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157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的金属板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器。由于其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热损失小等优点,板式换热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中。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由板片的质量所决定,而板片翻边插接设计的好坏很有可能直接影响板式换热器的正常工作。一般来说,市场上的板片都采用斜角度的翻边插接。请参图1所示,在同一个板式换热器里,基本都采用相同的翻边插接角度以用来配合各个板片。然而,斜角度的翻边I’在实际加工中容易产生偏差,使得加工出来的翻边插接与原来设计的角度略有不同。这样,叠装后的各个板片翻边插接角度均不严格一致,使得相邻板片的翻边插接不充分接触。在焊接过程中,这样的产品极有可能发生虚焊,继而产生缝隙,造成外漏。针对以上问题,已经有一些公司对翻边插接做了改进以解决斜翻边插接所存在的问题。请参图2所示,改进的主要思路是将部分翻边插接从斜角度改成直角度以用来焊接,即改进之后的翻边插接包括用以相互定位的直角度的翻边2’及进一步向外张开的斜角度的翻边3’。这种设计虽然能够解决各个板片在叠装时相互之间的定位问题,但是,由于斜角度的翻边3’仍然存在,所以这种设计会导致换热器整体体积较大;另外,由于直角度的翻边2’相互之间的焊接面积有限,也容易造成虚焊。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定位及可靠性较高的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交替堆叠的若干第一板片及若干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与第一直角插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一直角边、自第一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二直角边及自第二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三直角边,其中所述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三直角边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直角边垂直于第一直角边及第三直角边;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四直角边、自第四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五直角边及自第五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六直角边,其中所述第四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五直角边垂直于第四直角边及第六直角边;所述第四直角边贴合于所述第二直角边及所述第三直角边。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四直角边与第三直角边相互贴合的面积大于第四直角边与第二直角边相互贴合的面积。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四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第三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也相互对齐。[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将两者隔开的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第一板片内的第一翅片以构成第一流通板,以及位于第二板片内的第二翅片以构成第二流通板,所有的第一流通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所有的第二流通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隔开。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底部的第一安装面及凸出所述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翅片焊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底部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翅片焊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及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均为框体并且分别围绕在所述第一安装面及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四周。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面设有与第二通孔相互对齐且连通的第三通孔。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焊接于所述第三通孔周围的第一凸台面,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凸台面的中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段式的第一、第二直角插接结构,易于组装定位;另外,由于第四直角边贴合于所述第二直角边及所述第三直角边,使得焊接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可靠性。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类型的板片在相互堆叠时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种类型的板片在相互堆叠时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沿图3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支座及顶板均未显示出。图5是图3中第一板片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5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部分元件的线条未被显示出来。图8是图3中第二板片的立体图。图9是图5中第一板片安装了第一翅片后所构成的第一流通板的立体图。图10是图4中方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3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换热器100,其包括支座1、安装于支座I上且交叉堆叠设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2与若干第二流通板3、及安装于顶端的顶板8。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100为板翅式换热器。为了便于以下描述以及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相互堆叠的方向被定义为“竖直方向”。请参图3所示,所述支座I设有周向凸出于所述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的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设有若干供螺丝穿过的安装孔12,以实现对所述换热器100的固定。请参图3所示,所述顶板8包括平板状的顶面81及凸出顶面81的若干圆柱形的法兰。所述法兰包括分别位于对角线的两个第一法兰82及分别位于另一对角线的两个第二法兰83。所述两个第一法兰82中其中一个为第一流体的进口,另一个为第一流体的出口。所述两个第二法兰83中其中一个为第二流体的进口,另一个为第二流体的出口。所述第一法兰82及第二法兰83均用以与管道(未图示)相连接。所有的第一流通板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未标号),所有的第二流通板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流道(未标号),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隔开。所述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并且分别在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流动,但是相互不会混合。所述换热器100也就是为这两种不同的媒介提供热交换的场所。请参图4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第一板片4及位于第一板片4内的第一翅片5 ;所述第二流通板3包括第二板片6及位于第二板片4内的第二翅片7。所述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的结构类似。请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板片4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安装面41及凸出所述第一安装面41且围绕在所述第一安装面41外围的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 (或者被称之为第一框体)。所述第一翅片5焊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41上(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面41设有若干第一通孔411及凸出所述第一安装面41的若干第一凸起部412。所述第一凸起部412设有位于其顶端的第一凸台面413及形成在第一凸台面413中部的第二通孔414。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411为两个且分布于第一安装面41的一个对角,所述第二通孔414为两个且分布于第一安装面41的另一个对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411也可以设置在同一侧且对齐排列,相应地,所述第二通孔414可以设置在另一侧且对齐排列,即图5中的其中一个第一通孔411与其中一个第二通孔414(对应于第一凸起部412)调换位置。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为框体并且围绕在所述第一安装面41的四周。