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3457发布日期:2019-01-02 21:5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散热器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三部分构成。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散热器的生产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目前生产的种发动机水室配件以下简称第一工件110,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111、第一工件第一管112、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113、第一工件第二管114、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115、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116。

为了适应大批量且快速地生产第一工件110,急需设计一种相对应的模具用于快速加工出第一工件11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能够快速的加工第一工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组,所述动模上开设有第一动型腔,所述定模组包括第一定模,所述第一定模上设置有第一芯模组以及第一定型块,所述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块和第一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一总型腔,所述动模上还设置有用于在脱模时随动模上升以驱动第一芯模组脱离第一工件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芯模组包括与第一定模滑移连接且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第一工件第一支管和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和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支管和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的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的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和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所述动模上开设有注塑孔,所述注塑孔与第一总型腔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块和第一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一总型腔,通过注塑孔将原料注入第一总型腔,待原料冷却形成第一工件,加工精度高,生产速度快,第一工件成型后,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和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远离第一工件,从而使第一工件顺利脱模,脱模方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一型芯、第一工件第二型芯、第一工件第三型芯,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八型芯,所述第一工件第一型芯、第一工件第八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支管,所述第一工件第三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四型芯和第一工件第五型芯,第一工件第四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支管,第一工件第五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六型芯,所述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七型芯,所述第一工件第六型芯、第一工件第七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一工件第一型芯、第一工件第八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利用第一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型第一工件第一支管;利用第一工件第三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利用第一工件第四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一工件第二支管;利用第一工件第五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利用第一工件第六型芯、第一工件第七型芯与第一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从而成型整个第一工件,使用方便,加工精度高。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上开设有第二动型腔,所述第一定模上设置有第二芯模组以及第二定型块,所述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块和第二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二总型腔,所述动模上还设置有用于在脱模时随动模上升以驱动第二芯模组脱离第一工件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芯模组包括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固定部、第二工件支管、第二工件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和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三固定部的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固定部的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和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所述第一定模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的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块和第二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的第二总型腔,通过注塑孔将原料注入以后,原料沿流道流入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原料流入第二总型腔后,待原料冷却形成第二工件,加工精度高,生产速度快,第二工件成型后,通过第二驱动件带动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和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远离第二工件,从而使第二工件顺利脱模,结构简单,脱模方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一型芯、第二工件第二型芯、第二工件第三型芯,所述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七型芯,所述第二工件第一型芯、第二工件第七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支管,所述第一工件第三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四型芯,第二工件第四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五型芯,所述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六型芯,第二工件第五型芯、第二工件第六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二工件第一型芯、第二工件第七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固定部;利用第一工件第二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二工件支管;利用第一工件第三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二工件第二固定部;利用第二工件第四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二工件第三固定部;利用第二工件第五型芯、第二工件第六型芯与第二总型腔配合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固定部,从而成型整个第二工件,使用方便,加工精度高。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设置于动模上且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中的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中的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中的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中的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中的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所述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均为倾斜设置且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包括第一竖直部以及设置于第一竖直部顶端的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总型腔中的原料冷却形成第一工件后,然后,驱动动模上升从而带动动模上的第一驱动件一起上升,第一驱动件一起上升时,其中的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在动模上升时分别带动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立即向远离第一工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与对应的第一工件上的部位脱开,动模上升时,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的第一竖直部与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所以一开始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不动,待其余芯模块滑移一端距离从而与第一工件脱开一定距离以后第一倾斜部与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从而带动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向远离第一工件的方向移动,完成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与第一工件的脱模,操作简单,脱模效果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设置于动模上且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中的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中的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中的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中的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中的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所述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均为倾斜设置且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包括第二竖直部以及设置于第二竖直部顶端的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总型腔中的原料冷却形成第一工件后,然后,驱动动模上升从而带动动模上的第二驱动件一起上升,第二驱动件上升时,其中的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在动模上升时分别带动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立即向远离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与对应的第二工件上的部位脱开,动模上升时,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的第二竖直部与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所以一开始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不动,待其余芯模块滑移一端距离从而与第二工件脱开一定距离以后第二倾斜部与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配合,从而带动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向远离第二工件的方向移动,完成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与第二工件的脱模,操作简单,脱模效果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第一定模下方的第二定模和第三定模,所述第二定模上开设有贯穿第二定模上下两端以及长度方向两侧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中设置有推动件,所述推动件包括推板、设置于推板上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第三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穿过第一定型块与第一工件相抵触,所述第二推杆穿过第二定型块与第一工件相抵触,所述第三推杆穿过第一定模板与流道中的余料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贯穿孔位于第一定模的下方,向上推动推板时,第一推杆抵触推动第一工件上升、第二推杆抵触推动第一工件上升、第三推杆推动余料上升,从而使得第一工件与第一定型块脱离,第二工件与第二定型块脱离,余料与流道脱离,从而完成向上的脱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脱模效果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板上还设置有若干复位推杆,所述复位推杆穿过第一定模且顶端与动模相抵触,所述复位推杆位于第一定模和推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推动推板上升,当推板上升时,复位弹簧压缩,复位推杆向上滑移并抵触推动动模上升,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推杆、第二推杆以及第三推杆一起上升,从而完成第一工件、第二工件的脱模,通过推动推板一次性驱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脱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脱模效果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第一定模中均开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动模和第一定模中的冷却通道在原料进入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以后对原谅进行冷却,加快原料的成型速度,从而提升本实用新型加工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速度,提升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第一芯模组、第一定型块和第一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的第一总型腔,通过注塑孔将原料注入第一总型腔,待原料冷却形成第一工件,利用第二芯模组、第二定型块和第二动型腔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的第二总型腔,通过注塑孔将原料注入第一总型腔,待原料冷却形成第二工件,加工精度高,生产速度快,并且一个模具成型两种零件减少了重新购置新模具的资金;

