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用冷却定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4309发布日期:2022-11-18 16:55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用冷却定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高强度用冷却定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3.现有的模具对材料的冷却成型处理强度不高,这样会导致原料成型效果不够彻底,完成材料的成型处理之后不便自动将材料从模具内顶出并完成下料操作,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图像分析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模具对材料的冷却成型处理强度不高,这样会导致原料成型效果不够彻底,完成材料的成型处理之后不便自动将材料从模具内顶出并完成下料操作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强度用冷却定型的模具,包括底座和第三电动伸缩柱,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一侧固定有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柱,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柱贯穿模具主体的底部与顶撑板相连接,所述模具主体上贯穿有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的两端与通液通道相连接,所述通液通道上固定有电动通液阀。
6.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中间处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的下端面固定有第二电动伸缩柱,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柱的底部与盖板相连接,所述盖板上固定有电动注料阀,所述转板的下端面固定有吹风通道。
7.优选的,所述顶撑板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柱与模具主体构成伸缩结构,且顶撑板与第一电动伸缩柱构成“t”形结构。
8.优选的,所述顶撑板和第一电动伸缩柱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柱对称设置在模具主体上。
9.优选的,所述支架的顶部内固定有马达,且马达的顶部与转板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盖板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柱与转板构成伸缩结构,且盖板上固定有电动注料阀。
11.优选的,所述吹风通道为倒“t”形结构,且吹风通道上固定有风机。
12.优选的,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柱固定在转板的下端面上,且第三电动伸缩柱的底部与电动夹具相连接,所述第三电动伸缩柱、第二电动伸缩柱和吹风通道周向均匀分布在转板上。
13.工作原理:首先将两个通液通道上的电动通液阀与外部输液管道连接在一起,同时将电动注料阀与外部输料管道连接在一起,启动第二电动伸缩柱,第二电动伸缩柱伸长,从而带动盖板向下移动,以此封住模具主体,再打开电动注料阀,以此向模具主体内注入原
料,完成注料操作之后再关上电动注料阀,打开电动通液阀后,冷却液在分支管道和通液通道内流动,以此加快原料的成型速度,完成原料的初步成型操作之后,第二电动伸缩柱收缩,以此升起盖板,接着启动马达,马达带动转板旋转120度,随后启动风机,吹风通道向下吹风,以此对材料进行彻底的冷却成型处理,完成彻底的成型操作之后,转板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此时电动夹具到达模具主体的正上方,启动第一电动伸缩柱,第一电动伸缩柱伸长,从而带动顶撑板向上移动,以此顶起材料,再启动第三电动伸缩柱,第三电动伸缩柱伸长,从而带动电动夹具向下移动,利用电动夹具夹住材料之后再升起电动夹具,之后转板旋转120度,最后电动夹具降下并松开材料,这就完成整个工作。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可获得的技术效果为:
15.1、在使用该装置之前需要将两个通液通道上的电动通液阀与外部输液管道连接在一起,同时将电动注料阀与外部输料管道连接在一起,降下盖板并利用盖板封住模具主体之后可打开电动注料阀向模具主体内注料,注料完成后可打开电动通液阀,此时冷却液在分支管道和通液通道内流动,方便加快原料的成型速度。
16.2、完成原料的初步成型操作之后,升起盖板,之后转板逆时针旋转120度,此时吹风通道处在模具主体的正上方,接着吹风通道向下吹风,方便完成高强度的冷却成型操作,使成型效果更加彻底。
