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7366发布日期:2019-09-17 19:5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注塑成形是将熔融态塑胶溶液注入型腔内的一种加工法,包含装备主要有:注塑机和模具,模具内有热流道系统和成型型腔,热流道是连接注塑机和成型型腔的。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热流道系统中,常用且能够保证成型产品质量的是阀针热流道系统,阀针热流道系统上设置有阀针,阀针在竖直方向上可以向上运动开启或向下运动闭合,使得在成品脱模时阀针向下运动关闭热嘴口,避免出现一条或几条水口,从而实现无废料产生。常见的阀针热流道系统是通过一个气缸带动一根阀针运动,由于气缸的体积限制,相邻两个阀针之间的间距不能设置的很小,进而在生产小间距、密集型排布的产品时,受到了局限。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流道系统难以生产小间距、密集型排布的产品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流道系统,包括:长方体气缸;多根针阀热嘴,沿所述长方体气缸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针阀热嘴连通于流道板与成型型腔之间;以及,多根阀针,与所述针阀热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阀针一端设置于所述长方体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上,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针阀热嘴中,用以在所述长方体气缸的驱动下,启闭所述针阀热嘴。可选地,所述长方体气缸包括缸体及活塞,所述缸体形成有气腔,所述气腔的水平截面呈长圆形设置,且所述气腔的一侧腔壁具有供所述阀针穿设阀针过孔;所述活塞与所述气腔适配设置,且周缘贴合于所述气腔的侧腔壁,所述活塞活动式设置于所述气腔内,并将所述气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可选地,所述第一腔室设置于所述活塞背离所述阀针过孔的一侧,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活塞相对一侧的腔壁上形成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一第一输气管相连通。可选地,所述气腔的侧腔壁上形成有输气通道,所述输气通道于所述缸体与所述阀针过孔相对的一侧形成出口,并连通于一第二输气管与第二腔室之间。可选地,所述缸体包括缸身及缸底盖,所述缸身形成有所述气腔,所述缸底盖上形成有所述阀针过孔,且所述缸底盖与所述缸身可拆卸式装配。可选地,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板及多根活塞杆,所述活塞板的周缘贴合于所述气腔的周壁,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阀针一一对应设置,且自所述活塞板向所述阀针过孔的一侧延伸,所述阀针部分插设于所述活塞杆内。可选地,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板可拆卸式装配。可选地,所述长方体气缸还包括一紧固件,用以实现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板的可拆卸式装配。可选地,所述活塞板上对应所述活塞杆形成有多个卡槽,所述活塞杆插设于所述卡槽内的一侧具有一限位凸部,所述紧固件为设置于所述卡槽周壁的环形卡簧,所述环形卡簧用于与所述限位凸部相卡接以固定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板。可选地,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一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长方体气缸与所述流道板之间,且具有多个散热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热流道系统,包括长方体气缸、针阀热嘴及阀针,其中针阀热嘴设置有多根,且连通于流道板与成型型腔之间,阀针对应针阀热嘴设置有多根,阀针的一端设置于长方体气缸的动力输出端,并插设于针阀热嘴中,可在长方体气缸的驱动下,启闭针阀热嘴;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每根阀针由单独的气缸驱动,导致阀针之间的间距无法做小,从而造成了现有的热流道系统无法生产小间距、密集型排布的产品,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多根阀针设置于同一长方体气缸的动力输出端,显著地缩小了相邻阀针及响铃针阀热嘴间的间距,提高了多根针阀运动的同步性,从而使热流道系统能够生产小间距的产品,同时由于针阀热嘴沿长方体气缸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使得阀针在长方体气缸长度方向上的排布更为紧凑,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相邻阀针之间的间距,且对于热流道系统的设计也变得更为简单,利于生产制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