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74256发布日期:2021-04-14 02:1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生产制程当中,许多的产品都有要求放入衬套进行埋入注塑,但是会由于人员操作疏忽,随之就出现了衬套漏放的问题。衬套漏放后,塑胶填充满原衬套位置,与其余塑胶面基本平齐,不良现象不够明显,另外目视检查会有遗漏的可能。一批生产的过程中只要有1pcs不良流出就会造成客诉,甚至导致最终的成品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在衬套漏放后,在生产出来的产品上形成明显凸部,便于识别出不良品的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包括母模仁和公模镶件,所述母模仁下部开设有注塑口,所述注塑口内放置有衬套,所述公模镶件的上端伸入到所述衬套内,所述母模仁内在竖直方向开设有线割孔,所述线割孔位于所述衬套的正上方,所述线割孔下部的直径小于所述衬套的内径,所述线割孔下端与所述衬套内部连通,所述衬套将所述注塑口与所述线割孔之间隔断。
6.所述线割孔为斜度线割孔。
7.所述斜度线割孔的斜度为1
°

8.所述线割孔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
9.所述线割孔的上端与所述母模仁的上端平齐。
10.所述线割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衬套的中心轴线重合。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在衬套正上方的模仁或镶件上增加斜度线割孔,当衬套漏放后,原安装衬套的部分会填充进与衬套等体积的塑胶,并填充进模仁斜度线割孔,使产品上多出明显凸部,非常容易辨识,且无法包装,故不良一定会被发现,可100%防止漏放衬套的不良品流出至客户端,避免客诉或导致最终成品不良,同时也省去了自动检测衬套漏放工装的费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的示意图。
13.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

母模仁;2

公模镶件;3

衬套;4

线割孔。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包括母模仁1和公模镶件2,母模仁1下部开设有注塑口,注塑口内放置有衬套3,公模镶件2的上端伸入到衬套3内,母模仁1内在竖直方向开设有线割孔4,线割孔4位于衬套3的正上方,线割孔4下部的直径小于衬套3的内径,线割孔4下端与衬套3内部连通,衬套3将注塑口与线割孔4之间隔断。当衬套3没有漏放时,由于衬套3的作用,塑胶不会进入到线割孔4中;当衬套3漏放时,塑胶填充至线割孔4当中,形成一个非常容易识别的特征,即凸起。
16.具体地,线割孔4为斜度线割孔,斜度线割孔的斜度为1
°
。线割孔4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结构。线割孔4的上端与母模仁1的上端平齐。线割孔4的中心轴线与衬套3的中心轴线重合。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衬套漏放的注塑结构,在漏放衬套时,产品上形成凸起,将不良现象加大到非常明显,即便注塑作业时没有发现,但在包装时,产品在吸塑盒内撑起太高,顶住了上层吸塑盒,无法包装,故此不良一定会被发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衬套漏装自动检测工装,具有成本较低以及可行性较强的优势,且适用所有模具,可100%防止漏放衬套的不良品流出至客户端,避免客诉或导致最终成品不良。
1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