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0684发布日期:2019-04-16 22:33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套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特种手套因其特殊的使用性能,对加工工艺要求较为严格,而手套的程序与手套的质量息息相关,在手套的生产过程中,浸胶重要的一步,浸胶指的是将生产的手套套在手模上,然后进行浸胶操作。手模条需要从竖直方向翻转到水平方向往复翻转,将手模条依次从竖直方向翻转到水平方向,工人才可以进行快速上料,在上料完成后,同时若手模条出现故障需要更换,工人在更换过程中手模条比较重,容易造成倾斜,工人容易对手模条设备造成损坏,发生危险。自动化可翻转的装置利于生产的管理和监控,相比目前采用人工的方式,效率更高,并且成本低,更保证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达标,而不可翻转的输送装置占地较大,流水线过长,成本高,因此一种节省空间的自动化可往复翻转的快速上料、快速更换的装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能实现手模条的快速往复翻转,成本低,效率高,节省空间,同时能实现手模条的快速上料、快速的更换,更加便捷安全,这样一种节省空间的自动化可翻转的装置利于生产的管理和监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包括手模条、竖直输送带、水平输送带、手模条翻转机构和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所述竖直输送带在所述水平输送带的一侧,所述竖直输送带和所述水平输送带的中间设有手模条翻转机构,所述竖直输送带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输送手模条,所述水平输送带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输送手模条,所述手模条翻转机构将所述手模条从所述竖直输送带翻转到所述水平输送带,所述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活动设置在所述水平输送带的下方,用于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所述手模条翻转机构包括:基座、翻转动力装置、转轴、两个对称设置的翻转架,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翻转架对称设于所述转轴两端,所述翻转动力装置用于驱动翻转架往复 90°旋转;所述翻转架包括转动臂和转接部,所述转接部通过所述转动臂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接部上设有用于转接所述手模条的转接槽;所述翻转机构向竖直方向翻转90°后,所述转接槽位于所述竖直输送带的下方,槽口开口向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竖直输送带和水平输送带的中间设置手模条翻转机构,使用翻转动力装置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对称设于转轴两端的翻转架翻转,从而实现将竖直输送带上的手模条翻转到水平输送带,进行往复90°旋转,通过在水平输送带的下方设置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用于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效率高,需要人工少,且劳动强度小,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能实现手模条的快速上料、快速的更换,更加便捷安全,这样一种节省空间的自动化可翻转的装置利于生产的管理和监控。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臂呈L型,包括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和所述第二转动臂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转轴垂直传动连接,所述翻转机构向水平方向翻转90°后第一动力臂与水平输送带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输送带包括两个竖直对称设置的竖直输送轨道、连接每个所述竖直输送轨道的竖直齿轮、驱动每个所述竖直齿轮运动的第一电机,两个所述竖直输送轨道上设有间隔均匀的多个托板,所述手模条水平架在两个所述托板上,且所述手模条两端凸出于两个所述竖直输送带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输送带包括水平支架、位于水平支架两侧的水平输送轨道,所述翻转机构水平翻转后,所述转接槽的位置高于所述水平轨道的平面,所述手模条架在所述水平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竖直输送轨道和水平输送轨道均为齿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或齿形带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升降活塞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竖直输送带、水平输送带和手模条翻转机构可将手模条从竖直输送轨道翻转送至水平输送轨道,然后再通过提升所述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中滚筒座的高度,工件抓起手模条并托起一端移动至目的地处,摒弃了传统的多个人工抬运手模条的方式,保证了工人的安全操作,人工小,成本低,效率高,也既可以大大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可以提高运转速度,进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竖直输送带与手模条翻转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水平输送带与手模条翻转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1、手模条;2、竖直输送带;21、竖直输送轨道;3、水平输送带;31、水平支架;32、水平输送轨道;4、手模条翻转机构; 41、基座;43、转轴;44、翻转架;441、第一转动臂;442、第二转动臂;443、转接槽;5、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51、滚筒座;53、导向轴;54、导向筒;6、托板;7、升降活塞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手套浸胶线的手模条翻转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手模条1、竖直输送带2、水平输送带3、手模条翻转机构4和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竖直输送带2在水平输送带3的一侧,竖直输送带 2和水平输送带3的中间设有手模条翻转机构4,竖直输送带2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输送手模条,水平输送带3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输送手模条,手模条翻转机构4将手模条从竖直输送带2翻转到水平输送带3,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活动设置在水平输送带3的下方,用于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手模条翻转机构4包括:基座41、翻转动力装置、转轴43、两个对称设置的翻转架44,转轴43设于基座 41上,翻转架44对称设于转轴43两端,翻转动力装置用于驱动翻转架44往复90°旋转;