流道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长方体气缸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长方体气缸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活塞板与活塞杆的爆炸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长方体气缸11缸体111缸身112缸底盖113阀针过孔114通气孔115输气通道12活塞121活塞板122活塞杆123卡槽124限位凸部13紧固件14第一输气管15第二输气管2针阀热嘴3阀针4流道板5固定架51散热孔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与图2所示,该热流道系统包括长方体气缸1、针阀热嘴2、阀针3、流道板4及固定架5,其中流道板4连通于注塑机与多根针阀热嘴2之间,其内形成有热流道,可将熔融状态的注塑料分流到每根针阀热嘴2中,针阀热嘴2则连通于流动板与成型型腔之间,且针阀热嘴2沿长方体气缸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根;长方体气缸1设置于流道板4背离针阀热嘴2的一侧,固定架5则架设于长方体气缸1与流道板4之间,以支撑并固定长方体气缸1;阀针3也设置有多根,且与针阀热嘴2一一对应设置,即多根阀针3也沿长方体气缸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针阀热嘴2设置有4根,相应的,阀针3也设置有4根,在其他实施例中,阀针3也可设置为2根、3根乃至更多根。具体地,阀针3的一端设置于长方体气缸1的动力输出端,另一端穿过固定架5及流道板4后,插设于针阀热嘴2中,在固定架5及流道板4上相应设置有供阀针3穿过的通孔。在热流道系统工作时,多根阀针3可在长方体气缸1动力输出端的带动下,同时启闭多根针阀热嘴2。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热流道系统,通过将多根阀针3设置于同一长方体气缸1的动力输出端,显著地缩小了相邻阀针3及响铃针阀热嘴2间的间距,提高了多根针阀运动的同步性,从而使热流道系统能够生产小间距的产品,同时由于针阀热嘴2沿长方体气缸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使得阀针3在长方体气缸1长度方向上的排布更为紧凑,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相邻阀针3之间的间距,且对于热流道系统的设计也变得更为简单,利于生产制造。进一步地,固定架5上具有多个散热孔51。通过这些散热孔51,能够辅助固定架5散热,以减少从流道板4传递向长方体气缸1的热量,以节省对长方体气缸1的散热结构,降低了热流道系统的成本。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所示,该长方体气缸1包括缸体11及活塞12,其中缸体11形成有气腔,该气腔的水平截面呈长圆形设置,且该气腔的一侧腔壁上具有供阀针3穿设的阀针过孔113;活塞12为长方体气缸1的动力输出端,其活动式设置于气腔内,并适配该气腔的形状设置,且活塞12的周缘贴合于气缸的侧腔壁,通过该活塞12将气腔分隔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其中第二腔室的腔壁上形成有阀针过孔113,相应的,第一腔室设置于活塞12背离阀针过孔113的一侧。根据气缸的工作原理可知,随着活塞12在气腔内的运动,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的容积会呈反比例变化,并存在有容积为0的状态。本申请所指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是活塞12将气腔近似均分时的状态,当第一腔室的容积为0时,此时仍可认为第一腔室存在,只是容积为0,反之同理。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气缸的动力输出端也可设置为膜片。可以理解,将气腔的截面设置为长圆形,其目的是为了更充分的利用缸体11内的空间,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更多的阀针3,而长圆形的形状,使得气腔的周壁没有转折,又由于活塞12的形状适配气腔的形状,且周缘贴合于气腔的侧腔壁,相应的,活塞12的周缘也不存在转折,这就使得活塞12在气腔内运动时,不容易出现卡顿,运动更为流畅,有利于提高阀针3运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所示,第一腔室与活塞12相对一侧的腔壁上形成有通气孔114,该通气孔114连通于第一输气管14与第一腔室之间,相应的,第一输气管14远离第一腔室的一端与供气装置相连通,以向第一腔室输送高压气体。在长方体气缸1工作时,供气装置通过第一输气管14向第一腔室输送高压气体,以驱使活塞12向阀针过孔113所在的腔壁运动,进而驱使阀针3封闭针阀热嘴2;当第二腔室充气,活塞12向远离阀针过孔113所在的腔壁运动,进而驱使阀针3打开针阀热嘴2,此时,通气孔114作为第一腔室内的气体排放通道使用。可以理解,通过将通气孔114设置于第一腔室与活塞12相对的腔壁上,当第一腔室内通入高压气体时,高压气体正对活塞12,使活塞12能够第一时间向阀针过孔113所在的腔壁运动,提高了活塞12运动的灵敏度,使阀针3能够第一时间堵住针阀热嘴2,进而提高了热流道系统的响应速度。