请参图10所示,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包括第一直角边421、自第一直角边421向外弯折的第二直角边422及自第二直角边422进一步弯折的第三直角边423,其中所述第一直角边421与所述第三直角边423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直角边422垂直于第一直角边421及第三直角边423。所述第一直角边421、第二直角边422及第三直角边423呈阶梯状。本实用新型换热器100的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为三段式直角翻边,完全不加入斜角度翻边,因为直角的加工难度及精度均小于斜角,因而此种设计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材料用量。另外,直角结构比斜角结构更能够降低整个换热器100的体积。请参图8所示,所述第二板片6与所述第一板片4的结构类似,所述第二板片6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二安装面61及凸出所述第二安装面61且围绕在所述第二安装面61外围的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 (或者被称之为第二框体)。所述第二翅片7焊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61上。所述第二安装面61设有若干第三通孔611及凸出所述第二安装面61的若干第二凸起部612。所述第二通孔414与所述第三通孔611相互对齐且连通。所述第二凸起部612设有位于其顶端的第二凸台面613及形成在第二凸台面613中部的第四通孔614。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为框体并且围绕在所述第二安装面61的四周。请参图10所示,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包括第四直角边621、自第四直角边621向外弯折的第五直角边622及自第五直角边622进一步弯折的第六直角边623,其中所述第四直角边621与所述第六直角边623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五直角边622垂直于第四直角边621及第六直角边623。所述第四直角边621、第五直角边622及第六直角边623呈阶梯状。本实用新型换热器100的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为三段式直角翻边,完全不加入斜角度翻边,因为直角的加工难度及精度均小于斜角,因而此种设计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材料用量。另外,直角结构比斜角结构更能够降低整个换热器100的体积。请参图8所示,每一个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板片6设有凹槽63,但是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板片4对应该凹槽63的位置是完整的。请参图3所示,叠装后,这些凹槽63在竖直方向上应该是间隔排列的,通过观察凹槽63的排列情况就能够很容易发现是否存在
错误叠装。请参图3、图4及图10所示,组装时,所述第一流通板2与所述第二流通板3交替堆叠。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与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相互配合。具体地,请参图10所示,第一直角边421与第二直角边422所组成的直角台阶刚好能够定位第四直角边621。这种直角台阶具有限位的作用,并且在叠装过程中不容易将翅片压塌;另外,也能够更精确的控制每层第一流通板2与第二流通板3之间的高度。组装后,所述第四直角边621贴合于所述第二直角边422及所述第三直角边423,其中,第四直角边621与第二直角边422接触的部分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焊接区域,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第四直角边621贴合于第三直角边423,从而增加了焊接区域的面积,以更好地防止流体外漏,提高了换热器100的可靠性。优选地,所述第四直角边621与所述第三直角边423相互贴合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直角边621与所述第二直角边422相互贴合的面积。请参图10所示,组装后,所述第一直角边421与所述第四直角边621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第三直角边423与所述第六直角边623在竖直方向上也相互对齐,以减小换热器100的体积。所述第一安装面4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61之间的高度HO等于所述第一凸起部412的高度H1,使得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与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插接定位后,所述第一凸台面413刚好能够抵压于第二安装面61上。所述第一凸台面413焊接于所述第三通孔611周围,以确保密封性。另外,所述第三直角边423与所述第六直角边623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将两者隔开的间隙(未标号),以避免第三直角边423与第六直角边623相互接触而影响第一直角插接结构42与第二直角插接结构62的插接定位。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交替堆叠的若干第一板片及若干第二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与第一直角插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一直角边、自第一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二直角边及自第二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三直角边,其中所述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三直角边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直角边垂直于第一直角边及第三直角边;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四直角边、自第四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五直角边及自第五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六直角边,其中所述第四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五直角边垂直于第四直角边及第六直角边;所述第四直角边贴合于所述第二直角边及所述第三直角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四直角边与第三直角边相互贴合的面积大于第四直角边与第二直角边相互贴合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四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第三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也相互对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角边与所述第六直角边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将两者隔开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第一板片内的第一翅片以构成第一流通板,以及位于第二板片内的第二翅片以构成第二流通板,所有的第一流通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所有的第二流通板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底部的第一安装面及凸出所述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翅片焊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底部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翅片焊接在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及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均为框体并且分别围绕在所述第一安装面及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四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面设有与第二通孔相互对齐且连通的第三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焊接于所述第三通孔周围的第一凸台面,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凸台面的中部。
专利摘要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交替堆叠的若干第一板片及若干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二板片包括与第一直角插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直角插接结构;所述第一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一直角边、自第一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二直角边及自第二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三直角边;所述第二直角插接结构包括第四直角边、自第四直角边向外弯折的第五直角边及自第五直角边进一步弯折的第六直角边;所述第四直角边贴合于所述第二直角边及所述第三直角边。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段式的第一、第二直角插接结构,易于组装定位且模具简单。
文档编号F28F3/08GK202885611SQ201220560958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周晓东, 黄宁杰, 崔凯, 潘冲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