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3505发布日期:2020-02-21 18:2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



背景技术:

锁模装置是注塑机的关键部件,对于注塑机成型制品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锁模装置的种类较多,最常用的为液压式,主要由基板、上模板、下模板、连杆机构、液压缸等部件组成(如图1中所示),然而,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液压传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泄漏,容易对注塑设备及场地造成污染,不利于进行生产环境的维护。另外,液压缸与连杆机构之间为固定连接,当锁模装置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于泄漏以及液压件磨损等因素导致连杆机构不能充分展开,影响连杆结构顶模动作的稳定性,在此种情况下,锁模装置作用于注塑模具的顶模力主要由液压缸进行提供,使得液压缸始终处于受力状态,影响液压缸的使用寿命。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环境友好且应用可靠性较高的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包括由下向上依序平行布置的基板、下模板、上模板,还包括导向杆以及曲肘连杆机构。上述上模板和基板分别固定于导向杆的上、下端。下模板套设于导向杆上,其可沿上下方向进行自由滑动,以实现对注塑模具的压靠与放松。曲肘连杆机构包括左连杆部、右连杆部、传力板以及气压缸。传力板亦套设于导向杆上,且平行于基板进行布置。在气压缸的作用下,传力板沿上下方向始终在下模板和基板之间进行平移。左连杆部和右连杆部对称地布置于传力板的左、右两侧,且均包括由上至下依序铰接的上铰座、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下铰座,另外,还包括侧置板。其中,上铰座、下铰座分别固定于下模板和基板上,且侧置板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接板,另一端铰接于传力板。另外,上述曲肘连杆机构还包括高度调整件以及对传力板进行压紧固定的锁紧螺钉。在高度调整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用来顶靠传力板的外延部,且沿着该外延部向下,在高度调整件的侧壁上开设有外螺纹,相应地,在气压缸的活塞杆内开设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第一内螺纹孔。沿着高度调整件的顶面向下延伸有与锁紧螺钉相适配的第二内螺纹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外延部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扳手施力部,相应地,在气压缸的活塞杆的外侧壁上亦设置有第二扳手施力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还包括高度调整套,其布置于上模板的正下方,且环抱于导向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高度调整套由左弧形套、右弧形套以及对两者进行连接固定的紧固螺钉构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还包括多个抗磨套,其在下模板以及传力板与导向杆的连接过渡处均有布置。

相较于传统锁模装置,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了气压缸作为驱动曲肘连杆机构的动力源,即使发生泄漏亦不会对注塑设备及场地造成污染,降低了在生产过程中环境维护上的人力投入。更为重要的是,气压缸与曲肘连杆机构之间的连接方式设置为可调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使得曲肘连杆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确保其锁模功能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气压缸自身进行承压,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2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中气压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中高度调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中高度调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中抗磨套的结构示意图。

1-基板;2-下模板;3-上模板;4-导向杆;5-曲肘连杆机构;51-左连杆部;511-上铰座;512-第一连接板;513-第二连接板;514-下铰座;515-侧置板;52-右连杆部;53-传力板;54-气压缸;541-第一内螺纹孔;542-第二扳手施力部;55-高度调整件;551-外延部;5511-第一扳手施力部;552-第二内螺纹孔;56-锁紧螺钉;6-高度调整套;61-左弧形套;62-右弧形套;63-紧固螺钉;7-抗磨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出于描述方便考虑,在以下的叙述以及附图说明中锁模装置均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布置。

图2、图3、图6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主视图以及左视图,其主要由基板1、下模板2、上模板3,导向杆4、曲肘连杆机构5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基板1、下模板2以及上模板3相互平行进行布置,且上模板3和基板1分别固定于导向杆4的上、下端部,下模板2套设于导向杆4上,在曲肘连杆机构5的带动下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自由滑动,以实现对注塑模具的压靠与放松。在此,着重对曲肘连杆机构5的结构组成进行说明,其包括左连杆部51、右连杆部52、传力板53以及气压缸54。传力板53亦套设于上述导向杆4上,且平行于基板1进行布置。在气压缸54的作用下,传力板53沿上下方向始终在下模板2和基板1之间进行平移。左连杆部51和右连杆部52对称地布置于传力板53的左、右两侧。上述左连杆部51包括由上至下依序铰接的上铰座511、第一连接板512、第二连接板513以及下铰座514,另外,还包括侧置板515(如图7中所示)。其中,上铰座511、下铰座514分别固定于上述下模板2和基板1上,且侧置板515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接板513上,另一端铰接于传力板53上。右连杆部52的结构形式与上述左连杆部51相同。相较于传统锁模装置,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了气压缸54作为驱动曲肘连杆机构5的动力源,即使发生泄漏亦不会对注塑设备及场地造成污染,降低了在生产过程中环境维护上的人力投入。

上述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动作原理如下:侧置板515在气压缸54顶升的作用下旋转至极限位置,此时,上铰座511、第一连接板512、第二连接板513以及下铰座514均处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使得模具合模状态时的反向作用力无法传递至气压缸54上,而是全部由曲肘连杆机构5进行承受。

作为上述适用于注塑机的锁模装置的进一步优化,上述曲肘连杆机构5还可以设置高度调整件55以及对传力板53进行压紧固定的锁紧螺钉56(如图4中所示),以用来调整传力板53与气压缸54活塞杆端面之间的距离。作为结构的细化,在高度调整件55的侧壁上设置有用来顶靠传力板53的外延部551(如图9中所示),且沿着该外延部551向下,在高度调整件55的侧壁上开设有外螺纹,相应地,在气压缸54的活塞杆内开设有与上述外螺纹相适配的第一内螺纹孔541(如图8中所示)。沿着高度调整件55的顶面向下延伸有与锁紧螺钉56相适配的第二内螺纹孔552(如图9中所示)。这样一来,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使得曲肘连杆机构5在注塑模具处于合模进程中始终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确保其锁模功能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气压缸54自身进行承压,提高其使用寿命。

再者,还可以在外延部551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扳手施力部5511(如图9中所示),相应地,在气压缸54的活塞杆的外侧壁上亦设置有第二扳手施力部542(如图8中所示)。根据实际情况,操作人员可以借助于一扳手卡合于第一扳手施力部5511,顺时针或逆时针旋动高度调整件55即可完成调整操作。与此同时,借用于另一扳手卡合于第二扳手施力部542以防气压缸54的活塞杆进行跟转。

出于大距离调整上模板3的相对位置高度方面考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的优化,还可以在其正下方设置高度调整套6,其环抱于导向杆4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配、更换具有不同高度值的高度调整套6。

更进一步的,高度调整套6设计为两片对扣式,以方便其与导向杆4装配工作的开展。具体细化方案可参照以下进行:高度调整套6由左弧形套61、右弧形套62以及紧固螺钉63三部分构成(如图10中所示),其中,在左弧形套61上开设有与上紧固螺钉63相适配的螺纹孔,相应地,在右弧形套62上开设有与上紧固螺钉63相适配的沉头螺栓孔,以便于实现左弧形套61和右弧形套62的扣合。

由上叙述可知,在锁模装置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上述的下模板2和传力板53均需沿着导向杆4沿上下方向进行往复滑动(如图5中所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磨损现象,从而影响下模板2和传力板53的运行精度,进而影响锁模装置的实际作用效果。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额外设置有抗磨套7(如图11中所示),即布置于下模板2以及传力板53与导向杆4的连接过渡处,从而降低了磨损速率,降低了后期维护频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