17.3、完成原料的彻底成型操作之后,转板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利用顶撑板顶起材料之后可降下电动夹具,利用电动夹具夹住材料并升起材料之后,转板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最后电动夹具降下并松开材料,方便自动完成下料操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动伸缩柱与顶撑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分支管道与通液通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底座;2、模具主体;3、第一电动伸缩柱;4、顶撑板;5、分支管道;6、通液通道;7、电动通液阀;8、支架;9、马达;10、转板;11、第二电动伸缩柱;12、盖板;13、电动注料阀;14、吹风通道;15、风机;16、第三电动伸缩柱;17、电动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强度用冷却定型的模具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面的一侧固定有模具主体2,模具主体2的底部固定有第一电动伸缩柱3,第一电动伸缩柱3贯穿模具主体2的底部与顶撑板4相连接,模具主体2上贯穿有分支管道5,分支管道5的两端与通液通道6相连接,通液通道6上固定有电动通液阀7,在使用该装置之前需要将两个通液通道6上的电动通液阀7与外部输液管道连接在一起,同时将电动注料
阀13与外部输料管道连接在一起,降下盖板12并利用盖板12封住模具主体2之后可打开电动注料阀13向模具主体2内注料,注料完成后可打开电动通液阀7,此时冷却液在分支管道5和通液通道6内流动,方便加快原料的成型速度。
27.底座1上端面的中间处固定有支架8,支架8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板10,转板10的下端面固定有第二电动伸缩柱11,第二电动伸缩柱11的底部与盖板12相连接,完成原料的初步成型操作之后,升起盖板12,之后转板10逆时针旋转120度,此时吹风通道14处在模具主体2的正上方,接着吹风通道14向下吹风,方便完成高强度的冷却成型操作,使成型效果更加彻底,盖板12上固定有电动注料阀13,转板10的下端面固定有吹风通道14,完成原料的彻底成型操作之后,转板10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利用顶撑板4顶起材料之后可降下电动夹具17,利用电动夹具17夹住材料并升起材料之后,转板10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最后电动夹具17降下并松开材料,方便自动完成下料操作。
28.本实施例中,顶撑板4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柱3与模具主体2构成伸缩结构,且顶撑板4与第一电动伸缩柱3构成“t”形结构,完成注料及成型操作之后,顶撑板4可在第一电动伸缩柱3的伸长作用下向上移动,方便自动顶起材料。
29.本实施例中,顶撑板4和第一电动伸缩柱3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柱3对称设置在模具主体2上,同时使用两个顶撑板4可更好的顶撑起成型后的材料,使得顶撑效果更加平稳。
30.本实施例中,支架8的顶部内固定有马达9,且马达9的顶部与转板10相连接,转板10可在马达9的作用下旋转,方便依次使用盖板12、吹风通道14和电动夹具17。
31.进一步的,盖板12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柱11与转板10构成伸缩结构,且盖板12上固定有电动注料阀13,盖板12在第二电动伸缩柱11的伸长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封住模具主体2之后可打开电动注料阀13,方便向模具主体2内注料,完成注料以及初步成型操作之后再升起盖板12。
32.更进一步的,吹风通道14为倒“t”形结构,且吹风通道14上固定有风机15,完成材料的注料及初步成型操作之后,转板10旋转120度,使吹风通道14到达模具主体2的正上方,随后可搭配使用吹风通道14和风机15对原料进行彻底的冷却成型处理。
33.除此之外,第三电动伸缩柱16固定在转板10的下端面上,且第三电动伸缩柱16的底部与电动夹具17相连接,第三电动伸缩柱16、第二电动伸缩柱11和吹风通道14周向均匀分布在转板10上,将电动夹具17转至模具主体2的正上方并利用顶撑板4顶起材料之后,电动夹具17可在第三电动伸缩柱16的伸长作用下向下移动,利用电动夹具17夹住材料之后,电动夹具17再在第三电动伸缩柱16的收缩作用下向上移动,以此升起材料并将材料从模具主体2内拿出,之后转板10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最后电动夹具17可降下并松开材料,周向均匀分布的第三电动伸缩柱16、第二电动伸缩柱11和吹风通道14可使整个操作更加连续高效。
34.使用时,首先将两个通液通道6上的电动通液阀7与外部输液管道连接在一起,同时将电动注料阀13与外部输料管道连接在一起,启动第二电动伸缩柱11,第二电动伸缩柱11伸长,从而带动盖板12向下移动,以此封住模具主体2,再打开电动注料阀13,以此向模具主体2内注入原料,完成注料操作之后再关上电动注料阀13,打开电动通液阀7后,冷却液在分支管道5和通液通道6内流动,以此加快原料的成型速度,完成原料的初步成型操作之后,
第二电动伸缩柱11收缩,以此升起盖板12,接着启动马达9,马达9带动转板10旋转120度,随后启动风机15,吹风通道14向下吹风,以此对材料进行彻底的冷却成型处理,完成彻底的成型操作之后,转板10继续逆时针旋转120度,此时电动夹具17到达模具主体2的正上方,启动第一电动伸缩柱3,第一电动伸缩柱3伸长,从而带动顶撑板4向上移动,以此顶起材料,再启动第三电动伸缩柱16,第三电动伸缩柱16伸长,从而带动电动夹具17向下移动,利用电动夹具17夹住材料之后再升起电动夹具17,之后转板10旋转120度,最后电动夹具17降下并松开材料,这就完成整个工作。
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应当地涵盖了与本案实用新型点有关的其他组合及具体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