通过在竖直输送带2和水平输送带3的中间设置手模条翻转机构 4,使用翻转动力装置带动转轴43转动,进而带动两个对称设于转轴43两端的翻转架44翻转,从而实现将竖直输送带2上的手模条翻转到水平输送带3,进行往复90°旋转,通过在水平输送带3的下方设置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用于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在手模条翻转到水平输送带3上的时候,给予手模条支撑,便于工人件抓起手模条并托起一端移动至目的地处,摒弃了传统的多个人工抬运手模条的方式,效率高,需要人工少,且劳动强度小。

本实施例中,翻转架44包括转动臂和转接部,转接部通过转动臂与转轴43连接,转动臂与转轴43垂直连接,转接部上设有用于转接手模条的转接槽443;翻转动力装置带动两个翻转架44向竖直方向翻转90°后,转接部上的转接槽443位于竖直输送带2的下方,转接槽443的槽口开口向上。

手模条上下料辅助装置包括滚筒座51、第一驱动装置、导向机构,滚筒座51位于水平输送轨道32之间,且与水平输送轨道32平面平行,滚筒座51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圆柱形滚筒,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滚筒座51下方,用于驱动滚筒座51运动,滚筒座51的下方设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对滚筒座51的运动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在水平输送带3的下方设置手模条翻转机构4,使用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滚筒座51运动,导向机构带动滚筒座51在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将滚筒座51上下垂直移动,滚筒座51移到水平输送带3的下方,具体地,滚筒座51与水平输送轨道32的输送方向相垂直,滚筒座51上圆柱形滚筒的方向与水平输送轨道32的输送方向相同,效率高,需要人工少,且劳动强度小。

本实施例中,转动臂呈L型,包括第一转动臂441和第二转动臂 442,第一转动臂441和第二转动臂442相互垂直,第一转动臂441 与转轴43垂直传动连接,所述转接槽443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臂442 上,翻转动力装置带动两个翻转架44向水平方向翻转90°后,第一动力臂与水平输送带3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动力臂与水平输送带3 的平面垂直向上,两个转接槽443的开口方向相对。

竖直输送带2包括两个竖直对称设置的竖直输送轨道21、连接每个竖直输送轨道21的竖直齿轮、驱动每个竖直齿轮运动的第一电机,两个竖直输送轨道21上设有间隔均匀的多个托板6,第一电机驱动竖直齿轮在竖直输送轨道21运动,手模条水平架在对称设置的竖直输送轨道21的托板6上,竖直输送轨道21运动带动手模条竖直向下运动,且手模条两端凸出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竖直输送带2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水平输送带3包括水平支架31、位于水平支架31 两侧的水平输送轨道32,翻转动力装置带动两个翻转架44向水平直方向翻转90°后,转接槽443的位置高于水平输送轨道32的平面,手模条可以往下放置正好架在水平输送带3的水平支架31上。

本实施例中,导向机构有两个,以第一驱动装置为中心对称设置在其两侧,导向机构包括导向轴53和导向筒54,导向轴53与滚筒座51相连接,滚筒座51下方设有与导向轴53相配合的导向筒54。导向轴53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导向轴53上端固定连接在滚筒座 51的下端,并与滚筒座51同步移动,从而对滚筒座51进行导向,避免更换手模条的过程中对手模造成损坏。

竖直输送轨道21和水平输送轨道32均为齿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或齿形带传动机构。

本实施例中,翻转动力装置包括第二电机和水平齿轮,第二电机通过水平齿轮传动于转轴43。第一驱动装置为升降活塞气缸7。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