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摩擦片凹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11230发布日期:2022-07-19 23:5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汽车摩擦片凹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摩擦片凹模。


背景技术:

2.在模具生产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来使之成型,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的设备及方式的优良,直接影响模具成型的效率及质量,现有的模具加热通常是将模具从外侧的热源处进行加热,才使得整个模具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这样导致模具在正常的使用的时候内部加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加热不充分的现象,且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模具的实时温度,因此需要一款模具,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且能够精准的对模具进行测温与控温。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摩擦片凹模,该汽车摩擦片凹模,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且能够精准的对模具进行测温与控温。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摩擦片凹模,包括凹模本体,所述凹模本体上设有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m个测温孔和加热件通道,所述摩擦片成型模腔设于所述凹模本体的上部,所述加热件通道设于所述凹模本体的内部,所述加热件通道内设有加热件,所述m个测温孔分布于所述凹模本体内,所述n,m为大于1的整数。
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模本体还包括定位通道,所述定位通道沿所述凹模本体的竖直方向设置。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件通道沿水平方向设于所述凹模本体的内部。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个测温孔中包括n个模腔测温孔和m-n个凹模内部测温孔,其中n个模腔测温孔分别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的外周,所述模腔测温孔的设置方向为所述凹模本体侧面向所述摩擦片成型模腔的边缘方向。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模内部测温孔在所述凹模本体底部的投影,与所述加热件通道交叉。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件通道的直径为12-12.5mm。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孔的直径为8-8.5mm。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模本体还包括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置于所述凹模本体的上表面。
1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汽车摩擦片凹模通过在凹模本体设置加热件通道,加热件通道内可放置加热管等加热件,进而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另外汽车摩擦片凹模还设置有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可同时压制成型n个摩擦片,凹模本体设置了m个测温孔,通过m个测温孔能够精准的探测到汽车摩擦片凹模的温度,进而能够精准的控制模具的温度。
1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
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4.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1.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实施例一
23.在模具生产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来使之成型,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的设备及方式的优良,直接影响模具成型的效率及质量,现有的模具加热通常是将模具从外侧的热源处进行加热,才使得整个模具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这样导致模具在正常的使用的时候内部加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加热不充分的现象,且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模具的实时温度,因此需要一款模具,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且能够精准的对模具进行测温。
2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摩擦片凹模,该汽车摩擦片凹模,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且能够精准的对模具进行测温与控温。
25.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凹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汽车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
30.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
31.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摩擦片凹模包括凹模本体1,凹模本体1上设有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m个测温孔12和加热件通道13,
32.n个摩擦片模腔的具体设置数量本技术实施例未进行限制,可依据实际应用而设置,摩擦片成型模腔11设于凹模本体1的上部,即摩擦片成型模腔11是排布于凹模本体1的上表面,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形状应依据所要压制的汽车摩擦片2形状与尺寸而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不作限制,关于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数量及具体形状尺寸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3.加热件通道13设于凹模本体1的内部,加热件通道13设置于凹模本体1的内部,是为了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示例性的,加热件通道13可放置加热管等加热组件,本技术对加热件通道13内放置的加热组件未进行限制,可依据实际情况而设定。
34.本技术的汽车摩擦片凹模除了通过凹模本体1内部的加热组件对模具进行加热外,还可以放置至外部的加热设备进行加热,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加热,能够使模具加热更加充分,便于后续工序的进行。
35.m个测温孔12分布于凹模本体1内,n,m为大于1的整数,且m大于n。
36.本技术实施例设置m个测温孔12,且m大于n的目的是能够对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温度进行探测以及凹模本体1的温度进行探测,m个测温孔12依次对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探测得到的数据比单一测温孔12所测的数据更为准确。
3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汽车摩擦片凹模通过在凹模本体设置加热件通道,加热件通道内可放置加热管等加热件,进而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另外汽车摩擦片凹模还设置有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可同时压制成型n个摩擦片,凹模本体设置了m个测温孔,通过m个测温孔能够精准的探测到汽车摩擦片凹模的温度。
38.实施例二
39.上述实施例的汽车摩擦片凹模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加热,且能够精准的对模具进行测温,在实际应用中,对加热通道进一步发明设计能够提高汽车摩擦片凹模的加热效果。
40.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摩擦片凹模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具体为包括凹模本体1上设有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m个测温孔12和加热件通道13,摩擦片成型模腔11设于凹模本体1的上部,加热件通道13设于凹模本体1的内部,m个测温孔12分布于凹模本体1内,n,m为大于1的整数,m大于n。
41.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件通道13沿水平方向设于凹模本体1的内部。沿水平方向设置,能够使当摩擦片成型模腔11为多个时,汽车摩擦片凹模具的横向面积较大,加热件通道13水平方向设置,与摩擦片成型模腔11相对加热面积大,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汽车摩擦片凹模内部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42.进一步的,m个测温孔12中包括n个模腔测温孔和m-n个凹模内部测温孔,其中n个模腔测温孔分别水平方向设置于n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外周,模腔测温孔的设置方向为凹模本体1侧面向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边缘方向。该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每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有对应的模腔测温孔进行测温,能够准确的测出每个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加热温度,便于对加热温度的控制。
43.进一步的,凹模内部测温孔在凹模本体1的底部投影,与加热件通道13交叉。凹模内部测温孔与加热件通道13在凹模本体1内错开交叉设置,不仅可以检测到加热件通道13的温度,还能根据需要将凹模内部测温孔延伸至摩擦片成型模腔11边缘处,同时检测摩擦片成型模腔11的温度。
44.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件通道13的直径范围是为12-12.5mm。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选择12.5mm,测温孔12的直径范围为8-8.5mm。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选择8mm。
45.除上述结构外,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摩擦片凹模还设置有螺纹孔15,螺纹孔15设置于凹模本体1的上表面。通过螺纹孔15,凹模本体1能够与加热设备配套起着固定作用。
46.本技术实施例还设有定位通道14,通过定位通道14,汽车摩擦片凹模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快速进行定位,便于生产使用。
4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汽车摩擦片凹模通过模腔测温孔的设置方向为凹模本体侧面向摩擦片成型模腔的边缘方向。该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每个摩擦片成型模腔有对应的模腔测温孔进行测温,能够准确的测出每个摩擦片成型模腔的加热温度,便于对加热温度的控制。加热件通道水平方向设置,与摩擦片成型模腔相对加热面积大,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汽车摩擦片凹模内部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48.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