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2088发布日期:2023-03-04 05:1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晕处理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


背景技术:

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是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制造而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线型结构的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聚乙烯薄膜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聚乙烯薄膜的使用性能,需要通过电晕处理机对薄膜进行电晕处理。
3.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1720437849.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pet膜的电晕处理机,其结构包括通风口、连接板、手柄、螺旋块、上壳体、下壳体、外滚轴、支撑块、滚轴、固定块、螺丝、接线杆、接线、可旋块、侧面连接结构,通风口通过连接板与上壳体相连接,手柄安装于上壳体顶部表面左端,螺旋块设有两个并且分别设于上壳体表面两端,上壳体与下壳体相连接,滚轴通过外滚轴与下壳体相连接,支撑块设有两个并且分别设于下壳体底部两端,有益效果:设有手柄、侧面连接结构、可旋块,通过侧面连接结构手握手柄可以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开,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右端通可旋块连接,拆卸简便,方便设备的检修与日常维护,清洗,实用性高。
4.但是该结构在实际使用时,薄膜在电晕处理前,由于工厂内部难免会有大量的灰尘,这些灰尘容易附着在未经过电晕处理的聚乙烯薄膜的表面,进而在进行电晕处理时,容易对薄膜的电晕效果造成影响,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过于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显著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薄膜在电晕处理前,由于工厂内部难免会有大量的灰尘,这些灰尘容易附着在未经过电晕处理的聚乙烯薄膜的表面,进而在进行电晕处理时,容易对薄膜的电晕效果造成影响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设置有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设置有两个通风孔,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收料轴,两个收料轴的外部均设置有收料辊,所述底板顶部位于机体的一侧设置有除尘结构;
7.所述除尘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设置在底板的顶部且位于机体的一侧,且两个支撑板之间设置有两个转杆,两个所述转杆的外部均设置有转辊,所述转辊的外部设置有粘贴垫。
8.优选地,所述机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束料轴,所述第一束料轴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束料辊,且第一束料轴的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与第一束料轴的一端同轴传动
连接,所述第一束料轴的另一端与机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束料轴与第一束料辊固定连接。
9.优选地,所述机体的两个内壁均贯穿开设有滑槽,且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所述机体内部位于第一束料轴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束料轴,所述第二束料轴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束料轴的外部转动设置有第二束料辊,所述滑槽内部位于滑块的顶端设置有电动推杆,且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与滑块固定连接。
10.优选地,两个所述收料轴前后平行设置,且两个收料辊分别与对应的收料轴转动连接。
11.优选地,两个所述转杆之间上下平行设置,且两个转辊分别与对应的转杆之间转动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支腿,且机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薄膜电晕处理的电晕结构。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设置除尘结构,将薄膜的一端从两个转辊之间延伸至机体的内部时,薄膜在经过电晕处理前,利用两个转辊分别在对应的转杆外部转动,使两个转辊分别带动对应的粘贴垫贴合在薄膜的上下两个面同时进行转动,而转辊带动粘贴垫进行转动时,能够使薄膜表面附着的灰尘粘贴在粘贴垫的表面,进而能够对薄膜表面的灰尘进行清除,避免对电晕的效果造成影响;
15.2、通过电动推杆能够使滑块在滑槽的内部上下滑动,并带动第二束料轴进行上下调节,进而能够根据薄膜的厚度,调节第一束料辊和第二束料辊的距离,而且第一束料辊的转动并配合第二束料辊在第二束料轴外部进行转动,能够保证电晕后的薄膜顺利从机体的内部排出,同时,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处于两个收料辊之间,进而两个收料辊的转动,能够对电晕后的薄膜进行导向,避免薄膜发生混乱。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薄膜在电晕处理时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束料轴与滑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转辊结构分布示意图。
