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03665发布日期:2021-12-15 07:5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溢料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注塑模具是用于注塑成型技术的辅助设备,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方法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能成形状复杂的制件,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注塑模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先把物料加热转化成流体,然后通过模具进行二次塑型,而在注塑过程中,无法精准把控物料的投入量,会导致一部分物料残余,伴随地球能源的逐渐减少,注塑产生的溢料需要进一步进行回收利用。
3.然而,现有的注塑模具缺少溢料自主回收机构,需要在注塑结束后人工手动回收溢料,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物料易凝结在操作台表面,难以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注塑模具缺少溢料自主回收机构,且物料易凝结在操作台表面,难以清理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连接块,所述滑块连接块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外管,所述外管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且外管的内部和内管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内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轴固定块,所述滑套的下方设置有料斗连接杆,所述料斗连接杆的外表面设置有注塑料斗,所述注塑料斗的内部与连接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注塑模具,所述承重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模具固定块,所述承重板上表面设置有溢料回收槽,所述溢料回收槽位于注塑模具的四周位置处,所述回收槽内部设置有溢料孔,所述承重板的下方设置有冷却凝固箱,所述冷却凝固箱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所述冷却凝固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有第三滑轨,所述第三滑轨的侧表面固定连接在底座的外表面上。
6.优选的,所述模具固定块设置有两个,且位于注塑模具的对称两端。
7.优选的,所述溢料孔设置有八个,且等距分布在溢料回收槽的两侧内部。
8.优选的,所述散热片设置有多个,且等距分布在隔板的下表面。
9.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和连接板垂直分布。
10.优选的,所述滑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轴固定块,所述滑动轴固定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固定块,所述液压杆固定块固定在支撑柱的一侧表面上。
11.优选的,所述冷却凝固箱的一侧外表面的对称两端位置处分别安装有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通过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三滑轨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相互间的联动,将注塑漏斗定位在注塑模具的正上方,再利用液压杆的伸缩功能往注塑模具靠近,精确的将注塑物料注入注塑模具内,降低了物料意外洒落的几率,提高了注塑的效率,同时注塑模具的四周设置有溢料回收槽和溢料孔,无需人工收集溢料,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4.2、该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通过冷却凝固箱、隔板、散热片、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分别接通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使冷却凝固箱内部进行水循环,将溢料孔渗出的高温溢料进行冷却凝固,最终凝固后的溢料将静置在隔板的上表面,冷却凝固箱的下表面还设置有第三滑块和第三滑轨,便于人工取出隔板进行溢料集中回收,提高了溢料回收的效率,也增强了该装置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俯视图。
19.图中:1、底座;2、第一滑轨;3、第一滑块;4、液压杆固定块;5、支撑柱;6、压杆;7、滑动轴固定块;8、滑动轴;9、第二滑轨;10、连接板;11、内管;12、外管;13、第二滑块;14、滑套;15、滑块连接块;16、料斗连接杆;17、注塑料斗;18、注塑模具;19、模具固定块;20、溢料回收槽;21、承重板;22、冷却凝固箱;23、隔板;24、散热片;25、第三滑块;26、第三滑轨;27、溢料孔;28、进液接口;29、出液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溢料回收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滑轨2,第一滑轨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3,第一滑块3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5,支撑柱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连接板10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二滑轨9,第二滑轨9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第二滑块13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连接块15,滑块连接块15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外管12,外管12的内部设置
有内管11,且外管12的内部和内管1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内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套14,滑套1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轴8,滑动轴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轴固定块7,滑套14的下方设置有料斗连接杆16,料斗连接杆16的外表面设置有注塑料斗17,注塑料斗17的内部与连接杆16的外表面滑动连接,底座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承重板21,承重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注塑模具18,承重板2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模具固定块19,承重板21上表面设置有溢料回收槽20,溢料回收槽20位于注塑模具18的四周位置处,回收槽20内部设置有溢料孔27,承重板21的下方设置有冷却凝固箱22,冷却凝固箱22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23,隔板23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24,冷却凝固箱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25,第三滑块25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有第三滑轨26,第三滑轨26的侧表面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外表面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停止注塑工作,注塑过程中产生的溢料经过溢料回收槽20的引导,从溢料孔27的一端流入冷却凝固箱22的内部隔板23上,通过冷却凝固箱22的下表面设置的第三滑块25和第三滑轨,工作人员推出冷却凝固箱22,然后将静置在隔板23上表面的溢料取出,再将冷却凝固箱22推至原来的位置处,便于人工进行溢料的集中回收,提高了溢料回收的效率,也增强了该装置的功能性。
22.进一步的,模具固定块19设置有两个,且位于注塑模具18的对称两端,有效的保证了注塑模具在注塑过程中的稳定性。
23.进一步的,溢料孔27设置有八个,且等距分布在溢料回收槽20的两侧内部,溢料孔27贯穿溢料回收槽20。
24.进一步的,散热片24设置有多个,且等距分布在隔板23的下表面。
25.进一步的,支撑柱5和连接板10垂直分布,将力作用于支撑柱5,通过第一滑轨2外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3,工作人员可以将注塑料斗17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有效增强了该装置的灵活性。
26.进一步的,滑动轴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轴固定块7,滑动轴固定块7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杆6,液压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固定块4,液压杆固定块4固定在支撑柱5的一侧表面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液压杆6的伸缩功能,将注塑料斗17进行上下方向的移动,使注塑料斗17靠近注塑模具18,精确的将注塑物料注入注塑模18内,降低了物料意外洒落的几率,有效增强了该装置的功能性。
27.进一步的,冷却凝固箱22的一侧外表面的对称两端位置处分别安装有进液接口28和出液接口29,工作人员分别接通进液接口28和出液接口29,使冷却凝固箱22内部进行水循环,将溢料孔27渗出的高温溢料进行冷却凝固,最终凝固后的溢料将静置在隔板23的上表面。
28.工作原理:首先,将装置放至指定的位置处,检查该装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认无误后,将需要注塑的物料放至注塑料斗17内部,工作人员将力作用于支撑柱5,通过支撑柱5一端设置的第一滑块3和第一滑轨2,可以控制注塑料斗17的前后位置,再通过第二滑块13和第二滑轨9的设置,可以控制注塑料斗17的左右位置,最后通过液压杆6、内管11和外管12的设置,可以控制注塑料斗17的上下位置,从而精确的将注塑料斗17置于注塑模具18的正上方,将注塑物料注入注塑模具18内,降低了物料意外洒落的几率,提高了注塑的效率,当物料注入注塑模具18内,会有溢料从注塑模具18的边缘位置溢出,通过溢料回收槽20和溢料孔27 的设置,溢出的物料将会通过溢料孔27进入冷却凝固箱22的内部掉落至隔板23
的上表面,工作人员分别接通进液接口28和出液接口29,使冷却凝固箱22内部进行水循环,将溢料孔27渗出的高温溢料进行冷却凝固,最终凝固后的溢料将静置在隔板23的上表面,通过冷却凝固箱22的下表面设置的第三滑块25和第三滑轨,工作人员推出冷却凝固箱22,然后将静置在隔板23上表面的溢料集中取出,再将冷却凝固箱22推至原来的位置处,即可进行后续的注塑工作。
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针对“前”、“后”、“左”、“右”等方位名词的描述,仅为根据本技术示出的附图所示的方向进行描述,并不限于对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该实施例对其进行相应变形得到其他相同或相近的实施方式,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且对于其他相近或相同的实施方式,本技术中并不做重复阐述。
3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