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2942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尤其是涉及用于液体传送的管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式热交换器中,热交换介质在管内流动,通过管壁与管外的空气或液体 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通常使用多条直管分布在若干个 平面上的方式设置热交换管。由此产生直管和直管之间以及直管与弯管之间连接的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使用焊接方式连接。但是焊接是在高温下进行,同时产生刺激性的气体,影响 环境,而且工作强度大,各管之间为固定连接,成品后的体积较大,运输不便,此外很容易因 震动或冷热变形,造成焊接处泄露,现场维修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维修容易且可以根据管内介质压力和体 积变化自动调节管连接长度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它包括连接管、散热直管、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 块和弹性件,其中连接管和散热直管通过端部套插连接,插接处的散热直管和连接管的管 壁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一定位块固定在连接管外壁上,第二定位块固定在散热直管外壁上, 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连接管和散热直管通过插接连接便可以组合成牢固的排管结构,插接处设有密封 圈,可以保证密封效果,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的弹性件可以起到调节二者之间间 距的作用,当管内压力增加时,连接管可以向着与散热直管相对远离方向位移,由于弹性件 的弹力作用,这种位移过程比较缓慢,可以保证密封效果不变,当管内压力减小时,在弹性 件弹力作用下,连接管复位,这样的活动插接结构,可以方便安装,并且可以根据管内介质 压力和体积变化自动调整管间的位移量,使用效果好,减少需要维修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连接管的端部套插在所述散热直管的端部内,在插接处 的所述散热直管的管壁上设有具有环形槽的突部,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环形槽内。也可以是 所述连接管的端部套插在所述散热直管的端部外,在插接处的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具 有环槽的环突部,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环槽内。可以起到固定密封圈的作用,保证连接管和散 热直管发生相对位移时,密封圈不会变形。所述连接管外壁上设有凸起圆环,所述第一定位块固定在该圆环上,增加摩擦阻 力,提供牢固的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均为中空圆筒体,其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突部和 所述圆环配合的凹槽,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容易定位。所述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弹性件配合的轴向槽,方便定 位,使弹性件安装更方便。所述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外分别套设环形卡箍,进一步提高各定位块与管件
3之间连接的牢固度。所述连接管为U型管,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散热直管插接连接,所述第二定位 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散热直管的所述突部后,适用于两个散热直管间的连接,结 构简单,固定方便。所述圆环位于所述连接管的中部,第一定位块位于连接管的中部,使弹性件位于 两个散热直管的中间位置上,变形时产生的力矩更平衡,位移更稳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安装设置方便,省去了焊接的工序,可实现大型排管的散件 运输现场便利安装,完全避免因运输造成焊口易震坏现象,同时使密封排管结构会在密封 状态下随管内介质体积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破裂,降低了热交换器在运行中的管理成本。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卡箍的连接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散热直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图8中B部放大图;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1为图10中C部放大图;1、连接管,2、散热直管,3、第一定位块,4、第二定位块,5、弹性件,6、密封圈,7、突 部,8、环形槽,9、圆环,10、凹槽,11、凹槽,12、轴向槽,13、卡箍,14、直线段,15、环突部,16、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阅图1和2,一种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它包括连接管1、散热直管2、第一定 位块3、第二定位块4和弹性件5,其中连接管1的端部套插在散热直管2的端部内,插接处 的散热直管2的管壁上设有有具有环形槽8的突部7,密封圈6设置在环形槽8内,第一定 位块3固定在连接管1上,第二定位块4固定在散热直管2上,弹性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 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参阅图3,在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外分别套设有环形卡箍13。参阅图4,连接管1为直管,其端部设有凸起的圆环9,参阅图5,散热直管2的端部 设有突部7,参阅图6,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均为中空圆筒体,其内壁上分别设有与 突部7和圆环9配合的凹槽10/11。参阅图7,弹性件5为弹簧,且其两端分别具有与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外 壁上轴向槽12配合的直线段14,以便于定位安装弹性件。[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在散热直管2的突部7内设置密封圈6,然后将连接 管1的端部插入散热直管2的端部内,安装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设置弹性件5,然 后用卡箍13固定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位块4,便实现了管道的连接。当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2内的热交换介质压力增大时,可使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 2之间产生轴向位移,由于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这种位移过程比较缓慢,可以保证密封效 果不变,管件可以正常使用。当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2压力减小时,在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 下,连接管1被拉向散热直管2内,恢复到变形之前的位置上,同样位移时的密封效果不变, 管件可以正常使用。因此在变形位移的全过程中,密封效果不失,使用安全可靠。实施例2 参阅图8和9,一种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连 接管1为U型管,其两端分别套插入两个散热直管2内,第二定位块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 个散热直管2的突部7后,连接管1的中部设有圆环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安装在两个散热直管2的突部7内分别设置密封圈6,然 后将连接管1的两个端部分别插入两个散热直管2的端部内,安装第一定位块3和第二定 位块4,设置弹性件5,便实现了管道的连接。当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2内的热交换介质压力增大时,可使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 2之间产生轴向位移,由于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这种位移过程比较缓慢,可以保证密封效 果不变,管件可以正常使用。当连接管1和散热直管2压力减小时,在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 下,连接管1被拉向散热直管2内,恢复到变形之前的位置上,同样位移时的密封效果不变, 管件可以正常使用。因此在变形位移的全过程中,密封效果不失,使用安全可靠。实施例3参阅图10和11,一种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 连接管1为U型管,其两端分别套插在两个散热直管2端部外,在插接处的连接管1的管壁 上设有具有环槽16的环突部15,密封圈6设置在环槽16内。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 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一种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接管、散热直管、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和弹性件,其中连接管和散热直管通过端部套插连接,插接处的散热直管和连接管的管壁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一定位块固定在连接管外壁上,第二定位块固定在散热直管外壁上,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端部 套插在所述散热直管的端部内,在插接处的所述散热直管的管壁上设有具有环形槽的突 部,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环形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端部 套插在所述散热直管的端部外,在插接处的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具有环槽的环突部, 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环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外 壁上设有凸起圆环,所述第一定位块固定在该圆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和 第二定位块均为中空圆筒体,其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突部和所述圆环 配合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和 第二定位块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弹性件配合的轴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和 第二定位块外分别套设环形卡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US 管,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散热直管插接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 述散热直管的所述突部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位于所述 连接管的中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的管道连接结构,它包括连接管、散热直管、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和弹性件,其中连接管和散热直管通过端部套插连接,插接处的散热直管和连接管的管壁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一定位块固定在连接管外壁上,第二定位块固定在散热直管外壁上,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安装设置方便,省去了焊接的工序,可实现大型排管的散件运输现场便利安装,完全避免因运输造成焊口易震坏现象,同时使密封排管结构会在密封状态下随管内介质体积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破裂,降低了热交换器在运行中的管理成本。
文档编号F28F9/26GK201724597SQ2010202081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1日
发明者谭仲禧 申请人:谭仲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