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胶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3008发布日期:2021-10-24 08:02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燃胶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阻燃胶的加工领域,具体为一种阻燃胶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阻燃胶是一种无机的高分子聚合剂,采用无机原料制作,具有抗阻燃的效果,其中,无机原料经过高温高压聚合后形成一种无机高分子粘接剂。
3.在具体的加工中,需要进行冷却,阻燃胶在混合加工后,冷却使得阻燃胶从粘稠的胶体凝固成固体。
4.采用自然冷却方式,冷却时间长,且冷却方式单一,生产效率也低。
5.如何采用多种冷却方式,提高阻燃胶的加工效率,缩短冷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多种冷却方式,提高阻燃胶的加工效率,缩短冷却时间。
7.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阻燃胶的冷却装置,包括底座、料筒和电动伸缩杆,所述料筒外侧面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孔贯穿料筒内侧面,同时料筒内侧面设置有隔离筒板,所述料筒下侧面开设有通孔,所述电动伸缩杆设置在底座上侧面,且电动伸缩杆设置在支撑柱之间,所述电动伸缩杆上端贯穿通孔进入到料筒内部,且料筒内部设置有支撑板,同时支撑板设置在隔离筒板内侧,所述支撑板设置在电动伸缩杆上侧面,且支撑板上侧面设置有隔离板。
8.优选地,所述底座上侧面开设有螺纹孔,且底座上侧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下侧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头,且螺纹连接头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同时支撑柱上侧面设置有连接件,所述料筒设置在连接件上侧面,且料筒通过连接螺丝与连接件相连接。
9.优选地,所述底座上侧面设置有支撑架,且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柱左右两侧,同时支撑架上侧面设置有冷风机,所述冷风机外侧面设置有进风管,且冷风机内侧面设置有输风管,同时输风管内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设置在料筒外侧,且分流管内侧面开设有出风口。
10.优选地,所述散热孔呈等间距设置。
11.优选地,所述隔离筒板的俯视形状为圆筒形。
12.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电动伸缩杆之间为活动结构,且支撑板的直径等于隔离筒板的内径,并且支撑板的直径等于隔离板的直径。
13.优选地,所述分流管的俯视形状为圆筒形,且分流管的高度等于料筒的高度。
14.优选地,所述出风口呈等间距设置。
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6.1、利用筒式的冷却结构,沿着两侧加速冷却,结合自然冷却,进而采用多种冷却结合,不仅提高阻燃胶的加工效率,缩短冷却时间。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18.图2是本技术的正剖图。
19.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20.图4是本技术中底座的俯视图。
21.图5是本技术中支撑柱的正视图。
22.图6本技术中分流管的正剖图。
23.图7本技术中支撑柱的正视图。
24.图8本技术中支撑板的正视图。
25.图9本技术中隔离筒板的俯视图。
26.图10本技术图1中a位置的放大图。
27.图11本技术图2中b位置的放大图。
28.本技术中的部件列表
29.1底座1a螺纹孔2支撑柱2a外螺纹连接头2b连接件3料筒3a散热孔4连接螺丝5隔离筒板6通孔7电动伸缩杆8支撑板8a隔离板9支撑架10冷风机11进风管12输风管13分流管13a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0.结合附图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制造和使用本技术的最佳模式。为了教导申请原理,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下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例的变形落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结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本技术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
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特定实施例,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31.图1至11示出,本技术阻燃胶的冷却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32.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33.一种阻燃胶的冷却装置具体实施例,包括底座1、料筒3和电动伸缩杆7,所述料筒3外侧面开设有散热孔3a,且散热孔3a贯穿料筒3内侧面,同时料筒3内侧面设置有隔离筒板5,通过散热孔3a的散热作用,使得分流管13能够通过出风口13a把冷风送入到散热孔3a内部,从而致使隔离筒板5内部的阻燃胶冷却效率提高。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
