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077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入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



背景技术:

植入注塑作为注塑工艺的分支,用于解决待组装元件因材料不同导致的成品零件复杂以及强度不高的问题。

植入注塑设备包括注塑部分以及用于传输待植入注塑件的传动部分。目前,现有的植入注塑设备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注塑部分无法连续注塑,即前后两次注塑间隔时间长,导致生产效率低;第二,传动部分自动化程度低,传输过程易出错,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植入注塑设备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包括多个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模具、用于将待注塑对象装载至各所述模具内的装料系统、能够实现多个满载的所述模具顺序注塑的多工位注塑设备以及用于把满载的所述模具移动至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处完成注塑并收回注塑完毕的所述模具进行卸料的传输系统,各所述模具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与所述传输系统之间周期性交换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包括立式注塑机以及设于所述立式注塑机下方的转动平台,所述转动平台包括转动盘以及多个以所述转动盘的中点为中心呈周向等间距排列的模胚,各所述模具经所述传输系统转移并限位于各所述模胚内,各所述模胚于所述转动盘转动时依次与所述立式注塑机的喷嘴相对应并完成注塑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装料系统包括用于将若干无序状态的待注塑对象进行顺序排列的送料装置以及与所述送料装置对接并将各顺序排列的待注塑对象转移至所述传输系统的转载装置,所述转载装置设于所述送料装置正下方,并可相对所述送料装置于竖直平面内转动以实现待注塑对象由送料装置传输至所述传输系统。

具体地,所述送料装置包括两左右对称设置的震动盘、设于两所述震动盘之间且用于将待注塑对象抵顶入所述转载装置内的顶针机构、设于所述顶针机构下方且用于限位待注塑对象的载物台以及将注塑对象由所述震动盘传输至所述载物台上的输料机构,所述载物台与所述转载装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输料机构包括第一输料导管、料夹、第二输料导管以及连通所述料夹与所述第二输料导管的且用于调整待注塑对象首尾位置顺序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连通所述料夹与所述第二输料导管的转向机构以及用于判断待注塑对象首尾位置以控制所述转向机构转动方向的感应器,所述感应器设于所述料夹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转向机构,所述第一输料导管、所述料夹、所述转向机构以及所述第二输料导管依次连通,所述第一输料导管连通于所述震动盘,所述第二输料导管连通于所述载物台。

