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5152发布日期:2020-05-20 03:1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装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如手机、血糖仪等产品在运送过程中的冲撞、掉落等动作引起的冲击和振动,需要在电子或电气设备的电子模块的组装间隙或者表面设置具有吸收冲击和振动功能的缓冲垫,在现有的对产品进行表面泡棉缓冲垫贴附组装时,往往是人工通过治具进行贴附,当需要贴附多处缓冲垫时,则需要多人多个工位进行操作,由于多工位操作,整个流程占用的空间大,且人工贴附,操作效率低、定位准确度无法保证,不仅造成缓冲垫的浪费,更会造成对成型品表面的污染,导致很多的不良品。

此外,产品在进行不规则组件组装时,也采用人工通过治具进行组装,造成人力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包括:

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包括环形传送带,所述环形传送带上设置有运载治具,所述运载治具沿所述环形传送带滑动;沿所述环形传送带外侧依次设置有:

第一贴附工位,包括第一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一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

第二贴附工位,包括第二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二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二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二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

第三贴附工位,包括第三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三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三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

第四贴附工位,包括第四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四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四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四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

组件组装工位,包括组件上料机构以及组件组装机构,所述组件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组件组装机构用于将待组装的组件安装至产品相应的位置;

检测下料工位,包括下料搬运机构以及检测机构,所述下料搬运机构在所述环形传送带与所述检测机构之间来回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四贴附工位与所述组件组装工位之间还设置有压实工位,所述压实工位包括下压机构;所述组件组装工位与所述检测下料工位之间还设置有除尘工位,所述除尘工位包括吹气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贴附工位、所述第二贴附工位、第三贴附工位、第四贴附工位、所述压实工位、所述组件组装工位均包括顶升定位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顶升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下方,用于顶升并定位所述小治具;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内侧。

优选的,所述顶升定位机构包括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顶升底板,所述顶升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小治具上的定位孔相对应的锥形定位柱;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以及设置在限位板上的传感器和阻挡圆柱,所述阻挡圆柱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限位板上。

优选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下压气缸以及下压块,所述下压气缸驱动所述下压块上下运动;所述吹气机构包括吹气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吹气支架上的吹气管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放料卷辊、第一压辊、导向板、第二压辊、上料板、第三压辊以及收料卷辊,所述导向板呈倾斜设置,所述导向板和所述上料板上均设置有上料通道;

所述第二棉垫上料机构、第三棉垫上料机构、第四棉垫上料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第一支架和第一横梁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贴附臂,所述第一贴附臂通过第一方向调整机构沿x、y或z方向运动;所述第一贴附臂下方设置有第一贴附吸嘴和第二贴附吸嘴,所述第一贴附吸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贴附臂上,所述第二贴附吸嘴连接有横向气缸,所述横向气缸驱动所述第二贴附吸嘴向着或者远离所述第一贴附吸嘴运动;所述第一横梁架横跨在所述环形传送带上;

所述第二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横梁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贴附臂,所述第二贴附臂通过第二方向调整机构沿x、y或z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贴附臂下方设置有前吸嘴气缸和后吸嘴气缸,所述前吸嘴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前贴附吸嘴,所述前吸嘴气缸驱动所述前贴附吸嘴上下运动;所述后吸嘴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后贴附吸嘴,所述后吸嘴气缸驱动所述后贴附吸嘴上下运动;

所述第四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组件上料机构包括组件传送带,所述组件传送带上设置有若干组件料盘,所述组件传送带的一端为组件上料位,所述组件上料位一侧设置有空盘下料带;所述组件上料位的另一侧设置有推盘板,所述推盘板连接有推盘气缸,所述推盘气缸通过所述推盘板将组件料盘推向所述空盘下料带;所述空盘下料带呈倾斜设置,所述空盘下料带的下方设置有空盘收集箱;

所述组件组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和所述组件传送带之间的机械手臂,所述机械手臂包括机械臂部以及机械吸嘴,所述机械吸嘴为v型吸嘴,且绕所述机械部转动。

