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式节能灶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121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预混式节能灶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混式节能灶头。
背景技术
燃气的燃烧均需要空气助燃,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及混合程度决定了燃气的燃烧程度。当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比例及混合程度均为最佳时,燃气燃烧最充分,燃烧得也最完全,所产生的热值也最高,且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和有害气体也最少,从而达到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各类商用灶具,一般采用自然引射式和鼓风式两种空燃混合燃烧方式。这两种燃烧模式都是后混式燃烧,即燃气在炉膛内燃烧的同时,与空气进行混合,无法保证燃气与空气的充分混合,这必然造成部分燃气未能充分燃烧即从烟道中排出,热效率较低且火焰温度较低,浪费了大量能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混式节能灶头,在灶头内设置有内混腔和外混腔,在内混腔和外混腔内对燃气与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和第二次混合,燃气与空气均匀混合,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实现节能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混式节能灶头,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的进气管与内腔筒和由不少于两张金属片叠加而成的金属片组;所述的内腔筒底部开口,其顶部设有底座;所述的进气管下部固定在外壳体底部,其上部连接涡轮混风板,所述的进气管与涡轮混风板伸入内腔桶内,涡轮混风板边沿固定在内腔筒的内壁上,涡轮混风板上开有一个以上贯穿其上下的斜槽;所述金属片呈环状,相邻金属片之间设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所述金属片组设置在外壳体与底座之间;所述的内腔筒内壁、进气管和涡轮混风板形成内混腔,内腔筒外壁、外壳体和金属片组形成外混腔。燃气和空气在内混腔中实现第一次混合,然后混合气体进入到外混腔中,并在外混腔进行第二次混合,经过两次混合后的气体中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均匀,因此燃气的燃烧效率得到提高,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同时燃气的充分燃烧也使得燃烧后排放的废气中有害气体成分的含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较少。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气管呈渐变式结构,其上下两端为圆柱状,中间为圆台状,且上端圆柱直径小于下端圆柱的直径。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的渐变式结构进气管提高了燃气的进入速度,便于燃气与空气在内混腔中混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斜槽均匀分布在涡轮混风板上。斜槽均匀分布有利于气体进入外混腔后比较均匀,不至外混腔内局部气压过大或者过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斜槽有十二个。十二个斜槽使得空气和燃气在第一次混合得更加充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金属片有十八张。十八张的金属片使得每两张金属片之间的间隙宽度适合,有利于加强第二次混合的效果。[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壳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上端为圆柱状,下端为圆台状。上大下小的外壳体适合内部结构的设计安排,且减小了整个灶头占用的空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壳体顶部设有法兰片,所述金属片组与法兰片由螺栓固定在外壳体上。用法兰片固定金属片组,外壳体和金属片组的各处受力均匀,不易变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气管底部设有内螺纹。进气管底部设置内螺纹并与燃气管道通过螺纹连接,不仅安装方便,而且密封效果好,不漏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气与空气混合均匀,燃气的燃烧率高,有害气体排放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少,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混式节能灶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混式节能灶头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预混式节能灶头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中序号1、外壳体;2、进气管;3、内腔筒;4、润轮混风板;5、底座;6、金属片;7、
法兰片;8、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包括外壳体1、设置在外壳体I内的进气管2与内腔筒3和由十八张金属片6叠加而成的金属片组;外壳体I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上端为圆柱状,下端为圆台状。所述的进气管2呈渐变式结构,其上下两端为圆柱状,中间为圆台状,且上端圆柱直径小于下端圆柱的直径。所述的内腔筒3底部开口,其顶部设有底座5 ;所述的进气管2下部固定在外壳体I底部,其上部连接涡轮混风板4,所述的进气管2与涡轮混风板4伸入内腔桶3内,涡轮混风板4边沿固定在内腔筒3的内壁上,涡轮混风板4上均匀的开有十二个贯穿其上下的斜槽8 ;所述金属片6呈环状,相邻金属片6之间设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所述的外壳体I的顶部设有法兰片7,并且由螺栓将金属片组固定在外壳体I与底座5之间;所述的内腔筒3内壁、进气管2和涡轮混风板4形成内混腔,内腔筒3外壁、外壳体I和金属片组形成外混腔。所述的进气管2底部设有内螺纹。本灶头采用全不锈钢材质,无易损件,中餐制作过程中的油、水、汤汁等也不会对本灶头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经久耐用。本实用新型预混式合金纤维灶头的工作原理是燃气和空气通过渐变式结构的进气管2进入到内混腔中,由于渐变式的进气管2是由大变小的结构,提高了燃气的进入速度,燃气快速进入后接触到底座5后被弹回,并向下通过涡轮混风板4的斜槽8进入内混腔,在此过程中燃气与空气在内混腔内进行预混,预混后的气体从内混腔底部进入到外混腔中,在外混腔中进行第二次混合,经过二次混合后的气体通过金属片组上的间隙后在金属片组外侧进行燃烧,达到很好的燃烧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I)、设置在外壳体(I)内的进气管(2)与内腔筒(3)和由不少于两张金属片(6)叠加而成的金属片组;所述的内腔筒(3)底部开口,其顶部设有底座(5);所述的进气管(2)下部固定在外壳体(I)底部,其上部连接涡轮混风板(4),所述的进气管(2)与涡轮混风板(4)伸入内腔桶(3)内,涡轮混风板(4)边沿固定在内腔筒(3)的内壁上,涡轮混风板(4)上开有一个以上贯穿其上下的斜槽(8);所述金属片(6)呈环状,相邻金属片(6)之间设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所述金属片组设置在外壳体(I)与底座(5)之间;所述的内腔筒(3)内壁、进气管(2)和涡轮混风板(4)形成内混腔,内腔筒(3)外壁、外壳体(I)和金属片组形成外混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管(2)呈渐变式结构,其上下两端为圆柱状,中间为圆台状,且上端圆柱直径小于下端圆柱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槽(8)均匀分布在涡轮混风板(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槽(8)有十二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片(6)有十八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体(I)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上端为圆柱状,下端为圆台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体(I)顶部设有法兰片(7),所述金属片组与法兰片(7)由螺栓固定在外壳体(I)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预混式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管(2) 底部设有内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混式节能灶头,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的进气管与内腔筒和由不少于两张金属片叠加而成的金属片组;内腔筒底部开口,其顶部设有底座;进气管下部固定在外壳体底部,其上部连接涡轮混风板,进气管与涡轮混风板伸入内腔桶内,涡轮混风板边沿固定在内腔筒的内壁上,涡轮混风板上开有一个以上贯穿其上下的斜槽;金属片呈环状,相邻金属片之间设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金属片组设置在外壳体与底座之间;内腔筒内壁、进气管和涡轮混风板形成内混腔,内腔筒外壁、外壳体和金属片组形成外混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气与空气混合均匀,燃气的燃烧率高,有害气体排放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少,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文档编号F23D14/02GK202884921SQ2012205117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宋涛, 李成龙 申请人:宋涛, 李成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