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4384发布日期:2019-03-30 08:4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轮胎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



背景技术:

轮胎部件在贴合鼓上形成圆筒时,需要将轮胎部件的首端在贴合鼓旋转贴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在贴合鼓上,现有的是通过在贴合鼓的表面上布置真空吸气孔,通过真空压力将轮胎部件吸附到贴合鼓的外表面,但由于真空吸附压力有限,经常会出现吸附不牢的现象,当料头旋转到贴合鼓的底面时,由于吸附力不足或压力泄露等现象,造成轮胎部件脱落并掉落到地上,造成轮胎部件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带系统,能够柔性地将轮胎部件首端压在贴合鼓上,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包括贴合鼓、用于将轮胎部件输送至所述贴合鼓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贴合鼓安装在主轴上,所述主轴可绕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并可带动贴合鼓同步旋转,所述轮胎部件可在所述贴合鼓上被制造成筒状,所述压带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上且靠近所述贴合鼓一端的第一锁紧机构、设置在所述主轴上且可跟随所述主轴旋转的第二锁紧机构、可与所述第一锁紧机构或第二锁紧机构接合的压带装置,两个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贴合鼓轴向两侧的主轴上,所述压带装置包括压带及设置在压带两端的两个连接体,当两个所述连接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对应接合时,所述压带可将所述轮胎部件的首端压在所述贴合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当两个所述连接体与两个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对应结合时,所述压带在所述贴合鼓的外表面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大致平行或平行的直线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当两个所述连接体与两个所述第二锁紧机构结合时,所述压带在所述贴合鼓的外表面沿螺旋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压带为非刚性材料,且所述压带可变形地贴合所述贴合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压带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带朝向所述贴合鼓一侧表面上设有弹性体。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二锁紧机构相对所述贴合鼓的中性面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压带系统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锁紧机构朝向所述第二锁紧机构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所述第一锁紧机构向外伸缩的第一驱动组件以及驱动第一锁紧机构上下伸缩的第二驱动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压带系统还包括松脱机构,所述松脱机构可在所述第一锁紧机构与所述压带装置相连时使得所述压带装置与所述第二锁紧机构松脱,并可在所述第二锁紧机构与所述压带装置相连时使得所述第一锁紧机构与所述压带装置松脱。

进一步地,所述松脱机构包括松脱件以及可驱动所述松脱件朝向第一锁紧机构或第二锁紧机构移动的第一驱动源,所述松脱件上设置有第一松脱部以及第二松脱部,所述第一松脱部可在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驱动下抵触并推动所述第二锁紧机构与所述压带装置松脱;所述第二松脱部可在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驱动下抵触并推动所述第一锁紧机构与所述压带装置松脱。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锁紧机构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槽以及可与所述第二锁紧机构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槽。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申请通过设置有压带装置,当轮胎部件被输送至贴合鼓上后,压带装置能够自动脱离位于输送装置上的第一锁紧机构,与安装在主轴上的第二锁紧机构相接合,使得压带能够将轮胎部件的首端牢固的按压在贴合鼓上,并且压带装置能够跟随主轴旋转一周后,自动与输送装置上的第一锁紧机构再次相接合,在整个贴合过程中,压带可以牢固的将轮胎部件的首端按压在贴合鼓上,不会发生料头脱落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锁紧机构、第二锁紧机构以及压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锁紧机构以及压带装置配合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从另一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锁紧机构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松脱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压带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锁紧机构和压带装置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与第二锁紧机构相配合的状态图。

图9为压带装置与第二锁紧机构相配合且与第一锁紧机构向脱离的状态图。

图10为其中一个压带装置与其中一个第二锁紧机构完成接合,且另一个压带装置与另一个第二锁紧机构正在接合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体1~图10,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贴合轮胎部件的压带系统100,包括贴合鼓1、用于将轮胎部件200输送至贴合鼓1上的输送装置2、设置在输送装置2靠近贴合鼓1一端的第一锁紧机构3、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对应的第二锁紧机构4、可与第一锁紧机构3或第二锁紧机构4接合的压带装置5。贴合鼓1安装在主轴11上,主轴11可绕自身的中心轴线12旋转,并可带动贴合鼓1同步旋转。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分别安装在贴合鼓1轴向两侧的主轴11上。输送装置2为输送带,轮胎部件200可在输送装置2的输送下到达贴合鼓1的外表面,并可在贴合鼓1的旋转下形成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部件为轮胎的胎侧部件,且两个胎侧分别位于输送装置2的横向两侧,这里横向是与输送装置1的输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贴合鼓1为成型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贴合鼓1也可以为其他的机械鼓或者传递鼓。