35.首先:在使用该阻燃胶的冷却装置时,连接外部电源,启动两组冷风机10,冷风机10通过进风管11进风。
36.其次:再通过输风管12把冷风送入到分流管13内部,最后通过出风口13a把冷风送入到料筒3外侧,由于料筒3外侧面设置有散热孔3a,使得冷风能够通过散热孔3a进入到料筒3内部,此时向料筒3内部隔离筒板5内侧注入适量的阻燃胶,阻燃完成后。
37.再者:冷风通过散热孔3a对隔离筒板5内侧阻燃胶吹风,使得隔离筒板5内侧阻燃胶冷却效率提高,在阻燃胶冷却后,启动电动伸缩杆7,电动伸缩杆7通过通孔6向上顶起支撑板8和隔离板8a,此时支撑板8和隔离板8a向上顶起冷却凝固之后的阻燃胶。
38.最后:通过隔离筒板5和隔离板8a的作用,使得阻燃胶不容易出现粘黏的情况,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取出阻燃胶,取出冷却后的阻燃胶后,便可继续向料筒3内部注入适量的阻燃胶进行冷却工作,冷却之后关闭电源。
39.如图1、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40.所述料筒3下侧面开设有通孔6,所述电动伸缩杆7设置在底座1上侧面,且电动伸缩杆7设置在支撑柱2之间,电动伸缩杆7通过通孔6进入到料筒3内部,致使电动伸缩杆7能够带动支撑板8和隔离板8a向上移动顶起冷却之后的阻燃胶,从而让冷却之后的阻燃胶方便取出。
41.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42.为提高隔离效果,并方便冷却后取出,因此,设置电动伸缩杆7上端贯穿通孔6进入到料筒3内部,且料筒3内部设置有支撑板8,同时支撑板8设置在隔离筒板5内侧,所述支撑板8设置在电动伸缩杆7上侧面,且支撑板8上侧面设置有隔离板8a,通过隔离筒板5和隔离板8a的作用,使得冷却之后的阻燃胶方便取出。
43.如图1、2、4、7和图10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44.为方便拆卸,并进行可拆卸的结构设计,故底座1上侧面开设有螺纹孔1a,且底座1上侧设置有支撑柱2,支撑柱2下侧面设置有螺纹连接头2a,且螺纹连接头2a与螺纹孔1a螺纹连接,同时支撑柱2上侧面设置有连接件2b,通过且螺纹连接头2a与螺纹孔1a相连接,使得支撑柱2方便拆卸。
45.进一步的拆卸结构中,料筒3设置在连接件2b上侧面,且料筒3通过连接螺丝4与连接件2b相连接,使得料筒3方便拆卸取下。
46.具体地需说明是,如图1、2、3和图9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47.辅助冷却效率的提高,底座1上侧面设置有支撑架9,且支撑架9设置在支撑柱2左
右两侧,同时支撑架9上侧面设置有冷风机10,通过冷风机10向分流管13内部输送冷风,使得料筒3内部阻燃胶冷却效率提高。
48.为提高冷却效率,其中设计的结构为,冷风机10外侧面设置有进风管11,且冷风机10内侧面设置有输风管12,同时输风管12内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管13,分流管13设置在料筒3外侧,且分流管13内侧面开设有出风口13a,通过出风口13a的设置,使得冷风能够被送入到散热孔3a内部,致使阻燃胶能够冷却效率提高。
49.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3、5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50.散热孔3a呈等间距设置,通过散热孔3a的设置,使得料筒3内部热量方便通过散热孔3a散发的同时,冷风方便通过散热孔3a对料筒3内部阻燃胶进行冷却。
51.应当说明的是,如图2、3、9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52.隔离筒板5的俯视形状为圆筒形,通过隔离筒板5的作用,使得阻燃胶不容易粘黏在料筒3内部。
53.进一步需要说明的,如3、8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54.支撑板8与电动伸缩杆7之间为活动结构,且支撑板8的直径等于隔离筒板5的内径,并且支撑板8的直径等于隔离板8a的直径,使得支撑板8和隔离板8a能够全面的对料筒3内部阻燃胶向上顶起,致使冷却后的阻燃胶方便取出。
55.还需要说明的,如图1、2、3和图6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56.分流管13的俯视形状为圆筒形,且分流管13的高度等于料筒3的高度,使得分流管13能够通过出风口13a对料筒3进行全面吹风冷却。
57.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如图1、2、3和图6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58.出风口13a呈等间距设置,通过出风口13a的设置,使得分流管13内部冷风能够全面对料筒3进行吹风冷却。
59.进一步需要说明的,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
60.1通过分流管上的出风口把冷风经过散热孔送入到料筒内部,使得料筒内部隔离筒板内侧阻燃胶冷却效率提高,使得冷却时间缩短,且电动伸缩杆通过支撑板带动隔离板向上移动,使得隔离筒板内侧阻燃胶冷却之后能够更方便的被取出,从而使得阻燃胶冷却工作更方便。
61.2利用冷风机、分流管、出风口和散热孔,在使用该冷却装置对阻燃胶进行冷却时,冷风机通过把输风管把冷风送入到分流管内部,再通过出风口把冷风送入到散热孔内部,使得隔离筒板内部阻燃胶冷却效果,致使工作效率提高。
62.3利用支撑板、隔离板和电动伸缩杆,在使用该冷却装置对阻燃胶进行冷却时,在隔离筒板内部的阻燃胶冷却完成后,电动伸缩杆通过带动支撑板和隔离板向上移动,使得支撑板和隔离板向上顶起冷却后的阻燃胶,致使阻燃胶方便被取出。
63.4利用隔离筒板和隔离板,在使用该冷却装置对阻燃胶进行冷却时,通过隔离筒板和隔离板的作用,使得粘稠的阻燃胶在进入到隔离筒板和内部和隔离板上侧面时,粘稠的阻燃胶冷却凝固之后不容易粘黏在料筒内部,致使冷却之后的阻燃胶方便取出。
64.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很容易想到,利用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