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514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尤指一种不需任何毛细结构即 可增加环路式热虹吸结构的汽液循环,降低热阻的压力梯度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
技术背景近年来随着电子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制程技术的进步,并且在市场需求的 趋势下,电子设备逐渐走向轻薄短小的形态,但在外形尺寸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功能及运算 能力却是有增无减。例如在家用或商用计算机及通讯机箱及家用或工业用的热交换机/器 在实际运作时,其内部便有多项电子零件产生热量,其中又以执行运算的电子晶体或组件 所产生的热量最大,此时散热片配合风扇所组成的散热器提供散热功能即扮演保护电子组 件的重要角色,使电子组件能维持在正常工作温度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而水冷技术其仅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个人计算机上,但未被用及其他诸如通讯及 家用或工业用的热交换机/器,虽然水冷技术看似省去体积庞大的散热片,但其实是将系 统内热源的热块集中到工作流体中,然后在通过热交换器统一与空气做热交换的动作,因 为管路长度可自行变更,所以热交换器的位置也较为弹性,也让热交换器(散热鳍片)的设 计不会受到空间上的限制;但是水冷系统需要一个泵来推动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且还需要 一个储水箱,所以整个系统仍有泵可靠度问题、管路泄露问题等,但因为个人计算机内的蒸 发组件散热量不断增加,所以水冷式散热技术虽然不尽完美,仍然是目前市场上热管理与 控制的最佳选择之一,不过,这是因为个人计算机的体积较庞大,而且外部也较无空间上的 限制;但在通讯机箱及家用或工业用的热交换机/器上就不同了,上述该项装置目前皆朝 向轻薄短小的特性发展,其整体空间有限根本就无法使用水冷的散热技术,所以目前仍然 是使用热管或直接以小型的散热器来做转移,然后无法再使用散热鳍片来做热交换动作, 有鉴于此,业界无不积极寻找热通量更高的散热技术,以应对接踵而来的庞大散热需求。另外,传统技术也可透过热管、均温板等散热组件做为热传递组件使用,而制造热 管及均温板时是通过于其内壁成型一烧结体作为毛细结构使用,其主要制程是先将铜质颗 粒或粉末填充于该内壁内,再将其金属(铜质)颗粒或粉末压密压实,最后送入烧结炉内施 以烧结加工,令该铜质颗粒或粉末形成多孔性质的毛细结构,使之可通过该烧结体的毛细 力,但却也因该烧结体,令热管及均温板的体积存在一定的厚度而无法有效薄型化。另外, 蒸汽室(Vapor Chamber)是使用烧结的芯或网络或沟槽等结构,进而产生毛细力现象驱动 热管或蒸汽室(Vapor Chanber)中的汽水循环,但该项结构的制造方式相当麻烦,增加制造 成本,故甚为不当。此外也可运用传统环路式热虹吸装置作为热传组件使用,虽然该传统环路式热虹 吸装置可达到热传效果,但由于主要应用毛细及重力驱动汽、液循环,因为易受到重力驱动 的限制,除此之外环路式热虹吸装置的整体热阻较高外,环路式热虹吸装置的侧倾角度限 制也较高,设计应用时限制增加。因此,目前市场上所有的个人计算机和通讯模块都使用热管散热器解决方案,但是散热管有载热量限制,必须使用多根进而造成成本较高的缺点,且同时该散热热阻也不 一定可以达到CPU散热热阻要求。再者,选择适当的散热芯相当重要,该散热芯必须要能够保持冷凝液的流速及保 持足够的毛细压力以克服重力的影响。综上所述,传统技术的热管或蒸汽室存在如下缺点(1)加工不便;(2)无法实现 薄型化;(3)成本较高;(4)耗费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压力驱动环路 式热虹吸结构,它可以增加环路式热管的汽液循环,降低热阻的压力驱动;另外,它无需使 用烧结毛细的制程,可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壳体,具有一灌有工作流体的腔室,腔室内具有一蒸发部,蒸发部具有多个导流 体,该导流体间隔排列,导流体间隔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该第一流道至少一端为自由端并 连接一自由区域;一板体,对应盖合壳体,并封闭腔室;一管体,具有一第二流道,所述管体两端连接壳体,并该第二流道连通蒸发部;至少一散热组件,串通于管体外部,所述管体及散热组件共同构成冷凝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散热组件为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工作流体为纯水、甲醇、丙酮、R-134A中的一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导流体为一长条状肋条,该长条状肋条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长条肋条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导流体纵向间隔排列。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导流体为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波浪形、 十字形、或V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于导流体间设置第一流道,使与热源接触的第一 流道产生过热汽,建立驱动汽水循环所需的高压,于冷凝部前通过适当的减压设计,产生低 压端,形成驱动汽水循环的压力,即不需要任何毛细结构即可驱动工作流体于壳体及管体 中传递热量,并且大幅度提升热传递效率及降低制造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0029]图7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8为蒸发部的结构示 