两个第一锁紧机构3设置在输送装置2靠近贴合鼓1一端的横向两侧。这里横向也是与输送装置1的输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第一锁紧机构3包括第一本体31、枢转设置在第一本体31上的第一卡扣件32以及与第一本体31与第一卡扣件32相连的第一弹簧33。第一卡扣件32可绕第一本体31旋转,以卡扣或脱离压带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扣件32为卡钩,且第一卡扣件32的内侧设有抵压部321,抵压部321位于卡钩自由端的上侧,且抵压部321的下端具有斜面。

压带系统100还包括驱动第一本体31朝向第二锁紧机构4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6,第一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第一本体31沿输送装置2向外伸缩的第一驱动组件61以及驱动第一本体31上下伸缩的第二驱动组件6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61为第一气缸,第二驱动组件62为第二气缸。具体地,第一气缸的固定座固定设置在输送装置2的支撑架上,第一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一基板相连,第二气缸的固定座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第二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一本体31相连。第一气缸可驱动第一基板、第二气缸以及第一本体共同沿输送装置2向外伸缩。在第一气缸驱动第一基板、第二气缸以及第一本体共同伸出至极限位置,第二气缸可驱动第一本体31朝向第二锁紧机构4靠近移动。

第二锁紧机构4包括套设在主轴11上的盘体41、枢转设置在盘体41的轴向外侧的第四卡扣件411以及与盘体41与第四卡扣件411相连的第二弹簧42。第四卡扣件411可绕盘体41旋转卡扣或松放压带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卡扣件411也为卡钩。

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的盘体41分别设置在贴合鼓1的轴向两侧,且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相对贴合鼓1的中性面111对称设置。两个盘体41可与两个压带装置5对应接合。盘体41的顶部设有卡扣环412,卡扣环412可与第二定位槽522对应配合,以定位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

压带装置5包括压带51及设置在压带51两端的两个连接体52。两个连接体52与两个第一锁紧机构3相对应。连接体52的顶部内凹设有第一定位槽521,第一本体31的底部凸出设置有凸出部312,凸出部312与第一定位槽521可相互定位配合,便于连接体52与第一锁紧机构3接合。连接体52的底部设有第二定位槽522,第二定位槽522可与卡扣环412对应配合,便于连接体52与第一本体31接合。

连接体52上分别设有第二卡扣件524和第三卡扣件523。第一卡扣件32可与第二卡扣件524卡扣配合,以将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固定。第三卡扣件523可与第四卡扣件411卡扣配合,以将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相固定。

第一本体31上设置有松脱机构7,松脱机构7可在第一锁紧机构3与压带装置5相连时使得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松脱,并可在第二锁紧机构4与压带装置5相连时使得第一锁紧机构3与压带装置5松脱。具体地,第一本体31内凹有凹槽311,松脱机构7设置在凹槽311内。松脱机构7包括第一驱动源71以及可在第一驱动源71的驱动下伸缩移动的松脱件72,松脱件72具有第一松脱部721和第二松脱部72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松脱部721为下端具有斜面的推块,第二松脱部722为上端具有斜面的挡块。当第一驱动源71驱动松脱件72伸出时,第一松脱部721向下移动并推动第四卡扣件411枢转,以使得第三卡扣件521与第四卡扣件411脱离,进而实现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脱离。此时,第二松脱部722上端的斜面与抵压部321下端的斜面正好分离,第一卡扣件32在第一弹簧33的作用下与第二卡扣件524卡扣配合,实现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互接合。

具体地,两个第三卡扣件523水平间隔设置,松脱件72可在第一驱动源71的驱动下上下伸缩移动。第一松脱部721可随松脱件72上下伸缩穿过两个第三卡扣件523之间,当第一松脱部721在第一驱动源71的驱动下伸出至最大位置时,第一松脱部721下端的斜面抵压第四卡扣件411上端的斜面,并推动第四卡扣件411绕枢转中心旋转,由于第一松脱部721的轴向外表面位于第三卡扣件523的轴向外侧,从而可推动第四卡扣件411旋转打开以松放第三卡扣件523,实现第二锁紧机构4与压带装置5松脱。

