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23222发布日期:2019-11-13 01:52阅读:9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胶膜注塑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出行代步工具,在汽车的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汽车饰件,常用的汽车饰件主要包括塑胶件及覆盖在塑胶件上的装饰层,为了提升汽车饰件的生产效率,出现了将塑胶件注塑成型在装饰层上的技术,由于汽车饰件的装饰层有多个独立片体拼接而成,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相邻两个装饰层独立片体之间的结合缝常常会因溢胶而造成注塑不良,不利于汽车饰件注塑良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进胶孔进入的熔融塑料经由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彼此远离的两侧分别进入注塑模腔内,使得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稳固贴设在一起,避免熔融塑料挤开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而从两个贴合边之间的间隙发生溢胶现象,提升多胶膜的注塑良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胶膜及第二胶膜,第一胶膜具有第一贴合边,第二胶膜具有第二贴合边,第一贴合边与第二贴合边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第一胶膜与第二胶膜形成胶膜单元;

提供注塑模具,将胶膜单元放入注塑模具的注塑模腔内,注塑模具具有与注塑模腔连通的进胶孔,进胶孔对应第一贴合边及第二贴合边;

经由进胶孔向注塑模具的注塑模腔内注入熔融塑料,进胶孔进入的熔融塑料经由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彼此远离的两侧分别进入注塑模腔内,冷却固化后的熔融塑料与胶膜单元固接形成胶膜饰件。

进一步地,所述进胶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胶孔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胶孔呈y型,进胶孔包括第一孔体、与第一孔体连通的第二孔体及第三孔体,熔融塑料经由第一孔体、第二孔体进入第一贴合边远离第二贴合边一侧的注塑模腔内,熔融塑料经由第一孔体、第三孔体进入第二贴合边远离第一贴合边一侧的注塑模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膜的第一贴合边与第二胶膜的第二贴合边经由胶水粘结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熔接设备,熔接设备将第一胶膜的第一贴合边与第二胶膜的第二贴合边熔接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膜的第一贴合边或/和第二胶膜的第二贴合边设有熔接线,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经由熔接线熔接固定在一起,熔接线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固定件,固定件将第一贴合边与第二贴合边固定连接在一起,固定件包覆第一贴合边与第二贴合边,固定件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吸塑模具,吸塑模具设有加热单元,吸塑模具设有用于容设胶膜基材的吸塑模腔,加热单元用于加热吸塑模腔内的胶膜基材使得胶膜基材软化,吸塑模具对软化后的胶膜基材进行吸塑处理,使得胶膜基材吸塑定型成为第一胶膜、第二胶膜。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裁切组件,裁切组件对吸塑模具吸塑定型后的第一胶膜、第二胶膜进行裁切处理,裁切后的第一胶膜、第二胶膜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胶膜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裁切组件包括设置于吸塑模具的驱动件、与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的裁切刀,驱动件驱动裁切刀对吸塑模具吸塑定型后的第一胶膜、第二胶膜进行裁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进胶孔进入的熔融塑料经由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彼此远离的两侧分别进入注塑模腔内,进而对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进行挤压,使得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稳固贴设在一起,避免熔融塑料挤开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而发生溢胶现象,提升多胶膜的注塑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胶膜单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第一胶膜2—第二胶膜3—胶膜单元

4—注塑模具5—胶膜饰件6—吸塑模具

7—胶膜基材8—裁切组件9—熔接设备

11—第一主体部12—第一贴合边21—第二主体部

22—第二贴合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多胶膜注塑防溢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胶膜1及第二胶膜2,第一胶膜1具有第一主体部11及与第一主体部11连接的第一贴合边12,第二胶膜2具有第二主体部21及与第二主体部21连接的第二贴合边22,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21带有的图案、图形或颜色不相同,例如,第一主体部11的颜色为银色,第二主体部21的颜色为黑色,利用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21自身所带有的图案、图形或颜色对汽车进行装饰,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彼此贴合,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贴合边22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第一胶膜1与第二胶膜2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胶膜单元3;

提供注塑模具4,将胶膜单元3放入注塑模具4的注塑模腔内,注塑模具4具有与注塑模腔连通的进胶孔,进胶孔对应第一贴合边12及第二贴合边22;