意图之五;图9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图10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七;图11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八;图12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九;图13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图14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图15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图16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三;图17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四;图18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五;图19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六;图20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七;图21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八;图22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九;图23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图24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一;图25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二 ;图26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三;图27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四;图28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五;图29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六;图30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七;图31为蒸发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十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包括有一壳体10,具有一灌有工作流体的腔室11,腔室内具有一蒸发部,蒸发部具有多 个纵向间隔排列、呈长条状肋条的导流体12,导流体12之间形成至少多个第一流道13,第 一流道13的前端为自由端并连接供汽泡逸出的自由区域14 ;一板体20,对应盖合壳体10,并封闭腔室11 ;一管体30,具有一第二流道31,管体30两端连接壳体10,并且该第二流道31连通 蒸发部;一散热组件(可为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40,串通于管体30外部,管体30及散热 组件40共同构成冷凝部。本实用新型于导流体12间设置第一流道13,使与热源接触的第一流道13产生过热汽,建立驱动汽水循环所需的高压,于冷凝部前通过适当的减压设计,产生低压端,形成 驱动汽水循环的压力,即不需要任何毛细结构即可驱动工作流体于壳体10及管体30中传 递热量,并且大幅度提升热传递效率及降低制造成本。 在图1中,壳体10水平放置;在图2中,壳体10垂直放置,在图3中,壳体10水平 放置,管体30上加设了方向阀32,这三种结构其工作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导流体12除可为图1至图三中所示的形状外,如图4至图31所示导流体12也 可为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波浪形、十字形、或V形等各种形状。
权利要求1.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壳体,具有一灌有工作流体的腔室,腔室内具有一蒸发部,蒸发部具有多个导流体, 该导流体间隔排列,导流体间隔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该第一流道至少一端为自由端并连 接一自由区域;一板体,对应盖合壳体,并封闭腔室;一管体,具有一第二流道,所述管体两端连接壳体,并该第二流道连通蒸发部;至少一散热组件,串通于管体外部,所述管体及散热组件共同构成冷凝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为 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流体为 纯水、甲醇、丙酮、R-134A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导流体为一长条状肋条,该长条状肋条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流道形成于长条肋条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体纵 向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导流体为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波浪形、十字形、或V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它包括有一壳体,具有一灌有工作流体的腔室,腔室内具有一蒸发部,蒸发部具有多个导流体,该导流体间隔排列,导流体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该第一流道至少一端为自由端并连接一自由区域;一板体,对应盖合壳体,并封闭腔室;一管体,具有一第二流道,所述管体两端连接壳体,并该第二流道连通蒸发部;至少一散热组件,串通于管体外部,所述管体及散热组件共同构成冷凝部。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环路式热管的汽液循环,降低热阻的压力驱动;另外,本实用新型无需使用烧结毛细的制程,可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28D15/02GK201819597SQ20102029908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0日
发明者王强 申请人:深圳市特安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