进一步地,所述转载装置包括装载平台、设于所述装载平台顶端部且可相对所述载物平台水平转动的预装组件、设于所述装载平台一侧且用于驱动所述装载平台于竖直平面内转动的转动机构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转动机构的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送料装置的下方,所述装载平台于竖直状态时实现所述预装组件对接于所述载物台,并完成待注塑对象由所述载物台传输至所述预装组件上的进料动作,所述装载平台于竖直平面内转动90°水平,所述预装组件水平对接于所述传输系统,并完成待注塑对象由所述预装组件传输至所述传输系统的送料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系统包括与所述转载装置并排设置且用于限位所述模具与所述转载装置对接以完成待注塑对象装载入所述模具内的限位装置、用于将满载的所述模具传输至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处并将注塑完毕的所述模具传输至所述限位装置内的中转装置以及设于所述限位装置一侧且用于卸载注塑完毕的所述模具的卸料装置,所述中转装置设于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装置包括与所述限位装置并排设置且可于竖直平面内转动的第一中转平台、用于将所述模具移动往返于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之间的第一推拉机构以及用于将所述模具移动往返于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之间的第二推拉机构,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于水平状态时与所述限位装置相对应,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于竖直状态时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相对应,所述第一推拉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一侧,所述第二推拉机构设于所述限位装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转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中转平台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之间且可于水平平面内转动的第二中转平台、架设于所述第二中转平台上方的横梁以及用于将所述模具移动往返于所述第二中转平台与所述多工位注塑设备之间的第三推拉机构,所述第三推拉机构设于所述横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立设于所述转载装置一侧且用于限位所述模具的卡接结构以及与所述卡接结构相连接且用于装载所述模具于所述卡接结构内的滑道,所述卸载装置穿设于所述卡接结构一侧并所述转载装置相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设备,待注塑对象通过装料系统装载入模具中,满载的模具通过传输系统传输至多工位注塑设备处完成顺序注塑,注塑完毕的模具则再由传输系统回收并完成卸载形成新的空置的模具,以上完成一次工作周期,并且,各模具可在多工位注塑设备与传输系统之间周期性移动,大大提供了注塑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工位注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料系统和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料系统和传输系统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料系统和传输系统的左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系统的右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图3、图4、图8和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包括多个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模具1、用于将待注塑对象装载至各模具1内的装料系统3、能够实现多个满载的模具1顺序注塑的多工位注塑设备4以及用于把满载的模具1移动至多工位注塑设备4处完成注塑并收回注塑完毕的模具1进行卸料的传输系统2,各模具1于多工位注塑设备4与传输系统2之间周期性交换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待注塑对象通过装料系统3装载入模具1中,满载的模具1通过传输系统2传输至多工位注塑设备4处完成顺序注塑,注塑完毕的模具1则再由传输系统2回收并完成卸载形成新的空置的模具1,以上完成一次工作周期,并且,各模具1可在多工位注塑设备4与传输系统2之间周期性移动,大大提供了注塑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多工位注塑设备4包括立式注塑机41以及设于立式注塑机41下方的转动平台42,转动平台42包括转动盘421以及多个以转动盘421的中点为中心周向等间距排列的模胚422,模胚422用于固定模具1,防止其在随转动盘421转动过程中滑脱,各模具1通过传输系统2转移并限位于各模胚422内,载有模具1的模胚422随转动盘421转动并依次经过立式注塑机41的喷嘴,并完成注塑动作。这样,每个待注塑的模具1之间间距恒定,并随转动盘421转动依次顺序完成注塑动作,整个注塑过程快速、高效。

具体地,请参考图1、图2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模胚422卧设于转动盘421内,模胚422的截面呈U型,其内部开设有用于放置模具1的凹槽4221,凹槽4221与立式注塑机41的喷嘴相对,并且凹槽4221的两竖直内壁均设有台阶卡槽4222,模具1的两侧则设于与台阶卡槽4222相对应的安装凸边111,在安装凸边111与台阶卡槽4222的配合下,模具1可由模胚422一侧滑入并限位于模胚422内,模胚422限制模具1无法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仅可在模胚422内水平移动,这样,在立式注塑机41的注塑方向上,模具1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又可在完成注塑后,快速从模胚422中移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装料系统3包括用于将若干无序状态的待注塑对象进行顺序排列的送料装置31以及转载装置32,转载装置32与送料装置31相对接,送料装置31则可把已顺序排列的待注塑对象传输至转载装置32内,再由转载装置32转移至传输系统2处,转载装置32设于送料装置31的正下方,并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相对送料装置31转动。具体地,在竖直对接于送料装置31时,送料装置31将待注塑对象传输至转载装置32上,完成进料动作;转载装置32在竖直平面内转动90°后水平对接于传输系统2,并将待注塑对象由转载装置32传输至传输系统2处,完成送料动作,通过转载装置32在竖直平面内的转动送料,有效地缩短了待注塑对象的传输行程,同时,送料装置31将无序的待注塑对象进行顺序排列,并装载入转载装置32内,缩短了前期待注塑对象的转移时间,提高了注塑的进料效率。

