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及熔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0907阅读:7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及熔水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与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及熔水加热装置有关;而该熔融炉系用于焚化灰(主焚化灰、飞灰)、废弃物、杂固体、及金属等之熔融者;而该出水装置系用于把炉体内部之熔水向炉体外部排出者。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把焚化都市垃圾及工业废弃物等所产生的焚化灰进一步实施减低容量化、无害化,用于把焚化灰进行熔融处理之灰熔融炉颇受注目。其中,有利用电为热源之灰熔融炉。在此电性熔融方式中,有采用电弧方式、电浆方式等,虽然各方式之热源加热方式不同,但其热源熔融都是利用炉底之金属来发挥平板锅加热效果者。在前述灰熔融炉中,在炉内被加热的焚化灰经过一段特定时间后,则会熔出;混入焚化灰中之较重金属类(铁、铜等)会向下层沉淀,被熔融之较轻的灰则成为灰渣向上层浮游。亦即,熔水系被分离为下层熔融金属层,及上层熔融灰渣层。如果再被供应新的焚化灰,则其同样被加热,而分离为熔融金属及熔融灰渣。如此一来,熔水之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到达出滓口时,则熔水上层之熔融灰渣会被排除到炉外。被排除到炉外之熔融灰渣系以水冷或空冷方式进行固化。利用此方式,焚化灰被熔融,成为灰渣,被减低容量到1/2乃至1/3程度。又,由于可防止重金属的熔出,因此熔融灰渣可被当作建筑材料进行再利用。在前述灰熔融炉中,熔融金属为用于安定电浆电弧之不可或缺之物,但如熔融金属堆积过多,熔融灰渣的量太少,则会对焚化灰之熔融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把必要量的熔融金属排出。在此情况下,倾动式灰熔融炉系将炉体进行倾动,来把灰渣从出滓口排出。如为定置式灰熔融炉,则在炉体侧壁设有熔融金属之排出孔或排出筒;而该排出孔或排出筒系填充着黏土状之耐火物而呈封闭状,因此该排出孔或排出筒系以开口机打开,来排出熔融金属。又,近年来,在定置式灰熔融炉方面,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该技术系在炉体侧壁设置熔融金属之排出筒,并以诱导加热方式将之开闭。譬如,一种使用于废弃物熔融炉或灰熔融炉之出滓装置,其系具备譬如,黑铅制之筒状发热材,其系具有让被熔融物通过之出滓口者;及出滓管,其系介以保护材将外侧包覆,且埋设有诱导加热线圈者;其系把交流电通过诱导加热线圈,来把加热材加热,接着,把固化之熔融物熔解,在出滓口使炉体之熔水进行出水。譬如,在特开2000-297921号公报及特开2000-122383号公报中,就揭示了像前述般之出滓装置之先前例的技术。在上述出水装置方面,采取诱导加热来使排出筒开闭的方式,在作业性方面、安全性方面都比下列各方式优秀把炉体进行倾动的方式,或以开口机来把炉体侧壁之排出穴或排出筒进行穿孔的方式。然而,由于采取诱导加热的情形,无法把具有接近绝缘体物性者进行直接熔融,因此,灰熔融炉在开始运转时,如熔融灰渣流入排出筒内,并在排出筒内固化,则无法将之直接熔融。又,如因炉内温度上升,使其温度达到铁之变形点,导致铁不再带有磁性现象时,如采用诱导加热方式,并无法把铁进行直接熔融。在先前方式方面,系在耐火物中包含黑铅等来构成作为发热体的排出筒,利用其热来使排出筒内之灰渣、金属等进行熔融。然而,为了使排出筒内之灰渣、金属等熔融则必须将排出筒进行一时性加热,使其温度上升;但是如将排出筒加热超过1500℃的高温,则排出筒的黑铅会呈现激烈脱碳现象。每当取出排出筒内之灰渣、金属,黑铅会反复进行脱碳,如持续脱碳,则黑铅会变得难以加热;如此则必须对黑铅施加更多的电流等,最后造成排出筒之加热趋于不稳定。诱导加热用之耐火物虽采取各种使用寿命延长措施(针对熔融灰渣、熔融金属之耐蚀性、耐氧化的脱碳因应措施等),但金属排出用之诱导加热用之耐火物如与构成出水装置之线圈、耐火块相较,就现状而言,其使用寿命仍然不算长。此外,即使前述加热用排出筒会因脱碳而难以再加热,但既然是熔融金属之排出通路,故排出筒之单体并不容易更换,因此此排出筒必须具备长期使用性较为理想。又,在上述电弧方式灰熔融炉、电浆方式灰熔融炉等电性熔融方式之熔融炉方面,一般而言,熔融金属为用于安定电浆电弧之不可或缺之物,但如熔融金属堆积过多,熔融灰渣的量太少,则会对焚化灰之熔融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把必要量的熔融金属排出;基于此原因,在熔融炉上装设有出水装置。向来,在此种出水装置方面,系以采用诱导加热方式之出滓装置为一般所熟知。在此种出滓装置中,在灰熔融炉之炉壁上系设置有排出筒,而其系具备黑铅制之筒状发热材,其系用于让被熔融物通过者;及出滓管,其系介以保护材将外侧包覆,且埋设有诱导加热线圈者;其系把交流电通过诱导加热线圈,来把加热材加热,接着,把排出筒内固化之熔融物熔解,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进行排出。(譬如,上述特开2000-297921号公报)。在此诱导加热方面,一般而言,诱导加热线圈系使用铜制之水冷管,因此,如将排出筒设置于接近炉体内部(熔水之熔融部)之炉壁上,则炉体周壁之内面会遭受熔水所侵蚀,当熔水接触诱导加热线圈时,水冷管之诱导加热线圈就处于产生水蒸气爆炸的危险之中。因此,当诱导加热线圈使用水冷管时,就很难把排出筒设置于炉体周壁易遭熔水侵蚀的位置上。因此,需采取如图1所示之结构炉体之周壁51具有适当之厚度,让用于排出熔水之排出口(孔)52贯通之并形成;在排出口52之外部端连接排出筒53,而排出筒53之诱导加热线圈54必须以离间于炉体内部方式进行设置。在另一方面,如采取此一方式,虽然可利用诱导加热线圈54来把固化于排出筒53内之金属进行加热熔融;但如为固化于周壁51之排出口52内之金属,则除了以如下两种热传导进行加热之外,别无他法;而为了确实把固化于此炉壁之排出口52内之金属进行熔融,则有必要把此无法进行加热之排出口52尽量缩短;而前述两种热传导系来自炉体内部之熔水的热传导,及来自排出筒53内之熔融金属的热传导。另一方面,周壁51虽是以砖等耐火物所形成,但如图2所示,却会受熔水之热度或化学反应所侵蚀。从耐火物(砖)的受损程度可知,此一熔水的侵蚀系以熔融灰渣比熔融金属更为激烈;虽然其程度会因耐火物之材质或炉体内部被熔出之物而有差异,但炉体周壁51之遭受侵蚀乃无法避免之事。而为了延长对周壁51进行维修(修补等)之周期,则只好增加耐火物之厚度。然而,周壁51之厚度虽增加了,但如前所述,如排出筒53之诱导加热线圈54无法配置于接近炉体内部的话,从图1中可知,因周壁51之排出口52的距离变长,故排出口52之内部就无法被加热;尤其是排出口52之中间部无论离炉体内部或排出筒53都很远,因此,固化于此中间部之金属,既无法以来自炉体内部之熔水的热传导,亦无法以来自排出筒53内之熔融金属的热传导进行加热。针对前述问题,就先前之对策而言,可采取诱导加热方式之加热手段,及电阻加热方式之加热手段之并用方式。譬如,如图3所示,增大炉体之周壁51的厚度,把诱导加热方式之排出筒53连接于远离炉体内部之处,以及在炉体之周壁51的排出口52之周围使用阻抗加热;在此一结构中,在使用诱导加热之排出筒53方面,系透过对磁性物体进行加热(与位于线圈54和被加热物之间的耐火物无关),来达到把被加热物加热的目的;而该磁性物体系存在于流经诱导加热线圈54之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中者;而在使用电阻加热的部份方面,系对发热体线圈55进行通电,利用电阻发热原理使线圈55本身发热,且因线圈55发热使耐火物之温度提高;又,同时利用此电热使往耐火物移动的热变少,如此一来,可使被加热物容易升温,并利用炉体内部之熔融物之热度,及诱导加热之排出筒53内的熔融物的热度向非加热部进行传导,则可达到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熔融的目的。又,炉壁之熔水的侵蚀,会使炉壁厚度减小,但即使熔水接触到线圈55,亦无发生水蒸气爆炸的危险。利用此诱导加热及电阻加热两种方式,虽然增加了炉壁厚度,但却更容易对炉壁内部之排出口52进行加热,同时也免除了水蒸气爆炸的危险,确保安全(譬如,特开2002-122383号公报)。然而,如上述般,在诱导加热方式中并用电阻加热方式的情况下,在电阻加热方式方面,由于利用线圈发热来提高耐火物之温度,该温度之上升会造成耐火物之极大耗损,而必然导致耐火物之使用寿命变短。又,在电阻加热方面,因无法对被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故无法有效地把被加热物实施加热熔融。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先前问题,本发明之第一目的为,提供一种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及熔水加热装置;其系可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并可安全、容易,且长时间把熔融物进行排出者。本发明之第二目的为,提供一种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及熔水加热装置;其系在设置于炉壁之熔水之排出筒或排出口的周围上,从对炉体内部之较远位置到可及之较近位置为止,在不会造成诱导加热线圈水蒸气爆炸、可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之配置,且可把熔水之流路全体的被加热物有效进行加热,并有效地把被加热物进行熔融。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系具备排出筒,其系具有流路,而该流路系与把被熔融物加热熔融之炉体连接,且系用于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进行出水者;及加热手段,其系用于把排出筒内之熔水进行加热者;在用于诱导炉体内部之熔水及进行出水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中,加热手段系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外,用于把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在此一结构中,系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把在此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的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出水。利用此一出水方式,由于排出筒并非如同先前般被当作发热体进行加热,所以不会产生脱碳现象逐渐遭到磨耗,而可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又,虽然黑铅电极每次被加热,会因脱碳而逐渐磨耗,但黑铅电极系以可更换方式装设于排出筒内,故当黑铅电极逐渐磨耗后,则可将之更换为新的黑铅电极,使黑铅电极经常维持在可正常加热的状态,来使炉体内部之熔水不断更新,实施有效率的出水作业。本发明之出水装置更以如下作法进行具体化第一、排出筒系具备第一耐火层,其系具有熔水之流路者;断热层,其系被第一耐火层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把第一耐火层之热遮断者;及第二耐火层,其系被断热层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遮断熔水者。在此结构中,排出筒系由二个耐火层及一个断热层所形成,因此与先前之被当作发热体而形成者不同,各层不会因脱碳而磨耗,而可延长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第二、第二耐火层系并设有冷却手段,而该冷却手段系由水冷管等所构成者。如此一来,即使因第一耐火层的劣化等原因而使熔水外泄,但在第二耐火层上可将之确实遮断,并使熔水凝固;而该第二耐火层系以冷却手段而处于冷却状态者。第三、在第一、第二耐火层之间系具备排蒸手段;其系当该两层之间产生蒸气时,用于将该蒸气排出排出筒外部者。如此一来,当第一、第二耐火层之间产生蒸气时,利用排蒸手段将蒸气排出,则可把排出筒内部之压力实施减压调整。第四、排出筒在炉体上系与欲排出之熔水之层的高温部侧连接。如此一来,则可有效率地把炉体内部之熔融状态之熔融金属往排出筒进行诱导。第五、把黑铅电极之外径设定为比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之内径更小,使黑铅电极与熔水之流路之内周面之间成为熔水之通路。如此一来,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把在此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的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出水。第六、诱导加热装置系具备诱导加热线圈;及高频电源,其系用于对诱导加热线圈进行通电者;而诱导加热线圈系卷装于排出筒上。如此一来,可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及把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的熔水进行加热。又,诱导加热线圈系从断热层之上进行卷装,埋设于耐火层之中,如此可确保出水装置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第七、并设有用于把排出筒进行开闭之止栓装置。此止栓装置系具备止栓构件,其系具有口闭塞部,其系用于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闭塞者;及口周边遮断部,其系与该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抵接,把该出水口进行遮断者;及推压手段,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往该出水口进行推压者。在此结构中,系以推压手段来推压止栓构件,以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直接闭塞,同时以止栓构件之口周边遮断部对出水口之周边进行水密压接,来把出水口遮断;如此一来,在进行熔水排出时,则可以任意且完全方式把熔水之排出进行停止。如此一来,在非常状态下,可将熔水之排出进行紧急停止。又,利用此一出水停止方式,可控制熔水的排出或停止,调整熔水之流量即可调整炉内熔水的量。此外,在熔融炉之动作中、熔水排出准备中、或排出中,如以止栓装置把排出筒之出水口塞住,则可把熔融炉之炉体内部或排出筒之出水口内部进行保温。利用此保温效果,则可提高熔融物之熔融速度。第八、口周边遮断部系设置于口闭塞部之外周面,并可利用推压手段或其它驱动手段,使之朝该口闭塞部之先端方向进行变位。在此结构中,可利用如下两个步骤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闭塞、遮断其一是,以推压手段进行推压,首先使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插入或压接排出筒之出水口;其二是,接着以推压手段或其它驱动手段,使口周边遮断部压接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周边。利用上述两个步骤之动作,来把出水口进行闭塞遮断时,因大量的熔水先被口闭塞部所阻止,使口周边遮断部不会与大量的熔水接触,故可减少口周边遮断部受热的影响而遭磨耗。又,口周边遮断部亦可固定设置于口闭塞部之外周面;在此情况下,当以推压手段进行推压,使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插入或压接于排出筒之出水口之际,同时亦可使口周边遮断部压接于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周边。第九、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系由耐火性之硬质构件所形成,而口周边遮断部系包含耐火性之弹性垫材,及其保持体。在此结构中,如以推压手段使止栓构件向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推压,则止栓构件之硬质口闭塞部之先端会插入或抵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且口周边遮断部之弹性垫材的表面会接触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周边;而该口周边遮断部系位于该口闭塞部之周围者。如此一来,就大致上可把由排出筒之出水口所排出熔水加以阻止。此外,当以推压手段推压止栓构件,则口闭塞部会嵌入或压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同时,与该出水口之周边接触的口周边遮断部,会受保持体的压缩变形,而与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密合,因此可把排出筒之出水口完全遮断。如此一来,被口闭塞部所闭塞的排出筒之出水口,即使有间隙而使熔水外泄,但该熔水仍会被口周边遮断部所完全遮断。又,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及口周边遮断部亦可均由硬质之构件所形成,而其表面则包覆着耐火性之弹性垫材。在此情况下,如以推压手段使止栓构件向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推压,则止栓构件之坚硬口闭塞部之先端会压缩垫材,推入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同时,并插入或抵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而且口周边遮断部之弹性垫材的表面会接触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周边;而该口周边遮断部系位于该口闭塞部之周围者。如此一来,就大致上可把由排出筒之出水口所排出熔水加以阻止。此外,当以推压手段推压止栓构件,则口闭塞部会嵌入或压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同时,与该出水口之周边接触的垫材,会被口周边遮断部之硬质部份所压缩变形,而与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密合,因此可把出水口完全遮断。如此一来,被口闭塞部所闭塞的排出筒之出水口,即使有间隙而使熔水外泄,但该熔水仍会被口周边遮断部所完全遮断。第十、止栓装置之推压手段系具备推压构件,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进行推压者;及推压构件驱动手段,其系用于把推压构件对排出筒之出水口实施进退驱动者。在此结构中,如激活推压构件驱动手段,以推压构件使止栓构件向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推压,则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之先端会插入或抵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且口周边遮断部之表面会接触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周边;而该口周边遮断部系位于该口闭塞部之周围者。