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2204发布日期:2022-02-23 20:49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注塑产品中,产品在脱离模具时,注射成型的产品和流道之间是彼此连接,当产品被模具中顶针顶出时,流道的上流道尾料和产品被一同顶出,之后工作人员在通过钳子等工具,将塑料产品和流道尾料剪断,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来折断流道尾料处的浇口,十分耗费人力,且生产效率也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当顶针将注塑产品顶出时,倒扣流道内的尾料拉住了主流道内的尾料,使得主流道内的尾料具有一个延时动作,使得注塑产品和主流道尾料得以分开。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定模板的上表面设有主流道和成型产品用的下模芯,定模板设有可伸出下模芯的顶针,下模芯和主流道连通,主流道设有朝着下模芯方向倾斜布置的倒扣流道,倒扣流道与定模板上表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20-60度;倒扣流道的底部为球形曲面。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针顶起产品时,由于倒扣流道内形成一个倾斜的倒扣尾料,产品上升产生拉力位于倒扣流道倾斜面的背面,倒扣尾料和导流流道的上表面隔挡,并且由于产品和主流道的连接处厚度较小,产品和尾料发生隔断分离;之后通过机械爪,将主尾料沿着倒扣流道取出。球形曲面是为了使得倒扣尾流底部光滑,有利于尾料从倒扣流道取出。
7.优选的,倒扣流道与定模板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为45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45度倾斜夹角,当产品脱离时,倒扣流道对尾料具有良好隔挡性能。当尾料脱离时,能够沿着45度的倾斜角顺畅滑出倒扣流道。
9.优选的,下模芯的数量为偶数个,且下模芯对称布置在主流道两侧,主流道两侧的倒扣流道也对称布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称布置,有利于各个倒扣流道内的尾料受力均匀,尾流脱离倒扣流道时更加顺畅。
11.优选的,包括动模板,动模板设有注胶孔,倒扣流道绕注胶孔中心对称布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料取出时,大多采用机械爪抓取注胶孔位置的料头,因此倒扣流道中心对称在注胶孔,有利于各个倒扣流道内的尾料受力均匀,尾流脱离倒扣流道时更加顺畅。
13.优选的,定模板插有斜顶杆,斜顶杆的上端置于倒扣流道内,定模板设有顶块,顶块的下方设有竖顶杆;顶块设有滑道,竖顶杆和滑道竖直布置,斜顶杆的下端水平滑移在滑
道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顶杆协助顶出倒扣流道内的尾料,使得尾料顶出更加顺畅。
15.优选的,滑道设有上挡板,竖顶杆下端铰接有滑块,滑块滑移在滑道内,且上挡板置于滑块上方。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挡板的隔挡,滑块在滑道内滑移更加稳定,斜顶杆顶推倒扣流道内的尾料就更加顺畅。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解决浇口毛边高出的质量问题;由于尾料和产品分离,可以实现机械手将产品吸附取走,解决产品塑料屑和异物的质量问题;因为不需要人工用钳子剪去产品上的尾料,钳子表面润滑油和产品不用接触,可以解决产品表面有油的质量问题;可以解决产品顶出时乱飞的现象,从而降低损耗;改进之后,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机械手的配合取放,让产品和流道分开放置,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是实施例1的动模和定模板的分开示意图;
19.图2是实施例1中产品和主尾料和倒扣尾料的注塑成型示意图;
20.图3是图1中的沿a-a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22.图5是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23.图6是实施例2中斜顶杆、滑道和竖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实施例2中竖顶杆和倒扣流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5.图中:
26.1、动模板;11、注胶孔;
27.2、定模板;21、下模芯;22、顶针;
28.31、主流道;32、倒扣流道;
29.4、斜顶杆;41、滑块;
30.51、顶块;52、竖顶杆;
31.61、滑道;62、上挡板;
32.7、产品;8、主尾料;9、倒扣尾料。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一种注塑模具,参照图1-图5,包括动模板1和定模板2,动模板1设有注胶孔11,定模板2的上表面设有主流道31和成型注塑产品7的下模芯21,下模芯21和主流道31连通,动模和定模合模后,注塑料从注胶孔11流入,然后经过主流道31流入到下模芯21和动模板1的上模芯中。
35.主流道31设有朝着下模芯21方向倾斜布置的倒扣流道32,每一个下模芯21位置对应有一个倒扣流道32。倒扣流道32是主流道31的分支,主流道31是连通下模芯21的,倒扣流道32朝向下模芯21方向倾斜布置,使得倒扣流道32的入口倾斜向上且背离对应的下模芯
21。而且主流道31和下模芯21的连接处具有侧浇口,侧浇口使得产品7和主尾料8的连接处的厚度较小。
36.本实施例中下模芯21有4个,4个下模芯21对称布置在主流道31两侧,4个倒扣流道32对称布置在主流道31两侧,倒扣流道32绕注胶孔11中心对称布置。
37.主流道31设有朝着下模芯21方向倾斜布置的倒扣流道32,倒扣流道32与定模板2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为45度;倒扣流道32的底部为球形曲面。定模板2设有伸出下模芯21的顶针22。
38.定模板2开设有孔,孔内插有顶针22,顶针22位于下模芯21处,当顶针22顶出时可以将产品7顶出,实现脱模,顶针22可以回缩到定模板2内,顶针22可以由气缸驱动实现上下移动。
39.工作原理是:注塑完成,动模板1和定模板2分离,顶针22将注塑产品7顶出时,倒扣尾料9被倒扣流道32内的内壁隔挡,倒扣尾料9拉住了主流道31内的主尾料8,使得主流道31内的主尾料8具有一个延时动作,而顶针22的持续顶出,使得注塑的产品7和主流道31的主尾料8得以分开。
40.产品7和主尾料8分离之后,注塑机配套的机械爪可以夹取主尾料8,将主尾料8和倒扣尾料9一同从定模板2中取出。
41.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参照图6和图7,定模板2开设有倾斜孔,定模板2的倾斜孔插有斜顶杆4,斜顶杆4的上端置于倒扣流道32内,定模板2的倾斜孔的倾斜角度和倒扣流道32的倾斜角度相同。斜顶杆4的上端部和倒扣流道32的底面密封连接,使得熔融状态下塑料不会在斜顶杆4和倒扣流道32的密封处泄露。
42.竖顶杆52下端铰接有滑块41,定模板2设有顶块51,顶块51设有滑道61,滑道61设有上挡板62,滑块41滑移在滑道61内,且上挡板62置于滑块41上方。
43.顶块51的下方设有竖顶杆52;竖顶杆52和滑道61竖直布置,斜顶杆4的下端水平滑移滑道61内。
44.竖顶杆52可以在气缸的作用下实现上下移动,从而推动斜顶杆4在倒扣流道32内进出。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