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0690发布日期:2022-11-02 21:5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覆膜装置。


背景技术:

2.覆膜装置是一种用于将薄膜覆盖在柔性材料上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大批量柔性材料的覆膜加工。
3.目前,公开号为cn108859154a,公开日为2018年11月23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提出了一种自动覆膜机的覆膜机构,自动覆膜机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输送带,输送带具有进料端和下料端,工作台上还设有能对物品进行覆膜的覆膜机构;在覆膜时,将材料放在输送带的进料端,材料跟随输送带从进料端移动至下料端,才在移动的途中,覆膜机构将薄膜压覆在材料上。
4.针对上述中的技术,发明人认为覆膜装置只能对限定厚度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在对其它厚度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要用不同的覆膜机,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实现对不同厚度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覆膜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覆膜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自动覆膜装置包括机架、输送带机构、龙门,龙门滑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输送带机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龙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薄膜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覆膜机构,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龙门移动的滑动机构;
8.所述覆膜机构包括覆膜压料轴以及覆膜固定轴,所述覆膜压料轴活动设置在所述龙门上,覆膜固定轴活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需要覆膜的柔性材料放置在输送带机构上,薄膜卷穿设在覆膜压料轴上,滑动龙门使覆膜压料轴靠近覆膜固定轴,将薄膜卷的首端压覆在柔性材料的首端上,将薄膜以及柔性材料的首端均设置在覆膜固定轴下方,转动覆膜压料轴使薄膜卷与柔性材料接触,滑动机构带动龙门使覆膜压料轴远离覆膜固定轴,此时薄膜展开,并通过覆膜压料轴将薄膜压覆在柔性材料上,覆在柔性材料的薄膜在输送带机构的传输下又通过覆膜固定轴进行进一步的压覆,使薄膜更紧实的压覆在柔性材料上。在对不同厚度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由于覆膜固定轴为活动设置,所以可调节覆膜固定轴与输送带机构之间的距离,使不同厚度的柔性材料以及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薄膜更流畅的从覆膜固定轴下方通过,且覆膜固定轴可以进一步的将薄膜压覆紧实。
10.可选的,所述覆膜机构还包括连接板以及液压杆,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在龙门上,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龙门转动连接,液压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覆膜压料轴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原料进行覆膜时,将液压杆的活塞杆部分推出时可以带动连接板向上转动,进而带动覆膜压料轴向上运动,进而方便薄膜卷穿设在覆膜压料
轴上,当液压杆的活塞杆收缩时可以带连接板向下转动,进而使覆膜压料轴向下运动,使薄膜卷始终抵接在柔性材料上。
12.可选的,所述覆膜机构还包括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一减速电机设置在连接板上,所述第一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与覆膜压料轴传动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减速电机输出轴转动时会驱动覆膜压料轴转动,进而带动薄膜卷转动,进而减小原料与薄膜卷发生相对滑动的概率,进而减小扯断薄膜的概率。
14.可选的,所述覆膜机构还包括第一固定座以及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均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二固定座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覆膜固定轴的一端滑动设置第一滑槽内,另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不同厚度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由于覆膜固定轴为滑动设置,所以可调节覆膜固定轴与输送带机构之间的距离,使不同厚度的柔性材料以及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薄膜更流畅的从覆膜固定轴下方通过,且覆膜固定轴可以进一步的将薄膜压覆紧实。
16.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均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的开口处均朝向远离龙门架的一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薄膜卷向远离覆膜固定轴的一端移动时,可能会拉动薄膜卷,使薄膜卷的首端脱离柔性材料首端,覆膜固定轴压覆在薄膜卷的首端,薄膜卷的首端会给覆膜固定轴一个拉力,会使覆膜固定轴将薄膜压的更紧,进而减小薄膜脱离柔性材料的概率。