如此一来,就大致上可把由排出筒之出水口所排出熔水加以阻止。此外,当以推压构件推压止栓构件,则口闭塞部会嵌入或压接排出筒之出水口或其周缘部,同时,与该出水口之周边接触的口周边遮断部会遭压缩变形,而与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密合,因此可把排出筒之出水口完全遮断。如此一来,被口闭塞部所闭塞的排出筒之出水口,即使有间隙而使熔水外泄,但该熔水仍会被口周边遮断部所完全遮断。第十一、止栓装置系具备移动手段,而该移动手段系用于把止栓构件在下列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者与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对向位置,及从该出水口之退避位置。在此结构中,当从排出筒之出水口排出熔水时,先使止栓构件退避,则止栓构件就不会影响作业。又,在熔水排出时,先使止栓构件退避到退避位置,则可保护止栓构件,免遭来自排出筒之出水口之熔水的飞溅。第十二、止栓装置系具备移动手段,而该移动手段系用于把推压手段全体在下列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者近接排出筒之出水口的位置,及从该出水口之退避位置。如此一来,可在推压手段和排出筒之出水口之间设置空间,该空间可作为止栓构件之移动手段等其它机器之移动路径;此外,还可保护推压手段,免遭来自排出筒之出水口之熔水的飞溅。第十三、在排出筒先端之出水口系并设有按压构件,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朝其轴方向,或与其轴方向直交之方向,或该两方向进行按压者。在此结构中,黑铅电极系被按压于其轴方向,和与此轴方向直交之方向上,而固定于排出筒内;因此,即使当排出筒内之熔融金属增多,从出水口被排出时,亦可确实防止黑铅电极浮上。此外,亦可把黑铅电极紧按于排出筒之内周面,来缩小出水口与黑铅电极之间的间隙;或以相反方式来扩大其间隙;总之,变化此一间隙,则可调节排出筒与黑铅电极之间熔水通路之熔水的流量及出水速度。又,前述按压构件与止栓装置系以连动机构进行激活连结,亦即,当把止栓构件往排出筒之出水口上移动时,则按压构件会往该出水口外移动;当把止栓构件往出水口外移动时,则按压构件会往该出水口上或该出水口外移动。如此一来,按压构件与止栓构件并无各自之驱动手段的情况下,亦可有效率地激活按压构件与止栓构件。第十四、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系并设有用于把黑铅电极推压插入之电极插入装置。在此结构中,可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使黑铅电极的更换变为自动化,并安全进行黑铅电极的更换。电极插入装置系具备电极引导装置,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引导向排出筒之出水口者;电极插入棒,其系用于推黑铅电极者;及插入棒进退驱动装置,其系用于把电极插入棒,针对排出筒之出水口实施进退驱动者。如此一来,当激活插入棒进退驱动装置后,黑铅电极会被电极插入棒所推进,经由电极引导装置之引导,而被推压插入于排出筒之出水口。如此一来,可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使黑铅电极的更换变为自动化,并安全进行黑铅电极的更换。第十五、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系并设有用于把黑铅电极推压插入之电极插入装置;其系兼作为前述电极插入装置及止栓装置之推压手段者。如此一来,不必为电极插入装置及止栓装置之推压手段分别设置驱动手段,亦可有效率地激活电极插入装置及止栓装置之推压手段。又,本发明之出水装置,系与可感知地震发生之地震感知装置进行激活连结,当地震发生时,则利用止栓构件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闭塞。又,在此一情况下,以并设有防范停电之紧急备用电源装置为佳。如此一来,在熔水排出时如发生地震,则可紧急停止熔水之排出,以确保安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申请案之第二发明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系具备熔水之流路,其设置于把被熔融物进行加热熔融之炉体的炉壁上,且系用于把炉体内部之熔水向炉体外部排出者;及加热手段,其系用于把熔水之流路上之熔水加热者;且系一种用于诱导炉体内部之熔水,并将之排出炉体外部之装置;其特征为,加热手段系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前述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在前述熔水之流路的周围上卷装配置着诱导加热线圈,而该诱导加热线圈系用于把前述熔水之流路上之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配置于前述炉体外部侧之熔水之流路周围上之诱导加热线圈,及配置于前述炉体内部侧之熔水之流路周围上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不同冷却方式所构成。在此结构中,炉壁之熔水排出筒或排出口等之熔水之流路的周围上,系卷装配置着不同冷却方式之诱导加热线圈;在对炉体内部之较远的位置上系采用水冷方式之诱导加热线圈,而在对炉体内部之较近的位置上系采用非水冷方式之诱导加热线圈;因此,从对炉体内部之较远位置到可及之较近位置为止,在不会造成水蒸气爆炸、可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将诱导加热线圈进行配置。亦即,即使当炉壁受到熔水侵蚀,熔水接近或接触配置于熔水之流路的周围上之诱导加热线圈时,由于此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非水冷方式进行冷却,所以不会造成水蒸气爆炸,可充份确保安全。又,此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接近熔水时,则把此诱导加热线圈及高频电源的连接切断,使其动作停止;此诱导加热线圈与熔水接触时,则让其被磨耗即可。炉壁因熔水的侵蚀,而使熔水接近或接触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时,则炉壁之厚度变小,在炉体内部侧之熔水的流路上之被加热物会因下列两种热传导,而被加热,因此不需要靠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之诱导加热;而上述两种热传导系来自炉体内部之熔水的热传导,及来自炉体外部侧之熔水的流路上之被加热物的热传导,而其系采用诱导加热者。此外,诱导加热线圈全体系处于冷却状态,即使邻接炉体内部之约1300度的高温环境,依然可维持各诱导加热线圈之功能。如此一来,可在熔水的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把熔水的流路上之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排出。利用此一出水方式,可把熔水的流路全体之被加热物有效进行加热,故可将被加热物有效率地熔融。再者,利用此诱导加热线圈的冷却功能,可使熔水的流路周围被冷却;当由于耐火物(Castables)的劣化等,在耐火物之内部熔水从熔水之流路外泄时,亦可在耐火物之内部使熔水与低温之耐火物接触,使之凝固;而前述耐火物系用于形成熔水之流路者。与本申请案之第二发明有关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更以如下作法进行具体化第一、前述熔水之流路系以筒体所形成;而该筒体系由耐火物所形成;该筒体系对炉体之炉壁从其外部向炉体内部插入,在该状态下进行一体化连接;前述熔水之流路系通过形成于炉壁之排出口,而与炉体内部连通。如此一来,则可把出水装置以可更换方式装设于炉体之炉壁上。第二、对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水冷方式,而对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空冷方式。在此结构中,对离炉体内部较远之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水冷方式来冷却,故可抑制耐火物(Castables)的温度上升,而且,当由于耐火物的劣化,在耐火物之内部熔水从熔水之流路外泄时,亦可在耐火物之内部使熔水与低温之耐火物接触,使之凝固,可确保出水装置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而前述耐火物系用于形成熔水之流路者。又,对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空冷方式来冷却,故可抑制耐火物(Castables)的温度上升,此外,当炉壁遭熔水侵蚀,使熔水接近或接触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时,亦无水蒸气爆炸之危险,可充份确保安全;而前述耐火物系用于形成熔水之流路者。第三、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水冷管所形成,并与冷却水源连接;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空冷管所形成,并与冷却空气源连接。在此结构中,对离炉体内部较远之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以水冷管形成之水冷方式来冷却,故可抑制耐火物(Castables)的温度上升,而且,当由于耐火物的劣化,在耐火物之内部熔水从熔水之流路外泄时,亦可在耐火物之内部使熔水与低温之耐火物接触,使之凝固,可确保出水装置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而前述耐火物系用于形成熔水之流路者。又,对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以空冷管形成之空冷方式来冷却,故可抑制耐火物(Castables)的温度上升,此外,当炉壁遭熔水侵蚀,使熔水接近或接触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时,亦无水蒸气爆炸之危险,可充份确保安全;而前述耐火物系用于形成熔水之流路者。前述水冷管系与抽吸式帮浦连接,其抽吸冷却水源,使冷却水在水冷管中循环。在此结构中,水系受水冷管所抽吸,万一从水冷管有水外泄时,外泄之水也会被抽吸,而从水冷管被排出;如此可防止漏水广泛浸透水冷管周围之耐火物,可确保高度的安全性。第四、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与共通之高频电源连接;同时,系并设有切换开关,其系用于切离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仅使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连接者。如此一来,当炉壁遭到熔水侵蚀,熔水接近配置于炉体内部侧之熔水流路周围之诱导加热线圈口寸,利用切换开关则可把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的电源切断。第五、与前述电路结构不同,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与共通之高频电源连接;同时,并具备切换开关,其系用于使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对高频电源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者。如此一来,当炉壁遭到熔水侵蚀,熔水接近配置于炉体内部侧之熔水流路周围之诱导加热线圈时,利用切换开关则可使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对高频电源呈并联连接;如此则可把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从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切离,仅对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进行通电。第六、前述熔水之流路之周围系具备温度感知器,而其系用于检测该周围之温度变化者。检测出熔水之流路周围的温度变化,则可掌握熔水之流路周围的耐火物的冷却状态。第七、在炉壁之内部,以炉体中心为中心,在与配设有诱导加热线圈之位置约略同一圆周之位置上,系设置有温度感知器;而其系用于检测该炉壁之温度变化者,而该温度变化系因炉壁之内面遭熔水侵蚀,及熔水接近所引起者。如此一来,由于可检测出该炉壁之温度变化,故可推估炉壁遭熔水侵蚀的程度,以此方式对该炉壁进行温度管理,则可在熔水接触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之前,把诱导加热线圈的电源切断。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申请案之第三发明系具备熔融炉之熔水加热装置,其系装设于排出筒上,且系用于把排出筒内之熔水进行加热者;而该排出筒系连接于炉体,来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进行出水者;而该炉体系用于把被熔融物进行加热熔融者;其特征为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设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外,且系用于把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在此一结构中,在已设或新设之熔融炉之排出筒中,在该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把在该熔水之流路上的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出水。利用此一出水方式,由于排出筒并非如同先前般被当作发热体进行加热,所以不会产生脱碳现象逐渐遭到磨耗,而可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又,虽然黑铅电极每次被加热,会因脱碳而逐渐磨耗,但黑铅电极系以可更换方式装设于排出筒内,故当黑铅电极逐渐磨耗后,则可将之更换为新的黑铅电极,使黑铅电极经常维持在可正常加热的状态,来使炉体内部之熔水不断更新,实施有效率的出水作业。如上所述,本发明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系在排出筒内之熔水之流路上对黑铅电极实施诱导加热,把在此熔水之流路上之熔水加热,因此,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故可确实进行出水作业。尤其是,行在此一出水作业中,并非对排出筒如同先前般采取直接加热,因此可明显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又,黑铅电极系以可更换方式装设于排出筒内,故当黑铅电极逐渐磨耗后,则可将之更换为新的黑铅电极,使黑铅电极经常维持在可正常加热的状态,来使炉体内部之熔水不断更新,实施有效率的出水作业。因此,在此出水装置中,可延长排出筒的使用寿命,并可安全、容易,且长时间把熔水进行排出。又,本发明之熔融炉之熔水加热装置,系在既设或新设之熔融炉之排出筒中,在该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进行诱导加热,把在该熔水之流路上的熔水加热,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产生固化,确实实施出水作业。又,在此一出水方式中,由于排出筒并非如同先前般被当作发热体进行加热,所以不会产生脱碳而逐渐磨耗;在既设或新设之熔融炉中,以耐火物等形成排出筒,如并设此熔水加热装置,则可延长排出筒之使用寿命。此外,如既设之作为发热体的排出筒已经出现脱碳现象,难以再加热,或无法再加热的情形时,但只要排出筒仍可作为熔水之排出路使用,则可以此熔水加热装置作为补助装置,来排出熔水。又,虽然黑铅电极每次被加热,会因脱碳而逐渐磨耗,但黑铅电极系以可更换方式装设于排出筒内,故当黑铅电极逐渐磨耗后,则可将之更换为新的黑铅电极,使黑铅电极经常维持在可正常加热的状态,来使炉体内部之熔水不断更新,实施有效率的出水作业。因此,利用此熔水加热装置,可延长排出筒的使用寿命,并可安全、容易,且长时间把熔融物进行排出。又,在本发明中,出水装置或熔水加热装置系并设有止栓装置,利用推压装置推压止栓构件,以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直接闭塞,同时,利用止栓构件之口周边遮断部与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压接,把该出水口进行遮断,因此在进行熔水排出时,则可以任意且完全方式把熔水之排出进行停止。如此一来,在非常状态下,可将熔水之排出进行紧急停止。又,利用此一出水停止方式,可控制熔水的排出或停止,调整熔水之流量即可调整炉内熔水的量。此外,在熔融炉之动作中、熔水排出准备中、或排出中,如以止栓装置把排出筒之出水口塞住,则可把熔融炉之炉体内部或排出筒之出水口内部进行保温。利用此保温效果,则可提高熔融物之熔融速度。又,在本发明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中,在设于炉壁之排出筒或排出口之熔水的流路周围都卷装配置有诱导加热线圈;而前述诱导加热线圈系在炉体外部侧和炉体内部侧采取不同冷却方式者。对该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水冷方式,而对该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空冷方式,因此在此结构中,可把诱导加热线圈作良好配置,使得在熔水的流路周围,从离炉体较远的位置到可及之较近位置为止,均无水蒸气爆炸之危险,可充份确保安全。又,在此出水装置中,系以诱导加热方式,在熔水之流路上对黑铅电极实施诱导加热,可把在此熔水之流路上之熔水进行有效之加热熔融,可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诱导到熔水之流路,使之不会在排出筒的途中固化,故可确实将之排出炉体外部。参考包含附图及解说之下列实施型态,则可对本发明之上述目的及优点有进一步的理解。图1系先前之灰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之概略剖面图。图2系设置于前述先前之出水装置之炉体的炉壁,在遭受熔水之侵蚀之状态的概略剖面图。图3系其它灰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之概略剖面图。图4系在本发明之第一实施型态中,灰熔融炉及其出水装置之剖面图。图5系在前述第一实施型态中,灰熔融炉及其出水装置之平面图。图6系在前述第一实施型态中,出水装置之扩大平面图。图7系在前述第一实施型态中,出水装置及其所使用之按压机构之扩大剖面图。