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4399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焚烧炉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危险废物的焚烧炉尾气处置的急冷是用水喷淋时的气化吸热来实现冷却的,这种方法速度快但热能浪费焚烧炉产蒸汽总热值的30%,用这种新技术可节约30%热能,节约水资源,同时也能达到1秒钟从500度急到200度的要求。现有技术将500度热能下的尾气用水喷淋气化急冷,缺点是在焚烧炉燃烧后用水急冷,急冷时既浪费大量水资源,急冷时产生的热能的30%被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包括急冷塔、高压蒸汽锅炉、增压泵、低压蒸汽锅炉和实心棒,所述急冷塔顶端设有尾气进口,急冷塔底端设为尾气出口,急冷塔外部安装有耐压容器,耐压容器与急冷塔之间穿设有若干根实心棒,所述耐压容器底端设有高压软水进口,耐压容器顶端设有高压蒸汽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耐压容器由高压蒸汽锅炉和低压蒸汽锅炉组成,高压蒸汽锅炉和低压蒸汽锅炉之间安装有增压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高压蒸汽锅炉内部设为第一急冷区,低压蒸汽锅炉内部设为第二急冷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采用多根实心棒,将500度以上的尾气通过在一秒钟时间内传导到急冷塔外壁的耐压含水的耐压容器内,急冷塔内尾气在一秒钟时间降到200度以下,急冷塔外壁的耐压容器内的水被加热成为蒸汽,从而确保了尾气在冷却过程中不产生二恶英的条件,让尾气中二恶英能达到标准,同时回收焚烧产生的热能的3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急冷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急冷塔、2-尾气进口、3-高压蒸汽出口、4-高压蒸汽锅炉、5-增压泵、6-低压蒸汽锅炉、7-尾气出口、8-高压软水进口、9-实心棒、10-第一急冷区、11-第二急冷区、12-耐压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的实心传导急冷节能装置,包括急冷塔1、高压蒸汽锅炉4、增压泵5、低压蒸汽锅炉6和实心棒9,所述急冷塔1顶端设有尾气进口2,急冷塔1底端设为尾气出口7,急冷塔1外部安装有耐压容器12,耐压容器12与急冷塔1之间穿设有若干根实心棒9,所述耐压容器12底端设有高压软水进口8,耐压容器12顶端设有高压蒸汽出口3。

具体的,所述耐压容器12由高压蒸汽锅炉4和低压蒸汽锅炉6组成,高压蒸汽锅炉4和低压蒸汽锅炉6之间安装有增压泵5,所述高压蒸汽锅炉4内部设为第一急冷区10,低压蒸汽锅炉6内部设为第二急冷区11。

将500度以上的尾气在一秒钟时间内经多根列管实心棒9冷却后温度下降到200度以下,如图1和图2所示。

请参阅图1,尾气在锅炉出口500度以上时经过实心棒9式急冷区,热量被实心棒9吸收后传导到耐压容器12内,加热水温度成为蒸汽,尾气被冷却到200度以下。

请参阅图1,尾气在锅炉出口500度以上时经过高温实心棒9式第一急冷区10,热量被实心棒9吸收后传导到6bar以上的高压蒸汽锅炉4内,加热水温成为高压蒸汽,尾气再进入第二急冷区11被冷却到200度以下,热量被实心棒9吸收后传导到6bar以下的低压蒸汽锅炉6内,低压蒸汽锅炉6与高压蒸汽锅炉4之间有一台增压泵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多根实心棒9,将500度以上的尾气通过在一秒钟时间内传导到急冷塔1外壁的耐压含水的耐压容器12内,急冷塔1内尾气在一秒钟时间降到200度以下,急冷塔1外壁的耐压容器12内的水被加热成为蒸汽,传导材料的传导率是普通金属棒的200倍以上,根据热量的大小来没计用多少根实心棒9,从而确保了尾气在冷却过程中不产生二恶英的条件,让尾气中二恶英能达到标准,同时回收焚烧产生的热能的30%。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