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3364发布日期:2020-06-23 22:5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聚氨酯发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聚氨酯发泡在聚氨酯行业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聚氨酯发泡核心问题是模具排气,传统的排气方式主要气槽和气眼等。但气眼排气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需要人为干预来保证排气的稳定和产品的稳定。不仅如此,现行气眼还存在以下弊端:

1:气眼后侧的化工料浪费,每个气眼化工料浪费在4-6g,且蘑菇头掉落环形线,易导致上下模停机风险,处理废泡沫也需要成本;

2:员工手伸入模芯后取拿蘑菇头,存在烫伤夹伤风险;

3:蘑菇头掉入模具,导致产品报废;

4:蘑菇头冬季发粘,不易清理,清理不掉易导致产品报废。

针对上述部分问题,现有的方式是在模具外侧增加通气眼装置,但是由于蘑菇头太大且较粘,使用一定时间后通气眼装置失效,需要大清理,工作量繁琐,不是很理想;还有一些高端车型发泡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暗泡,使用尼龙网格布配合喷涂消音蜡满足产品强度需求(网格布不会存在导气问题,所以不需要气眼)但是成本较高,工艺复杂。

综上,迫切需求一种新型的自动排气装置来替代气眼排气,可以满足现场生产实际需求的自动化替代人为干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包括气缸、缸套和钢针;所述气缸包括缸体、滑接在缸体内部的活塞和固定在活塞上的活塞杆,在缸体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两者在缸体内部的开口位于活塞两侧;所述缸套螺接在气缸的一端,在缸套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的钢针,钢针与缸套滑接连接;在缸套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钢针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杆、滑套、第一退削槽、第二退削槽和排气杆;连接杆上设置有螺纹,与活塞杆上的内螺纹相配合;滑套为圆柱状,外径与缸套的端口内径相配合;所述排气杆为开有多个通槽的圆柱状,第一退削槽位于滑套和排气杆的中间,第二退削槽位于排气杆的中部,将排气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所述通槽包括大槽和小槽,沿径向及轴向交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道退削槽宽度为9mm。

进一步的:所述钢针上设置有8个通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双退削槽钢针替代气眼,钢针在进出过程中利用钢针和缸套的相对动作,将泡沫从钢针上退削(相当于“通气眼”动作),从而保证钢针持续排气的稳定性。同时,又避免了“通气眼”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钢针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气缸、2为缸套、3为钢针;

11为缸体、12为活塞、13为活塞杆、14为第一通气孔、15为第二通气孔;

21为排气孔;

31为连接杆、32为滑套、33为第一退削槽、34为第二退削槽、35为排气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包括气缸1、缸套2和钢针3;

所述气缸1包括缸体11、滑接在缸体内部的活塞12和一体成型或螺接固定在活塞上的活塞杆13,在缸体上设置有用于气缸进排气的第一通气孔14和第二通气孔15,两者在缸体内部的开口位于活塞的两侧;在缸体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缸套连接;

所述缸套2为中空的圆筒状,其一端螺接在气缸缸体外侧的外螺纹上(或卡接在气缸的缸体外侧),缸套另一端的外侧也设置有螺纹,用于与模具上的开孔相连接,缸套的端部设有与钢针相配合的滑孔;钢针3设置在缸套内,且通过连接杆31与活塞杆端部螺纹连接相配合;缸套内部设置有空腔,以助于排气;钢针与缸套滑接连接;在缸套上设置有排气孔21,使外界与空腔相连通;

所述钢针3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杆31、滑套32、第一退削槽33、第二退削槽34和排气杆35;连接杆上设置有螺纹,与活塞杆上的内螺纹相配合;滑套为圆柱状,外径与缸套的内径相配合;所述排气杆为开有多个通槽的圆柱状,且与滑套部分直径相同。第一退削槽位于滑套和排气杆的中间,第二退削槽位于排气杆的中部,将排气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所述通槽为圆柱体上的弓形缺口,即在圆柱体上切掉的弓形所形成的通道部分,通槽的弓形部分的高度有两种,根据大小不同分为大槽和小槽两种,高度大的为大槽,反之亦然;大槽和小槽沿径向及轴向交替设置。通槽连通发泡时模具的内外部,达到排气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退削槽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60度;第一道退削槽宽度为8-10mm。