图8系显示前述第一实施型态出水装置的动作停止对排出筒内之黑铅电极的诱导加热、熔水停止于排出筒之出水口(之开口部下缘的高度)、及在排出筒内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之间(即黑铅电极之周围)固化状态的扩大剖面图。图9系显示前述第一实施型态出水装置的动作新的黑铅电极往排出筒内插入、已使用过之黑铅电极被由排出筒往炉体侧推出,亦即黑铅电极之更换动作的扩大剖面图。图10系在本发明之第三实施型态中,并设于第一或第二实施型态之出水装置或熔水加热装置之止栓装置的概略侧面图。图11系在前述第三实施型态中,止栓装置之基本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12系在前述第三实施型态中,装有止栓装置之止栓构件之止栓按压移动装置之概略正面图。图13系在前述第三实施型态中,推压装置移动机构之概略侧面图;而该推压装置移动机构系用于搭载止栓装置之推压装置者。图14系系在前述第三实施型态中,把止栓装置之推压装置及推压装置移动机构当作电极插入装置使用时,黑铅电极之更换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15系在第四实施型态中,止栓构件之第一变更例之概略侧面图。图16系在前述第四实施型态中,止栓装置之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17系在本发明之第五实施型态中,止栓装置之第二变更例的概略侧面图。图18系在前述第五实施型态中,止栓装置之动作的概略侧面图。图19系本发明之第六实施型态中,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之变更例的概略侧面图。图20系在本发明之第七实施型态中,灰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之概略剖面图。图21系前述第七实施型态中,出水装置之诱导加热装置之概略电路图。图22系前述第七实施型态中,出水装置之诱导加热线圈(第二线圈)之概略剖面图。图23系在前述第七实施型态中,装有出水装置之炉体之炉壁遭熔水侵蚀时,在前述实施型态中熔水接近出水装置时之状态的概略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针对本发明之实施型态作说明。(第一实施型态)图4至图9系本发明之第一实施型态之图。在图4及图5中,灰熔融炉1系电浆方式之电气炉结构;其系具备电极(负极侧)3;炉体2,其设置有电极3者;电极(正极侧)4;及天壁5,其系有电极4垂下者。在炉体2方面,在周壁20上,从炉底21起之特定高度之处有熔水之出滓口22形成。灰熔融炉1进行运转,焚化灰被加热熔融,同时其熔水之水面上升,当溢出此出滓口22时,则熔水6上层之熔融灰渣61连续滴下,而被取出。又,在图4中,7为焚化灰供给装置,其系设置于灰熔融炉1之近旁,其供给口71系与炉体2之天壁5或周壁20连结。从该焚化灰供给装置7可把一定之量的焚化灰连续投入炉体2内。在炉体2之周壁20上,除出滓口22外,还另设有出水装置10。此出水装置10系具备多层结构之排出筒100,及间接诱导热方式之加热装置(熔水加热装置)19。如图6所示,排出筒100本身系与先前作为发热体而形成者不同,排出筒100系包含熔水之流路111;第1耐火层110,其系具有熔水之流路111者;断热层120,其系被第1耐火层110之周围所包覆,系可用于遮断第1耐火层110之热者;及第2耐火层130,其系被断热层120所包覆,系可遮断熔水6者。此排出筒100之第1耐火层110系以强度高的碳化硅系耐火物,形成略中空圆筒状;且系经过处理,具有长时间忍受熔水6之高热(1350℃~1600℃)及被熔融物之膨胀所引起之内压变化的能力。断热层120系被第1耐火层110之周围所包覆,具有遮断第1耐火层110之热的能力。此断热层120系以具有优秀断热性、耐火性及弹性之陶瓷纤维等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所形成者;而该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系被第1耐火层110之周面所包覆。此一情况,陶瓷纤维系采用厚度约12mm者,并压缩固定为约3~6mm左右。又,在此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之周围,亦可进一步包覆硬质之断热材。此一情况,硬质之断热材系采用耐火性、断热性佳之陶瓷多孔质管,此陶瓷多孔质管系包覆于陶瓷纤维之上。第2耐火层130系被断热层120之周围所包覆,其系可把从第1耐火层110所泄出,从断热层120所渗出之熔水进行遮断。此耐火层130系由耐火度、热传导度高之氧化铝系耐火物所形成,在断热层120之周围,全体形成正方体或立方体状之区块而被包覆。又,此耐火层130系并设有冷却手段17,耐火层130系埋设有水冷管17。此水冷管17亦使用加热装置19之诱导加热线圈190,来监视水温,关于此点,则如后所述。又,在此排出筒100方面,当第1耐火层110与第2耐火层130之间(亦即,断热层120之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之层)产生蒸气时,则第1耐火层110与第2耐火层130之间系变成用于排出该蒸气的排蒸路103;在第2耐火层130中系形成排蒸路104,其系用于连通此排蒸路103与排出筒100外部者。而其外部排蒸口105系设置于第2耐火层130表面之上部。又,依照需要而定,此排蒸路103、排蒸路104及外部排蒸口105可为单数个亦可设置复数个。此外,在此系并设有未在图中显示之紧急停止装置,其系当排蒸手段检测到蒸气时,用于停止出水装置10之出水动作者。另一方面,加热装置19系具备黑铅电极191;及诱导加热装置190U,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191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此加热装置19系采用间接诱导加热方式,对装设于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进行加热,而不使排出筒100之内层发热。在此加热装置19中,黑铅电极191系在排出筒100之内部,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第1耐火层11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此一情况,黑铅电极191系被设定为其外径比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径小,其长度比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长度略长;以未在图中显示之搬器进行保持,且可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以推出方式插入炉体2之侧。又,此黑铅电极191亦可设计成,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以拔插方式进行插入。依照前述方式,可在排出筒100内装设黑铅电极191,使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191之间成为熔水之通路。又,诱导加热装置190U系具备诱导加热线圈190;及高频电源(未在图中显示),其系用于对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通电者;而诱导加热线圈190系卷装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外。此一情况,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从断热层120上进行卷装,而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中。如此使诱导加热线圈190与未在图中显示之高频电源连接。又,构成此诱导加热线圈190之导体系使用水冷铜管。此水冷铜管系兼具水冷管功能,而该水冷管系如前所述,作为第2耐火层130之冷却手段17而埋设者。此水冷铜管系与未在图中显示之水供给源连接,此水冷铜管中系流通着水压1kg/cm2之水,而该水压系当水冷铜管破损时比其周围之高热所产生的蒸气压力为低。此外,此水冷铜管亦与未在图中显示之水温监视装置连接,此水冷铜管内之水温系处于常时被监视状态,如达到预设之温度,则会发出水温上升之警报声。对此诱导加热装置190U通电后,则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被进行间接诱导加热,可加热到1350℃~1600℃。在此出水装置10方面,排出筒100之轴心系朝上方倾斜,与炉体2之特定高度接合。此一情况,在炉体2之周壁20上系形成出水口110,在此排出口23上则连接排出筒100。炉体2之排出口23系形成于与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之层之上方附近对应的位置上。在储存于炉体2内部之熔水6之中,在熔融金属62之层中,其上方附近之熔融金属62系受电浆加温而呈现高温,且处于熔融状态,相对的,其下方则温度低,熔融金属62系处于半熔融状态。如从此点来考量,为了有效率地排出熔融金属62,出水口101应形成于与在熔融金属62之层中之上方附近对应的位置,亦即熔融金属62之流动性佳且高温之位置。以此方式,排出筒100在炉体2之周壁20上,系系将熔水之流路111与炉体2之排出口23以连续方式进行连结。又,排出筒100系使轴心朝上方倾斜,其先端系相对于与炉体2连结之基端(连结端102)而配置于上方,而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系在特定的高度之处开放。在此所谓「特定的高度」系被设定为比炉体2侧之上层之熔水取出位准(亦即出滓口22位准)略下方的位置。如图4所示,如设定此特定的高度为h3、炉体2内部之上层之熔水6(熔融灰渣61)之比重为γ1、该层之厚度为h1、下层之熔水6(熔融金属62)之比重为γ2、该层之厚度为h2;则可从下式算出其数值(γ1×h1)+(γ2×h2)=γ2×h3如此一来,则可根据炉体2侧上下层之熔水6的比重及各层厚度,把从炉体2内部之熔水6到下层之熔融金属62,往炉体2外部之出水口101进行诱导,将逐次增强加之熔融金属62连续排出。又,在此虽未特别在图中显示,但在炉体2之周围,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的下方系设置有熔水排出设备;其系用于把从排出筒100所排出之熔水6进行处理者。又,如图7所示,此出水装置10在排出筒100先端之出水口101系并设有按压机构18,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191朝其轴方向,或与其轴方向直交之方向,或该两方向进行按压者。在此,按压机构18系具备按压构件181及其驱动装置182。按压构件181系由耐火物所形成之区块,其下部系设置有按压沟180;而该按压沟180系用于与黑铅电极191之一端侧之端面及其近旁之周面卡合者。按压构件181之驱动装置182系使用汽缸,其激活部系与按压构件181呈激活连结。按压构件181系在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处,介以引导装置(未在图中显示),以可上下折动方式进行配置。而其驱动装置182系设置于排出筒100之近旁。此外,此一出水装置10系在排出筒100之先端并设有开闭机构,而该开闭机构系用于把出水口101进行开闭者。此一开闭机构虽未特别在图中显示,但其系具备开闭栓及其驱动机构。开闭栓系由耐火物所形成,其具备可把出水口101进行开闭之栓状结构。其驱动机构系采用汽缸,把开闭栓在出水口101上进行进退驱动。又,如使用按压构件181之引导装置来驱动此开闭机构之开闭栓亦可。接着,利用图4,及图8与图9针对此灰熔融炉1之出水方式作说明。又,此一出水装置10系受未在图中显示之控制盘所控制,来把排出筒100内之熔水6在加热状态及非加热状态之间切换;而该控制盘系用于把灰熔融炉1全体进行控制者。在此出水装置10中,在对熔水6进行加热时,可设定为断续运转模式,及连续运转模式;而该断续运转模式系利用诱导加热装置190U,对卷装于排出筒100之各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断续通电,使黑铅电极191被实施诱导加热;而该连续运转模式系对各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连续通电,使黑铅电极191被实施诱导加热。通常,加热装置19系被设定为断续运转模式,以3日一次的频度,从灰熔融炉1把熔融金属62进行出水。相对的,如把加热装置19设定为连续运转模式,则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处于常时加热状态,造成快速脱碳现象,且耗电量亦增大,并且每次出水都必须进行加热。以下,首先针对以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模式为基础之出水方式作说明。(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模式)在图4中,灰熔融炉1系在未在图中显示之控制盘的控制下进行运转。来自焚化灰供给装置7之焚化灰连续被投入炉体2内部,焚化灰逐渐被加热熔融,其熔水6系被分离成上层之熔融灰渣61及下层之熔融金属62,同时被堆积于炉体2内部,水面亦逐步上升。当熔水6之水面上升到出滓口22,并溢出后,则上层之熔水6(亦即熔融灰渣61)会从出滓口22连续滴下而被取出。另一方面,在此焚化灰连续熔融的同时,熔融金属62系被往出水装置10之排出筒100诱导。由于加热装置19系被设定为断续运转模式,因此炉体2内部会堆积相当多的熔融金属62;譬如,在图4中,即使上升到h2附近,装设于排出筒100之诱导加热线圈190却尚未被通电,故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未被加热。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流入排出筒100内周面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的熔水通路,当排出筒100处于冷却状态时,熔融金属62会在排出筒100中固化,故不会达到排出筒100上部出水口101。因此,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之层的高度超过图4之h2,而且呈累积性增加。在此灰熔融炉1的情形,譬如,当熔融金属62之层到达预设的厚度(熔融金属62之水面限制位准)h4,熔融灰渣61之层减少到预设之特定厚度(熔融灰渣61之最小必要厚度)时,则排出筒100上之诱导加热线圈190会被通电。利用前述方式,当配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之黑铅电极191被进行诱导加热时,则在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之周围)固化的熔融灰渣61、熔融金属62会变为流动化,同时,熔融金属62会从炉体2内部被引导向排出筒100。在此一情况下,相对于炉体2,因排出筒100系连接于熔融金属62之层的高温部附近,故处于熔融状态之熔融金属62会被有效率地引导向排出筒100内。又,由于熔融金属62之下方系处于低温之半熔融状态,因此具有保护炉底21,将之隔离高温的另一优点。熔融金属62系以排出筒100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191之间为通路,在不会固化于排出筒100内的状态下,被引导向排出筒100之上部出水口101,在溢出该口后,则连续排出,而进入其下方之熔水排出设备中。此时,在炉体2内部,位于图4中之h4-h6范围的熔融金属62会先被排出一次,来把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之层进行减量调节;而熔融灰渣61之层的厚度维持于h5,如此使得熔水6全体之水面往出滓口22下方降低。又,如前所述,此时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系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排出筒100内其一端之端面及周面系被按压构件181从上方按压,同时,其轴方向及与该轴垂直的方向亦被按压。因此,即使当排出筒100内之熔融金属62增加,从排出筒100被排出时,亦可确实地防止黑铅电极191浮上。此外,出水口101之上半部系被按压构件181所堵塞,且当黑铅电极191受其驱动装置182之驱动而被推压于排出筒100之内周面时,出水口101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的间隙会变窄;因此,如变化此按压构件181对黑铅电极191的按压方法,则可调整出水口101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熔水的通路,如此则可调节熔水6之流量及出水速度。又,此熔水6之流量及出水速度的调节,亦可利用开闭机构之开闭栓,以下列方式来进行堵塞出水口101之一部份使出水口101变窄。又,在被引导向熔水排出设备之熔融金属62中,只有在灰熔融炉1运转开始时,才一时有熔融灰渣61混入,但当炉体2内部上层之熔融灰渣61上升到排出筒100(之连结端102)之上时,其后,从排出筒100之上部出水口101,仅连续排出未混入熔融灰渣61的熔融金属62;而熔水排出设备系仅被引入熔融金属62。在此熔融金属62的排出时点上,排出筒100上之诱导加热线圈190被停止通电,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62的流出亦停止。如图8所示,熔融金属62系停止于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之开口下缘部的高度,并在排出筒100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191之间(亦即,黑铅电极191之周围)固化,此一现象相当于排出筒100之制动器或盖子般的功能。又,此时,亦可利用开闭机构之开闭栓堵塞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来停止从排出筒100的出水;亦即,并用开闭栓则可更确实且安全地停止熔融金属62之出水。重复实施前述步骤,在一次的步骤中,可把累积于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一次整批排出,来调整熔融金属62及熔融灰渣61各层,使其具有适合实施被熔融物之熔融的量和比率。又,在进行此断续运转时,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的高热系受断热层120所遮断,高热并不会传导到排出筒100表面之第2耐火层130,且卷装于断热层120周围的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以水冷铜管所形成,并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中;由于第2耐火层130系处于冷却状态,故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又,反复把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进行加热、冷却,则会使排出筒100内部之熔水反复进行膨胀、收缩,但由于第1耐火层110系由强度佳之耐火物所形成,因此比先前之含有黑铅的发热层更具耐久性,经得起长期使用。此外,即使因排出筒100内部之熔水6之反复膨胀、收缩,而使第1耐火层110亦产生膨胀、收缩,但其会受断热层120之软质耐火断热材(陶瓷纤维)121所吸收,如此则可保护第1耐火层110。