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及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8900发布日期:2019-04-12 23:3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及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对流式过热器的维护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及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站锅炉中,垂直式对流过热器通常布置在炉膛出口的水平和斜坡烟道中,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吊挂方便。随着锅炉运行年数的增加,垂直对流过热器蛇形管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热胀冷缩、蛇形管膨胀加上部分下沉后,过热器底部会出现顶上斜坡烟道水冷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及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方法,通过使用该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来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能够将对流式过热器进行整体提升,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所述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包括顶升底座、顶升支架、顶升件和垫板;

所述顶升底座包括顶部和从顶部两侧向下延伸的侧部,顶升底座的两侧部的底端在使用时固定在锅炉的框架横梁上;

所述垫板在使用时置于螺纹连接在对流式过热器的吊杆上的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

所述顶升支架包括顶座和两个以上的顶升杆,所述顶升杆的底端与第二螺母连接,所述第二螺母在使用时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方与所述吊杆螺纹连接,所述顶升杆的顶端从所述顶升底座的顶部穿过与所述顶座连接;

所述顶升件固定于所述顶升底座上,并位于所述顶升底座与所述顶座之间;

所述顶升件、顶升支架、顶升底座的轴线重合。

可选的,所述顶座与所述顶升杆的顶部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顶座上开设有用于穿插顶升杆的第一贯穿孔,所述顶升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直径,并且顶升杆的顶部在穿出第一贯穿孔的端部连接有挡块。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母的表面开设有与顶升杆底部匹配的螺纹孔,所述顶升杆的底部与第二螺母之间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顶升件是螺旋式千斤顶。

可选的,所述垫板包括第一垫板及第二垫板,所述第一垫板至少为一个,用于临时垫在所述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所述第二垫板用于永久垫在所述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垫板包括两半部分,两半部分的第一垫板的侧边分别具有呈半圆形的缺口,并且两个缺口对接后形成一个呈圆形的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径与所述吊杆的外径相适应。

可选的,所述第二垫板包括两半部分,两半部分的第二垫板的侧边分别具有呈半圆形的缺口,并且两个缺口对接后形成一个呈圆形的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径与所述吊杆的外径相适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对流式过热器提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安装与对流过热器的吊杆数量相同的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将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顶升底座固定到锅炉的框架横梁上,并将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顶升支架与吊杆螺纹连接;

同时顶升所有顶升件,顶升起对流式过热器,并保持对流式过热器的所有吊杆齐高;

将垫板垫放于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

拆除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

可选的,在顶升对流式过热器过程中,先在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放置第一垫板,用于临时支撑吊杆,待对流式过热器提升到指定高度时,再将第一垫板拿走,在第一螺母与锅炉的框架横梁之间放置第二垫板,用于永久支撑吊杆。

本发明使用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在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解决了垂直对流式过热器整体提升的难题,在整体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节约了作业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难度,而且提高了安全系数,保证了人员的安全,消除了对流式过热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装置,包括顶升底座1、顶升支架2、顶升件3以及垫板4,顶升底座1连接于锅炉的框架横梁5上,顶升支架2螺纹连接于对流式过热器的吊杆6上,顶升件3固定于顶升底座1上,并设于顶升底座1与顶升支架2之间,用于顶起顶升支架2,垫板4连接于对流式过热器的吊杆6位于第一螺母601与锅炉的框架横梁5之间的位置,用于对吊杆6进行加垫,其中,第一螺母601为吊杆6上自带的螺母。在制作好的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中,顶升件3、顶升支架2、顶升底座1的轴线重合,以便于保证在整体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顶升件3可例如为螺旋式千斤顶,在另一实施例中,顶升件3可例如为液压式千斤顶或其他千斤顶。

具体地,在制作顶升底座1时,将其制成门框状,并将螺旋式千斤顶固定安装在顶升底座1的顶部的中间位置,顶升底座1的两侧的底部与锅炉的框架横梁5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顶升底座1的高度以顶升底座1的门框横梁底部至吊杆6顶部的距离不小于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高度为准,例如对流式过热器的提升高度为20mm,则顶升底座1的门框横梁底部至吊杆6顶部的距离至少为20mm,从而为提升对流式过热器腾出空间。

