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4080发布日期:2023-03-01 01:56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背景技术:

2.负压引流球帽盖通过注塑成型进行批量化生产,但是现有的注塑模具不易脱模,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需要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负压引流球帽盖的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所述动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动封板、模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动模板,在所述动封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垂直固定设有两个所述模腿,且两个所述模腿平行;所述定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定模板和定封板,所述定模板靠近所述动模板设置;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推出复位组件、开模组件和凸模杆,所述推出复位组件包括顶板、弹簧支撑板、弹簧和多根复位导柱,两个所述模腿之间设有平行于所述动封板的所述顶板和所述弹簧支撑板;多根所述复位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弹簧支撑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动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弹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的多根所述复位导柱上均套设所述弹簧;所述开模组件包括模仁、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两个滑槽块,所述模仁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和所述第二模仁位于所述定模板内部以及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称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模仁远离所述第二模仁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一模仁、伸入至所述动模板的空腔内,所述第一模仁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模仁远离所述第一模仁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二模仁、伸入至所述动模板的另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模仁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关于所述第一模仁和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对称;两个所述滑槽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滑槽块与所述第一模仁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模仁的侧面抵接,所述模仁沿所述滑槽块的滑槽滑动设置;所述凸模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动模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一辅助杆的一端及第二辅助杆的一端均插设于所述凸模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杆及所述第二辅助杆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所述第一辅助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辅助杆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模仁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模仁与所述凸模杆之间设有模腔,所述第一辅助杆及所述第二辅助杆均穿过所述模腔,所述模腔的形状与负压引流球帽盖的形状相同。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开模组件,在注塑完成后,将所述动模组件向远离所述定模组件的方向进行运动时,实现模仁的自动打开,模仁随着动模组件远离所述定模组件过程中,所述模仁受到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压力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压力,使得所述模仁向两侧运动实现开模;开模完成后,帽盖紧贴在所述凸模杆上,顶板将动模板推向所述定模板,所述帽盖的帽檐收到所述动模板的压力与所述动模板一起向所述定模板移动,所述帽盖与所述凸模杆分离后自然掉落,实现自动脱模,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脱模完成后撤销所述顶板所受压力,弹簧自然回弹,实现自动复位,方便进行后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7.优选的,所述定封板远离所述定模板的一侧面中心开设有注塑口,所述定模板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面开设有s型流道,所述注塑口与所述s型流道的中心点连通,在所述s型流道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注塑管道,在每个注塑管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注塑浇口;所述模腔设有四个,两个所述模腔为一组,每组内的两个所述模腔分别与对应设置的注塑浇口连通;所述s型流道的中心点及两个端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且所述注塑浇口及所述注塑管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一次生产四个帽盖并实现自动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设有s型流道,能够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s型流道与模腔之间的管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腔的对称面上,方便进行脱模操作;第一辅助杆与第二辅助杆形成所述帽盖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辅助杆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出口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辅助杆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出口的尺寸相同;所述模仁靠近所述s型流道中心点的位置开设有缓冲槽,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
9.优选的,所述注塑口外沿固定连接定位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定模组件部分进行定位,方便进行注塑操作。
11.优选的,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道、第二冷却管道、第三冷却管道和冷水管道,所述冷水管道位于所述凸模杆内,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内,所述第一冷却管道连通所述冷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有所述第一固定板侧面的第一冷却口;所述第二冷却管道位于所述动模板内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与所述动模板侧面的第二冷却口;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位于所述模仁内靠近所述定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于所述模仁侧面的第三冷却口,且所述第三冷却口位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滑槽块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注塑模具进行降温,减少自然降温所需要的时间,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却管道及所述第三冷却管道均平行设有两条,且两条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之间彼此连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模具进行更好的降温。
15.优选的,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定位滑杆,所述定位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定位滑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动模板、所述滑槽块插设于所述动模板的滑杆槽内;所述定位滑杆设有四根,四根所述定位滑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所述动模板的一侧面的四个角。
16.通过采用上述计划方案,在脱模开模、脱模完成后,方便所述动模组件向所述定模
组件运动进行合模,能够有效的保证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的相对位置。
17.优选的,还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动封板,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均依次穿设所述顶板、所述弹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顶板及所述弹簧支撑板沿所述支撑杆移动,防止所述顶板及所述弹簧支撑板晃动而造成所述复位导柱发生弯曲。
19.优选的,所述动封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面的中心点开设有顶针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顶板施加压力进行脱模操作。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22.1.自动开模和自动推出复位,实现自动化开模脱模,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23.2.设置s型流道,有利于注塑原料平稳的注入模腔内,保证产品质量;
24.3.设有冷却机构,能够实现模具的快速冷却,减少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5.4.设有定位滑杆,方便将所述动模组件的移动,有利于保证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的相对位置。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施例图2的a-a剖视图;
30.图5是本实施例图2的b-b剖视图;
31.图6是本实施例图3的c-c剖视图;
32.图7是本实施例图3的d-d剖视图