具体地,请参考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送料装置31包括两左右对称设置的震动盘311、设于两震动盘311之间的顶针机构312、设于顶针机构312下方的载物台313以及输料机构314,载物台313与转载装置32相对应,输料机构314将震动盘311和载物台313连通,无序的待注塑对象放置在震动盘311内,由震动盘311震动后顺序输出,经输料机构314传输后限位于载物台313上,顶针机构312则把限位于载物台313上的待注塑对象抵顶入转载装置32内,完成预装载动作。当然,根据实际需求,震动盘311的数量可以增加或减少,不仅限于两个。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输料机构314包括第一输料导管3141、料夹3143、第二输料导管3142以及连通料夹3143与第二输料导管3142的驱动装置3144,驱动装置3144包括转向机构314a以及用于判断待注塑对象首尾位置以控制转向机构314a转动方向的感应器314b,感应器314b设于料夹3143的一侧并电连接于转向机构314a,首先,待注塑对象由震动盘311内震动匀速输出,依次进过第一输料导管3141和料夹3143,位于料夹3143一侧的感应器314b判断待注塑对象进入料夹3143后前后位置顺序,若待注塑对象正向进入料夹3143并滞留于转向结构内314a时,感应器314b发出指令命令转向机构314a顺时针转动90°并将待注塑传输至第二输料导管3142内;若待注塑对象倒向进入料夹3143并滞留于转向结构314a时,感应器314b发出指令命令转向机构314a逆时针转动90°,再将待注塑传输至第二输料导管3142内,最终待注塑对象限位于载物台313内。

优选地,请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共有两平行并排的第一输料导管3141以及两平行并排的第二输料导管3142,载物台313上设有四个与第二输料导管3142对应的限位孔(图中未示),即顶针机构312一次顶出动作可完成四个待注塑对象的装载入转载装置32内。当然,根据具体待注塑对象的传输数量,第一输料导管3141的数量、第二输料导管3142的数量以及对应的限位孔的数量可以对应变化,从而满足不同数量的装料需要。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转载装置32包括装载平台321、设于装载平台321顶端部的预装组件322、穿设于装载平台321的旋转机构323以及用于固定旋转机构323的支架324,支架324设于送料装置31的下方,装载平台321于竖直状态时实现预装组件322对接于载物台313,并完成待注塑对象由载物台313传输至预装组件322上的进料动作,装载平台321于竖直平面内转动90°水平,此时,预装组件322水平对接于传输系统2,在装载平台321的抵顶作用下完成待注塑对象由预装组件322传输至传输系统2的送料动作。

具体地,请参考图7,预装组件322包括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预装部3221以及设于预装部3221底端的顶出部3222,顶出部3222在竖直平面内伸缩,从而将预装部3221内的待注塑对象抵顶出来,预装部3221上还设有与载物台313的限位孔(图中未示)对应的预装孔322a。优选地,预装部3221上共设有八个预装孔322a,当装载平台321竖直对接于载物台313时,顶针机构312抵顶载物台313内的四个待注塑对象转移至预装部3221上的对应四个预装孔322a内,此时,预装组件322整体相对装载平台321水平转动90°,顶针机构312再次抵顶载物台313内的四个待注塑对象转移至预装部3221上的另外的四个预装孔322a内,这样,一次可完成多个待注塑对象的预装,即最终在多工位注塑设备4处进行注塑的对象增多,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系统2包括限位装置21、中转装置22以及卸料装置23,限位装置21与转载装置32并排设置,卸料装置23设于限位装置21一侧,中转装置22则设于限位装置21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之间,模具1限位于限位装置21内,转载装置32水平对接于限位装置21时,将待注塑对象传输至模具1内,此时,模具1处于满载状态,满载的模具1通过中转装置22传输至多工位注塑设备4处进行注塑,并将完成注塑的模具1回收至限位装置21内,由卸料装置23对其进行卸料形成新的空置的模具1,转载装置32对新的空置的模具1进行再次装料,并重复上述周期。