2、使用时,推动推板上升,当推板上升时,复位弹簧压缩,复位推杆向上滑移并抵触推动动模上升,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推杆、第二推杆以及第三推杆一起上升,从而完成第一工件、第二工件的脱模,通过推动推板一次性驱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脱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脱模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定模俯视图;

图5是动模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定模组以及推动件结构爆炸图;

图7是第一芯模组与第一工件爆炸图;

图8是第一芯模组与第一工件爆炸图;

图9是第二芯模组与第二工件爆炸图;

图10是第二芯模组与第二工件爆炸图;

图中:110、第一工件;111、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112、第一工件第一支管;113、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114、第一工件第二支管;115、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116、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120、第二工件;121、第二工件第一固定部;122、第二工件支管;123、第二工件第二固定部;124、第二工件第三固定部;125、第二工件第四固定部;21、动模;211、注塑孔;22、第一动型腔;23、第二动型腔;3、定模组;31、第一定模;311、流道;312、第一芯模滑槽;313、第二芯模滑槽;32、第二定模;33、第三定模;331、推孔;34、贯穿孔;320、推动件;321、推板;322、第一推杆;323、第二推杆;324、第三推杆;325、复位推杆;326、复位弹簧;4、第一芯模组;41、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1、第一工件第一型芯;412、第一工件第二型芯;413、第一工件第三型芯;42、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1、第一工件第八型芯;43、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1、第一工件第四型芯;432、第一工件第五型芯;44、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1、第一工件第六型芯;45、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1、第一工件第七型芯;46、第一定型块;5、第二芯模组;51、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1、第二工件第一型芯;512、第二工件第二型芯;513、第二工件第三型芯;52、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1、第二工件第七型芯;53、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1、第二工件第四型芯;54、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1、第二工件第五型芯;55、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1、第二工件第六型芯;56、第二定型块;6、第一驱动件;61、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62、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621、第一竖直部;622、第一倾斜部;63、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64、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65、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7、第二驱动件;71、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72、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721、第二竖直部;722、第二倾斜部;73、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74、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75、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81、冷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发动机水室模具,如图3和图5所示,包括动模21和定模组3,动模21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一动型腔22和第二动型腔23。定模组3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定模31、第二定模32、第三定模33。第一定模31上设置有第一芯模组4、第一定型块46、第二芯模组5以及第二定型块56,第一芯模组4和第一定型块46位于第一动型腔22下方,第二芯模组5和第二定型块56位于第二动型腔23下方,第一定型块46和第二定型块56平行设置。