优选的:所述钢针上设置有8个通槽,相对轴线等角设置。四个大槽和四个小槽交替设置,且第一道退削槽上的大槽与第二道退削槽上的小槽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本结构与模具相连接,并将气缸与压缩空气相连通。如图1所示,在第二通气孔15进气,第一通气孔14排气的情况下,活塞位于缸体的右侧,钢针位于缸套内部,排气杆与发泡材料相接触,模具处于排气状态。此时泡沫浇注、启发,产生的气体会从排气杆上的通槽排到缸套内并经排气孔排出,从而达到排气的目的。在排气的过程中,气体从大槽通过的比较多,而第二退削槽将排气杆分成两个部分,且两部分的通槽交替设置,从而使气体在以过第二退削槽时会有一个变向,在8槽设置时,此变向会达到45度左右;在排气过程中气体会携带着泡沫等杂质,而气体变向过程中,泡沫不易变向,大部分泡沫会在第二退削槽处堆积,且由于气流变向作用,使泡沫不易成环,同时还不影响排气。排气结束后,第一通气孔进气,第二通气孔排气,活塞位于缸体的右侧,钢针伸出缸套外部,钢针处于退削状态,钢针退削槽内部的泡沫等由于离模膨胀,体积变大,超过缸套滑孔的直径,当钢针退回时,缸套会将泡沫等剔除,钢针往复3-4次,即可去掉全部泡沫,完成“通气眼”动作。

优选的,本结构中退削槽对应通槽旋转45°设置。相同排气量的钢针,退削槽对应楞旋转角度45°时,发泡到距离第二道退削槽距离更长,结构更合理。为了减小退削过程中的阻力,可以采用短钢针设置。将第一道退削槽宽度设置为9mm,退削容易,且钢针进出次数2次就可以彻底完成退削。

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双退削槽钢针替代气眼,钢针在进出过程中利用钢针和缸套的相对动作,将泡沫从钢针上退削(相当于“通气眼”动作),从而保证钢针持续排气的稳定性。同时,又避免了“通气眼”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缸套和钢针;所述气缸包括缸体、滑接在缸体内部的活塞和固定在活塞上的活塞杆,在缸体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两者在缸体内部的开口位于活塞两侧;所述缸套螺接在气缸的一端,在缸套内设置有与活塞杆相配合的钢针,钢针与缸套滑接连接;在缸套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钢针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杆、滑套、第一退削槽、第二退削槽和排气杆;连接杆上设置有螺纹,与活塞杆上的内螺纹相配合;滑套为圆柱状,外径与缸套的端口内径相配合;所述排气杆为开有多个通槽的圆柱状,第一退削槽位于滑套和排气杆的中间,第二退削槽位于排气杆的中部,将排气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所述通槽包括大槽和小槽,沿径向及轴向交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退削槽宽度为9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针上设置有8个通槽。


技术总结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退削槽钢针的模具排气装置,包括气缸、缸套和钢针;所述气缸包括缸体、活塞和活塞杆,在缸体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所述缸套螺接在气缸的一端,在缸套内设置有钢针,钢针与缸套滑接连接;在缸套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钢针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杆、滑套、第一退削槽、第二退削槽和排气杆;连接杆上与活塞杆螺纹配合;滑套为圆柱状;所述排气杆为开有多个通槽的圆柱状,第一退削槽位于滑套和排气杆的中间,第二退削槽位于排气杆的中部。本实用新型结构采用双退削槽钢针替代气眼,钢针在进出过程中利用钢针和缸套的相对动作,将泡沫从钢针上退削,从而保证钢针持续排气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爽;王博识;杨凯军;李庆岩;徐航;郭锋;杨绍杰;阎国屹;岳强;刘鸿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延锋安道拓(沈阳)座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0
技术公布日:2020.06.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