另一方面,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每次使用,则发生若干磨耗,如经数次使用则磨耗逐渐加大,逐步产生缩径现象。此黑铅电极191如经数次使用,磨耗逐渐变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可进行更换成新的黑铅电极。在此出水装置10的情形时,黑铅电极191系以可推出方式装设于排出筒100内之炉体2侧;如图9所示,利用搬器把新的黑铅电极191往排出筒100内插入的同时,由于新的黑铅电极191之插入,而使已使用过之黑铅电极191被由排出筒100往炉体2侧推出。在此一情况下,新的黑铅电极191之长度系可根据已使用过之黑铅电极191之长度而做成较短。如此一来,可使黑铅电极191经常处于正常加热状态,来反复实施上述出水作业。又,在进行此黑铅电极191之推出式更换的情形时,如将已磨耗之黑铅电极191往炉体2侧推入亦可。由于进入炉体2内之熔融金属62中的黑铅电极191会因熔融金属62之高温而燃烧或溶解到金属中,甚至损耗到炉壁附近,但并不会造成妨碍。又,如把磨耗之黑铅电极191置入炉体2内之熔水6中,可预期会带来降低铁之熔点的效果。如一般所知,铁如包含碳时,其熔点约1150℃,而如为纯铁则约上升到1500℃以上;由于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反复暴露于高温环境中,如产生与脱碳同样的现象的情形时,则铁就难以熔化。即使当炉体2内部之熔水6产生前述变化,如把磨耗之黑铅(黑铅电极)投入熔水6内,则其被作杂质而熔入熔水6中,如此则可降低铁之熔点,有效发挥熔解铁的效果。接着,针对以加热装置19之连续运转模式为基础之出水方式作说明。(加热装置19之连续运转模式)在图4中,当投入灰熔融炉1之焚化灰中含有许多金属类时,则把加热装置19切换为连续运转模式;对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连续加热,每当熔融金属62增多时,则可将之排出。在此连续运转模式下,当灰熔融炉1运转开始前或运转开始的同时,卷装于排出筒100上的诱导加热线圈190会有加热电流流过,而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会被加热维持到与熔水6之略同温度(1350℃~1600℃)。又,在此连续运转期间中,第1耐火层110之高热系被断热层120所遮断,高热不会传导到排出筒100表面之第2耐火层130;又,卷装于断热层120周围的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以水冷铜管所形成,且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中,所以第2耐火层130处于冷却状态,故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由于对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的加热,无论排出筒100内有无熔水6存在,熔融金属62都会被从炉体2内部往排出筒100诱导。在此情况下,相对于炉体2,排出筒100系连结于熔融金属62之层的高温部附近,因此可有效率地把熔融状态的熔融金属62往排出筒100内诱导。如此一来,熔融金属62并不会在排出筒100内固化,而确实移动前进。在图4中,在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62层系逐渐增大,在其位准上升的同时,下层之熔融金属62系从炉体2内部往排出筒100逐渐流入,并朝出水口101逐渐上升。当炉体2内部之熔水6的水面到达出滓口22位准,排出筒100内之熔融金属62到达出水口101位准,则两者呈现均衡。接着,在炉体2内部当熔融金属62增加,则与此一动作连动,熔融金属62会从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连续滴下,并进入位于其下方之熔水排出设备中。以此方式,来把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层进行减量调整。在此一情况下,在被引导向熔水排出设备之熔融金属62中,只有在灰熔融炉1运转开始时,才一时有熔融灰渣61混入,但当炉体2内部上层之熔融灰渣61上升到排出筒100(之连结端102)之上时,其后,从排出筒100之上部出水口101,仅连续排出未混入熔融灰渣61的熔融金属62;而熔水排出设备系仅被引入熔融金属62。此外,和断续运转时的情形相同,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系以如下方式被固定于排出筒100内其一端之端面及周面系被按压构件181从上方按压,同时,其轴方向及与该轴垂直的方向亦被按压。因此,即使当排出筒100内之熔融金属62增加,从排出筒100被排出时,亦可确实地防止黑铅电极191浮上。此外,出水口101之上半部系被按压构件181所堵塞,且当黑铅电极191受其驱动装置182之驱动而被推压于排出筒100之内周面时,出水口101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的间隙会变窄;因此,如变化此按压构件181对黑铅电极191的按压方法,则可调整出水口101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熔水的通路,如此则可调节熔水6之流量及出水速度。又,此熔水6之流量及出水速度的调节,亦可利用开闭机构来进行。又,在此加热装置19之连续运转的情况下,在炉体2内部如熔水6未充份累积时,则加热装置19不通电(亦即,不对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加热);而当熔融金属62到达比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略低的位置(譬如,上升到图4中h2附近)时,则可把加热装置19进行通电。以此方式,当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191被加热,则熔融金属62会从炉体2内部被引导到排出筒100之上部出水口101,在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62之熔融增加的同时,亦从上部出水口101连续滴下。在此连续运转的情况下,如停止排出筒100上之诱导加热线圈190的通电,则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62的流出亦停止。熔融金属62停止于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之开口下缘部的高度,并在排出筒100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191之间(亦即,黑铅电极191之周围)固化,此一现象相当于排出筒100之制动器或盖子般的功能。又,此时,亦可利用开闭机构之开闭栓堵塞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来停止从排出筒100出水;亦即,如并用开闭栓则可更确实且安全地停止熔融金属62之出水。利用此方式,可把累积于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连续排出,来调整熔融金属62及熔融灰渣61各层,使其具有适合实施被熔融物之熔融的量和比率。又,在进行此连续运转时,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的高热系受断热层120所遮断,高热并不会传导到排出筒100表面之第2耐火层130,且卷装于断热层120周围的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以水冷铜管所形成,并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中;由于第2耐火层130系处于冷却状态,故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又,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虽被连续加热,但由于第1耐火层110系由强度佳之耐火物所形成,因此比前之含有黑铅的发热层更具耐久性,经得起长期使用。另一方面,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191系被连续使用,因此逐渐磨耗,逐步产生缩径现象。此黑铅电极191如磨耗到一个程度时,则可进行更换成新的黑铅电极。在此出水装置10的情形时,黑铅电极191系以可推出方式装设于排出筒100内之炉体2侧;利用搬器把新的黑铅电极191往排出筒100内插入的同时,由于新的黑铅电极191之插入,而使已使用过之黑铅电极191被由排出筒100往炉体2侧推出。如此一来,可使黑铅电极191经常处于正常加热状态,来反复实施上述出水作业。又,在进行此黑铅电极191之推出式更换的情形时,如将已磨耗之黑铅电极191往炉体2侧推入亦可。进入炉体2内之熔水6中的已磨耗黑铅电极191系具有降低铁之熔点的效果,此点已经在前面说明过。在此出水装置中,使用上述各出水方式时,排出筒100之第1耐火层110系反复暴露于熔水6之高温中,由于第1耐火层110的劣化或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因此会使熔融金属62反复进行熔融、固化。由于此熔融金属62与第1耐火层110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故会造成第1耐火层110产生龟裂,但即使熔水通过此龟裂而外泄时,由于排出筒具有多层结构,可维持其功能,因此不会影响到出水作业。换言之,即使熔水从第1耐火层11外泄,此熔水首先会在断热层120遭到阻止,就算断热层120亦无法完全阻止熔水之外泄时,则在第2耐火层130亦可将之确实完全阻止,因此熔水不会有外泄于排出筒100外部之虞。在前述情形时,从第1耐火层11外泄的熔水,系从断热层120之软质耐火断热材(陶瓷纤维)121渗出;如在此软质耐火断热材121之周围包覆硬质断热材(陶瓷多孔质管),则从软质耐火断热材(陶瓷纤维)121渗出之熔水会被此硬质断热材所阻止。又,第2耐火层130之热传导度高,且其系受加热装置19之诱导加热线圈(水冷铜管)190的冷却;而该诱导加热线圈(水冷铜管)190系埋设于此耐火层130中者;当断热层120无法阻止从第1耐火层110外泄的熔水时,该熔水亦会在第2耐火层130被确实遮断,并进而被冷却而凝固。如此一来,第1耐火层110内之熔水的流路111可受到断热层120、第2耐火层130的保护,并继续利用上述出水方式进行熔水之出水作业。此外,在排出筒100中,第2耐火层13之冷却手段17(亦即,诱导加热线圈190)有低压水流通;而该水系万一之水冷铜管破损时,其水压系比其周围之高热所产生之蒸气压力为低者;当熔水从第1耐火层110外泄,进而当水冷铜管破损使水外泄时,此水会因第1耐火层110周围之高热而成为高压蒸气,利用此压力则可防止水从水冷铜管外泄。此外,当第1耐火层110与第2耐火层130之间产生蒸气时,此蒸气会通过断热层120之软质耐火断热材121所形成的排蒸路103、第2耐火层130之排蒸路104、外部排蒸口105,而向排出筒100之外部排出,排出筒100之内部会被进行减压调整。当以此排蒸手段检测出有蒸气排出时,则紧急停止装置会将出水动作停止。在上述第一实施型态中,系在排出筒100内之熔水之流路111上把黑铅电极191进行诱导加热,来使在此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熔水6被加热,因此,熔水6不会在排出筒100的途中产生固化而被顺利诱导,故可确实进行出水作业。在此一利用诱导加热之出水方式中,并非如同先前方式般对排出筒进行加热(该排出筒系采用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的诱导加热用耐火物者);而是对耐火物之排出筒100中的黑铅电极191进行加热,来使排出筒100内之金属(运转开始时亦有可能是灰渣)进行熔融排出,因此可抑制排出筒100本身的磨耗,使之可被长期使用,并可以安全、容易的方式从排出筒100内排出被熔融物。尤其是,排出筒100系把第1耐火层110、断热层120及第2耐火层130,作为熔水之流路而形成;而非像先前般系作为发热体而形成,且并非采取直接加热方式,因此前述各层并不会因脱碳而磨耗,可明显延长排出筒100之使用寿命。又,断热层120可遮断第1耐火层110的热,故第1耐火层110之高热并不会传导到排出筒100表面之第2耐火层130,故可确保灰熔融炉1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第1耐火层110系反复暴露于熔水之高热中,由于第1耐火层110的劣化或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因此会使熔融金属反复进行熔融、固化。由于此熔融金属与第1耐火层110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故会造成第1耐火层110产生龟裂,但即使熔水通过此龟裂而外泄时,在第2耐火层130亦可将此熔水确实完全阻止,故熔水不会有外泄于排出筒100外部之虞。因此在不会影响出水的情况下,使出水作业确实、有效地实施。把各层分开来看,第1耐火层110系由强度佳之耐火物所形成,因此并不会像先前之含有黑铅的发热层般每当加热就产生脱碳并逐渐磨耗;而且,即使熔水之流路111上之熔水反复进行膨胀、收缩,亦经得起长期使用。即使在第1耐火层110内部熔水反复进行膨胀、收缩,而导致第1耐火层110之膨胀、收缩,但因断热层120系以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所形成,故可吸收此膨胀、收缩。又,因在此软质之耐火断热材121之周围包覆了硬质之断热材,故即使因第1耐火层110劣化而使熔水外泄,亦可利用此硬质之断热材来阻止熔水的外泄。第2耐火层130系由热传导度高之耐火物所形成;当因第1耐火层110劣化而使熔水外泄,如断热层120亦无法阻止熔水之外泄时,则在第2耐火层130可将熔水外泄确实遮断,因此熔水不会有外泄于出水口101之外之虞,不会影响出水,可确实、安全进行出水作业。此第2耐火层130亦并设有水冷管,来作为冷却手段17;即使因第1耐火层110劣化等而使熔水外泄时,在第2耐火层130可将熔水之外泄确实遮断,同时,耐火层130因受到冷却手段17的冷却,因此可把熔水进行冷却、凝固。在此情况下,因水冷管系与水温监视装置连接,水温处于常时被监视的状态,如达到预设之温度,则会发出水温上升之警报声。再者,由于有低压水流通,而该水系万一之水冷管破损时,其水压系比其周围之高热所产生之蒸气压力为低者。当因第1耐火层110劣化等而使熔水外泄,进而当水冷管破损使水外泄时,此水会因第1耐火层110周围之高热而成为高压蒸气,利用此压力则可防止水从水冷管外泄。又,在前述第1、第2耐火层110、130之间系设有排蒸路103、104手段;当此两层之间产生蒸气时,则可将此蒸气排出排出筒110之外部;亦即,当第1、第2耐火层110、130之间产生蒸气时,就可把排出筒110内部之压力进行减压调整。此外,排蒸手段系并设有紧急停止手段,当排出筒110内部产生蒸气时,则会将出水动作停止,充份确保安全性。又,黑铅电极191之外径系比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径为小,且系装设于排出筒110内部。黑铅电极191与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周面之间系熔水之通路。如前所述,在排出筒100内之熔水之流路111上把黑铅电极191进行诱导加热,把在此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排出筒100的途中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出水。在此情况下,虽然黑铅电极191每次被加热,会因脱碳而逐渐磨耗,但黑铅电极191系以可推出方式插入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炉体2侧,亦即可在排出筒100进行更换,故当黑铅电极191磨耗到一个程度后,则可将之更换为新的黑铅电极,使之经常维持在可正常加热的状态,来使炉体2内部之熔水不断更新,实施有效率的出水作业。此外,与利用耐火物、黑铅之发热体结构的先前排出筒相较,黑铅电极191之成本相当低廉,可大幅降低成本。在此情况下,当考虑到以耐火物所形成排出筒100之使用寿命时,由于只要更换黑铅电极191就可延长同一排出筒100之使用寿命,故整体而言可大幅降低成本。又,在进行推出式更换的情形时,可将已磨耗之黑铅电极191推入熔水内,将之当成杂质熔融于熔水中,如此一来,虽会因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的高热而产生脱碳现象,但也会带来降低铁之熔点、更有效使铁熔融的优点。除了推出式更换方式之外,亦可采取拔插式亦即,以拔插方式把黑铅电极191设置于排出筒100内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以此方式同样可在排出筒100内把黑铅电极191进行更换,当黑铅电极191磨耗变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之更换成新的黑铅电极,则可使之经常维持正常加热。又,诱导加热装置190U系具备诱导加热线圈190;及高频电源,其系用于对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通电者。诱导加热线圈190系卷装于排出筒100上,因此可在排出筒100内之熔水之流路111上对黑铅电极191进行诱导加热。在此一情况下,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从断热层120上进行卷装,而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中,故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又,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以水冷铜管所形成,并与冷却水源连接,呈冷却状态,故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又,此诱导加热线圈190之水冷铜管系兼作冷却手段17之水冷管之用;使用同一水冷铜管,除了可把黑铅电极191进行诱导加热之外,亦可把第2耐火层130之进行冷却,故可使装置结构简易化并降低成本。又,在此出水装置10中,排出筒100在炉体2上系与欲排出之熔水6之层的高温部侧连接,故可有效率地把炉体2内部之熔融状态之熔融金属62往排出筒100进行诱导。在此情况下,排出筒100系以倾斜状形成炉体2之外部,其先端之出水口101系设定得比炉体2侧连接口(连结端102)为高,亦即,设定在特定的高度上。而该「特定的高度」系利用炉体2侧之上下各层之熔水6之比重与各层之厚度所算出者。因此,可根据炉体2侧之上下各层之熔水6之比重与各层之厚度,来把炉体2内部之熔水6及下层的熔水往炉体2外部诱导,并且排出。在灰熔融炉1之运转中,当把熔融灰渣61从出滓口22取出时,可利用加热装置19把在炉体2内部逐步增加之熔融金属62进行加热,并将熔融金属62排出;调整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62,则可在熔融金属62上层维持一定量之熔融灰渣61。尤其在此出水装置10中,可利用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或连续运转进行加热,每当熔融金属62累积性增加时,或每当熔融金属62增加时,则将之进行排出。