优选的,所述下料搬运机构包括搬运支架,所述搬运支架上滑动设置有搬运气缸,所述搬运气缸连接有搬运吸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了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将原有的多人工多工位贴附流程改变为自动化的贴附工位,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操作效率,更能够提高贴附的精度,避免贴附过程中对产品表面的污染,保证了贴附的质量。此外,在流水线中加入了压实工位以及组件组装工位,进一步保证了贴附的质量和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运载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贴附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棉垫贴附机构及顶升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三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棉垫贴附机构在贴附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7为压实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组件组装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除尘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检测下料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棉垫贴附完成后的产品的示意图;

图12为待组装的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做具体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能够实现四条棉垫的贴附以及一个组件的组装,此处所述的“棉垫”为泡棉缓冲垫。具体地,所述自动贴附组装流水线包括用于将产品传送到各个工位的环形传送带1,所述环形传送带1的驱动方式采用现有的如电机等方式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产品通过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上的运载治具2进行传输,如图2所示,所述运载治具2一次能够运载两个产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载治具2包括大治具2-1,所述大治具2-1能够沿所述环形传送带滑动,所述大治具2-1内设置有两个小治具2-2,两个小治具2-2并列放置,用于盛放产品。

如图1所示,所述运载治具2带动产品沿所述环形传送带运动,沿所述环形传送带外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贴附工位10、第二贴附工位20、第三贴附工位30、第四贴附工位40、压实工位50、组件组装工位60、除尘工位70以及检测下料工位80,所述运载治具20带动产品依次在各个工位停留,待完成操作后,再进入下一工位。

为了提高效率,在整个的贴附组装流程中,环形传送带一直传送,在各个工位上设置有限位机构90;在产品上料处,即所述第一贴附工位前的某处的环形传送带的内侧设置一个所述限位机构90,当空的运载治具传送至此处时,所述限位机构90将运载治具阻挡住,待产品放入后再放行,使其进入第一贴附工位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90包括限位板900,所述限位板900固定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的内侧,在所述限位板900上设置有传感器901以及阻挡圆柱902,所述传感器901能够感应到运载治具的到达,而所述阻挡圆柱902能够伸出或者缩回,从而实现阻挡运载治具运动,所述阻挡圆柱902实现伸出或者缩回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结构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运载治具上料完成后,带着两个产品到达所述第一贴附工位,所述第一贴附工位10完成对产品3上的第一个棉垫3-1的贴附。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贴附工位10包括第一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一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同时,在所述第一贴附工位处还设置有两个限位机构90,由于位于后端(即靠近所述第二贴附工位)的限位机构未处于限位状态,即在所述第一贴附工位10上没有进行贴附作业,故位于前端(即靠近上料位的一端)的一限位机构放行,使得运载治具2运行到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下方,此时,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已由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拿取到待贴附的棉垫3-1,故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直接将棉垫3-1贴附在产品对应的位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放料卷辊1001、第一压辊1002、导向板1003、第二压辊1004、上料板1005、第三压辊1006以及收料卷辊1007,即待贴附的棉垫3-1的原料成卷设置,放置在所述放料卷辊1001上。其中,所述导向板1003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导向板1003和所述上料板1005上均设置有上料通道1008;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拿取待贴附部分后,剩余的基材被收置在所述收料卷辊1007上。

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第一支架1101和第一横梁架1102,所述第一横梁架1102横跨在所述环形传送带上;所述第一支架1101上设置有第一贴附臂1103,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通过第一方向调整机构1107沿x、y或z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能够在所述第一棉垫上料机构和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之间来回移动,以实现棉垫的拿取和贴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下方设置有第一贴附吸嘴1104和第二贴附吸嘴1105,所述第一贴附吸嘴110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上,而所述第二贴附吸嘴1105连接有横向气缸1106,所述横向气缸1106驱动所述第二贴附吸嘴1105向着或者远离所述第一贴附吸嘴1104运动,其中,所述横向气缸1106也可以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上。