33.图8是负压引流球帽盖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动封板;2、模腿;3、第一固定板;4、第二固定板;5、动模板;6、定模板;7、定封板;8、顶板;9、弹簧支撑板;10、弹簧;11、复位导柱;12、第一模仁;13、第二模仁;14、第一固定杆;15、第二固定杆;16、第一限位块;17、第二限位块;18、滑槽块;19、凸模杆;20、第一辅助杆;21、第二辅助杆;22、注塑口;23、s型流道;24、第一冷却口;25、第二冷却口;26、第三冷却口;27、定位滑杆;28、支撑杆;29、顶针口;30、定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参照图1-8,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所述动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动封板1、模腿2、第一固定板3、第二固定板4和动模板5,在所述动封板1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之间垂直固定设有两个所述模腿2,且两个所述模腿2平行,方便在两个所述模腿2之间设置推出复位组件;所述定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定模板6和定封板7,所
述定模板6靠近所述动模板5设置;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推出复位组件、开模组件和凸模杆19,所述推出复位组件包括顶板8、弹簧支撑板9、弹簧10和多根复位导柱11,两个所述模腿2之间设有平行于所述动封板1的所述顶板8和所述弹簧支撑板9;多根所述复位导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8,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弹簧支撑板9、所述第一固定板3、所述第二固定板4与所述动模板5固定连接,在所述弹簧支撑板9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之间的多根所述复位导柱11上均套设所述弹簧10,撤销所述顶板8所受推力之后所述弹簧10自然回弹,使得所述顶板8及所述动模板5自动复位;所述开模组件包括模仁、第一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5、第一限位块16、第二限位块17、两个滑槽块18,所述模仁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模仁12和第二模仁13,所述第一模仁12和所述第二模仁13位于所述定模板6内部以及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16和所述第二限位块17对称设置在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与所述第一模仁12远离所述第二模仁13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一模仁12、伸入至所述动模板5的空腔内,所述第一模仁12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14上;所述第二限位块17与所述第二模仁13远离所述第一模仁12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5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5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二模仁13、伸入至所述动模板5的另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模仁13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15上;所述第二固定杆15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4关于所述第一模仁12和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对称;两个所述滑槽块18相对设置在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滑槽块18与所述第一模仁12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模仁13的侧面抵接,所述模仁沿所述滑槽块18的滑槽滑动设置,所述滑槽块18限制所述模仁的移动,所述滑槽块18和所述第一固定杆14及所述第二固定杆15的共同作用,实现所述模仁的开模;所述凸模杆19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动模板5、所述第二固定板4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固定连接,第一辅助杆20的一端及第二辅助杆21的一端均插设于所述凸模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杆20及所述第二辅助杆21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12与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上,所述第一辅助杆20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辅助杆21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模仁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模仁与所述凸模杆19之间设有模腔,所述第一辅助杆20及所述第二辅助杆21均穿过所述模腔,所述模腔的形状与负压引流球帽盖的形状相同。
38.所述定封板7远离所述定模板6的一侧面中心开设有注塑口22,所述定模板6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面开设有s型流道23,所述注塑口22与所述s型流道23的中心点连通,在所述s型流道23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注塑管道,在每个注塑管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注塑浇口,实现对四个所述模腔的同步注塑,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的稳定性;所述模腔设有四个,两个所述模腔为一组,每组内的两个所述模腔分别与对应设置的注塑浇口连通;所述s型流道23的中心点及两个端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12与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上,且所述注塑浇口及所述注塑管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12与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上,使得流道内连接帽盖的注塑原料凝固后筒帽盖一同脱离模具,同时所述模仁靠近所述s型流道23中心点的位置开设有缓冲槽,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所述缓冲槽23和所述s型流道23均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有利于保证产品是质量,防止注塑过快导致的产品内部存有大量气泡,影响产品质量。
39.所述注塑口22外沿固定连接定位环30,方便对所述注塑口22进行定位。
40.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道、第二冷却管道、
第三冷却管道和冷水管道,所述冷水管道位于所述凸模杆19内,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3内,所述第一冷却管道连通所述冷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有所述第一固定板3侧面的第一冷却口24所述第一冷却管道及所述冷水管道对所述凸模杆19进行快速降温;所述第二冷却管道位于所述动模板5内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与所述动模板5侧面的第二冷却口25,对所述动模板5及所述模仁靠近所述动模板5的一侧面进行快速降温;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位于所述模仁内靠近所述定模板6的一侧,所述第三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于所述模仁侧面的第三冷却口26,且所述第三冷却口26位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滑槽块18之间,对所述模仁及所述定模板6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面进行快速降温,对所述注塑模具进行快速降温,有利于减少自然冷却所需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41.所述第二冷却管道及所述第三冷却管道均平行设有两条,且两条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之间彼此连通,提高冷却速率。
42.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定位滑杆27,所述定位滑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4,所述定位滑杆27的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动模板5、所述滑槽块18插设于所述定模板6的滑杆槽内;所述定位滑杆27设有四根,四根所述定位滑杆27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4靠近所述动模板5的一侧面的四个角,通过定位滑杆27限制所述动模组件的周向运动,所述动模组件沿所述定位滑杆27移动,完成开模合合模。
43.还包括两根支撑杆28,两根所述支撑杆8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动封板1,两根所述支撑杆28的另一端均依次穿设所述顶板8、所述弹簧支撑板9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固定连接,所述顶板8及所述弹簧支撑板9沿所述支撑杆28移动,防止所述顶板8及所述弹簧支撑板9晃动而造成所述复位导柱11发生弯曲。
44.所述动封板1靠近所述顶板8的一侧面的中心点开设有顶针口29,方便对所述顶板8进行施力。
45.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注塑完成后,所述动模组件受力沿所述定位滑杆向远离所述定模组件的方向运动,模仁受到所述滑槽块压力及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压力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压力,第一模仁沿所述滑槽块的滑槽及所述第一固定杆进行滑动,第二模仁沿所述滑槽块的滑槽及所述第二固定杆进行滑动,使得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相互分离,实现开模;开模完成后,顶针通过顶针孔向所述顶板施加推力,将所述顶板及弹簧支撑板沿所述支撑杆推向所述第一固定板,动模板与顶板通过所述复位导柱固定连接,所述动模板将注塑成型的引流球帽盖推离凸模杆,实现自动脱模;脱模完成后,撤回顶针,所述弹簧自然回弹,将所述弹簧支撑板及所述顶板回弹至原位置,实现自动复位。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7.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型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