经由进胶孔向注塑模具4的注塑模腔内注入熔融塑料,进胶孔进入的熔融塑料经由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彼此远离的两侧分别进入注塑模腔内,冷却固化后的熔融塑料与胶膜单元3固接在一起形成胶膜饰件5。

进胶孔进入的熔融塑料经由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彼此远离的两侧分别进入注塑模腔内,进而对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进行挤压,使得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稳固贴设在一起,避免熔融塑料挤开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而从两个贴合边之间的间隙发生溢胶现象,大大提升多胶膜的注塑良率,进而提升汽车饰件的制造良率。

所述进胶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胶孔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实际使用时,经由多个进胶孔同时向注塑模腔内注入熔融塑料,进一步提升汽车饰件的制造效率。

所述进胶孔大致呈y型,进胶孔包括第一孔体、与第一孔体连通的第二孔体及第三孔体,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均位于第二孔体远离第一孔体的一端与第三孔体远离第一孔体的一端之间,熔融塑料经由第一孔体、第二孔体进入第一贴合边12远离第二贴合边22一侧的注塑模腔内,熔融塑料经由第一孔体、第三孔体进入第二贴合边22远离第一贴合边12一侧的注塑模腔内,进而对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彼此远离的两侧进行冲击挤压,将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稳固贴设在一起。

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熔接设备9,熔接设备9将第一胶膜1的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胶膜2的第二贴合边22熔接固定在一起。当需要将第一胶膜1与第二胶膜2固定连接在一起时,利用熔接设备9的发热芯加热第一贴合边12及第二贴合边22,使得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贴合边22熔融并粘结在一起,待冷却固化后,第一胶膜1与第二胶膜2即可经由固接在一起的两个贴合边稳固连接。

所述第一胶膜1的第一贴合边12或/和第二胶膜2的第二贴合边22设有熔接线,在熔接的过程中,熔接设备9的发热芯加热熔接线使得熔接线熔融或融化,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经由熔接线熔接固定在一起,熔接线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相较于第一贴合边12、第二贴合边22经由点熔接固定连接,防止注塑成型的过程中熔融塑料经由相邻两个熔接点之间的间隙发生溢胶,提升胶膜饰件5的注塑良率。

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吸塑模具6,吸塑模具6上设置有加热单元,吸塑模具6设有用于容设胶膜基材7的吸塑模腔,使用时,先将胶膜基材7放入吸塑模腔内,加热单元用于加热吸塑模腔内的胶膜基材7使得胶膜基材7软化,然后外界的抽气装置或真空发生装置对吸塑模腔进行抽气,利用吸塑模具6对软化后的胶膜基材7进行吸塑处理,使得胶膜基材7吸塑定型成为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相较于对胶膜进行剪切处理,确保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快速形成所需的形状构造,辅助提升胶膜饰件5的生产效率。

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裁切组件8,裁切组件8对吸塑模具6吸塑定型后的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进行裁切处理,利用裁切组件8切除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上的边料及余料,裁切后的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胶膜单元3。

所述裁切组件8包括安装设置在吸塑模具6上的驱动件、与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的裁切刀,驱动件驱动裁切刀移动,移动的裁切刀对吸塑模具6吸塑定型后的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进行裁切。

当吸塑模具6经由吸塑成型制得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后,驱动件驱动裁切刀移动,利用移动的裁切刀对吸塑模腔内的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进行裁切,相较于将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从吸塑模腔内移出后再进行裁切,无需对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重新进行定位,提升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的裁切效率,进而提升胶膜饰件5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胶膜1的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胶膜2的第二贴合边22经由胶水粘结固定在一起,利用胶水将第一胶膜1、第二胶膜2粘结固定在一起,简化第一贴合边12和第二贴合边22之间的固定构造,提升两个贴合边之间的连接效率。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固定件,固定件将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贴合边22固定连接在一起,借助固定件将两个胶膜稳固固定在一起,避免两个胶膜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彼此分开。优选地,固定件包覆在第一贴合边12与第二贴合边22的外侧,固定件沿贴合边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当胶膜饰件5注塑成型完成后,熔融塑料固化形成的塑料件包覆在固定件的外侧,避免固定件脱落而导致胶膜饰件使用不良。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