在所述第一棉垫贴附机构设置两个吸嘴的目的是:所述运载治具2内运载有两件产品,可以同时实现对两件产品的同一位置的棉垫的贴附,实现方法为:棉垫3-1的原料为并列卷放的方式,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在所述第一方向调整机构1107的支持下,带动所述第一贴附吸嘴1104和第二贴附吸嘴1105至所述上料板1005上方,然后吸取到棉垫3-1,此时,所述第二贴附吸嘴1105紧靠所述第一贴附吸嘴1104;然后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回到所述第一横梁架1102的上方,等待运载治具2将产品运载到位,这时,所述横向气缸1106带动所述第二贴附吸嘴1105向着远离所述第一贴附吸嘴1104的方向运动设定的行程,使得所述第二贴附吸嘴1105位于另一个产品待贴附位的上方;然后设置在所述运载治具下方的顶升定位机构顶升定位机构将两个小治具以及产品顶起,使小治具紧靠在所述第一横梁架1102上实现精确定位,随后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下降,同时在所述第一方向调整机构的调整下,使得第一贴附吸嘴1104和第二贴附吸嘴1105带着两个棉垫3-1以倾斜于所述小治具2-2平面的行走路线,将两个棉垫3-1分别贴附到两个产品的设定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调整机构1107采用现有的滑轨和滑板相配合的方式即可实现三维方向的运动控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在x、y和z方向的运动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支架1101上设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在x、y方向运动的组件,该组件可以滑块滑轨的方式,也可以是滑轨和丝杆的方式,同时,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内设置有丝杆结构,该丝杆结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贴附臂1103实现z方向的运动。

所述顶升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的下方,具体设置在第一贴附工位10、第二贴附工位20、第三贴附工位30、第四贴附工位40以及压实工位50、组件组装工位60处的环形传送带的下方,用于顶升并定位运载治具内的小治具和产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顶升定位机构包括顶升气缸11,所述顶升气缸11固定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下方的对应位置处,所述顶升气缸11的活塞杆连接有顶升底板12,所述顶升底板12上设置有用于与小治具上的定位孔相对应的锥形定位柱13;当准备贴附棉垫时,所述顶升定位机构将两个小治具顶起紧靠在所述第一横梁架1102上,此时,所述锥形定位柱13刚好配置在小治具的定位孔内,实现精确的定位。

当所述第一贴附工位完成后,位于其工位后端的限位机构放行,使所述运载治具到达第二贴附工位,以完成对产品右侧棉垫的贴附,随后进入第三贴附工位和第四贴附工位,依次完成产品下侧棉垫的贴附以及上侧棉垫的贴附,其中,第二贴附工位包括第二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二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二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二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第三贴附工位包括第三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三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三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第四贴附工位包括第四棉垫上料机构以及第四棉垫贴附机构,所述第四棉垫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所述第四棉垫贴附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上方。

若第二贴附工位处已有产品在作业,则所述第二贴附工位处前端的限位机构阻挡运载治具前进,待所述第二贴附工位处的运载治具移动至第三贴附工位后,其放行,然后该工位的后端的限位机构将运载治具阻挡,准备开始贴附第二个棉垫3-2,由图11可知,所述第一贴附工位用于贴附产品左侧的棉垫3-1,而所述第二贴附工位用于贴附产品右侧的棉垫3-2,故所述第二贴附工位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贴附工位的结构相同。

而由于所述第三贴附机构和第四贴附机构分别用于贴附产品的下侧的棉垫3-3和上侧的棉垫3-4,由于位置限制,将分步贴附两个产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棉垫上料机构、第四棉垫上料机构的结构与第一棉垫上料机构相同,而其各自的贴附机构的结构则与第一棉垫贴附机构和第二棉垫贴附机构不同。

如图5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包括第二支架3101和第二横梁支架3102,所述第二支架3101上设置有第二贴附臂3103,所述第二贴附臂3103通过第二方向调整机构3108沿x、y或z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贴附臂3103下方设置有前吸嘴气缸3104和后吸嘴气缸3105,所述前吸嘴气缸3104的活塞杆连接有前贴附吸嘴3106,所述前吸嘴气缸3104驱动所述前贴附吸嘴3106上下运动;所述后吸嘴气缸3105的活塞杆连接有后贴附吸嘴(未示出),所述后吸嘴气缸3105驱动所述后贴附吸嘴上下运动。