当第一驱动源71驱动松脱件72收缩时,第一松脱部721和第二松脱部722均向上移动。由于没有了第一松脱部721抵压第四卡扣件411,第四卡扣件411可在第二弹簧42作用下与第三卡扣件521卡扣配合,进而使得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相固定;第二松脱部722向上移动,通过第二松脱部722上端的斜面推动抵压部321下端的斜面,使得第一卡扣件32克服第一弹簧33的弹力旋转,使得第一卡扣件32与第二卡扣件524脱离,使得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脱离。

压带装置5从第一锁紧机构3上被传送至第二锁紧机构4的过程为:在初始状态下,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卡扣相连。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驱动源71驱动松脱件72处于伸出状态,这时,第一卡扣件32与第二卡扣件524相卡扣,以将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接合。第一驱动组件61驱动第一基板、第二驱动组件62以及第一本体31向外伸缩,第二驱动组件62驱动第一本体31向下移动,以使第一锁紧机构3和压带装置5朝向第二锁紧机构4移动。当第二定位槽522和卡扣环412定位配合时,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相接合。然后,第一驱动源71驱动松脱件72收缩,这时候第四卡扣件411与第三卡扣件523卡扣配合,第一卡扣件32与第二卡扣件524在第二松脱部722的作用下脱离,使得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相接合,第二驱动组件62驱动第一本体31上移,实现将压带装置5与第二锁紧机构4的接合。

当压带装置5随贴合鼓1同步旋转一周后,第二驱动组件62再次驱动第一本体31下移,第一驱动源71驱动松脱件72处于伸出状态下,第一定位槽521与凸出部312定位配合后,这时第三卡扣件523与第四卡扣件411在第一松脱部721的作用下脱离,第一卡扣件32在第一弹簧33的作用下与第二卡扣件524卡扣配合,使得压带装置5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接合,实现将压带装置5回收至与第一锁紧机构3相接合的位置。

当两个连接体52与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接合时,压带51在贴合鼓1的外表面沿与中心轴线12大致平行或平行的直线方向延伸。连接体52与压带51之间通过弹簧53连接,压带51与连接体52的连接处在贯穿贴合鼓1的纵截面高度方向上低于贴合鼓1最高处,以使得当轮胎部件200被输送至输送装置2上后压带51具有足够的压力压在轮胎部件200的首端210。压带51可变形地贴合在贴合鼓1的外表面。由于轮胎部件通常具有一定形状,其外表面不是平整的,压带51的朝向贴合鼓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弹性体511,从而当压带51压合在贴合鼓1上后,压带51能够适应对该类型轮胎部件200的压合,使得压带能够充分与轮胎部件200接触,避免轮胎部件200的局部未被压到,从而产生相对压合不牢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带51的材料为现有已知的非刚性软性材料。

在有些情况下,轮胎部件的首端210呈倾斜状,便于在贴合鼓1上首尾对接形成圆筒状时,能够使得轮胎部件对接的接合处增长,增强轮胎部件首尾端的接合强度。若压带51在按压轮胎部件200靠近首端210的过程中,还与主轴11的中心轴线12基本平行的话,会导致轮胎部件200首端210的尖端位置未被压到,进而导致轮胎部件首端尖端处的折叠现象。针对该情况,在另一实施方式下,本专利申请的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可不相对贴合鼓1的中性面111对称,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相互绕主轴11旋转交错,以使得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在贴合鼓1的中性面上投影呈一夹角。具体实现方式为:两个第一锁紧机构3独立动作,当其中一个第一锁紧机构3驱动其中一个压带装置5与其中一个第二锁紧机构4接合后,贴合鼓1旋转一定的角度,另一个第一锁紧机构3驱动其中一个压带装置5与另一个第二锁紧机构4接合。当两个连接体52与两个第二锁紧机构4结合时,压带51在贴合鼓1的外表面沿螺旋方向延伸,以使得压带51以基本平行于接合处的方向压合在轮胎部件200的首端210,使得压带51对轮胎部件200的首端210的按压均匀。

本专利申请通过设置有压带装置5,当轮胎部件200被输送至贴合鼓1上后,压带装置5能够自动脱离位于输送装置1上的第一锁紧机构3,与安装在主轴11上的第二锁紧机构4相接合,使得压带51能够将轮胎部件200的首端210牢固的按压在贴合鼓1上,并且压带装置5能够跟随主轴11旋转一周后,自动与输送装置2上的第一锁紧机构3再次相接合,在整个贴合过程中,压带可以牢固的将轮胎部件的首端210按压在贴合鼓上,不会发生料头脱落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