18.可选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二减速电机以及齿条,所述齿条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设置在龙门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条传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减速电机可以驱动龙门在机架上移动,进而带动覆膜压料轴以及薄膜卷在机架上移动,由于齿条的设置使第二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与齿条咬合更精准,进而使龙门架更平稳匀速的在机架上移动。
20.可选的,所述第二减速电机与第一减速电机通过电信号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减速电机与第一减速电机通过电信号连接,可以使龙门的移动速度与薄膜卷展开的速度相同,进而减小薄膜与柔性材料发生相对滑动的概率,进而减小扯断薄膜的概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24.图3为图1中b部放大图;
25.图4为图1中c部放大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00、机架;200、覆膜机构;210、覆膜压料轴;220、覆膜固定轴;230、液压杆;240、第一减速电机;250、连接板;260、第一固定座;261、第一滑槽;270、第二固定座;271、第二滑槽;280、连接轴;290、y型连接座;300、滑动机构;310、龙门;320、齿条;330、第二减速电机;400、输送带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覆膜装置,参照图1及图2,一种自动覆膜装置包括机架100、龙门310、输送带机构400、覆膜机构200以及滑动机构300,所述龙门310滑动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输送带机构400设置在机架100上,所述覆膜机构200设置在龙门310上,所述覆膜机构200用于将薄膜压覆在柔性材料上,所述滑动机构300设置在机架100上,所述滑动机构300用于驱动龙门310在机架100上移动。
29.参照图1,所述滑动机构300包括第二减速电机330、齿条320,所述龙门310滑动设置在机架100上,所述齿条320通过螺钉连接在机架100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330通过螺钉连接在龙门310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330的输出端通过齿轮与齿条320传动连接;第二减速电机330在接通电源时会带动龙门310在机架100上移动,进而带动覆膜机构200在机架100上移动。
30.参照图2,所述覆膜机构200包括覆膜压料轴210、连接板250、液压杆230、第一减速电机240、连接轴280以及y型连接座290,所述连接板250上开设有通孔,所述y型连接座290通过螺钉连接在龙门310上,所述连接轴280穿过通孔将连接板250连接在y型连接座290上,且所述连接板250可围绕连接轴280处进行转动;所述覆膜压料轴210通过轴承座连接在所述连接板250上;所述第一减速电机240通过螺钉连接在所述连接板250上,第一减速电机240的输出端通过皮带与覆膜压料轴210传动连接;所述液压杆230的一端通过螺栓与龙门310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杆230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板250转动连接。
31.参照图3及图4,所述覆膜机构200包括覆膜固定轴220、第一固定座260以及第二固定座270,所述第一固定座260与第二固定座270均通过螺钉连接在机架100上,所述第一固定座26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61,第二固定座27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71,所述第一滑槽261与第二滑槽271均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滑槽261与第二滑槽271的开口处均设置在远离机架100的一侧;所述覆膜固定轴220一端放置在第一滑槽261上,另一端放置在第二滑槽271上;在对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由于覆膜固定轴220为活动连接,覆膜固定轴220在自身的重力下可以对薄膜进一步压覆紧实;在对厚度不同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由于覆膜固定轴220可以在第一滑槽261与第二滑槽271上滑动,使厚度不同的柔性材料以及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薄膜更流畅的从覆膜固定轴220下方通过,且覆膜固定轴220通过自身重力可以进一步的将薄膜压覆紧实。
32.在对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当液压杆230的活塞杆部分推出时可以带动连接板250向上转动,进而带动覆膜压料轴210向上运动,当液压杆230的活塞杆收缩时可以带连接板250向下转动,进而使覆膜压料轴210向下运动,进而使薄膜压覆在柔性材料上;此时输送带机构400将柔性材料以及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薄膜往覆膜固定轴220的方向传输,第一减速电机240在接通电源时会驱动覆膜压料轴210转动,进而带动薄膜卷转动,进而防止原料与薄膜卷发生相对滑动时扯断薄膜卷。
3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自动覆膜装置实施原理为:在对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将薄膜卷套设在覆膜压料轴210上,启动第二减速电机330使龙门310靠近覆膜固定轴220,先手动将柔性材料以及薄膜卷的首端压覆在覆膜固定轴220下方,启动液压杆230使覆膜压料轴210以及薄膜卷抵接柔性材料,启动第二减速电机330使龙门310远离覆膜固定轴220,同时
启动第一减速电机240使覆膜压料轴210转动,覆膜压料轴210将薄膜压覆在柔性材料上,输送带机构400将柔性材料向覆膜固定轴220处输送,覆膜固定轴220进一步将薄膜紧实压覆在柔性材料上。
34.在对厚度不同的柔性材料进行覆膜时,由于覆膜固定轴220为活动设置,使厚度不同的柔性材料以及压覆在柔性材料上的薄膜都可以从覆膜固定轴220下方通过,且覆膜固定轴220通过自身重力可以进一步的将薄膜压覆紧实。
35.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