如此一来,当投入灰熔融炉1之焚化灰中金属类含有量较少时,则利用加热装置19之断续运转,把排出筒内之黑铅电极191进行断续加热,来使熔融金属62累积性增加并将之排出。如此则可确实、顺畅且有效率地把熔融金属62进行排出。再者,采取此断续运转的情形时,加热装置19之系被进行断续通电,与连续运转相较,可大幅节省耗电;且不会使排出筒100之各层长时间暴露于高热中,故可降低第1耐火层110之耗损,延长其使用寿命;整体而言,可大幅度降低成本。相对的,焚化灰中金属类含有量较多时,则利用加热装置19之连续运转,把排出筒内之黑铅电极191进行连续加热,来使每当熔融金属62增加,则将之排出。如此则可确实、顺畅且有效率地把熔融金属62进行排出。又,此出水装置10在排出筒100先端之出水口101系并设有黑铅电极191之按压机构18;其系在排出筒100内,把黑铅电极191朝其轴方向,或与其轴方向直交之方向,或该两方向进行按压者。由于黑铅电极191系被固定于排出筒100内,故即使当排出筒100内之熔融金属62增多,从出水口101被排出时,亦可确实防止黑铅电极191浮上。此外,亦可把黑铅电极191紧按于排出筒100之内周面,来缩小出水口101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的间隙;或以相反方式来扩大其间隙;总之,变化此一间隙,则可调节排出筒100与黑铅电极191之间熔水通路之熔水的流量及出水速度。此外,在此一出水装置10中,在排出筒100之先端系并设有出水口101之开闭机构。把出水口101进行开闭,使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部份堵塞时,则可调整熔水的流量及出水速度;使出水口101全部堵塞时,则停止出水,更可进一步防止黑铅电极191浮上。又,在第一实施型态中,炉体2(1座)系配置一个出水装置10;但依照需要而定,以可采取炉体2(1座)配置二个以上之出水装置10。依照此方式,同时使用二个排出筒100,则可调节出水量,以更佳效率把必要之量的熔水排出。再者,二个以上之排出筒100如不同时使用亦可,亦即,可先经常使用其中一个排出筒100,而其它排出筒100则在前者劣化时,依照当时需要当作备用品使用。又,当设有多个排出筒100时,亦可作如下设定把全部或一部份之排出筒(之出水端)的开口设定为不同口径,把全体之尺寸作各种变化,来使出水之出水量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通常为使用出水量多或少的排出筒,然后依照当时需求,可变换为出水量少或多的排出筒,或是将前述排出筒合并使用,来调节出水量,如此则可更有效率地把必要之出水量进行调节。又,亦可把全部或一部份的多个排出筒,采用熔水之出水量相同的排出筒;在此情况下,如把排出筒进行选择性组合使用,则可使熔水之出水量具有各种变化,来达到有效率地把必要之出水量进行调节的目的。又,除了定置式或倾动式灰熔融炉所具备之既存出水装置之外,亦可设置出水装置10,来发挥此出水装置10之出水装置的功效。再者,依照需要而定,可在炉体2的周壁20下部或底壁任意选定排出筒与炉体2的连结位置,来设置水装置10等,使之不会干扰到灰熔融炉之周边机器。如把排出筒100设置于炉体2的底壁时,可在排出筒100之一部份上设置弯曲部,使之呈略L字形等,亦即,可依照在炉体2的装设位置,而把排出筒100之形状作适度变更。(第二实施型态)在第一实施型态中所例示之加热装置19系与熔融炉一体成形的装置,因此无法将之与熔融炉分离。在本发明之第二实施型态中,系把第一实施型态所例示之加热装置19从熔融炉独立,成为独自个体;如此一来,则可在既存之无加热装置之各种熔融炉之排出筒或排出口(熔水之流路)之周围,同样装设此一独立之加热装置19;或是当新型之各种熔融炉在形成排出筒或排出口(熔水之流路)之际,亦可将之安装于其周围。在此情况下,此加热装置亦可采取与第一实施型态所例示之加热装置19相同的结构,亦同样可在既存之熔融炉及新型之熔融炉上,发挥与第一实施型态之加热装置19相同的功效。又,在此一加热装置的情形,如既设之排出筒已经出现脱碳现象,难以再加热,或无法再加热的情形时,但只要排出筒仍可作为熔水之排出路使用,则可以此熔水加热装置作为前述排出筒之补助装置,同样可排出熔水。而前述排出筒系采用诱导加热用耐火物且系作为发热体者。再者,在第一及第二实施型态中,在进行间接诱导加热之加热物方面,虽也可采用与炉内熔融金属铁类似的金属,但以铁为主要成份的金属,约在800℃则磁性减弱,具有难以再进行加热的特性;因此以采用更具加热安定性之黑铅电极为佳。(第三实施型态)图10至图14系与本发明之第三实施型态有关;在此实施型态中,系例示并设于出水装置或熔水加热装置之熔融炉之止栓装置。首先,针对其结构作说明。在图10中,熔融炉之止栓装置200系具备止栓构件210,其系具备口闭塞部212,其系用于把形成于熔融炉1之炉体2的出水口101进行直接闭塞者;及口周边遮断部223,其系与出水口101之周边呈水密抵接,且系用于把该出水口101进行遮断者;及推压装置310,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210,从与该出水口101对向的位置,朝该出水口101进行推压者。在本实施型态中,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系采用耐火物或金属等具耐火性之硬质构件,而形成区块状,而其系具有可与出水口101之周缘部压接之先端形状者。在此,口闭塞部212系先端面朝前方膨胀凸出之具有曲面形状的区块;而其后端面之中心系具备一个轴213;而该轴213之往后端面延伸的后端部系具有一个凸缘214;而后端面之周缘部上系具备周壁215,而其系朝后方大略延伸到轴213中间部为止。又,口周边遮断部223系形成朝口闭塞部212之外周方向凸出的略环形;其系利用具耐火性及弹性之垫材223及其保持框架242,而可和出水口101之周边呈密合状;又,利用推压装置310可使口周边遮断部223在口闭塞部212之外周面,朝口闭塞部212之先端方向进行变位。在此一情况下,垫材223系以玻璃纤维等为材料,形成略甜甜圈状。保持框架242系以金属材形成,且系具备圆形框架252,其系具有与垫材223之一方的面略同或略大面积者;及圆形环状框架262,其系具有比垫材223之外周面之宽略小宽度者;且系在筒状结构之止栓盒270之先端组合成一体。止栓盒270系以金属材形成略有底之圆筒形(此一情形为前面为开口,后面为底部之缘筒形);在其轴方向中间部附近系形成具有轴插通部271之隔板部272。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系介以弹簧273而组装于上述止栓盒270中;而垫材223系被组装于垫材223之框架242中。亦即,在止栓构件210之轴213上配置有弹簧273,此轴213系从止栓盒270之前面开口通过,插通隔板部272之轴插通部271的同时,利用凸缘214为穿透终止端,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系介以弹簧273,而组装于口闭塞部212之后端面与止栓盒270之隔板部272之间。垫材223系被组装于框架242之中,垫材223系在口闭塞部212之后部周壁215上,被维持呈从圆形环状框架262朝前方凸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口周边遮断部223系在口闭塞部212之外周面后部上,形成朝口闭塞部212之外周方向凸出的略环形,而其系可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密合状者;同时,利用推压装置310则可使口周边遮断部223在口闭塞部212之外周面,朝口闭塞部212之先端方向进行变位。又,如利用与推压装置310不同之驱动装置,来使口周边遮断部223朝口闭塞部212之先端方向进行变位亦可。又,虽未在图10中特别显示,但此止栓构件210在与出水口101对向之待机位置上系利用引导装置,来把止栓构件210引导向出水口101。基本上,此引导装置系形成可与止栓盒270嵌合之筒形或沟形,当把止栓构件210引向或置放于此引导装置上,此引导装置之内周面可与止栓盒270之外周部卡合,以直线状把止栓构件210引导向出水口101。有关此引导装置及与其它附带设备的关联性,在后面另有解说。推压装置310系具备推棒311,其系用于推压止栓构件210者;及推棒驱动装置312,其系用于针对出水口101把推棒311进行进退驱动者。在此,推棒311系以金属材所形成,固定于止栓构件210而形成一体,或可与之分离另成他体。推棒驱动装置312系使用油压汽缸,其激活部系与推棒311呈激活连结。此推压装置310系与熔融炉1呈近接设置;推棒311及推棒驱动装置312系串联配列于与出水口101对向之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的正后方。又,此推压装置310可作设计上之种种变更,譬如,可利用任意之移动手段,与止栓构件210一起或分开,来移动到远离熔融炉1之退避位置上。有关其与其它附带设备的关联性,在后面另有解说。又,虽未在图中特别显示,但亦可把止栓装置200与可感知地震之地震感知装置进行激活连结,当地震发生时,则同时可驱动推压装置310。在此一情形,则应并设紧急备用电源为佳。接着,参考图11针对止栓装置200的基本动作作说明。在此系以出水口101正排出熔水为例。在图11(a)中,止栓构件210系被配置于近接出水口101,呈对向的待机位置上。此一情况,如前所述,止栓构件210系被插入引导装置中进行定位。首先,激活推压装置310后,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伸长,使连结于其先端之推棒311向前进,推棒311把止栓盒270之后端面进行推压,使得包含止栓构件210之止栓盒270全体朝出水口101方向移动。如此一来,如图11(b)所示,止栓构件210之坚硬口闭塞部212的先端会与水口101之周缘部进行抵接。接着,止栓盒270被推棒311·所推压,使止栓盒270之隔板部272中之弹簧273被压缩,同时亦使口周边遮断部223被移动;如图11(c)所示,在口闭塞部212与出水口101之周缘部压接的同时,其周围之口周边遮断部223(具有弹性之垫材223)之表面(前面)亦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压接。当止栓盒270之后端面被止栓构件210之轴213后端部所冲接时,则止栓装置200停止;口闭塞部212之先端面因弹簧273之付势力而强烈推压出水口101之周缘部,使出水口101闭塞,如此一来,大致上从出水口101排出之熔水会被阻止。接着,当此出水口101闭塞的同时,垫材233被保持框架242所推压,从保持框架242中之圆形环状框架262向外周方向渗出,被压缩变形到最大限度或接近最大限度,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水密密合,把出水口101完全遮断。在此状态下,即使被口闭塞部212所闭塞之出水口101产生间隙,熔水从间隙外泄,但该熔水仍然会被口周边遮断部223完全遮断。又,在止栓装置200与地震感知装置连动的情形,当地震发生时,则推压装置310被激活,止栓构件210会将出水口210闭塞且遮断。在此止栓装置200方面,由于推压装置310被激活,使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收缩,使得与其先端连结之推棒311后退;由于弹簧273之复原力的作用,使口周边遮断部223与止栓盒270一起产生后退变位。包含栓盒270之止栓构件210全体会因未在图中显示之移动手段(譬如一种简易装置,其系包含卡止手段,其系以钩子等来卡止于止栓盒者;及卡止手段之移动手段),而与出水口101分离,使熔水可再度被排出。当出水口101被止栓构件210所完全闭塞后,止栓构件210在维持于可激活状态的情况下,同时可使炉内之熔水进行冷却固化。如前所述,在第三实施型态中,系在第一或第二实施型态之出水装置或熔水加热装置上并设止栓装置200(亦即,并设止栓构件210及推压装置310);以推压装置310来推压止栓构件210,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把出水口101直接闭塞的同时,止栓构件210之口周边遮断部223亦对出水口101之周边124进行水密压接,把出水口101遮断;因此,在熔水的排出期间中,可随时并完全地将使熔水的排出停止。特别是,周边遮断部223系以玻璃纤维等制作成盖状,故即使熔融炉1之出水口101之尺寸精度或制作精度大小不一,使出水口101之口径或形状无法维持一定,或出水口101因附着物或损伤等,而使出水口101之内周或周边呈现凹凸,口周边遮断部223仍然可包覆出水口101,配合其凹凸面而与周边124柔软密合,并堵塞出水口101与口闭塞部212之间隙,即使从该间隙有熔水外泄,仍可将之确实阻止。如此一来,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仍然可把熔水之流出进行紧急停止。又,利用对熔水排出的停止方式,可控制熔水使之排出或停止,亦可经由调节熔水之流量,来调节炉内熔水的流量。再者,在熔融炉1激活中或熔水之排出中,可利用止栓装置200来堵塞出水口101,如此则可把熔融炉1之炉体2内部或出水口101内部进行保温,利用此保温效果,则可加快熔融物之熔融速度。又,在此一实施型态中,口周边遮断部223系于之口闭塞部212之外周面呈可变位状态,因此在推压装置310之冲程动作下,会产生如下两个步骤的动作首先,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会插入或压接出水口101,接着,口周边遮断部223会对出水口101之周边124产生压接;前述两个动作会闭塞遮断出水口101,当对出水口101进行闭塞遮断之际,首先闭塞部211会将大量的熔水阻止,使口周边遮断部223不会与大量的熔水接触,来减轻因热而造成周边遮断部223的耗损。此外,由于把止栓装置200与可感知地震之地震感知装置作激活连结,因此,即使在熔水排出中有地震发生,则会紧急停止熔水之排出,以确保充份的安全性。又,当把此止栓装置200实际装设于熔融炉1之际,如图12所示,系装设于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上。又,如图13所示,推压装置310系搭载于推压移动机构800之可动台805上,并与电极插入装置310进行组合,兼具推压装置310、电极插入装置310的功能;而该电极插入装置310系在排出筒100的熔水之流路上把黑铅电极191进行推压插入者。如图12所示,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系具备旋转轴701,其系近接于出水口101且被支持;第一回旋臂703与第二回旋臂707,其系固定于旋转轴701上者;止栓引导装置702,其系装设于第一回旋臂703之先端部,可用来装填止栓装置200之止栓构件210者;按压构件708,其系装设于第二回旋臂707之先端,可用来按压插入于排出筒100的熔水之流路上的黑铅电极191;及回旋臂驱动装置704,其系用于把旋转轴701进行旋转驱动,使第一、第二回旋臂703、707旋转者。在此,旋转轴701系被未在图中显示之支持装置支持于出水口101之前部上方的特定高度,且朝向与出水口101之对向方向平行之方向。第一回旋臂703系由具有特定长度之金属制臂板所形成,而先端之止栓引导装置702系以金属材所形成,且系沿着止栓构件210之外周可进行嵌合之圆筒形;利用臂板之特定长度,止栓引导装置702系可在待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而该待机位置系与止栓引导装置702之开口中心及出水口101之中心一致之出水口101呈对向位置者,而该退避位置系远离此出水口101者。第二回旋臂707系由具有特定长度之金属制臂板所形成,而先端之按压构件708系由耐火物、金属材形成角形或圆形之板状,且系把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之上下方向上侧之1/2至3/4的范围包覆;利用臂板之特定长度,按压构件708系可在按入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而该按入位置系可在出水口101前方把黑铅电极按压的位置;而该退避位置系远离此按入位置的位置。又,在此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方面,第一、第二回旋臂703、707系以在两者间设定好之特定角度,装设于旋转轴701上;如图12(c)所示,如止栓构件210移动到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上(即待机位置),则按压构件708会被移动到该出水口101外(即退避位置);如图12(a)所示,如止栓构件210移动到该出水口101外(即退避位置),则按压构件708会被移动到该出水口101上(即按入位置);如图12(b)所示,如止栓构件210移动到该出水口101外(此一情形为介于待机位置与退避位置之略中间位置),则按压构件708会被移动到该出水口101外(此一情形为介于按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略中间位置);亦即,如上述般构成了止栓构件210与按压构件708的连动机构。又,回旋臂驱动装置704系具备驱动臂705,其系固定于旋转轴701者;及油压汽缸706,其系与该驱动臂705之先端呈激活连结者;此外,并构成回旋机构,其系利用油压汽缸706之伸缩动作,来旋转驱动旋转轴701,使第一、第二回旋臂703、707以一定之角度进行回旋者。再者,在此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系采用回旋机构,但亦可依据与熔融炉周边之附带设备的关系来选择最适当的移动型式;譬如,当止栓构件210近接出水口101,在对向之待机位置与离开此待机位置之退避位置之间设置滑动机构,来使之朝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或斜方向移动;或是,在按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设置滑动机构来使按压构件708朝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或斜方向移动;而该按入位置系可在出水口101前方把黑铅电极191按压的位置;而该退避位置系远离此按入位置的位置。利用上述方式来把止栓构件210插入、装填于止栓引导装置702中。又,在图13中,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系具备固定台801,其系与出水口101呈直线分离设置者;可动台805,其系位于固定台801上,介以可动台引导装置802而配置成可针对出水口101进行进退者;引导装置构件807,其系装设于距可动台805上面之先端侧之特定范围内,且系用于承载黑铅电极191及推压装置310之推棒311,并将之进行直线移动引导者;及可动台驱动装置806,其系装设于固定台801上,且系与可动台805进行激活连结者。又,在此,可动台引导装置802系以如下构件所组成一对引导轨803,其系铺设于固定台801上者;及多个引导滚筒804,其系受可动台805所轴支者。此外,亦可在此可动台引导装置802之对面,即固定台801上设置多个引导滚筒;或在可动台805上装设一对引导轨。再者,亦可用滑动机构来取代可动台引导装置802,而该滑动机构系由滑动轨及滑动构件所构成者;而该滑动构件系可用折动方式和滑动轨卡合者。此一情形,固定台801或可动台805之任何一方系装设滑动轨,而另一方则装设滑动构件。又,可动台驱动装置806系采用油压汽缸,该油压汽缸系设置于固定台801上,与可动台805进行激活连结。利用此油压汽缸之伸缩动作,则可构成在待机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前进后退的滑动机构;而该待机位置系使可动台805近接出水口101的位置;而该退避位置系离开待机位置,且与熔融炉1分离之位置。又,在此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系采用可把可动台805针对出水口101朝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方式。