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6624发布日期:2021-03-16 22:1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长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帽形长桁在商用及军用飞行器上用于固定金属机身部件及金属机翼蒙皮。其因中间具有凸起的帽型而命名,是理想的航空结构材料,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新一代飞行器机体的主体结构材料。

现有技术中,对帽型长桁的加工多采用热模压成型,模具具体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下模具为一体式,而在需要对预成型件的厚度进行调整时,只能采取调整上下模具之间距离的方式进行。

然而上述模具在调整预成型件的厚度时,如图1所示,会导致中间凸起部的倾斜面上厚度与两侧平整部的厚度不一致,影响最终成型件的强度一致性。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实现对下模具斜面上成型时厚度的调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包括:

支架;

下模具,设置在所述支架中间位置处,并且与所述支架所在的水平面垂直设置;

第一下模,设置在所述下中模的一侧面,所述支架上还具有驱动所述第一下模朝向所述下中模移动的第一驱动件;

第二下模,设置在所述下中模的另一侧面,所述支架上还具有驱动所述第二下模朝向所述下中模移动的第二驱动件;

其中,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底部具有滑块,所述支架上具有与所述滑块对应的滑轨,所述滑块可相对移动的设置在所述滑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固定在所述支架底部,所述支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驱动方向相同的移动槽,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移动槽后与所述第一下模或第二下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底部具有加热板,用于成型时的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上表面具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抽真空孔以及真空气槽,所述真空气槽与所述抽真空孔连接,所述抽真空孔与用于抽真空的负压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底部具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沿所述加热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供所述加热板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还具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部分与所述加热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模、第二下模和下中模上表面上具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成型时预成型板上所承受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上具有定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底部具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具有螺柱,所述支架底部具有螺母,所述螺柱与所述螺母螺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下模具分体设置,即通过将下模具分为下中模和分布在下中模两侧的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并通过将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朝向下中模可移动设置,实现了在斜面上的微调,从而使得最终在模具倾斜面上的与上模之间的距离与水平方向上相等,使得最终成型的预成型件的各处厚度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帽型长桁模具调整厚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爆炸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5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帽型长桁模具调整厚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支架;11、滑块;12、滑轨;13、支撑座;131、螺柱;132、螺母;20、下中模;30、第一下模;31、加热板;32、滑动机构;33、底板;34、压力传感器;35、定位件;311、密封槽;312、抽真空孔;313、真空气槽;40、第二下模;50、第一驱动件;60、第二驱动件;6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8所示的帽型长桁下模具结构,包括支架10、下中模20、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其中:

支架10主要用于支撑作用,下中模20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均固定在支撑架上;

下中模20,设置在支架10中间位置处,并且与支架10所在的水平面垂直设置;下中模20对应帽型长桁的中部帽型位置;

第一下模30,设置在下中模20的一侧面,支架10上还具有驱动第一下模30朝向下中模20移动的第一驱动件50;这里的侧面指的是与中下模长度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一侧,如图3中的左侧。

第二下模40,设置在下中模20的另一侧面,支架10上还具有驱动第二下模40朝向下中模20移动的第二驱动件60;第二下模40与第一下模30对称设置,在具体进行调整时,第二下模40和第一下模30朝向相反的方向同步运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驱动件50和第二驱动件60可以是如图中所示的电机丝杆结构,也可以是气缸或者液压缸带动、或者由带齿轮的电机与齿条啮合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底部具有滑块,支架10上具有与滑块对应的滑轨,滑块可相对移动的设置在滑轨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下模具分体设置,即通过将下模具分为下中模20和分布在下中模20两侧的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并通过将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朝向下中模20可移动设置,实现了在斜面上的微调,从而使得最终在模具倾斜面上的与上模之间的距离与水平方向上相等,如图8所示,最终成型的预成型件的各处厚度均匀。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驱动件50和第二驱动件60固定在支架10底部,支架10上具有与第一驱动件50、第二驱动件60驱动方向相同的移动槽,第一驱动件50和第二驱动件60的驱动端具有连接件61,连接件61穿过移动槽后与第一下模30或第二下模40连接。通过将第1驱动键和第2驱动键固定在支架10底部,合理的利用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中,连接件61一端连接第一下模30或者第二下模40,另一端与电机驱动的丝杆啮合,通过丝杆的转动驱动连接件61的移动,从而带动第一下模30或第二下模40的移动。

请继续参照图4,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底部具有加热板31,用于成型时的加热。加热板31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电加热板31,也可以是在加热板31内设置热流通道对加热板31进行加热,通过加热板31的设置,直接对第一下模30或第二下模40进行加热,提高了装置成型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板31上表面具有密封槽311,密封槽311内设置有抽真空孔312以及真空气槽313,真空气槽313与抽真空孔312连接,抽真空孔312与用于抽真空的负压装置连接。这里加热板31和下模之间过抽真空方式连接,这里的密封槽311呈环形封闭式设置,用于安装密封垫,抽真空孔312及真空槽设置在密封槽311围成的封闭区域内部,抽真空孔312上下联通设置,并且通过气嘴与真空气罐连接,真空气槽313横向分布在加热板31上,通过真空气槽313的设置使得加热板31与模具之间受力更加均匀,固定效果更牢固。

由于长桁类构件长度都比较大,而在加热时容易出现热胀冷缩现象,为了减少热胀冷缩对模具造成的变形,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中,模具在长度方向分段设置,而且,加热板31底部具有滑动机构32,滑动机构32沿加热板31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供加热板31沿其长度方向移动。这里的滑动机构32有很多形式,可以是滑块滑轨组合,也可以是小车轨道组合,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在长度方向可滑动设置,减少了模具因热胀冷缩造成的变形,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

请继续参照图4,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还具有底板33,底板33与连接件61连接,滑动机构32设置在底板33上,滑动机构32的滑动部分与加热板31连接。通过底板33的设置,使得底板33、加热板31和下模具形成一个整体,稳定性更好。

如图6所示,为了在加工过程中保证产品的一致性,第一下模30、第二下模40和下中模20具上表面上具有压力传感器34,用于检测成型时预成型板上所承受的压力。通过压力的检测与显示,便于在成型过程中控制好压力,使得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压力保持一致,从而使得产品的性能的一致性也更好。

请继续参照图6,为了提高上料时的精准性,第一下模30和第二下模40上具有定位件35。通过定位件35的设置,便于上料时的定位,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和成型质量。

为了提高支架10的适应性,如图7所示,支架10底部具有支撑座13,支撑座13上具有螺柱131,支架10底部具有螺母132,螺柱131与螺母132螺接。当需要调整支架10高度时,只需要旋转支撑座13,使得螺柱131在螺母132内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调整支撑座13底部与支架10底部的距离,将各支撑座13同步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支架10高度的整体调节。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