20.附图标记为:1、底板;2、机体;3、通风孔;4、凹槽;5、收料轴;6、收料辊;7、支撑板;8、转杆;9、转辊;10、粘贴垫;11、第一束料轴;12、第一束料辊;13、电机;14、滑槽;15、滑块;16、第二束料轴;17、第二束料辊;18、电动推杆;19、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附图1-4所示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电晕处理机,包括底板1,底板1顶
部设置有机体2,机体2的顶部设置有两个通风孔3,底板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4,凹槽4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收料轴5,两个收料轴5的外部均设置有收料辊6,底板1顶部位于机体2的一侧设置有除尘结构;
23.除尘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7,两个支撑板7设置在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机体2的一侧,且两个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两个转杆8,两个转杆8的外部均设置有转辊9,转辊9的外部设置有粘贴垫10。
24.如附图1、2所示,机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束料轴11,第一束料轴1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束料辊12,且第一束料轴11的一端设置有电机13,电机13输出端与第一束料轴11的一端同轴传动连接,第一束料轴11的另一端与机体2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束料轴11与第一束料辊12固定连接,以便于通过电机13带动第一束料轴11进行转动,使第一束料轴11的一端与机体2的内壁进行转动,而第一束料轴11的转动,能够带动外部的第一束料辊12进行转动。
25.如附图1、2、3所示,机体2的两个内壁均贯穿开设有滑槽14,且滑槽14的内部设置有滑块15,机体2内部位于第一束料轴1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束料轴16,第二束料轴1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滑块15固定连接,第二束料轴16的外部转动设置有第二束料辊17,滑槽14内部位于滑块15的顶端设置有电动推杆18,且电动推杆18输出端与滑块15固定连接,以便于电动推杆18能够使滑块15在滑槽14的内部上下滑动,并带动第二束料轴16进行上下调节,进而能够根据薄膜的厚度,调节第一束料辊12和第二束料辊17的距离,而对薄膜进行导出的过程中,能够使第二束料辊17在第二束料轴16的外部进行转动。
26.如附图1所示,两个收料轴5前后平行设置,且两个收料辊6分别与对应的收料轴5转动连接,以便于能够使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处于两个收料辊6之间,进而两个收料辊6之间的转动,能够对电晕后的薄膜进行导向,保证薄膜能够顺利排出。
27.如附图4所示,两个转杆8之间上下平行设置,且两个转辊9分别与对应的转杆8之间转动连接,以便于能够使未经过电晕处理的薄膜从两个上下分布的转辊9之间导入到机体2的内部,方便对薄膜表面的灰尘进行去除。
28.如附图1、2所示,底板1的底部设置有支腿19,且机体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薄膜电晕处理的电晕结构,以便于能够对设备进行支撑,机体2内部的电晕结构能够对薄膜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
29.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结合说明书附图1-4所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聚乙烯薄膜的性能,需要通过电晕处理机进行电晕处理,具体操作为:
30.首先将薄膜的一端从两个转辊9之间延伸至机体2的内部,并使其从机体2的内部延伸至第一束料辊12和第二束料辊17之间,最后,从两个收料辊6延伸出;
31.在对薄膜进行电晕处理的过程中,两个转辊9分别在对应的转杆8外部转动,并配合粘贴垫10将薄膜外表面附着的灰尘进行清除,当薄膜延伸至机体2的内部后,利用机体2内部的电晕结构对薄膜的表面进行电晕处理,同时,电机13的运行,带动第一束料轴11进行转动,使第一束料轴11的一端与机体2的内壁进行转动,而第一束料轴11的转动,能够带动外部的第一束料辊12进行转动,能够方便将电晕处理后的薄膜排出;
32.具体的,电动推杆18能够使滑块15在滑槽14的内部上下滑动,并带动第二束料轴
16进行上下调节,进而能够根据薄膜的厚度,调节第一束料辊12和第二束料辊17的距离,而对薄膜进行导出的过程中,第一束料辊12的转动并配合第二束料辊17在第二束料轴16外部进行转动,能够保证电晕后的薄膜顺利从机体2的内部排出;
33.最后,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处于两个收料辊6之间,进而两个收料辊6的转动,能够避免电晕后的薄膜发生混乱;
34.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机体2内部的电晕结构以及该电晕处理机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避免薄膜表面的灰尘对电晕的效果造成影响。
35.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6.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7.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