但亦可采用把可动台805针对出水口101朝左右方向移动的滑动方式,来取代前者。此一情形,系在固定台801上把可动台引导装置802朝左右方向设置。此外,亦可采取把可动台805针对出水口101朝上下方向移动的滑动方式。此一情形,系在固定台801上把可动台引导装置802朝上下方向设置。亦即,可动台805之移动方式,可依据与熔融炉周边之附带设备的关系来选定最适当者。依照前述方式,如上所述,在可动台805上装设推压装置310。此一情形,推压装置310之推棒311对于止栓构件210系可具有切离之另体结构,而油压汽缸312则固定于可动台805之后部。如将前述推压装置310、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全体当作推压装置来看的情形时,则引导装置构件807为把推棒311及黑铅电极191进行直线引导的推棒引导装置,而推棒311及黑铅电极191合起来即为用于推压止栓构件210的推棒,而油压汽缸312则为用于把推棒311进行推压驱动的推棒驱动装置;亦即,各自成为可分别发挥前述功能的功能零件。另一方面,如将之当作电极插入装置310来看的情形时,则引导装置构件807为把黑铅电极191朝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引导的电极引导装置,而推棒311为把黑铅电极191进行推压的电极插入棒311,而油压汽缸312则为用于把电极插入棒311朝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进行进退驱动的插入棒进退驱动装置;亦即,各自成为可分别发挥前述功能的功能零件。此推压装置310或电极插入装置310系利用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而在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与推压装置310或电极插入装置310之间,保有可插入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的空间。又,在从出水口排出熔水的期间中,推压装置310或电极插入装置310可退避到不会受到来自出水口101之熔水所喷溅的位置。接着,参考图11、图12及图13,针对利用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及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之止栓装置200作说明。又,在此系以从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正排出熔水为例。在图11(a)中,在从熔融炉1之出水口101排出熔水的期间中,虽未在图中显示(参考图13),但在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方面,可动台805系在固定台801上之退避于出水口101之退避位置上处于后退待机状态,而被停止激活;如图12(b)所示,在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方面,第一回旋臂703先端的止栓引导装置702系处于出水口101与退避位置之中间位置进行待机,同时,第二回旋臂707先端的按压构件708系处于出水口101与退避位置之中间位置进行待机,而被停止激活。又,在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之可动台805的引导装置构件807上系承载着黑铅电极191,而推棒311系与黑铅电极191之后部接触,进入待机状态。在停止熔水的情形时,首先,如图12(c)所示,激活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使第一回旋臂703被朝向出水口101回旋驱动,先端之的止栓引导装置702近接出水口101,而停止于对向之待机位置上。如此一来,装填于止栓引导装置702内之止栓构件210则与出水口101呈现对向。接着,如图13所示,激活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利用可动台驱动装置(油压汽缸)806的伸长动作,在固定台801上之可动台805系从退避位置被朝向待机位置滑动,推压装置310之推棒311系被串联配置于止栓盒270之正后方。接着,激活推压装置310,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伸长,使连结于先端之推棒311向前进,如此则可推进黑铅电极191,利用此黑铅电极191推压止栓盒270之后端面,则包含止栓构件210之止栓盒270全体会朝向出水口101方向移动。如此一来,如图11(b)所示,止栓构件210之坚硬口闭塞部212的先端会与水口101之周缘部进行抵接。此外,止栓盒270被黑铅电极191所推压,口周边遮断部223与止栓盒270同时被移动,使口周边遮断部223(垫材233)之表面(前面)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接触。如图11(c)所示,当止栓盒270之后端面与止栓构件210之轴213后端部冲接时,口闭塞部212之先端面会压接出水口101之周缘部,而把出水口101闭塞;如此一来,大致上从出水口101排出之熔水会遭到阻止。接着,当此出水口101闭塞的同时,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接触的垫材233会被保持框架242所推压,从保持框架242中之圆形环状框架262向外周方向渗出,且被压缩变形到最大限度或接近最大限度,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水密密合,把出水口101完全遮断。在此状态下,即使被口闭塞部212所闭塞之出水口101产生间隙,熔水从间隙外泄,但该熔水仍然会被口周边遮断部223完全遮断。又,当把止栓装置200与地震感知装置进行连结的情形时,在地震发生的同时,则激活推压装置310,利用止栓构件210把出水口101进行闭塞。在此止栓装置200方面,由于推压装置310被激活,使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收缩,使得与其先端连结之推棒311后退;由于弹簧273之复原力的作用,使口周边遮断部223与止栓盒270一起产生后退变位。包含栓盒270之止栓构件210全体会因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的激活,而把油压汽缸806之激活部进行收缩,使可动台805产生后退移动,如此则使之被附设于可动部805之钩具(未在图中显示)所卡止,而与出水口101分离,使熔水可再度被排出。当出水口101被止栓构件210所完全闭塞后,止栓构件210在维持于可激活状态的情况下,同时可使炉内之熔水进行冷却固化。接着,利用图12及图14,针对把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作为电极插入装置310使用时,黑铅电极的更换动作进行说明。又,此黑铅电极的更换动作通常系于熔融炉1之出水之末期实施。如图14(a)所示,在熔融炉1之出水口101排出熔水的期间,在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方面,可动台805系在固定台801上,且退避于从出水口101的退避位置上,处于停止激活的状态;如图12(a)所示,在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方面,第二回旋臂707先端的按压构件708系处于出水口101上之按入位置进行待机;同时,第一回旋臂703先端的止栓引导装置702系退避到退避位置,被停止激活。由于按压构件708的作用,因此在熔水排出期间中已使用过的黑铅电极191并不会向出水口101外浮上。在进行黑铅电极的更换之际,首先,如图12(b)所示,激活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使第一回旋臂703、第二回旋臂707连动,进行回旋移动;止栓引导装置702、按压构件708分别被移动到与出水口101之各别之退避位置的中间位置,然后停止。如此一来,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之正前方呈现开放状态。接着,如图14(b)所示,激活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利用可动台驱动装置(油压汽缸)84之伸长动作,可动台805系在固定台801上,从退避位置滑动到待机位置。被可动台805之按压构件708所支持之黑铅电极191则近接出水口101并与之呈现对向。接着,推压装置310激活,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跟着伸长;连结于先端之电极插入棒311前进,把黑铅电极191向前推进,从出水口101插入排出筒100之内部。如图14(c)所示,电极插入棒311插入出水口101或一直前进到与其周缘部抵接为止,使黑铅电极191完全插入排出筒100之内部,如此一来,则完成黑铅电极191之更换。又,在完成黑铅电极191的更换后,激活推压装置310,使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收缩,使连结于先端之电极插入棒311后退;并且激活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使油压汽缸806之激活部收缩,来让可动台805退避到退避位置。如此一来,则可确保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之回旋空间。接着,如图12(a)所示,激活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使第一、第二回旋臂703、707连动,进行回旋;第二回旋臂707先端之按压构件708在出水口101上之按入位置进行待机的同时,第一回旋臂703之先端的止栓引导装置702亦退避到退避位置。如此一来,利用按压构件708则可防止黑铅电极191的浮上。如此一来,如前所述般,在推压装置310之冲程动作下,会产生如下两个步骤的动作首先,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会插入或压接出水口101,接着,口周边遮断部223会对出水口101之周边进行压接;经由前述两个动作,则可闭塞、遮断出水口101。又,把止栓构件210安装于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上,使止栓构件210在待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来让熔水从出水口101排出的情形时,如先使止栓构件210在退避到退避位置上,则具有止栓构件210不会造成作业干扰的优点;而该待机位置系指,近接出水口101并与之呈对向的位置;而该退避位置系指,离开此待机位置,并与熔融炉1分离的位置。又,在熔水排出的情形时,如先使止栓构件210退避到退避位置进行待机,则可保护止栓构件210,免遭来自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之熔水的飞溅。又,特别是,利用此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来并设按压构件708的情形时,止栓构件210与按压构件708系因连动机构而形成激活连结,因此无需为止栓构件210与按压构件708分别准备驱动手段,就可使止栓构件210与按压构件708有效率地进行激活;而该按压构件708系用于在排出筒100先端之出水口101上按压黑铅电极191者;而该连动机构系把止栓构件210朝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上移动时,同时可把按压构件708往该出水口101外移动,如把止栓构件210朝该出水口101外移动时,同时可把按压构件708往该出水口101上或该出水口101外移动者。此外,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上系并设有电极插入装置310,因此可以自动化方式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上更换黑铅电极191,并使更换黑铅电极191作业更安全;而该电极插入装置310系用于把黑铅电极191进行推压插入者。尤其是,此电极插入装置310系具备电极引导装置807,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191朝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引导者;电极插入棒311,其系用于推入黑铅电极191者;及插入棒进退驱动装置312,其系用于把电极插入棒311,针对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进行进退驱动者。而前述功能零件系由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与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之功能零件所构成,兼作为电极插入装置310与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使用,因此无需为电极插入装置310与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分别准备驱动手段,就可使电极插入装置310与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有效率地激活。再者,由于把推压装置移动机构800之可动台805在退避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进行进退驱动,故可在推压装置·电极插入装置310与出水口101之间,确保止栓装置200之回旋路径,并且可保护推压装置或电极插入装置310,免遭来自出水口101之熔水的飞溅;而该退避位置系指,离开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与熔融炉1分离的位置;而该待机位置系指,与该出水口101近接的位置。(第四实施型态)此外,止栓装置200系可作各种型态的变更。图15及图16系显示止栓构件210之第一变更例。首先,针对其结构作说明。在图15中,熔融炉1之止栓装置200系具备止栓构件210,其系具有口闭塞部211,其系用于把形成于熔融炉1之炉体2之出水口101进行直接闭塞者;及口周边遮断部221,其系与该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水密抵接,把该出水口101进行遮断者;及推压装置310,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210,从与该出水口101对向之位置朝该出水口101进行推压者。在本实施型态中,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1系以耐火物或金属材等具耐火性之硬质构件,形成可嵌合于出水口101之圆锥台形区块。又,在此闭塞部211方面,由先端向后部系呈现扩径状,且在外周面之中间部份的直径系与出水口101之内径约略一致。又,口周边遮断部221系形成朝口闭塞部212之外周方向凸出的略环形;其系利用具耐火性、耐热性及弹性之垫材231及其保持框架241,而可和出水口101之周边进行密合;此一情形,垫材231系以玻璃纤维等为材料,全体形成略甜甜圈状。保持框架241系以金属材形成,且系具备圆形框架251,其系具有与垫材231之一方的面略同或略大面积者;及圆形环状框架261,其系具有比垫材231之外周面之宽略小宽度者。垫材231系装设在此保持框架241中,且系凸出于圆形环状框架261(如把圆形框架251作为后部来看,则朝向前方),亦即保持于所谓渗出状态。以前述方式所形成之口周边遮断部221系位于口闭塞部211之外周面,口闭塞部211之先端呈现凸出的状态下被进行固定。因此,止栓构件210全体系具备如下外形口闭塞部211之先端侧由口周边遮断部221之中心朝向前方凸出。又,亦可将此止栓构件210设置为仅可在如下位置之间进行(推压)变位熔融炉1之出水口101,与在熔融炉1之外部且与出水口101近接、对向的待机位置。此外,如前所述,亦可利用止栓移动装置700等,来使之在出水口101与该当待机位置之间进行(推压)变位;甚至亦可将之设置为可在如下位置之间进行移动该当待机位置,与离开此待机位置且从熔融炉1退避之退避位置。又,虽未在图15中显示,但针对此止栓构件210方面,以在对出水口101之待机位置上设置引导装置为佳,而该引导装置系用于把此止栓构件210引导向出水口101者。关于此一引导装置,则如前所述。推压装置310,乃至于地震感知装置方面,则如第三实施型态中所述。接着,利用图16,针对止栓装置200之动作作说明。又,在此系以出水口101排出熔水为例作说明。在图16(a)中,止栓构件210系近接出水口101,配置于与之对向之待机位置上。此一情况,如前所述,亦可把止栓构件210插入引导装置,进行定位。首先,当激活推压装置310后,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伸长,使连结于先端之推棒311向前进,止栓构件210被此推棒311向出水口101推压。如此一来,止栓构件210之硬质口闭塞部211之先端会插入出水口101或,接着,口闭塞部211周围之口周边遮断部221(尤其是具有弹性之垫材231)之表面(前面)会接触出水口101的周边124。又,止栓构件210被推棒311所推压,如图16(b)所示,口闭塞部211之外周面中间部系与出水口101之周缘部接压。因此,由于口闭塞部211与出水口101嵌合,而把出水口101闭塞。如此一来,大致上可把由排出筒之出水口所排出熔水加以阻止。在此排出口23闭塞的同时,与出水口101的周边124接触之垫材231会受到保持框架241的推压,而从保持框架241中之圆形环状框架261向外周方向渗出,被压缩变形到最大限度或接近最大限度,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水密密合,把出水口101完全遮断。在此状态下,即使被口闭塞部211所闭塞之出水口101产生间隙,熔水从间隙外泄,但该熔水仍然会被口周边遮断部221完全遮断。又,把止栓装置200与地震感知装置连动的情形时,在地震发生时,则推压装置310亦同时激活,以止栓构件210把出水口101进行闭塞。此止栓装置200的情形,由于推压装置310的激活,而使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收缩,使连结于先端之推棒311后退,止栓构件210从出水口101分离,则熔水再度变为可排出的状态。又,出水口101被止栓构件210完全闭塞后,在止栓构件210维持可激活的状态下,亦可将炉内之熔水进行冷却固化。虽然采用此一方式,但与第三实施型态一样,可利用推压装置310把止栓构件210进行推压,以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1把出水口101直接闭塞的同时,利用止栓构件210之口周边遮断部221对出水口101之周边124进行水密压接,来遮断出水口101,因此在熔水排出期间中,可任意将熔水排出,且可使之完全停止。特别是,周边遮断部221系以玻璃纤维等制作成盖状,故即使熔融炉1之出水口101之尺寸精度或制作精度大小不一,使出水口101之口径或形状无法维持一定,或出水口101因附着物或损伤等,而使出水口101之内周或周边呈现凹凸,口周边遮断部221仍然可包覆出水口101,配合其凹凸面而与周边124柔软密合,并堵塞出水口101与口闭塞部211之间隙,即使从该间隙有熔水外泄,仍可将之确实阻止。