当动模21和第一定模31贴合时,第一芯模组4、第一定型块46以及第一动型腔22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110(参照图1)的第一总型腔,第二芯模组5、第二定型块56以及第二动型腔23共同形成用于成型第一工件120(参照图2)的第二总型腔。

如图3和如图4所示,第一芯模组4包括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第一定模31上位于第一定型块46两侧共开设有五个与第一定模31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一芯模滑槽312,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分别滑移设置于第一芯模滑槽312中,其中,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位于第一定型块46远离第二定型块56的一侧,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位于第一定型块46靠近第二定型块56的一侧。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上固定有第一工件第一型芯411、第一工件第二型芯412、第一工件第三型芯413,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八型芯421。第一工件第一型芯411、第一工件第八型芯421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固定部111(参照图1),第一工件第二型芯412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一支管112(参照图1),第一工件第三型芯413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固定部113(参照图1)。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四型芯431和第一工件第五型芯432,第一工件第四型芯431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二支管114(参照图1),第一工件第五型芯432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三固定部115(参照图1)。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六型芯441,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上设置有第一工件第七型芯451,第一工件第六型芯441、第一工件第七型芯451与第一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一工件第四固定部116(参照图1)。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芯模组5包括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第一定模31上位于第一定型块46两侧共开设有五个与第一定模31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二芯模滑槽313,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分别滑移设置于第二芯模滑槽313中,其中,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位于第二定型块56远离第一定型块46的一侧,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位于第二定型块56靠近第一定型块46的一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一型芯511、第二工件第二型芯512、第二工件第三型芯513,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七型芯521,第二工件第一型芯511、第二工件第七型芯521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一固定部121(参照图2);第一工件第二型芯412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支管122(参照图2);第一工件第三型芯413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二固定部123(参照图2)。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四型芯531,第二工件第四型芯531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三固定部124(参照图2)。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五型芯541,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上设置有第二工件第六型芯551,第二工件第五型芯541、第二工件第六型芯551与第二总型腔配合用于成型第二工件第四固定部125(参照图2)。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定模31上开设有连通第一总型腔和第二总型腔的流道311,注塑孔211与流道311相连通。

如图5所示,动模2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件6以及第二驱动件7。

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件6包括固定于动模21上且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一芯模块41中的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61、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二芯模块42中的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62、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三芯模块43中的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63、穿设于第一工件第四芯模块44中的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64、穿设于第一工件第五芯模块45中的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65。第一工件第一驱动杆61、第一工件第三驱动杆63、第一工件第四驱动杆64、第一工件第五驱动杆65均为倾斜设置且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110(参照图1)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第一工件第二驱动杆62包括第一竖直部621以及设置于第一竖直部621顶端的第一倾斜部622,所述第一倾斜部622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110(参照图1)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件7包括固定于动模21上且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一芯模块51中的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71、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二芯模块52中的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72、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三芯模块53中的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73、穿设于第二工件第四芯模块54中的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74、穿设于第二工件第五芯模块55中的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75。第二工件第一驱动杆71、第二工件第三驱动杆73、第二工件第四驱动杆74、第二工件第五驱动杆75均为倾斜设置且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120(参照图2)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第二工件第二驱动杆72包括第二竖直部721以及设置于第二竖直部721顶端的第二倾斜部722,第二倾斜部722从上至下与第一工件120(参照图2)的水平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6所示,第二定模32上开设有贯穿第二定模32上下两端以及长度方向两侧面的贯穿孔34,贯穿孔34中设置有推动件320。推动件320包括推板321、固定于推板321上的四根第一推杆322、三根第二推杆323以及两根第三推杆324。第一推杆322沿推板321长度方向分布且穿过第一定型块46与第一工件110(参照图1)相抵触,第二推杆323沿推板321长度方向分布且穿过第二定型块56与第二工件120(参照图2)相抵触,第三推杆324穿过第一定模31板与流道311中的余料相抵触。

如图6所示,推板321上还设置有四根复位推杆325,四根复位推杆325位于推板321的四个角落且穿过第一定模31且顶端与动模21相抵触,复位推杆325位于第一定模31和推板321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326。第三定模33固定于第二定模32底部且中间位置开设有推孔331。

如图3和图6所示,动模21、第一定模31中均开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冷却通道,动模21、第一定模31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冷却通道的冷却口8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