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压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8881发布日期:2019-08-16 21:48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膜压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薄膜压延机。



背景技术:

压延成型工艺常用于塑料薄膜或片材的生产,它是将熔融塑化的热塑性塑料通过两个以上的平行异向旋转辊筒间隙,使熔体受到辊筒挤压延展、拉伸而成为具有一定规格尺寸和符合质量要求的连续片状制品的方法;压延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辊筒、按一定形式排列,在一定温度下,将橡胶或塑料压制展延成一定厚度和表面形状的胶片或薄膜的设备。

PVC膜压延机用于生产PVC压延膜,现有的压延机主要包括机架、底座,机架固定在底座上,机架上会设置多根辊筒(辊筒会在内部冲热油);料从塑料挤出机上挤出后进入到塑料压延机进行压延,压出来的薄膜会进入下一道工序冷却辊上去进行冷却;由于压延生产的薄膜温度较高,冷却辊的温度较低,两者温差较大,直接接触易于出现薄膜急速冷却导致的形变现象,不利于薄膜的快速成型,并且影响生产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压延机,具有提高其薄膜快速成型,且提高其产品生产质量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膜压延机,包括机架,分别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压延辊和冷却辊,两所述压延辊水平布置于机架的上方,在所述机架上转动设置有用于传送压延后薄膜的过渡辊,所述过渡辊设置于两压延辊之间的正下方,所述过渡辊与冷却辊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布置,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安装杆,在所述安装杆上设置有多个朝过渡辊的圆周面上吹冷空气的冷却气嘴,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安装杆处于机架上往复转动的驱动件。

如此设置,挤出机或开炼机的出料端将挤出物料排送于两压延辊之间,通过两压延辊之间的作用力,使其形成薄膜,并通过过渡辊进行再次定型冷却传送;期间,同时通过驱动件驱动安装杆处于机架上转动,使其冷却喷嘴对薄膜进行吹拂式冷却,提高上薄膜定型的作用,另外达对薄膜进行除尘的目的;最后再次通过冷却辊进行冷却定型,具有提高其薄膜快速成型,且提高其产品生产质量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设置于安装杆上的凸轮以及固定设置于机架上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凸轮铰接。

如此设置,通过驱动气缸的伸缩作用于凸轮上,使其驱动杆处于机架上来回转动的目的,促使冷却气嘴对过渡辊上的薄膜来回进行冷却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渡辊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过渡辊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上布置。

如此设置,使压延后的薄膜依次经过多个过渡辊,实现对薄膜充分定型冷却的作用,提高其压延后薄膜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渡辊呈中空布置,且在所述过渡辊的中空部均通入有冷却液。

如此设置,通过向过渡辊内通入冷却液,使其压延后的薄膜经过过渡辊传送时进行冷却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多个所述过渡辊的温度朝冷却辊的方向逐渐降低设置。

如此设置,通过过渡辊逐渐进行降温冷却,避免薄膜前后温差较大出现薄膜急速冷却导致的形变现象,达到对压延后的薄膜快速定型的目的,并提高压延后薄膜质量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机架上转动设置有出料辊,所述冷却辊设置于出料辊与过渡辊之间。

如此设置,通过出料辊便于对压延冷却后的薄膜进行输送的目的,便于薄膜进入下一加工工序。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对称设置用于检测薄膜两侧平齐度的红外感应器,两所述红外感应器均呈U型设置。

如此设置,使其薄膜在压延冷却后,期间传送时通过两红外感应器之间达到对薄膜进行检测的目的,提高薄膜压延后的产品质量。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两所述压延辊之间间距的调节组件。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组件调节两压延辊之间的距离,使其适用于不同厚度薄膜生产加工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设置于压延辊沿轴线方向两端的轴承座以及固定设置于机架上的调节气缸,所述调节气缸的活塞杆与轴承座固定连接、并驱动轴承座朝另一压延辊方向往复运动。

如此设置,通过调节气缸驱动轴承座处于机架上滑动,达到调节两压延辊之间距离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所述调节气缸为双头气缸,且双头气缸的两活塞杆分别与压延辊同一侧的两轴承座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双头气缸的伸缩,实现对两侧轴承座同时相互远离或者相互靠近调节的目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驱动件驱动安装杆处于机架上转动,使其冷却喷嘴对薄膜进行吹拂式冷却,提高上薄膜定型的作用,另外达对薄膜进行除尘的目的;

2、通过过渡辊逐渐进行降温冷却,避免薄膜前后温差较大出现薄膜急速冷却导致的形变现象,达到对压延后的薄膜快速定型的目的,并提高压延后薄膜质量的作用;

3、通过调节组件调节两压延辊之间的距离,使其适用于不同厚度薄膜生产加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薄膜压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薄膜压延机中省去转动臂、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薄膜压延机中输送带处的剖视图。