如此一来,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仍然可把熔水之流出进行紧急停止。又,利用对熔水排出的停止方式,可控制熔水使之排出或停止,亦可经由调节熔水之流量,来调节炉内熔水的流量。再者,在熔融炉1激活中或熔水之排出中,可利用止栓装置200来堵塞出水口101,如此则可把熔融炉1之炉体2内部或出水口101内部进行保温,利用此保温效果,则可加快熔融物之熔融速度。又,在本实施型态中,口周边遮断部221系固定于口闭塞部211之外周面,因此,推压装置310所产生之冲程动作,使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1插入出水口101的同时,亦可使口周边遮断部221对出水口101之周边进行压接。又,口周边遮断部221系设置于口闭塞部211之外周面之后方位置,而非先端位置。因此,在把出水口101进行闭塞遮断之际,利用口闭塞部211把大量的熔水阻止,使口闭塞部211不接触大量的熔水,使口闭塞部221不受热的影响,故可减轻耗损。此外,如把此止栓装置200与可感知地震发生之地震感知装置形成激活连结,则即使在熔水排出中发生地震时,亦可紧急停止熔水之排出,可充份确保安全性。再者,亦可如同在第三实施型态中一样,把此止栓装置200装设于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推压移动机构800,亦可发挥同样的功效。(第五实施型态)图17及图18系止栓构件210之之第二变更例。首先,针对其结构作说明。在图17中,与第三、第四实施型态同样,在基本结构方面,止栓装置200系具备止栓构件210及推压装置310;但止栓构件210的结构与第一变更例中有所不同。在本实施型态中,止栓构件210的口闭塞部211及口周边遮断部222系由硬质之构件所形成,而其表面系包覆着具有耐火性、耐热性及弹性之垫材232。在此,与第四实施型态同样,口闭塞部211系以耐火物或金属材等具耐火性之硬质构件,形成可嵌合于出水口101之圆锥台形区块。又,在此闭塞部211方面,由先端向后部系呈现扩径状,且在外周面之中间部份的直径系与出水口101之内径约略一致。又,口周边遮断部222亦采用与第四实施型态一样的保持框架241。亦即,保持框架241系利用以金属材形成的圆形之框架251及圆形环状之框架261,而形成朝口闭塞部211之外周方向凸出的略环形。而垫材232系装设于此保持框架241中。此垫材232系以玻璃纤维等,形成可把口闭塞部211整体包覆的半球形(此一形状仅为一例,形状不拘);把口闭塞部211整体包覆,而被保持于保持框架241中。此一情形,垫材232系由圆形环状之框架261朝前方凸出;而口闭塞部211对口周边遮断部222系维持于朝前方凸出的状态。又,亦可把口闭塞部211与环状部份(相当于垫材之保持框架241的部份)以耐火物或金属材进行一体成形,其形状亦可作各种变更。又,推压装置310系采用与第三、第四实施型态同样的结构。再者,在此口闭塞部211方面,亦可和前述般,在近接出水口101且呈对向之待机位置上设置引导装置,而该引导装置系用来把止栓构件210朝向出水口101引导者。此外,亦可使推压装置310与地震感知装置连动,当地震发生时,则可同时驱动推压装置310。接着,参考图18,针对此止栓装置200之动作作说明。又,在此亦从出水口101排出熔水的情况为例作说明。在图18(a)中,止栓构件210系近接出水口101,配置于与之对向之待机位置上。此一情况,如前所述,亦可把止栓构件210插入引导装置,进行定位。首先,当激活推压装置310后,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伸长,使连结于先端之推棒311向前进,止栓构件210被此推棒311向出水口101推压。如此一来,止栓构件210之硬质口闭塞部211之先端会压缩其表面之垫材232,将之按紧于出水口101的同时,并使之插入出水口101;接着,口闭塞部211周围之口周边遮断部222(尤其是具有弹性之垫材232)之表面(前面)会接触出水口101的周边124。又,止栓构件210被推棒311所推压,如图18(b)所示,口闭塞部211之外周面中间部附近系介以被压缩之垫材232与出水口101之周缘部接压。因此,由于口闭塞部211与出水口101嵌合,而把出水口101闭塞。如此一来,大致上可把由排出筒之出水口所排出熔水加以阻止。在此排出口23闭塞的同时,与出水口101的周边124接触之垫材232会受到保持框架241的推压,而从保持框架241中之圆形环状框架261向外周方向渗出,被压缩变形到最大限度或接近最大限度,与出水口101之周边124呈水密密合,把出水口101完全遮断。在此状态下,即使被口闭塞部211所闭塞之出水口101产生间隙,熔水从间隙外泄,但该熔水仍然会被口周边遮断部222完全遮断。又,把止栓装置200与地震感知装置连动的情形时,在地震发生时,则推压装置310亦同时激活,以止栓构件210把出水口101进行闭塞。此止栓装置200的情形,由于推压装置310的激活,而使油压汽缸312之激活部收缩,使连结于先端之推棒311后退,止栓构件210从出水口101分离,则熔水再度变为可排出的状态。又,出水口101被止栓构件210完全闭塞后,在止栓构件210维持可激活的状态下,亦可将炉内之熔水进行冷却固化。利用如上方式,亦可获得与第三、第四实施型态相同的效果。(第六实施型态)图19系止栓装置200之推压装置310之变更例。首先,针对其结构作说明。在图19中,与第三至第五实施型态同样,在基本结构方面,止栓装置200系具备止栓构件210及推压装置310。又,在此所例示之止栓构件210系与第三实施型态中之止栓构件相同,但如采用与第四或第五实施型态之止栓构件亦无妨。在本实施型态中,在与推压装置310的关系方面,此一情形,轴808系在止栓构件210之后部之止栓盒270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凸出设置。而在其轴端上系设置有可朝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或斜方向旋转之引导滚筒809。推压装置310在此虽未在图中显示,但其系具备驱动源,譬如,油压汽缸及驱动马达之传输机构等;及推构件810,其系被此驱动源进退驱动之推棒或推板等。在此,推构件810之先端侧的一面系形成斜向之推压面811,而该推压面811系作如下配置当止栓构件210近接出水口101,并在对向之待机位置上进行待机时,在该待机位置之周边,该推压面811系可配合止栓构件210之引导滚筒809的方向,朝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或斜方向进退,来从直角方向对止栓构件210之引导滚筒809进行卡合。又,812系用于把止栓构件210向出水口101引导之引导装置或止栓·按压移动装置700之止栓引导装置。接着,针对此推压装置310之对止栓构件的推压动作作说明。在图19中,止栓构件210系利用止栓引导装置812而接近出水口101,并在对向之待机位置上待机。首先,激活推压装置310,则退避于此待机位置之止栓构件210之周边的推构件810,会朝止栓构件210之后部,向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或斜方向前进。在使引导滚筒809旋转的同时,该推压面811之先端侧会逐渐与之接触,止栓构件210因受推构件810的推压,而朝向出水口101移动。如此一来,如前所述,利用止栓构件210之口闭塞部212及口周边遮断部223则可把出水口101及周边124闭塞、遮断。如上所述,可利用推构件810把止栓构件210从与其轴方向呈直角等之方向进行推压(或从其它方向推压亦可),如以此方式取代第三至第五实施型态之作法,则亦可获得与第三至第五实施型态相同的功效;而在第三至第五实施型态中,系利用推棒(推构件)311来把止栓构件210从与出水口101对向之方向进行推压者。(第七实施型态)图20至图23系显示本发明之第七实施型态。在图20中,1为熔融炉,系采用电浆方式之电性炉,其系具备炉体2,其系设有电极(负极侧)者;及天壁(未在图中显示)其系垂下电极(正极侧)者。在炉体2方面,其周壁(炉壁)20上系形成有熔水之出滓口(未在图中显示),而该熔水之出滓口系位于从炉底(炉壁)21起之特定高度者。灰熔融炉1进行运转,焚化灰被以1300℃~1600℃之高温进行加热熔融,同时其熔水之水面上升,当溢出出滓口时,则熔水6上层之熔融灰渣连续滴下,而被取出。在图20中,10为灰熔融炉1之出水装置,其系具备多层结构之排出筒100、间接诱导加热方式之加热装置(熔水加热装置)19、排出筒用之多个温度感知器31、及炉体炉壁用之温度感知器32。排出筒100系与炉体2之周壁20连接,利用此排出筒100可使炉体2之内部与外部连通。排出筒100本身系具备第一耐火层110,其系具有熔水之流路111者;断热层120,其系被第一耐火层110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把第一耐火层110之热遮断者;及第二耐火层130,其系被断热层120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遮断熔水6者。亦即,此排出筒100本身并非具有发热体之结构者。又,此排出筒100之第1耐火层110系以强度大的碳化硅系耐火物,形成略中空圆筒状;且系经过处理,具有长时间忍受熔水6之高热(1350℃~1600℃)及被熔融物之膨胀所引起之内压变化的能力。断热层120系被第1耐火层110之周围所包覆,具有遮断第1耐火层110之热的能力。此断热层120系以具有优秀断热性、耐火性及弹性之陶瓷纤维等软质之耐火断热材所形成者;而该软质之耐火断热材系被第1耐火层110之周面所包覆。又,在此软质之耐火断热材之周围,亦可进一步包覆硬质之断热材。此一情况,硬质之断热材系采用耐火性、断热性佳之陶瓷多孔质管,此陶瓷多孔质管系包覆于陶瓷纤维之上。第2耐火层130系被断热层120之周围所包覆,其系可把从第1耐火层110所泄出,从断热层120所渗出之熔水进行遮断。此耐火层130系由耐火度、热传导度高之氧化铝系耐火物所形成,在断热层120之周围,全体形成正方体或立方体状之区块而被包覆。又,在此排出筒100方面,当第1耐火层110与第2耐火层130之间产生蒸气时,则第1耐火层110与第2耐火层130之间(亦即,断热层120)系变成用于排出该蒸气的排蒸路;在第2耐火层130中系形成连通此排蒸路与排出筒100外部之排蒸路,而其外部排蒸口系设置于第2耐火层130表面。此外,在此熔融炉1中系并设有紧急停止装置,其系当排蒸手段检测到蒸气时,用于停止出水装置10之出水动作者。另一方面,加热装置19系具备黑铅电极200;及诱导加热装置190U,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200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此加热装置19系采用间接诱导加热方式,对装设于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200进行加热,而不使排出筒100之内层发热。在此加热装置19中,黑铅电极200系在排出筒100之内部,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第1耐火层11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此一情况,黑铅电极200系被设定为其外径比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径小,其长度比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长度略长,且其插入端系可达到炉体2内部附近之长度者;以未在图中显示之搬器进行保持,且可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以推出方式插入炉体2内部。又,此黑铅电极200亦可设计成,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以拔插方式进行插入。依照前述方式,可在排出筒100内装设黑铅电极200,使熔水之流路111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200之间成为熔水之通路。又,诱导加热装置190U系具备诱导加热线圈190;及高频电源,其系用于对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通电者;而诱导加热线圈190系分割为多个,而各分割部系具有不同的冷却方式,且系卷装配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周围。在此,诱导加热线圈190系分割为二,亦即包括第一系线圈191,其系卷装于(离炉体2内部之熔水较远之)炉体2外部侧之熔水流路111的周围,且系采用水冷方式者;及第二线圈192,其系卷装于(离炉体2内部之熔水较近之)炉体2内部侧之熔水流路111的周围,且系采用空冷方式者。又,此诱导加热线圈190亦可分割为二个以上,可依照炉体2之大小或炉壁之厚度来适当决定其分割数。第一系线圈191系以水冷管所形成,系从断热层120之上进行卷装,且系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之中。在此,水冷管191系使用铜制之中空管。此管系与设置于炉体2之周边的冷却水槽193(参考图21)连接,来作为其冷却水源,使管内之冷却水循环,进行水冷。此一情况,水冷管191系与抽吸式帮浦194(参考图21)连结,而其系采用抽吸方式;亦即,利用此帮浦194,冷却水从冷却水槽193被抽吸到水冷管191,进行循环,接着又流回冷却水槽193。又,水冷管191中系流通着具有水道压力之水,而该水压系当水冷管191破损时比其周围之高热所产生的蒸气压力为低。此外,此水冷管191亦与未在图中显示之水温监视装置连接,此水冷管191内之水温系处于常时被监视状态,如达到预设之温度,则会发出水温上升之警报声。在此状况下,第一系线圈191系与高频电源(电源装置197)连接。第二系线圈192系以空冷管所形成,系从断热层120之上进行卷装,且系埋设于第2耐火层130之中。在此,空冷管192系使用譬如耐热性佳之不锈钢(SUS)制之中空管。又,当炉壁遭熔水侵蚀,熔水接近第二系线圈192时,此第二线圈192周边的温度推估为1100℃~1200℃,因此第二系线圈192应选择在无冷却时可承受前述温度的材质。此管系与设置于炉体2之周边的压缩空气用之空气压缩机195(参考图21)连接,来作为其冷却空气源,使管内之压缩空气被压送,进行空冷。又,如图22所示,此第二系线圈192为了吸收管的膨胀,管之表面系包覆着断热毛毡等断热材196。在此状况下,第二系线圈192系与高频电源(电源装置197)连接。又,在此,如图21所示,第一系线圈191与第二系线圈192系与(一台之)共通电源装置197连接。此一情况系采用,使第一系线圈191与第二系线圈192对电源装置197可进行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之电路结构,及其切换开关198。又,第一、第二线圈191、192、电源装置197之间的电路结构虽无特殊限制,但以具备如下切换开关者为佳;该切换开关系可把第一系线圈191与第二系线圈192进行电性切离,且仅使第一系线圈191与电源装置197连接者。当然,亦可使第一系线圈191与第二系线圈192与各别之电源装置连接,采取各别控制。如前所述,诱导加热线圈190系与电源装置197连接;对此诱导加热装置190U通电,则使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200被实施间接诱导加热,加热温度可达1600℃~1800℃。在图20中,排出筒用温度检知器31系用于检测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周围温度变化者,因此将之埋设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周围。炉体炉壁用温度检知器32系用于检测周壁20之温度变化者;其系配置于在周壁20或排出筒100内部,以炉体2为中心配设有排出筒100之第二系线圈192之略同一圆周上之位置;而该温度变化系因炉体2之周壁20内面受熔水侵蚀,熔水接近所引起者。在此出水装置10方面,排出筒100系(以第二系线圈192侧为连接端)朝炉体2之周壁20,从其外部向炉体2内部插入的方式呈一体性连接;其熔水之流路111系经由形成于炉体2周壁20之排出口23,而与炉体2内连通。在此一情况下,由于考虑熔水的侵蚀,而把炉体2周壁20增大到最低所需厚度,来确保预设的维修间隔,但另一方面,在炉体2之周壁20上,由于把排出筒100之靠(不会有水蒸气爆炸之虞的)空冷式第二系线圈192侧尽量靠近炉体2内部进行设置,因此考量炉壁20受熔水侵蚀的情况下,炉体2周壁20之排出口23的长度(距离)在可及之范围内可加以缩短。因此,此排出口23系处于在可及的范围内尽量缩短的状况。又,由于此排出口23之周围并不设置诱导加热线圈,因此长度深及此排出口23之黑铅电极200的插入端侧,并无法以诱导加热方式进行加热;此未加热的部份则必须依赖来自在炉体2内被加热的熔水、在排出筒100内被加热之黑铅电极200及熔水的热传导才行。但由于已经把排出口23缩短,故可确实对此未加热的部份进行热传导,也因为把排出口23缩短,故可在短时间内即可进行出水。又,在此虽未在图中显示,但此出水装置10系并设有按压装置,其系用于在排出筒100先端按压黑铅电极200,防止其飞出者。又,在炉体2之周围、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的下方,系设置有把从排出筒100排出之熔水6进行处理的熔水排出设备。接着,参考图20,针对此出水装置10之灰熔融炉1之出水方式作说明。首先,根据未在图中显示之控制盘,使灰熔融炉1运转。来自焚化灰供给装置之焚化灰连续被投入炉体2内部,焚化灰逐渐被加热熔融,其熔水6系被分离成上层之熔融灰渣及下层之熔融金属,同时被堆积于炉体2内部,水面亦逐步上升。当熔水6之水面上升到出滓口,并溢出后,则上层之熔水6(亦即熔融灰渣)会从出滓口连续滴下而被取出。另一方面,在此焚化灰连续熔融的同时,熔融金属系被往出水装置10之排出筒100诱导。在此一时点(熔融金属之诱导时点)上,或在与灰熔融炉1开始运转的同时,加热装置19亦开始运转,第一、第二线圈191、192因切换开关198而呈现串联连接,并且进行通电,使得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200被进行诱导加热;在此情况下,无论排出筒100内有无熔水6存在,熔融金属都会被从炉体2内部往排出筒100诱导。如此一来,可使熔融金属不会在排出筒100内固化,而确实前进。在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层系逐渐增大,在其位准上升的同时,下层之熔融金属系从炉体2内部往排出筒100逐渐流入,并朝出水口101逐渐上升。当炉体2内部之熔水6的水面到达出滓口位准,排出筒100内之熔融金属到达出水口101位准,则两者呈现均衡。接着,在炉体2内部当熔融金属增加,则与此一动作连动,熔融金属62会从排出筒100之出水口101连续滴下,并进入位于其下方之熔水排出设备中。又,在熔融金属之诱导时点上使加热装置19维持OFF状态,使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之层的高度呈累积性增加。譬如,当熔融金属之层到达预设的厚度(熔融金属之水面限制位准),熔融灰渣之层减少到预设之特定厚度(熔融灰渣之最小必要厚度)时,则可把加热装置设定为ON。在此一情况下,由于对排出筒100上之第一、第二线圈190通电,使配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之黑铅电极191被进行诱导加热,如此则使固化于排出筒100内(之黑铅电极200之周围)的灰渣、金属很容易被融熔,并成为流动化,同时,熔融金属会从炉体2内部被引导向排出筒100。同样的,熔融金属系以排出筒100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200之间为通路,在不会固化于排出筒100内的状态下,被引导向排出筒100之上部出水口101,在溢出该口后,则被排出,而进入其下方之熔水排出设备中。