具体地,请参考图5、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中转装置22包括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第一中转平台221、第一推拉机构222以及第二推拉机构223,第一中转平台221与限位装置21并排设置,当第一中转平台221在水平状态时对接于限位装置21,满载的模具1在第一推拉机构222的作用下移动至第一中转平台221内,此时,水平状态的第一中转平台221于竖直平面内转动90°后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相对接,满载的模具1在第二推拉机构223的作用下移动至多工位注塑设备4处进行注塑,同时,第二推拉机构223将注塑完毕的模具1拉回至第一中转平台221内,第一中转平台221再转动90°与限位装置21对接,第一推拉机构222再将注塑完毕的模具1推回至限位装置21内,卸料装置23将置于限位装置21内的模具1进行卸料形成新的空置的模具1,转载装置32对新的空置的模具1进行再次装料,并重复上述周期。当然,根据限位装置21的放置位置不同,第一中转平台221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可相应改变。

具体地,请参考图8、图9和图11,第一中转平台221包括卡接机构2211以及驱动卡接于竖直平面内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2222,第一伺服电机2222通过一啮合机构2223实现卡接机构2211于竖直平面转动,啮合机构2223包括设于卡接机构2211一侧的齿轮以及与齿轮相啮合且连接于第一伺服电机2222的齿条,第一伺服电机2222驱动齿条于水平面内伸缩移动,于齿条啮合的齿轮则随之旋转带动卡接机构2211在竖直平面转动。当然,啮合机构2223也可以是两啮合的齿轮,两齿轮分别设于卡接机构2211上和设于第一伺服电机2222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8和图9,中转装置22还包括可于水平平面内旋转的第二中转平台224、架设于第二中转平台224上的横梁225以及架设于横梁225上的第三推拉机构226,第二中转平台224设于第一中转平台221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之间。这里,第二中转平台224的作用与第一中转平台221的作用相同,均是用于中转传输模具1,当限位装置21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之间存在较长的行程时,通过增设第二中转平台224来弥补行程上的不足,因此,限位装置21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之间可设置多个中转平台。具体地,请参考图8和图9,当满载的模具1传输至第一中转平台221时,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中转平台221与第二中平台对接,利用第二推拉机构223将满载的模具1推送至第二中转平台224内,第二中转平台224于水平平面转动180°与多工位注塑设备4的空置模胚422相对接,此时,第三推拉机构226将第二中转平台224内的满载模具1推送至空置模胚422内,模胚422在转动盘421的转动带动下于立式注塑机41下进行顺序注塑,下一完成注塑的模胚422则与第二中转平台224对接,此时,第三推拉机构226再将注塑完毕的模具1拉回至第二中转平台224内,第二中转平台224再次转动180°与竖直状态的第一中转平台221对接。

具体地,请参考图5和图9,第二中转平台224包括水平横板2241以及驱动水平横板2241于水平平面内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2242,水平横板2241的两端均设有卡接模具1的卡接槽(图中未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8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21包括立式于转载装置32一侧的卡接结构211以及与卡接结构211相对接的滑道212,卸料装置23穿设于卡接结构211一侧并与转载装置32相对。这里,卸料装置23为一可伸缩抵顶的气缸,模具1由滑道212导向作用下限位于立式的卡接结构211内,转载装置32的送料方向与模具1进入卡接结构211内的方向相互垂直,这样,当转载装置32与模具1对接进行送料动作时,卡接结构211限制其在送料方向的位移,同样地,卸料装置23的卸料方向也与模具1进入卡接结构211内的方向相垂直,从而实现抵顶模具1完成卸料。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图7和图12,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模具1包括上下层叠的装料部11和抵顶部12,抵顶部12可沿竖直方向上抵顶装料部11,从而实现将待注塑对象从装料部11中顶出,装料部11的两侧形成可与卡接结构211、卡接机构2211以及模胚422相配合的安装凸边111,并且,装料部11内设有多个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装料孔112,装料孔112的数量与转载装置32上的预装孔322a的数量相同,同时,当转载装置32与限位装置21对接时,预装孔322a与装料孔112相对应,从而实现待注塑对象的由转载装置32向模具1的转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