顶升支架2包括顶升杆201以及顶座202,顶升杆201的底部通过第二螺母203与吊杆6螺纹连接,顶座202与顶升杆20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顶升杆201可采用例如螺杆,能够直接在施工现场获取,节约成本,在每个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中,螺杆的数量可例如为4个,螺杆的分布为沿圆周分布,并且螺杆的底部与第二螺母203连接,第二螺母203的顶面可再开有例如4个螺孔,用于与螺杆的底部螺纹连接,螺孔的数量与螺杆的数量一致,螺孔沿同一圆周均匀分布,顶座202上也开设有用于螺杆穿插的第一贯穿孔204,第一贯穿孔204的数量与螺杆的数量一致,第一贯穿孔204的孔径大于螺杆的直径,以便于螺杆在第一贯穿孔204内能够自由穿插,同时,在螺杆的顶部设有挡块205,挡块205的直径大于第一贯穿孔204的孔径,用于在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顶座201对螺杆施力。在顶升底座1的门框横梁上,也开设有用于螺杆穿插的第二贯穿孔101。在安装螺杆时,将螺杆的底部从上向下依次穿过第一贯穿孔204及第二贯穿孔101,然后再将螺杆的底部与第二螺母203上的螺孔螺纹连接。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螺母203中心的螺孔为其固有螺孔,用于连接吊杆6,而沿第二螺母203顶面均匀分布的螺孔为现开螺孔,用于连接螺杆。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双螺母将螺杆的顶部夹持固定于顶座201上,以便于实现螺杆的可拆卸连接。

如图3、4所示,垫板4包括第一垫板401及第二垫板402,第一垫板401用于临时垫在吊杆6的第一螺母601与锅炉的框架横梁5之间,第二垫板402用于永久垫在吊杆6的第一螺母601与锅炉的框架横梁5之间。

其中,第一垫板401包括两半部分,两半部分的第一垫板401的侧边分别具有呈半圆形的缺口,并且两个缺口对接后形成一个呈圆形的孔洞,孔洞的直径与吊杆6的外径相适应。

第二垫板402包括两半部分,两半部分的第二垫板402的侧边分别具有呈半圆形的缺口,并且两个缺口对接后形成一个呈圆形的孔洞,孔洞的直径与吊杆6的外径相适应。

在制作第一垫板401时,可制作多个第一垫板401,其厚度依次递增,以满足在提升对流式过热器的过程中,依次更换相应厚度的第一垫板401来加垫。第二垫板402的厚度与最终提升对流式过热器的高度一致。

在加工制作垫板4时,取相应厚度的垫板,然后在垫板的中间钻孔,钻孔完成后再沿孔的轴线将垫板4切割成两半部分。其中,第二垫板402在钻孔完成后,先将其两端端面铣平,再切割分为两半部分。

本发明在制作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时,根据吊杆6的数量制作相应数量的提升装置,同时,所有提升装置中的顶升件3的额定起升重量之和大于对流式过热器的整体重量。在本实施例中,吊杆6的数量可例如为4个,则提升装置的数量也为4个,每个吊杆6上安装一个提升装置。

在使用上述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其过程如下:

s1、依次将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顶升底座1固定到锅炉的框架横梁5上,并将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的顶升支架2与吊杆6螺纹连接。

s2、同时顶升所有顶升件3,顶升起对流式过热器,并保持对流式过热器的所有吊杆6齐高;

在顶升对流式过热器过程中,先在吊杆6向上顶升一端距离,然后将厚度最小的第一垫板401垫在第一螺母601与锅炉的框架横梁5之间,用于临时支撑吊杆6,并检查提升装置是否正常,检查对流式过热器是否正常提升,然后以此类推,再继续向上顶升吊杆6,待对流式过热器提升到指定高度时,再将第一垫板401拿走,换上第二垫板402,用于永久支撑吊杆6。

s3、检查对流式过热器的蛇形管排底部与水冷壁的间隙是否符合要求,蛇形管顶部与顶棚之间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s4、待检查合格后,将第二垫板402的两半部分的接缝处焊接起来,并拆除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

本发明使用对流式过热器提升装置在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解决了垂直对流式过热器整体提升的难题,在整体提升对流式过热器时节约了作业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难度,而且提高了安全系数,保证了人员的安全,消除了对流式过热器的安全隐患。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