为增强第一腔室内气体的进出能力,在第一腔室与活塞12相对的腔壁上并列设置有3个通气孔114,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孔114也可设置为2个,4个乃至更多个。具体地,在本实施中,该供气装置为空压机,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供气装置也可选用气泵等泵气设备。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3所示,气腔的腔壁上形成有输气通道115,该输气通道115于缸体11与阀针过孔113相对一侧形成出口,并连通于第二输气管15与第二腔室之间,第二输气管15远离第二腔室的一侧与另一供气装置相连通。由于输气通道115的功能与上述通气孔114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通过将第二腔室的输气通道115设置于气腔的侧腔壁上,可充分利用缸体11,以提高缸体11的空间利用率,且输气通道115设置于气腔的腔壁上,有利于缸体11的散热,提高长方体气缸1的散热能力。同时,输气通道115在缸体11与阀针过孔113相对的一侧形成出口,即输气通道115出口与通气孔114形成于缸体11的同一侧,而输气通道115与通气孔114分别与第一输气管14与第二输气管15相连通,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一输气管14与第二输气管15在模板内占用的空间,以缩减模板的厚度,降低模具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第一输气管14与第二输气管15在模板内的布设,便于热流道系统的安装。为提高第二腔室内气体的进出能力,在气腔的腔壁上形成有多条输气通道115,在本实施例中,该输气通道115设置有8条,在其他实施例中,输气通道115也可设置为2条、3条、4条、5条甚至更多。进一步地,第一输气管14与第二输气管15均成形于模板中。这样设置,可有利于缩减模板的厚度,降低模具的成本。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缸体11包括缸身111及缸底盖112,其中缸身111形成有上述气腔,上述通气孔114及输气通道115均形成于该缸身111上,缸底盖112具有上述阀针过孔113,且缸底盖112与缸身111间为可拆卸式装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缸底盖112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与缸身111间的可拆卸式装配,且缸底盖112与缸身111间设置有密封圈,以提高缸底盖112与缸身111间装配的气密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缸底盖112与缸身111间也可通过卡接、胶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装配。可以理解,通过缸底盖112与缸身111间的可拆卸式装配,可便于长方体气缸1的组装与后期维修。进一步地,请结图3与图4所示,该活塞12包括一活塞板121及活塞杆122,其中活塞板121呈长圆柱形设置,且周缘贴合于气腔的侧腔壁,在活塞板121的周缘还环设有一密封圈,以提高活塞板121与气腔侧腔壁间连接的气密性;活塞杆122设置于活塞板121靠近缸底盖112的一侧,且对应阀针3设置有多根,活塞板121自活塞板121向缸底盖112所在的一侧延伸,并插设于缸底盖112上的阀针过孔113中,在阀针过孔113的孔壁上环设有密封圈,以提高活塞杆122与阀针过孔113间连接的气密性,而活塞杆122中形成有插槽以供阀针3插设,并固定阀针3。可以理解,通过将阀针3部分插设于活塞杆122内,能够增加阀针3与活塞12间连接的稳定性,使得阀针3在运动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提高阀针3运动稳定性。由于活塞杆122插设于阀针过孔113内,通过阀针过孔113的孔壁可对活塞杆122进行限位,以提高活塞12运动的稳定性,相应的,可提高阀针3运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所示,活塞杆122可拆卸式的设置于活塞板121上,由于活塞板121与活塞杆122间为可拆卸式装配,在加工活塞板121及活塞杆122时,工艺上允许存在的误差增大,活塞板121与活塞杆122间的加工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活塞12的制造与组装,且活塞板121与活塞杆122间的可拆卸式装配,有利于后续阀针3的更换与维护。进一步地,长方体气缸1还包括一紧固件13,以实现活塞杆122与活塞板121之间的可拆卸式装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板121上对应活塞杆122形成有多个卡槽123,活塞杆122一一插设于卡槽123内,活塞杆122插设于卡槽123内的一侧具有一限位凸部124,相应的,该紧固件13为设置于卡槽123周壁的环形卡簧,该环形卡簧可与活塞杆122上的限位凸部124相卡接,以固定活塞板121与活塞杆122。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13也可设置为螺钉、卡扣等,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塞杆122与活塞板121之间也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装配。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