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1689发布日期:2020-02-22 04:16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物流耗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8044962a,主题名称为抗静电气泡袋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抗静电气泡袋的原料低密度聚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抗静电剂、塑料除味剂、表面活性剂和过氧化二异丙苯充分混合;步骤二、将混合均匀后的抗静电气泡袋的原料加热熔融至液体状态;步骤三、将液体通过挤出机挤出并通过成型模具成型;步骤四、将成型后冷却完全的抗静电气泡袋通过自动收卷机收卷裁切;所述抗静电气泡袋的原料如下组分及重量份数:低密度聚乙烯树脂50份;高密度聚乙烯树脂30份抗静电剂3份;塑料除味剂10份;表面活性剂5份;过氧化二异丙苯2份”。

然而,在物流耗材技术领域,以上述发明专利为例,现有的气泡袋生产工艺,从原料到成品专注于批量生产单个气泡袋,不能经过简单的适应性改造而用于双拼气泡袋,因此需要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原料预处理装置将聚乙烯树脂和助剂等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形成可供加热的第一中间体;

步骤s2:加热器将第一中间体加热至半液体状态,以形成可供管道输送的第二中间体;

步骤s3:通过管道将第二中间体根据预置的周期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二中间体时立即形成第一感应信号;

步骤s4:设置在挤出机的出口处的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双拼气泡袋时立即形成第二感应信号,当且仅当第二感应信号的时刻与相邻的最近一次的第一感应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长于预置的最短加工周期时执行步骤s5,否则执行报警流程;

步骤s5: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进料阀开启,引入第二中间体,同时提示用户在预置的周期内输入当前的双拼气泡袋的两个袋体之间的间距参数,如果在预置的周期内未输入间距参数则挤出机根据默认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否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1中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表面活性剂。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由输送带将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经由挤出机的出口处运走。

本发明专利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t1:原料预处理装置将聚乙烯树脂和助剂等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形成可供加热的第一中间体;

步骤t2:加热器将第一中间体加热至半液体状态,以形成可供管道输送的第二中间体;

步骤t3:通过管道将第二中间体根据预置的周期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二中间体时立即形成第一感应信号;

步骤t4:设置在挤出机的出口处的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双拼气泡袋时立即形成第二感应信号,当且仅当第二感应信号的时刻与相邻的最近一次的第一感应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长于预置的最短加工周期时执行步骤t5,否则执行报警流程;

步骤t5: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进料阀开启,引入第二中间体,显示默认的间距参数的同时提示用户可干预默认的间距参数,挤出机根据默认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直至有新的间距参数被输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步骤s1中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表面活性剂。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由输送带将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经由挤出机的出口处运走。

本发明公开的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其有益效果在于,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简而言之,同一条流水线可同时生产两个袋体。换而言之,将现有的气泡袋的单个袋体一分为二,实现间距可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拼气泡袋生产工艺,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优选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原料预处理装置将聚乙烯树脂和助剂等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形成可供加热的第一中间体;

步骤s2:加热器将第一中间体加热至半液体状态,以形成可供管道输送的第二中间体;

步骤s3:通过管道将第二中间体根据预置的周期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换而言之,不再通过管道连续输送半液体状态的第二中间体,而是改为第二中间体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处,一般情况下预置的周期对应的就是待上一个双拼气泡袋加压成型并且被运走后再将下一个双拼气泡袋对应的第二中间体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但为了防止出现异动或者需要临时调整,因此引入了保护机制,详见下文),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二中间体时立即形成第一感应信号(换而言之,第二中间体会被周期性地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一旦第二中间体到达挤出机的入口处,第一传感器立即产生第一感应信号,如果第二中间体一直在挤出机的入口处,则第一感应信号持续存在);

步骤s4:设置在挤出机的出口处的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已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时立即形成第二感应信号(换而言之,只要双拼气泡袋经过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就会立即产生第二感应信号,如果双拼气泡袋一直在挤出机的出口处,则第二感应信号持续存在),当且仅当第二感应信号的时刻与相邻的最近一次的第一感应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长于预置的最短加工周期(最短加工周期不同于步骤s3中的预置的周期,一般而言,最短加工周期应略短于步骤s3中的预置的周期)时(设置最短加工周期的考虑是,生产双拼气泡袋肯定需要一定的加工周期,为了防止挤出机出现模压时间过短等非正常因素,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执行步骤s5,否则执行报警流程;

步骤s5: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进料阀开启,引入(待加工为双拼气泡袋的)第二中间体,同时(通过触控屏等手段)提示用户在预置的周期(预置的周期不同于步骤s3中的预置的周期)内输入当前的双拼气泡袋的两个袋体之间的间距参数,如果在预置的周期内未输入间距参数则挤出机根据默认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否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每个双拼气泡袋在挤出机模压成型前,前置了间距参数输入过程,因此适用于小批量生产过程,便于高度个性化、定制化双拼气泡袋的两个袋体之间的间距。

其中,步骤s1中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地,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由输送带将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经由挤出机的出口处运走(在运走的过程中应当被第二传感器检测到)。

第一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t1:原料预处理装置将聚乙烯树脂和助剂等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形成可供加热的第一中间体;

步骤t2:加热器将第一中间体加热至半液体状态,以形成可供管道输送的第二中间体;

步骤t3:通过管道将第二中间体根据预置的周期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换而言之,不再通过管道连续输送半液体状态的第二中间体,而是改为第二中间体间隔地输送至挤出机处,一般情况下预置的周期对应的就是待上一个双拼气泡袋加压成型并且被运走后再将下一个双拼气泡袋对应的第二中间体输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但为了防止出现异动或者需要临时调整,因此引入了保护机制,详见下文),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第二中间体时立即形成第一感应信号(换而言之,第二中间体会被周期性地送至挤出机的入口处,一旦第二中间体到达挤出机的入口处,第一传感器立即产生第一感应信号,如果第二中间体一直在挤出机的入口处,则第一感应信号持续存在);

步骤t4:设置在挤出机的出口处的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已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时立即形成第二感应信号(换而言之,只要双拼气泡袋经过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就会立即产生第二感应信号,如果双拼气泡袋一直在挤出机的出口处,则第二感应信号持续存在),当且仅当第二感应信号的时刻与相邻的最近一次的第一感应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长于预置的最短加工周期(最短加工周期不同于步骤s3中的预置的周期,一般而言,最短加工周期应略短于步骤t3中的预置的周期)时(设置最短加工周期的考虑是,生产双拼气泡袋肯定需要一定的加工周期,为了防止挤出机出现模压时间过短等非正常因素,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执行步骤t5,否则执行报警流程;

步骤t5:设置在挤出机的入口处的进料阀开启,引入(待加工为双拼气泡袋的)第二中间体,同时(通过触控屏等手段)显示默认的间距参数同时提示用户可干预(更改)默认的间距参数,挤出机根据默认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直至有新的间距参数被输入(才会根据新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每个双拼气泡袋依据默认的间距参数执行模压成型,因此适用于用批量生产过程。与此同时,允许用户干预双拼气泡袋的两个袋体之间的间距,以便进行适应性调整。

其中,步骤t1中的原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树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地,所述双拼气泡袋双产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t6:由输送带将加工完成的双拼气泡袋经由挤出机的出口处运走(在运走的过程中应当被第二传感器检测到)。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挤出机的具体型号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