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5490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尤指一种具有改进传统冷凝水回收装置负压平衡的问题者。
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是日益增加,但能源的开发却日益困难,于是这些年来常有针对能源的回收或转移利用的意识的提倡,无非是希望能将能源妥善的回收并加以发挥再利用,此已为有效节省能源耗尽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往昔如原动力工厂其主要是利用水加热产生蒸汽作为运转力的来源,而其运转后的高温凝结水大多作为回收聚积后再行利用,其可有效地节约能源;然,请参阅图1所示,传统用以回收冷凝水的装置,包含有一储存装置11、一驱动装置12、一加速装置13及一回流加压管14,该储存装置11设有两个互通的真空槽111与储存槽112,该真空槽111是能引入在工厂内作工后所产生的凝结水加以蓄积,再通过管路导引吸至储存槽112内储存;另驱动装置12是由马达121驱动水泵122,使在储存槽11内的水位未达设定高度时,将储存槽112内的凝结水经由回流加压管14输往加速装置13再回流至储存槽112内,且加速装置13以联通管131与真空槽111联通,能在导引凝结水通过加速装置13进入储存槽112的同时,对联通真空槽111的管路产生真空吸引的作用,朝真空槽111内施予以真空拉引,进一步引导真空槽111内的凝结水进入储存槽112中,因此在吸引过程需维持加速装置13的内部具有充分的负压来引导真空槽111内的凝结水克服真空槽111通往储存槽112的压差及损失,方能达到上述目的,故在启动该回收冷凝水装置之前,必须先以槽底联接管将两槽111、112的联通蓄存水位充实达到一适当值,以平衡两槽111、112内的压力,始可起动驱动装置12进行抽引凝结水流循环蓄积。
当储存槽112的水位因持续加压引入而达到一定高水位时,即可通过电磁阀15的开启通路将凝结水导通进入锅炉中,以形成再回收利用的功效,但,由于上述的真空槽111与储存槽112间的压力比配必须维持上述顺向压差方能达成功能,但凝结水持续输入流进储存槽112后,其内压力将愈形累积增加而有造成反向背压(储存槽112的内压高于真空槽111的内压)的情形,如此将造成无法再吸引真空槽111内凝结水进入储存槽112的现象,遂在上述装置的使用中必须时常通过预设的泄压阀来调整压力保持在可运转范围,以避免储存槽112一直无法达到应有水位,而导致凝结水无法回输出给锅炉,丧失本回收装置的功效,此乃上述常用凝结水回收装置难以解决的课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已知技术存在的缺点,创造出一种更具新颖、进步的改良产品,期能有助于各产界技术的提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主要是由贮水装置、驱动机构与进给机构所组成,其中贮水装置是由置设于上方的第一水槽与下方的第二水槽组成,藉由上位水槽在上的水位压力差,而能轻易将其内的凝结水压送进入下位水槽中,以改善传统技术存在的需克服输送管路水位压差方能将凝结水自真空槽送入储存槽的缺点,而后能经由驱动机构将下位水槽内的凝结水抽取,再通过一进给机构送回下位水槽内的循环作用,使进给机构产生对上位水槽持续吸引力,如此,可将上位水槽内的凝结水轻易地导流入下位水槽中,以改善上述传统技术必须随时注意下位水槽背压或吸抽压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将上述进给机构内的喉管加长,以进一步增加流体在流经喉管时的扬水性,并能将凝结水加速且更通畅地流通过喉管,以提高循环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贮水装置、驱动机构与进给机构,其特征是贮水装置设有藉水位压力差,而能轻易将凝结水压送进入水槽中,以克服来自输送管路水位压差损失造成的输送阻力的较高上方的上位水槽与下方的下位水槽;能将下位水槽内的凝结水抽入管路中,再送入一进给机构送回下位水槽内进行循环使用的驱动机构以一回流管与下位水槽连接;而使凝结水循环流经所产生的吸引力对上位水槽的贮水持续吸引,令上位水槽内的凝结水更轻易地导流入下位水槽中,改善下位水槽背压或上述循环水流所产生的吸抽压力不足现象的进给机构与上水位槽以一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上位水槽与下位水槽分别设有与其内部相通并能感应两水槽内的水位变化而启动相关装置的水位控制机构。
前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驱动机构设有马达与泵,泵与马达经联轴节连在一起,并通过预设的管路及阀体与上位水槽、下位水槽及进给机构形成管接。
前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能将流入管道的水流加速通过,并增长导引水流加速通行的距离,使虹吸的效果更为明显的进给装置设有喉管与伸入下位水槽的延伸颈,喉管的尾段与延伸颈呈套设关系。
前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延伸颈尾端设计成呈能防止液体喷入下位水槽后因槽内水压再回流的现象发生的上翘的形态。
前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衔接泵与下位水槽间的回流管路,在衔接下位水槽的入口端前方设有破坏水流入口的漩涡现象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解决了已有技术存在的下位水槽背压或吸抽压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流体流经管道时的扬水能力,也提高了水的循环效率。