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及模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47948发布日期:2021-06-01 23:2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及模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模温机。



背景技术:

模温机又称模具温度控制机,最初应用在注塑模具的控温行业,后来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模温机的领域越来越多,对模温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模温机中,加热装置是核心器件。现在的模温机普遍是将加热件直接置于待加热的流体介质中直接加热,久而久之,加热件的表面将会结垢,导致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衰减,系统监测温度未达到预设值,进而频繁启动加热装置,从而导致整个模温机使用寿命降低。而且,现有技术中将整个加热件置于流体介质中,有效受热面积仅仅局限于加热件周围近距离的流体,导致受热不均同时热传导缓慢,无法保证模温机整机的温控精度。

基于上述现状,亟待我们设计一种加热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加热件能够间接加热流体介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模温机,加热装置能够保护加热件,进而提高了模温机的使用寿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公开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导热组件,设置为折叠结构,所述导热组件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流体介质能够从所述进液口流通至所述出液口;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缠绕并紧贴所述导热组件的周部,所述加热件能够通过所述导热组件加热所述导热组件中的流体介质。

可选的,导热组件由高导热材料制成。

具体地,一方面,加热件先加热导热组件,导热组件再加热流体介质,避免了加热件直接与流体介质接触导致表面结垢,保护了加热件;另一方面,导热组件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大于加热件直接与流体介质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加快传热速度,因此提高了加热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导流管和导流块,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都设置于所述导流块上,所述导流管的两端通过所述导流块连通。

可选的,所述加热件缠绕并紧贴所述导流管的周部。

可选的,所述导流管设置为至少两根,所述导流块设置为至少两个。

具体地,导热组件设置为折叠结构,导流块连通多根导流管的两端,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导热组件的容积,并且结构紧凑。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导流块在任意两根相邻的所述导流管的连通处的一侧间隔地设置有导流通道。

具体地,导流块通过导流通道连通多根导流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多个所述导流块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首尾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插接台,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台能够插入所述插接槽中并与其连接。

可选的,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螺纹连接。

具体地,设置于导流管同侧的导流块首尾相连或者拆卸,进而能够根据需要适应性调整导流管的数量,提高了通用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加热件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绝缘导热层。

可选的,所述加热件设置为电阻丝。

具体地,绝缘导热层能够提供绝缘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加热装置还包括温控件,所述温控件抵接所述导流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温控件为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与所述加热件串联电连接。

具体地,温控开关能够感应导流管的表面温度,从而控制加热件的通断,提高了可靠性。

另一方面,还公开一种模温机,包括机箱和上述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机箱的内部。

具体地,加热装置的加热件能够通过导热组件来间接加热流体介质,加热效率高,进而模温机能够稳定运行,提高了模温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和加热件,加热件缠绕并紧贴导热组件的周部,能够通过加热导热组件来间接加热导热组件中流通的流体介质,避免了加热件与流体介质直接接触导致表面结垢,并且提高了加热效率,还提供一种模温机,加热装置安装于机箱的内部,模温机运行稳定,进一步地,提高了模温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1至图2中:

1、导热组件;11、导流管;12、导流块;121、进液口;1211、插接槽;122、出液口;1221、插接台;123、导流通道;

2、加热件;

3、温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导热组件1和加热件2,导热组件1设置为折叠结构,导热组件1设置有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流体介质能够从进液口121流通至出液口122;加热件2缠绕并紧贴导热组件1的周部,加热件2能够通过导热组件1加热导热组件1中的流体介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作业时,加热件2缠绕并紧贴导热组件1,先加热导热组件1,通过导热组件1来间接加热导热组件1中的流体介质,避免了加热件2直接与流体介质接触从而导致表面结垢,保护了加热件2,而且导热组件1设置为流体介质的容器,与流体介质的接触面积大于加热件2直接与流体介质接触的接触面积,传热速度快,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

如图2所示,导热组件1包括导流管11和导流块12,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都设置于导流块12上,导流管11的两端通过导流块12连通。于本实施例中,导流管11设置为三根,导流块12设置为两个,两个导流块12分别连接于三根导流管11的两端并导通三根导流管11,三根导流管11设置为排列式折叠结构,加热件2缠绕并紧贴导流管11的周部,能够扩大导热组件1容纳流体介质的容积,并且结构紧凑。导流块12在任意两根相邻的导流管11的连通处的一侧间隔地设置有导流通道123,导流块12通过导流通道123使三根导流管11依次相连,一方面,减少了导流管11中流体介质的紊流,进而减少了流体介质的散热;另一方面,导热组件1拆卸简单,简化了检修操作。

如图2所示,多个导流块12能够通过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首尾相连。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插接台1221,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1211,插接台1221能够插入插接槽1211中并与其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导流块12的进液口121处设置有插接槽1211,出液口122处设置有插接台1221,当导热组件1需要增加导流管11的数量来扩大导热组件1的容积时,只需将出液口122的插接台1221插入进液口121的插接槽1211中并与其螺纹连接,能够导通增加的导流块12,进而增加导流管11的数量,提高了通用性。

于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设置为电阻丝,电阻丝的表面覆盖设置有绝缘导热层,加热件2通过绝缘导热层与导热组件1接触,绝缘导热层能够提供绝缘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还包括温控件3,温控件3抵接导流管11。温控件3为温控开关,温控开关与加热件2串联电连接。温控开关设置为陶瓷温控开关,检测头抵接导流管11的外周表面并且与加热件2串联电连接,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作业,当导热管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陶瓷温控开关能够断开加热件2的通路,停止加热件2的加热工作;当导热管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陶瓷温控开关能够闭合加热件2的断路,启动加热件2的加热工作,进而温控件3的设置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提供了一种模温机,包括机箱和上述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安装于机箱的内部。加热装置的加热件2通过导热组件1间接加热导热组件1中的流体介质,避免了加热件2与流体介质直接接触导致表面结垢,从而加热件2能够保持稳定的加热效率,进而模温机的温控系统能够平稳地运行,提高了模温机的使用寿命。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