具体地,当位于所述第三贴附工位处的限位机构90感应到运载治具2到位后,位于其下方的顶升定位机构将小治具2-2和产品定位至所述第二横梁架3102上,然后,所述前吸嘴气缸3104向下推出,并在所述第二方向调整机构的调整下,使得所述前贴附吸嘴3106沿倾斜45°的行走路线带着棉垫3-3完成其中一个产品的贴附,如可以完成图11中左侧小治具内的产品上的下侧棉垫的贴附,然后所述前吸嘴气缸2104缩回,所述后吸嘴气缸向下推出,并在所述第二方向调整机构的调整下,使得所述后贴附吸嘴沿倾斜45°的行走路线将吸取到的棉垫贴附至另一个小治具内的产品上的下侧棉垫贴附的对应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三棉垫贴附机构的结构相同。

当完成四个棉垫的贴附后,所述运载治具2传送至压实工位50,所述压实工位50位于所述第四贴附工位40和组件组装工位60之间,如图7所示,所述压实工位50包括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下压气缸500以及下压块501,所述下压气缸500驱动所述下压块501上下运动;所述顶升定位机构将小治具2-2和产品定位至压实工位50处的横梁架后,所述下压气缸500驱动所述下压块501向下运动,用于将四条棉垫压实在产品上。

随后,所述运载治具2传送至所述组件组装工位60,所述组件组装工位60包括组件上料机构以及组件组装机构,所述组件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的外侧,用于将组件上料至上料位,以供所述组件组装机构拿取后组装,所述组件组装机构用于将待组装的组件安装至产品相应的位置,待组装的组件结构如图12所示;如图8所示,所述组件上料机构包括组件传送带600,所述组件传送带600上设置有若干组件料盘601,所述组件传送带600的一端为组件上料位602,所述组件上料位602一侧设置有空盘下料带603;所述组件上料位602的另一侧设置有推盘板605,所述推盘板605连接有推盘气缸604,所述推盘气缸604通过所述推盘板605将组件料盘601推向所述空盘下料带603;所述空盘下料带603呈倾斜设置,所述空盘下料带603的下方设置有空盘收集箱(未示出);即待组装的组件被放置在所述组件料盘601内,然后经所述组件传送带600上料,所述组件组装机构拿取位于所述组件上料位602内的组件料盘601内组件进行组装,当位于组件上料位602内的组件料盘601内的组件全部取空后,所述推料气缸604驱动所述推料板605以将空的组件料盘下料至空盘收集箱内。

而所述组件组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和所述组件传送带600之间的机械手臂606,所述机械手臂606包括机械臂部6060以及机械吸嘴6061,所述机械吸嘴6061为v型吸嘴,且能够绕所述机械部转动,即所述机械吸嘴6061依次吸取两个组件,然后待运载治具2到达被限位机构阻挡后,所述顶升定位机构将小治具和产品定位后,所述机械手臂606将组件分别安装在两个产品的指定位置。

然后运载治具2运转至吹尘工位70,对产品表面的进行清理,所述除尘工位70包括吹气机构。所述吹气机构包括吹气支架700以及设置在所述吹气支架700上的吹气管道701。

最后运载治具2运转至检测下料工位80,所述检测下料工位80包括下料搬运机构以及检测机构,所述下料搬运机构在所述环形传送带1与所述检测机构之间来回运动,所述下料搬运机构包括搬运支架800,所述搬运支架800上滑动设置有搬运气缸810,所述搬运气缸810连接有搬运吸嘴811,当运载治具2到达所述检测下料工位80后,位于该处的限位机构90阻挡运载治具2的运动,所述搬运机构将产品由运载治具2内搬运至检测机构,而空的运载治具2回到最初的上料位,等待下一轮产品的装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