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已知冷凝水回收装置的平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进给机构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可行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下位水槽与外接至泵的管路衔接部位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主要是由一贮水装置2、一驱动机构3与一进给机构4所组成,其中该贮水装置2是包括有装设位于上方位的上位水槽21与下方位的下位水槽22所组成,该上位水槽21设有一入口端211及下方的一管路23,入口端211是与工厂的凝结水回流管(图未示)连接,能将工作后的水蒸汽凝结水直接导引到上位水槽21内,而管路23则连接至下位水槽22,且管路23上设有一视镜231,能提供操作者观看水流的动态,而上位水槽21与下位水槽22内分别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水位控制机构212、221,使能感应上述两水槽21、22内的水位变化而控制启动如电磁阀6或泄气阀等相关装置;而驱动机构3则由马达31与泵32构成,泵与马达经联轴节连在一起,其通过预设的管路5与下位水槽22衔接,通过该管路5而将下位水槽22内所储存的凝结水经泵32抽出,再经由阀61及进给机构4导引入至下位水槽22中;而连接上述两水槽21、22间的管路23,是将其一端与进给机构4连接相通;进给装置4是由一喉管41与伸入到下位水槽22中的延伸颈42组成,喉管41呈喉吸管形式,能将流经此处的水流加速通过,而喉管41的尾段联设上述延伸颈42,能将上述加速通过喉管41的高速水流利用其持续拉长的封闭管形式,增长导引水流的距离,使对喉管41处的喉吸效果更为明显,而延伸颈42的尾端可设计成呈上翘的形态,以防止凝结水进入下位水槽22后产生再次回流的现象。
藉以上结构的组成,当进行操作使用时,仅需依靠在上位水槽21内的凝结水的水位较高的压力与槽内部的压力,即能轻易将其槽内21的凝结水经管路23再通过进给装置4导流入下位水槽22中,待下位水槽22内的凝结水水位低于一预设值时,则可使驱动机构3的马达31启动,令泵32抽取下位水槽22内的凝结水,经由管路5及阀61输入进给机构4加速回流至下位水槽22内,如此循环作用即可使进给机构4对流入管路23中的凝结水产生一加速真空吸引的作用,令上位水槽21内的水能加速进入下位水槽22中,而在此过程中,上位水槽21内的水并不需克服来自管路的水位压力损失,而依靠其较高水位即具有自然向下流往下位水槽22的作用,恰能改善传统技术此部分的缺点,而不需随时考虑两槽内因顺向输送压力不足所产生无法有效将水送入下位水槽22的现象,而当上位水槽21内的凝结水不断导入下位水槽22中而达到一设定贮存值时,即可再经上述的水位控制机构221将信息传达至电磁阀6,使其启动阀61开启朝向另一预设出口端51的通道,使经由驱动机构3向下位水槽22取得的水能改流向出口端51,再以管路联接外送,以供应锅炉水的使用。
请参阅图5,上述上位水槽21与下位水槽22间的配置关系,亦可将上位水槽21置设于下位不槽22内的上侧,形成槽中槽的形式,如此亦可达到与上述结构所组成的相同功效,更能进一步节省管路的耗费,及整体装置的占用空间。
请参阅图6,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下位水槽22与连接泵32的管路5的衔接部位结构示意图,在该管路5的入口端52前方,特别设有一挡板53,利用该挡板53可破除水槽内的水流急速被管路5吸唧时所产生的直向漩涡现象,而具有避免强力漩涡带随空气进入泵32而减损吸水效率,或甚而破坏吸水器具的缺点,更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转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确实能达到预期的使用功效,并改善了传统装置的缺点,其所揭露的具体构造不仅未曾见诸于同类产品中,且未曾公开于申请前,诚已完全合于专利法的新颖性与创造性要求,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需陈明,以上所述乃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具体实施例,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贮水装置、驱动机构与进给机构,其特征是贮水装置设有藉水位压力差,而能轻易将凝结水压送进入水槽中,以克服来自输送管路水位压差损失造成的输送阻力的较高上方的上位水槽与下方的下位水槽;能将下位水槽内的凝结水抽入管路中,再送入一进给机构送回下位水槽内进行循环使用的驱动机构以一回流管与下位水槽连接;而使凝结水循环流经所产生的吸引力对上位水槽的贮水持续吸引,令上位水槽内的凝结水更轻易地导流入下位水槽中,改善下位水槽背压或上述循环水流所产生的吸抽压力不足现象的进给机构与上水位槽以一管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特征是上位水槽与下位水槽分别设有与其内部相通并能感应两水槽内的水位变化而启动相关装置的水位控制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特征是驱动机构设有马达与泵,泵与马达经联轴节连在一起,并通过预设的管路及阀体与上位水槽、下位水槽及进给机构形成管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能将流入管道的水流加速通过,并增长导引水流加速通行的距离,使虹吸的效果更为明显的进给装置设有喉管与伸入下位水槽的延伸颈,喉管的尾段与延伸颈呈套设关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延伸颈尾端设计成呈能防止液体喷入下位水槽后因槽内水压再回流的现象发生的上翘的形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衔接泵与下位水槽间的回流管路,在衔接下位水槽的入口端前方设有破坏水流入口的漩涡现象的挡板。
专利摘要一种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主要由贮水装置、驱动机构与进给机械所组成,其中贮水装置设有置设于上方位的上位水槽与下方位的下位水槽,藉上位水槽所产生的位能压差令回流至其内部的凝结水,能轻易送入下位水槽中,且进给机构的吸入导流管的长度加长,对联通的上位水槽所产生的吸引和更为持续,如此,可将第一水槽内的凝结水轻易地导入下位水槽中,以改善传统凝结水回收装置常因第一水槽产生相对第二水槽的负压或进给机构所产生的吸唧能量不足,造成凝结水无法回送至第二水槽的缺点。
文档编号F22D11/06GK2459535SQ01200490
公开日2001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11日
发明者陈永坤, 赖志鸿 申请人:富善环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