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7394发布日期:2019-09-17 19:57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热流道平面针阀进胶结构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塑料注射成型领域,热流道针阀进胶模具技术己经广泛应用,热流道针阀进胶模具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塑料材料的浪费,还提升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客户要求成品的外观面不要出现进料痕迹,随着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热流道针阀模具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需要提供一种平面针阀式热流道针阀直接进入到产品的公模面,针阀嘴能做到无浇口痕,而只在产品表面留下一圈印迹甚至没有,具有浇口处无残留,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料,节省原料,避免浇口处的二次处理的优势的针阀式进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产品表面留有一圈印迹或是没有印迹,还使得浇口处无残留,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料,节省原料,避免浇口处的二次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包括定模,所述定模的底端固定有浇口套,所述浇口套上方固定连接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与分流板相连,所述分流板中设有若干个分流道,所述分流道内设有若干个热咀,所述定模上固定有若干个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上固定有针阀,所述针阀伸至所述热咀内,所述分流道的内腔包括第一直筒部、所述第一直筒部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圆锥部,所述第一圆锥部前端固定有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锥部,所述第二圆锥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直筒部,所述第三直筒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圆锥部,所述第三圆锥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四直筒部,所述第四直筒部的前端与锥形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锥形顶部与型腔壁上的进胶通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锥部的高度是所述第二圆锥部高度的2-4倍,所述第一圆锥部的锥度小于所述第二圆锥部的锥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圆锥部的高度是所述的第二圆锥部高度的1.5-2倍,所述第三圆锥部的锥度小于所述第二圆锥部的锥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圆锥部的高度与所述锥形顶部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圆锥部的锥度大于所述锥形顶部的锥度,所述第二圆锥部与锥形顶部的高度为31mm-35mm。

优选的,所述热咀外壁与竖直方向形成的夹角为15°-45°。

优选的,所述针阀底端的锥度不大于锥形顶部的锥度。

优选的,所述针阀底端固定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为气缸。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平面针阀进胶装置将平面针阀进胶结构设置于模具定模内,其中使针阀直接进入到产品的公模面,针阀底端的锥度不大于锥形顶部的锥度,以保证实现无浇口痕,而只在产品表面留下一圈印迹,甚至是没有印迹,具有浇口处无残留,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料,节省原料,避免浇口处进行二次处理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针阀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针阀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定模;2-进胶通孔;3-型腔;4-驱动件;6-热咀;7-分流板;8-针阀;9-主流道;10-分流道;11-浇口套;12-橡胶垫;13-第一直筒部;14-第一圆锥部;15-第二直筒部;16-第二圆锥部;17-第三直筒部;18-第三圆锥部;19-第四直筒部;20-锥形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面针阀进胶装置,包括定模1,定模1的底端固定有浇口套11,而浇口套11上方固定连接有主流道9,浇口套11对主流道9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以方便塑胶快速通入,主流道9与分流板7相连,分流板7中设有若干个分流道10,以便塑胶通过各分流道10进入型腔3内,分流道10内设有若干个热咀6,定模1上固定有若干个驱动件4,驱动件4上固定有针阀8,以便针阀8进行向上或是向下的运动,保证实现针阀8与进胶通孔2的进胶点锥度贴合达到关闭进胶装置的作用;将针阀8伸至热咀6内,其中分流道10的内腔包括第一直筒部13、第一直筒部13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圆锥部14,第一圆锥部14前端固定有第二直筒部15,第二直筒部15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锥部16,第二圆锥部1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直筒部17,第三直筒部1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圆锥部18,第三圆锥部18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四直筒部19,第四直筒部19的前端与锥形顶部20固定连接,以上分流道10内腔的结构设置可以使得塑胶进入到分流道10内有一个速度的变化,这样使得最终进入到型腔3内的塑胶速度缓慢,进而不会在产品表面留下浇注痕迹,亦不会使得塑胶发生外泄,更加节省原料成本;锥形顶部20与型腔3壁上的进胶通孔2相连通,这样使得塑胶顺利进入到型腔3内。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使通过分流道10的塑胶有速度差,将第一圆锥部14的高度设置为第二圆锥部16高度的2-4倍,将第三圆锥部18的高度设置为第二圆锥部16高度的1.5-2倍,将第二圆锥部16的高度与锥形顶部20的高度相同,第二圆锥部16与锥形顶部20的高度为31mm-35mm,优选为33mm,这样当塑胶由分流道10流至第一直筒部13,塑胶的流动速度较快,而当经过第一圆锥部14,由于第一圆锥部14的内壁为斜坡结构,则塑胶的流速便会降低,当流经第二直筒部15时,由于第二直筒部15的高度较短,流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第二直筒部15流经第二圆锥部16时,由于第二圆锥部16的高度远小于第一圆锥部14的高度,且第二圆锥部16的锥度大于第一圆锥部14的锥度,则第二圆锥部16内壁的斜度更加平缓,流经的塑胶速度也会随之变得缓慢,而塑胶流经至第三直筒部17和第三圆锥部18时,由于第三圆锥部18的高度比第二圆锥部16高,且第三圆锥部18的锥度比第二圆锥部16的锥度小,因而第三圆锥部18内壁的斜坡度较高,因此,塑胶流速又会变快,而流至锥形顶部20时,塑胶流速便又会变得缓慢,由于锥形顶部20的锥度较小,锥形顶部20的内壁坡度较陡,塑胶的流速相对较快,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正常成型,也使得塑胶原料不浪费,节省了成本,同时由于针阀8底端的锥度不小于锥形顶部20的锥度,这样在驱动件4的作用下,针阀8的向上移动最多至与锥形顶部20相重合的位置,即针阀8完全插入至锥形顶部20内,这样成型的产品上仅可能出现一个圈印,而如果针阀8底端的锥度大于锥形顶部20的锥度,这样针阀8底端则刚好可以阻止塑胶再进入,还不接触到产品表面,这样产品表面上则不会出现圈印。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使塑胶更好的注入至型腔3内,将热咀6外壁与竖直方向形成的夹角为15°-45°。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了防止针阀8底端与产品直接接触,对产品造成损坏,在针阀8底端固定有橡胶垫12,此橡胶垫12为平面无任何花纹的结构,以免在产品上留下印迹。

进一步优化方案,驱动件4为气缸,其中气缸采用普通标准气缸即可,运作时不受系统温度影响,保证系统正常运作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平面针阀进胶装置在工作时,塑胶由注塑机射出经浇口套11流至主流道9内,再由主流道9进入分流板7,再由分流板7上的分流道10流至热咀6,然后通过进胶通孔2的进胶点进入定模1的型腔3内形成产品,这时注塑进胶成型过程完成,在塑胶进入型腔3形成产品的过程中,针阀8的底端处于分流道10的第三直筒部17内;当产品形成不需要进入塑胶时,启动气缸,气缸推动针阀8向上移动直至到进胶通孔2的进胶点处,这样塑胶便无法在进入至型腔3内,以起到了针阀8与分流道10的锥形顶部20贴合达到关闭进胶通孔2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平面针阀进胶装置不仅保证实现无浇口痕,在产品表面留下一圈印迹甚至没有,还使得浇口处无残留,不会产生多余的废料,节省原料,避免浇口处进行二次处理,提高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平面针阀进胶装置可以组装成一个总成,安装时只需将平面针阀进胶装直接安装于模具中,十分简单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