图中:1、机架;11、支撑架;12、万向轮;13、挡料板;14、固定滑竿;15、螺纹杆;16、转动盘;17、安装杆;18、冷却气嘴;2、输送带;3、压延辊;4、过渡辊;5、冷却辊;6、转动臂;61、转动件;62、固定齿轮;63、伺服电机;64、主动齿轮;7、调节组件;71、轴承座;72、调节气缸;8、驱动件;81、凸轮;82、驱动气缸;9、出料辊;10、红外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一种薄膜压延机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薄膜压延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一端设置于挤出机出料端用于输送挤出物料的输送带2以及分别转动设置于机架1上的压延辊3、过渡辊4和冷却辊5;两压延辊3水平相向转动布置于机架1的上方,过渡辊4设置于两压延辊3之间的正下方,且过渡辊4与冷却辊5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布置。

如图1所示,其中,在机架1上设置有转动臂6,输送带2固定设置于转动臂6上;转动臂6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机架1上,并在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臂6处于机架1上往复转动的转动件61。

如图1所示,转动件61包括固定设置于转动臂6上的固定齿轮62、固定设置于机架1上的伺服电机63以及固定设置于伺服电机63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64;主动齿轮64与固定齿轮62啮合转动连接,通过伺服电视驱动主动齿轮64转动,进而使固定齿轮62带动转动臂6处于机架1上转动。

如图1所示,转动臂6的另一端设置于两压延辊3之间的上方,在机架1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架11,转动臂6朝压延辊3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万向轮12,且万向轮12滚动设置于支撑架11上。

如图1所示,为便于限制挤出物料处于两压延辊3之间轴线方向的范围,在机架1上固定设置有挡料板13,两挡料板13设置于两压延辊3之间的正上方、并沿压延辊3的轴线方向对称布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两挡料板13上均固定设置有固定滑竿14,两固定滑竿14分别滑动穿设于机架1的两侧;同时,在两挡料板13上分别转动设置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远离挡料板13的一端螺纹穿设于机架1的两侧,并在穿设于机架1外的末端设置有转动盘16;通过转动螺纹杆15,使其达到控制两挡料板13之间距离的作用,即可调节挤出物料处于两压延辊3之间的区域范围,达到适用于生产不同宽度的薄膜。

如图2所示,在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两压延辊3之间间距的调节组件7。

如图2和图3所示,调节组件7包括分别转动设置于压延辊3沿轴线方向两端的轴承座71以及固定设置于机架1上的调节气缸72;调节气缸72为双头气缸,且双头气缸的两活塞杆分别与压延辊3同一侧的两轴承座71固定连接、并驱动两轴承座71相互靠近活着相互远离;通过调节组件7实现对不同厚度的薄膜进行压延的作用。

如图4所示,过渡辊4设置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多个过渡辊4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上布置;过渡辊4均呈中空布置,在过渡辊4的中空部均通入有冷却液,且过渡辊4的温度朝冷却辊5的方向逐渐降低设置。

如图3所示,在机架1上设置有安装杆17,在安装杆17上设置有多个朝过渡辊4的圆周面上吹冷空气的冷却气嘴18;在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安装杆17处于机架1上往复转动的驱动件8。

如图2所示,驱动件8包括固定设置于安装杆17上的凸轮81以及固定设置于机架1上的驱动气缸82,驱动气缸82的活塞杆与凸轮81铰接;通过驱动气缸82的伸缩作用于凸轮81上,使其驱动杆处于机架1上来回转动的目的,促使冷却气嘴18对过渡辊4上的薄膜来回进行冷却的目的。

如图4所示,在机架1上转动设置有出料辊9,冷却辊5设置于出料辊9与过渡辊4之间;并在机架1上对称设置用于检测薄膜两侧平齐度的红外感应器10,两红外感应器10均呈U型设置,且设置于出料辊9与冷却辊5之间用于传送薄膜的路径上。

工作原理:挤出机或开炼机的出料端将挤出物料排送于输送带2上,通过输送带2使挤出物料持续输送的目的;通过转动件61驱动转动臂6处于机架1上来回转动,使输送带2另一端处于两压延辊3之间的上方来回摆动,将挤出物料以迂回的方式输送至两压延辊3之间进行压延,提高挤出物料传送至压延辊3上物料的均匀性;挤出物料经两压延辊3压延后通过过渡辊4进行传送,并通过过渡辊4逐渐进行降温冷却,达到对压延后的薄膜快速定型的目的;期间同时通过冷却喷嘴对薄膜进行吹拂式冷却,提高上薄膜定型的作用,另外达对薄膜进行除尘的目的;最后通过红外感应器10对薄膜进行检测,再通过出料辊9输送至其他加工区域进行后续加工,具有提高其薄膜快速成型,且提高其产品生产质量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