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2570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外用品,具体为一种能够提高野营炉内燃料燃烧效率的空气预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野营炉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由于引入的空气未作任何加热处理,所以空气的温度与户外温度相同,最高不会超过50°C。这对于燃烧炉内接近千度的温度来说,算是非常低的温度。当燃料进行燃烧,需要持续的供应氧气时,空气随着气流的走向进入燃烧炉的炉内,随着低温空气的持续进入,无疑会对炉内温度造成不良影响。炉内的高温遇到低温空气会降温、然后再通过燃烧燃料进行升温。如此反复的降温一升温过程,严重制约了炉内温度的升高,并且对燃料的消耗速度也会加快。与此同时,当炉内温度降低时,部分燃料还会出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在遇到潮湿的燃料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造成燃料的大量了浪费。在可燃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对长期处于户外的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知对空气进行预热,是提高炉温、节省燃料资源比较可行的办法。但由于现有燃烧炉体积相对较小,并不能够具备有效的空气预热结构。针对上述问题,现有野营炉虽然也采用了一定的解决手段,例如在野营炉体内增设辅助加热装置,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加热装置本身同样需要依靠能源进行驱动加热,所以设有辅助加热装置的现有野营炉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预热的问题,而且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对于现有的野营炉,并没有一种通过其自身改变,从而实现空气预热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野营炉的空气预热结构,通过对野营炉自身结构的改变,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空气的充分预热,进而达到提高炉温以及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的效果。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进一步,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进一步,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10mm。进一步,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通风孔、外筒与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进一步,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进一步,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进一步,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进一步,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进一步,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炉体上部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实现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最终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炉体,2、通风孔,3、外筒,4、隔热筒,5、绕流筒,6、绕流口,7、燃烧筒,8、进
风口,9,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路是,将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位置,并在炉体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增加冷空气的进入路劲长度,使冷空气在进入过程中得到炉内温度的充分预热。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I和设置在炉体I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I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炉膛上设有进风口 8。炉体I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I的通风孔2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 8连接。为使弯折的绕流通道,不仅仅局限于在实体炉体的膛壁上进行开凿。还可以将炉体I设置为多层套筒结构。其中,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固定,并且在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绕流通道可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为了使野营炉内持续供氧量充足,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冷空气能够尽可能多的得到充分预热,所以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设置为大于IOmm0下面对于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的绕流通道,作进一步详细的介绍,具体如下:参见图1,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3、隔热筒4、绕流筒5以及燃烧筒7组成。其中,外筒3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隔热筒4与绕流筒5的下部设有绕流口 6,燃烧筒7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 8。弯折的绕流通道由通风孔2、外筒3与隔热筒4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 6、绕流筒5与燃烧筒7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 8依次贯通连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燃烧筒7为上部具有开口的筒体,燃烧筒7的内腔即为野营炉的炉膛。为了满足预热空气能够顺利且快速的进入炉膛内,以满足燃料的持续耗氧量,所以将绕流口 6的高度设置为30mm-50mm。还可将绕流口 6等间隔设置,且设置的数目不少于三个。外筒3壁上的通风孔2为可设置为三至四排均匀分布的圆形通风孔,还可设置为设有风门的条形通风口,通过滑动风门以实现进风量的调节。由于空气得到了充分预热,为了使燃料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全燃烧,以获得更高的燃料利用率。可将进风口 8均匀分布在燃烧筒7的侧壁和筒底处。从进风口 8进入的预热空气与燃烧筒7内的燃烧气体混合后,每一个进风口 8处均可产生一簇火焰。由于火焰的生成方向增多,处于燃烧筒7内的燃料必然会受到更为充分的燃烧。为了进一步增加炉火的温度,可将燃烧筒7的上部设置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使得炉火在锥体的锥口 9处聚集,进而增加炉火的喷射速度以及温度。由于野营炉与外界的热交换不可避免,为了减少野营炉的热量散失,故在外筒3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这样就会使得炉内温度得到很好的保持,进而使得冷空气进入炉体I后预热速度加快。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IOmm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 ;所述通风孔、外筒与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在炉体上部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回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
文档编号F23L15/00GK202955721SQ20122065900
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4日
发明者蒋立维 申请人: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