依照前述方式,可把炉体2内部之特定量的熔融金属一次排出,来对炉体2内部之熔融金属层作减量调整;在熔融灰渣层之厚度维持一定的同时,使熔水6全体之水面往出滓口下方降低。在此熔融金属的排出时点上,停止对排出筒100上之诱导加热线圈190进行通电,则炉体2内部熔融金属的流出亦停止。熔融金属会在排出筒100之内周面与黑铅电极200之间(亦即,黑铅电极200之周围)固化,此一现象相当于排出筒100的制动器功能。重复实施前述步骤,在一次的步骤中,可把炉体2内部增多之熔融金属一次整批排出,来调整熔融金属及熔融灰渣各层,使其具有适合实施被熔融物之熔融的量和比率。在此运转中,激活中之第一线圈191系采用水冷方式进行冷却;而第二线圈192系采用空冷方式进行冷却;即使与炉体2内部之约1300℃的高温环境邻接,各线圈191、192依然可维持良好的功能。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周围的耐火物(Castables),由于受到第一、第二线圈191、192的二次冷却,因此抑制了排出筒100全体温度的上升;如因排出筒100的耐火物劣化,而在排出筒100内部熔水由熔水之流路111外泄,此熔水也会因与排出筒100内部之低温耐火物接触而凝固。在此一情况下,熔水之流路111周围的温度变化,系利用排出筒用之温度感知器31来检测。又,第一线圈191之水冷管系以抽吸式帮浦194来抽吸冷却水,万一从水冷管有水外泄时,外泄之水也会被抽吸,而从水冷管被排出;如此可防止漏水广泛浸透水冷管周围之耐火物。又,如图23所示,由于熔融炉1一再被重复使用,炉壁(炉体2之周壁20)受熔水侵蚀,当熔水接近第二线圈192时,则把第二线圈192与高频电源之间的连接切断,使该动作停止。在此一情况下,因炉体2之周壁20受熔水侵蚀,而使炉壁之厚度减小,位于排出筒100之炉体2内侧部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熔融金属,由于可受到如下两种热传导的加热,因此不需要利用第二线圈192进行加热;而前述两种热传导系来自炉体2内侧部之熔水6之热传导;及来自炉体2外侧部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熔融金属的热传导,而其系受排出筒100之诱导加热者。此加热装置19可利用炉体炉壁用温度感知器32,来检测炉体2之周壁20的温度变化,掌握熔水6之对炉壁的侵蚀程度,并设定炉壁耗损达到预设位置之时点;因此在熔水即将接触第二线圈192之前,先把第二线圈192之电源先行切断。在此一情况下,利用前述切换开关198使第一线圈191、第二线圈192对电源装置197呈现并联连接,来使电流集中流向阻抗小的系统(电源装置197与第一线圈191之间),而阻抗大的第二线圈192则被进行电性切离。又,即使炉体2之周壁20进一步受到熔水6侵蚀,熔水6接近甚至接触第二线圈192时,由于此第二线圈192系采用空冷方式,无水蒸气爆炸的危险。又,如第二线圈192与熔水6接触时,则让第二线圈192处于自然磨耗的状态无妨。再者,排出筒100内部之黑铅电极200每次使用,则发生若干磨耗,如经数次使用则磨耗逐渐加大,逐步产生缩径现象。此黑铅电极200如经数次使用,磨耗逐渐变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可进行更换成新的黑铅电极。在上述实施型态中,卷装配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之周围的诱导加热线圈190系分割为二,亦即包括第一系线圈191,其系卷装于(离炉体2内部之熔水较远之)炉体2外部侧之熔水流路111的周围者;及第二线圈192,其系卷装于(离炉体2内部之熔水较近之)炉体2内部侧之熔水流路111的周围者。而且,由于第一、第二线圈191、192系分别以不同的冷却方式进行冷却,故可把诱导加热线圈190设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周围,同时,并可将之配置于从对炉体2内部之较远位置到可及之较近位置,且不会造成水蒸气爆炸、可确保安全的位置上;而该排出筒100系连接于炉壁上者。亦即,即使炉壁遭到熔水侵蚀,熔水接近或接触第二线圈192,但由于此第二线圈192系采用空冷方式进行冷却,无水蒸气爆炸的危险,因此可充份确保安全性。又,如熔水6接近第二线圈192时,则把第二线圈192与高频电源之间的连接切断,使该动作停止;如熔水6接触第二线圈192时,则让第二线圈192处于自然磨耗的状态无妨。在此一情况下,因炉壁受熔水侵蚀,而使炉壁之厚度减小,位于排出筒100之炉体2内侧部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金属及灰渣,可受到如下两种热传导的加热;而前述两种热传导系来自炉体2内侧部之熔水6之热传导;及来自炉体2外侧部之熔水之流路111上的熔融金属的热传导,而其系受排出筒100之诱导加热者。又,此出水装置10可利用设置于炉壁2之周壁20上之温度感知器32,来检测炉壁的温度变化,掌握熔水之对炉壁的侵蚀程度,因此在熔水即将接触第二线圈192之前,就可先把第二线圈192之电源先行切断。此外,因设置有可使第一线圈191、第二线圈192对高频电源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之切换开关198;利用此切换开关198使第一线圈191、第二线圈192对高频电源呈并联连接,则可容易把第二线圈192从高频电源切离,因此可充份确保安全性。此外,由于第一线圈191系采取水冷,而第二线圈192采取空冷,分别以不同方式进行冷却,故即使邻接于炉体2内部之约1300度的高温环境,依然可维持第一线圈191、第二线圈192之功能。如此一来,可在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把黑铅电极200进行诱导加热,把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上之熔水一边加热一边诱导,使熔水不会在熔水之流路111上产生固化现象,确实进行排出。利用此一出水方式,可把熔水的流路111全体之金属及灰渣有效进行加热,故可将金属及灰渣有效率地熔融。又,由于第一线圈191系采取水冷方式,而第二线圈192采取空冷方式,分别以不同方式进行冷却,故可抑制排出筒100全体的温度上升,而且,当由于排出筒100之耐火物的劣化,在排出筒100之内部熔水从熔水之流路111外泄时,亦可在排出筒100之内部使熔水与低温之耐火物接触,使之凝固,可确保出水装置10周围之作业环境的高度安全性。又,在此一情况下,因以设置于排出筒100之熔水之流路111周围的温度感知器31,来检测熔水之流路111周围的温度变化,故可掌握熔水之流路111周围的耐火物之冷却状态。又,第一线圈191系以水冷管形成且与冷却水源连接,以抽吸式帮浦194来抽吸冷却水,万一从水冷管有水外泄时,外泄之水也会被抽吸,而从水冷管向外排出;如此可防止漏水广泛浸透水冷管周围之耐火物,确保更高的安全性。又,排出筒100系朝炉体2之周壁20,从其外部向炉体2内部插入的方式呈一体性连接;其熔水之流路111系经由形成于炉体2周壁20之排出口23,而与炉体2内连通。(第八实施型态)在第七实施型态中所例示之加热装置19,系熔融炉呈一体成形者,因此熔融炉并无法取下。在本发明之第八实施型态中,系使第七实施型态所例示之加热装置19独立于熔融炉,将之以后装方式,装设于既存之无加热装置的各种熔融炉之排出筒或排出口(熔水之流路)的周围上;或是,当新设之熔融在炉形成排出筒或排出口(熔水之流路)之际,同样将之安装于其周围。以前述方式,把此加热装置19应用于既存或新设之熔融炉上,亦可发挥与第一实施型态同样的功效。此外,如既设之作为发热体的排出筒已经出现脱碳现象,难以再加热,或无法再加热的情形时,但只要排出筒仍可作为熔水之排出路使用,则此加热装置19仍可作为其补助装置,来帮忙排出熔水。又,在第七及第八实施型态中,在采用间接诱导加热方式之磁性体方面,亦可以圆钢等来取代黑铅电极,但以采用不会在加热途中磁性变弱之磁性变化较小的材料为佳。权利要求1.一种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系具备排出筒,其系具有流路,而该流路系与把被熔融物加热熔融之炉体连接,且系用于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进行出水者;及加热手段,其系用于把排出筒内之熔水进行加热者;且系一种用于诱导炉体内部之熔水,及进行出水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为加热手段系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外,用于把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2.如权利要求1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出筒系具备第一耐火层,其系具有熔水之流路者;断热层,其系被第一耐火层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把第一耐火层之热遮断者;及第二耐火层,其系被断热层之周围所包覆,且系可遮断熔水者。3.如权利要求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耐火层系并设有冷却手段。4.如权利要求3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手段系以水冷管所形成,且埋设于第二耐火层中。5.如权利要求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二耐火层之间系具备排蒸手段;其系当该两层之间产生蒸气时,用于将该蒸气排出排出筒外部者。6.如权利要求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出筒在炉体上系与欲排出之熔水之层的高温部侧连接。7.如权利要求1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把黑铅电极之外径设定为比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之内径更小,使黑铅电极与熔水之流路之内周面之间成为熔水之通路。8.如权利要求1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诱导加热装置系具备诱导加热线圈;及高频电源,其系用于对诱导加热线圈进行通电者;而诱导加热线圈系卷装于排出筒上。9.如权利要求8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诱导加热线圈系从断热层之上进行卷装,埋设于耐火层之中。10.如权利要求1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系并设有用于把排出筒进行开闭之止栓装置;前述止栓装置系具备止栓构件,其系具有口闭塞部,其系用于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闭塞者;及口周边遮断部,其系与该出水口之周边呈水密抵接,把该出水口进行遮断者;及推压手段,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往该出水口进行推压者。11.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口周边遮断部系设置于口闭塞部之外周面,可利用推压手段或其它驱动手段,使之朝该口闭塞部之先端方向进行变位者。12.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止栓构件之口闭塞部系由耐火性之硬质构件所形成,而口周边遮断部系包含耐火性之弹性垫材,及其保持体。13.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推压手段系具备推压构件,其系用于把止栓构件进行推压者;及推压构件驱动手段,其系用于把推压构件对排出筒之出水口实施进退驱动者。14.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系具备移动手段,而该移动手段系用于把止栓构件在下列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者与排出筒之出水口的对向位置,及从该出水口之退避位置。15.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系具备移动手段,而该移动手段系用于把推压手段全体在下列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者近接排出筒之出水口的位置,及从该出水口之退避位置。16.如权利要求1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筒先端之出水口系并设有按压机构,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朝其轴方向,或与其轴方向直交之方向,或该两方向进行按压者。17.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筒先端之出水口系并设有用于按压黑铅电极之按压构件;而前述按压构件与止栓装置系以连动机构进行激活连结,亦即,当把止栓构件往排出筒之出水口上移动时,则按压构件会往该出水口外移动;当把止栓构件往出水口外移动时,则按压构件会往该出水口上或该出水口外移动。18.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系并设有用于把黑铅电极推压插入之电极插入装置。19.如权利要求18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极插入装置系具备电极引导装置,其系用于把黑铅电极引导向排出筒之出水口者;电极插入棒,其系用于推黑铅电极者;及插入棒进退驱动装置,其系用于把电极插入棒,针对排出筒之出水口实施进退驱动者。20.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系并设有用于把黑铅电极推压插入之电极插入装置;其系兼作为前述电极插入装置及止栓装置之推压手段者。21.如权利要求10之熔融炉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系与可感知地震发生之地震感知装置具有激活连结,当地震发生时,则利用止栓构件把排出筒之出水口进行闭塞。22.一种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系具备熔水之流路,其设置于把被熔融物进行加热熔融之炉体的炉壁上,且系用于把炉体内部之熔水向炉体外部排出者;及加热手段,其系用于把熔水之流路上之熔水加热者;且系一种用于诱导炉体内部之熔水,将之排出炉体外部之装置;其特征为加热手段系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前述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在前述熔水之流路的周围上卷装配置着诱导加热线圈,而该诱导加热线圈系用于把前述熔水之流路上之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配置于前述炉体外部侧之熔水之流路周围上之诱导加热线圈,及配置于前述炉体内部侧之熔水之流路周围上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不同冷却方式所构成。23.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熔水之流路系以筒体所形成;而该筒体系由耐火物所形成;该筒体系对炉体之炉壁从其外部向炉体内部插入,在该状态下进行一体化连接;前述熔水之流路系通过形成于炉壁之排出口,而与炉体内部连通。24.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水冷方式,而对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采用空冷方式。25.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水冷管所形成,并与冷却水源连接;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以空冷管所形成,并与冷却空气源连接。26.如权利要求25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水冷管系与抽吸式帮浦连接,其抽吸冷却水源,使冷却水在水冷管中循环。27.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与共通之高频电源连接;同时,系并设有切换开关,其系用于切离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之间的电性连接,且仅使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连接者。28.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系与共通之高频电源连接;同时,并具备切换开关,其系用于使前述炉体外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及前述炉体内部侧之诱导加热线圈对高频电源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者。29.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熔水之流路之周围系具备温度感知器,而其系用于检测该周围之温度变化者。30.如权利要求22之熔融炉之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炉壁之内部,以炉体中心为中心,在与配设有诱导加热线圈之位置约略同一圆周之位置上,系设置有温度感知器;而其系用于检测该炉壁之温度变化者,而该温度变化系因炉壁之内面遭熔水侵蚀,及熔水接近所引起者。31.一种熔融炉之熔水加热装置,其系装设于排出筒上,且系用于把排出筒内之熔水进行加热者;而该排出筒系连接于炉体,来把炉体内部之熔水进行出水者;而该炉体系用于把被熔融物进行加热熔融者;其特征为具备黑铅电极,其系以可更换方式配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上者;及诱导加热装置,其系设置于排出筒之熔水之流路外,且系用于把黑铅电极进行间接诱导加热者。全文摘要本发明系可延长排出筒的使用寿命,并可安全、容易,且长时间把熔融物进行排出。此外,可把融水之流路全体之被加热物有效进行加热,把被加热物有效率地进行熔融;而该排出筒系设置于熔融炉之出水装置上者。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排出筒系采用耐火物制作,且以可更换方式把黑铅电极设置于熔水之流路上。利用诱导加热装置把排出筒内之黑铅电极实施诱导加热,使排出筒内之熔融金属加热熔融,然后排出。此外,在排出筒上并设用于开闭出水口之止栓装置,再必要时可任意将出水停止。再者,在设置于炉壁之熔水之排出筒或排出口的周围上,从对炉体内部之较远位置到可及之较近位置为止,在不会造成诱导加热线圈水蒸气爆炸、可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之配置,且可把熔水之流路全体的被加热物有效进行加热,并有效地把被加热物进行熔融。文档编号F23J1/00GK1490557SQ0315030公开日2004年4月21日申请日期2003年7月24日优先权日2002年7月26日发明者石岛武雄,町田敬信,大浦武,菊地亨,山下繁昭,信,昭申请人:日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