C,第一表面201C形成有第一凹槽210C。具体来说,下底座200C的第一凹槽210C、第一温控层220C与上述的第一凹槽210、第一温控层220大致类似,惟其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温控流道230C在第一温控面221C形成温控凸条240C。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凸条240C例如是梯形凸起,藉以带来模具110C与第一凹槽210C之间定位的功效,同时提升对模具110C的加热效率。

请参照图4B,在本实施例中,模具温控元件100A还包括上底座300C。上底座300C包括第二表面301C、第二凹槽310C以及第二温控层320C。第二凹槽310C形成于第二表面301C。第二温控层320C覆盖第二凹槽310C的内表面并形成第二温控槽322C。还有另一部分温控流道330C配置在第二温控层320C中,且部分温控流道330C在第二温控槽322C的第二温控面321C形成温控凸条340C。

请参照图4A至图4C,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301C用以沿着第一方向d1与下底座200C的第一表面201C互相压合。第一温控槽222C用以容置模具110C,第二温控槽322C用以容置模具110D,并通过第二温控面321C与模具110D接触。当上底座300C与下底座200C互相压合时,模具110C与模具110D之间形成成型空间A1,第一温控槽222C及第二温控槽322C形成立体加热空间,立体加热空间环绕成型空间A1。因此,本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100A可以在热压制程中提供高效率的温控效果。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4A至图4C,在本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100B中,模具110C和第一温控层222C接触的表面具有沟槽112C,沟槽112C用以容置温控凸条240C,而模具110D和第一温控层322C接触的表面具有沟槽112D,沟槽112D用以容置温控凸条340C,藉以使加热或冷却的效率更加提高,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图4D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图。在其他实施例的下底座200D中,模具110E与第一温控层220D接触的表面还可以具有柱状沟槽112E,并用以容置温控流道230D所形成的半圆柱状的温控凸条240D上。在其他实施例的上底座300D中,模具110F与第二温控层320D接触的表面还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并用以容置在具有多层结构的第二凹槽310D。通过上述具有多层结构的第二凹槽310D,模具110F可以轻易的沿着第一方向d1取出或置入,同时又具有稳定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上述具有多层结构的第二凹槽310D也降低了所需的加工难度,提升制作效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凹槽的结构并不限于应用于第一凹槽,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应用于第二凹槽,反之亦然,上述第二凹槽的结构也可视需求来应用于第一凹槽。

图4E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请参照图4E,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其中部分温控流道是在第一温控面221E上形成的流动槽230E,且模具110G与下底座200E接触的表面具有模具流动槽112G,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模具110G和下底座200E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空间供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流动,更降低模具110G及第一温控层的第一温控面221E的制作难度。

图4F至图4J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请参照图4F,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只通过流动槽230F来形成流动管道,其中流动槽230F的截面例如可以是多角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请参照图4G,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视通过模具流动槽112H来形成流动管道,也就是凹槽的表面在通过模具限位后,模具上的模具流动槽112H可以定义流动管道在凹槽的表面上供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流动。请参照图4H,在其他实施例中,流动槽230G及模具流动槽112I还可以是交错形成在模具和第一凹槽之间来作为流动管道。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温控流道可以视需求,在第一温控层中或在第一温控层及模具之间形成流道,而流道的宽度、形状可以视需求及加工的流程来调整,本发明不限于此。

请参照图4I,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流动槽并不限于以上述各种形状的沟渠形式呈现,还可以是以整层的流动槽230H呈现在第一温控层220H中。也就是说,第一温控层220H中的流动槽230H例如是一温控池,其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来接触模具的底部来达到温控效果,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请参照图4J,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温控层220I中的温控流道230I还可以例如是一腔体形成在座体内,也就是座体内例如形成一夹层来通过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使用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视模具各位置的厚度来搭配上述各种温控流道的设计,藉以使整体的加热或冷却效率一致。

图4K及图4L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模具温控组件的剖面图。请参照图4K,在其它实施例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这边以图4C所绘示的实施例为例)的下模座200K更可以包括有密封单元250K形成于第一表面201K,上模座300K更可以包括有密封单元350K形成于第二表面301K,因此当上模座300K沿着方向d1压合下模座200K时可以更容易将两者之间形成一密闭腔,进而对成型空间A1作负压、抽真空及正压的处理,进而例如是确保热压过程不会受到成型空间A1所产生的气体影响,或例如是辅助成品的脱模。请参照图4L,在另一其它实施例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这边以图4D所绘示的实施例为例)的下模座200L更可以包括有密封单元250L形成于第一表面201L和第二表面301L之间,因此当上模座300L沿着方向d1压合下模座200L时可以更容易将两者之间形成一密闭腔,进而对成型空间A1作负压、抽真空或正压的处理。上述负压、抽真空及正压可以例如是在上述的密封单元形成管道来藉由其它抽气装置来抽气,更可以是直接使用一罩体罩住上述任一模具温控组件来对罩体抽成真空,本发明不限于此。另一方面,上述的密封单元250K、250L、350K可以是由具有缓冲机制的材质来形成,更可以是其它适合的金属或非金属,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更可以在上述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形成具有缓冲垫的凹槽来搭配硬度高的密封单元,或是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形成可以互相啮合、咬合或卡合的结构来形成密闭腔,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5A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上底座的示意图。图5B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截面图。请参照图5A及图5B,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上述的温控凸条340A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底座300E还可以如图5A及图5B所示的温控凸条340E、342E直接凸起超过第二表面301E,来使进出注入端232E和排出端234E的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模具作温度控制,端视欲加工的成品外型所需,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增加温控凸条的高度来缩短第二温控面及例如是凸模的模具表面,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上底座300E与模具110H例如是一体成型的构件,也就是温控流道直接形成于具有模具的构件中,利用第二温控层320E来作高效率的温度控制。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视上模或凸模的厚度所需,将其作为一体成型的加热模具来提高效率。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端视热压系统欲形成的成品表面是否具有更换外型的需求来设计模具和模具温控元件是否为一体成型。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压系统的示意图。请参照图6,热压系统400包括模具110C、110D以及模具温控元件500。模具温控元件500用以沿着一第一方向d1对模具110C、110D加压。请一并参照图4C,模具110C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d1凸起并内缩,模具110D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d1凸起并内缩,也就是模具110C、110D用来放置并接触模具温控元件500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d1凸起并内缩。因此,本实施例的模具110C、110D可以轻易的放置到模具温控元件500中来作热压制程,并在需要时可以轻易的作置换。本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500可以例如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模具温控元件,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模具110C、110D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并不限于是由多个斜面所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模具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还可以具有例如是上述图2A、2B所示出的外型特征,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本实施例的热压系统400可以轻易的置换模具110C、110D,并以良好的效率加热或冷却模具110C、110D。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模具温控元件因为具有温控层所形成的温控槽,其中的温控流道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放置在其中的模具加热或冷却。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模具温控元件已经在温控槽中形成有良好的温控流道,因此所搭配的模具可以轻易的置换,同时也提供了在模具上或模具中形成结构来辅助定位、排气或抓取等功能,进一步可以应用在例如是自动化设计的制程中。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热压系统因具有上述可以对模具作高效率加热或冷却的模具温控元件,可以提供更加良好及可以更广泛应用的热压制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