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1316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冷却塔安装于地下冷却塔机房内,冷却塔新风井与冷却塔机房连通,冷却塔排风井与冷却塔的排风管连通;还包括有连接贯通车站新风井和空调机房的车站新风道,连接贯通车站排风井和排热风室的车站排风道;车站新风道与冷却塔新风井之间以及车站排风道与所述冷却塔排风井之间设有电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阀的打开和关闭可以实现两种送风模式之间的切换。本实用新型将常规冷却塔放在地下、减小了对地面的占用,能在地铁车站等地下建筑中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可以在不同的负荷状况下采用两种能耗不同的运行模式,保证运行效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消耗。
【专利说明】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
【技术领域】
[0001]涉及空调系统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路面越来越拥挤,很多城市都在大规模的修建地铁,冷却塔作为地铁站的一部分,承担着车站的散热,必不可少,但是冷却塔一般布置在地面,需占用地面较大的面积,征地困难,同时对地面的景观及其产生的噪音对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市中心繁华地带修建的地铁车站,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0003]一种取消地面冷却塔的做法是将蒸发式冷凝器置于地下,此类设备造价昂贵,同时由于高温的冷凝器直接和空气与水接触,冷凝器表面容易结垢,影响机组的换热效率,且后期的运营维护困难、成本高,因此制约了其广泛的应用。所以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实施方便,能够广泛推广应用于地铁车站等地下建筑的冷却塔布置形式。

【发明内容】
: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实施方便,能够广泛推广应用于地铁车站等地下建筑的冷却塔布置形式。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冷却塔、布设于地下的冷却塔机房、伸出地面的冷却塔新风井和冷却塔排风井,冷却塔新风井与所述冷却塔机房连通,冷却塔排风井与所述冷却塔的排风管连通。
[0006]在冷却塔新风井与所述冷却塔机房之间设有初效过滤器。对输送进冷却塔机房之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可以延长冷却塔的使用寿命。
[0007]冷却塔的排风管靠近冷却塔排风井的一端设有防火阀。
[0008]作为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伸出地面的车站新风井和车站排风井;连接贯通车站新风井和空调机房的车站新风道,连接贯通车站排风井和排热风室的车站排风道;车站新风道与冷却塔新风井之间设有电动调节阀,车站排风道与所述冷却塔排风井之间设有电动调节阀。
[0009]进一步的,第一电动调节阀的阀口处设有第二初效过滤器。
[0010]更进一步的,车站新风井和车站排风井的底部设有集水井。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将常规冷却塔放在地下、减小了对地面的占用,实施简单。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外空气对冷却塔的污染,进而对冷水机组的冷凝器进行保护,并可以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冷却塔对地面的影响,同时其系统形式简单、采用常规设备、投入少、后期运行维护简单,可应用于地铁车站等地下建筑的冷却塔布置,能在地铁车站等地下建筑中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可以在不同的负荷状况下采用两种能耗不同的运行模式,保证运行效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消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构造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构造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沿A——A面的剖面图
[0015]图中:
[0016]1、冷却塔机房2、车站新风井3、冷却塔新风井4、车站新风道
[0017]5、车站排风井6、冷却塔排风井7、车站排风道8、冷却塔
[0018]9、排风管10、防火阀11、第一电动调节阀12、第一初效过滤器
[0019]13、集水井 14、第二电动调节阀15、第二初效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 ] 实施例1,本实施例有一种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冷却塔8安装于地下的冷却塔机房I ;冷却塔新风井3的一端伸出地面,另一端与冷却塔机房I连通向冷却塔机房I内输送新风;在冷却塔新风井3与冷却塔机房I之间设有第一初效过滤器12,对输送进冷却塔机房I之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可以延长冷却塔的使用寿命;冷却塔排风井6的一端伸出地面,另一端与冷却塔8的排风管9连通。
[0022]本实施例的运行模式为,新风从冷却塔新风井3,通过第一初效过滤器12进入冷却塔机房1,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通过冷却塔8沿着排风管9,经冷却塔排风井6将热风排至室外。
[0023]冷却塔8的排风管9靠近冷却塔排风井6的端部设有防火阀10,防火阀10具体可以设置于排风管9内距离冷却塔排风井6约200mm的位置。
[0024]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仅将冷却塔8安装于地下,并且具有两种运行模式,如图2至图3所示,
[0025]冷却塔8安装于布设于地下的冷却塔机房I ;冷却塔新风井3的一端伸出地面,另一端与冷却塔机房I连通;在冷却塔新风井3与冷却塔机房I之间设有第一初效过滤器12 ;冷却塔排风井6的一端伸出地面,另一端与冷却塔8的排风管9连通。
[0026]还包括有伸出地面的车站新风井2和车站排风井5 ;连接贯通车站新风井2和空调机房的车站新风道4,连接贯通车站排风井5和排热风室的车站排风道7 ;车站新风道4与冷却塔新风井3之间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11,车站排风道7与所述冷却塔排风井6之间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14,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切换。在第二电动调节阀14的阀口处设有第二初效过滤器15。
[0027]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采用两种运行模式:
[0028]当室外空气焓值大于室内空气焓值,为降低空调运行能耗,在满足室内人员最小新风量的前提下,采用部分新风、全部回风的一次回风系统,即小新风工况。一部分新风从冷却塔新风井3,通过第一初效过滤器12进入冷却塔机房1,同时开启车站新风井2和冷却塔新风井3之间的第一电动调节阀11,另一部分新风从车站新风井2,通过第二初效过滤器15及电动调节阀11进入冷却塔新风井3然后进入冷却塔机房1,新风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通过冷却塔8的排风管9,一部分排风经冷却塔排风井6排至室外,同时开启车站排风井5和冷却塔排风井6之间的第二电动调节阀14,另一部分排风经过第二电动调节阀14,通过车站排风井5排至室外。
[0029]当室外空气焓值小于室内空气焓值,采用全部使用新风,不使用回风的直流式系统形式,即全新风工况。关闭车站新风道4和冷却塔新风井3之间的第一电动调节阀11、车站排风道7和冷却塔排风井6之间的第二电动调节阀14,新风从冷却塔新风井3通过第一初效过滤器12进入冷却塔机房1,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通过冷却塔8沿着排风管9,经冷却塔排风井6将热风排至室外。这样的运行模式也就相当于实施例1的运行模式。
[0030]车站新风井2和车站排风井5的底部都设有集水井13,本实施例防火阀10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0031]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下的冷却塔机房(I)、伸出地面的冷却塔新风井(3)和冷却塔排风井(6),所述冷却塔新风井(3)与所述冷却塔机房(I)连通,所述冷却塔排风井(6)与冷却塔(8)的排风管(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新风井(3)与所述冷却塔机房(I)之间设有第一初效过滤器(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9)靠近冷却塔排风井(6)的一端设有防火阀(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伸出地面的车站新风井(2)和车站排风井(5);连接贯通所述车站新风井(2)和空调机房的车站新风道(4),连接贯通所述车站排风井(5)和排热风室的车站排风道(7);所述车站新风道(4)与所述冷却塔新风井(3)之间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11),所述车站排风道(7)与所述冷却塔排风井(6)之间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新风井(2)和车站排风井(5)的底部设有集水井(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塔地下布置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11)的阀口处设有第二初效过滤器(15)。
【文档编号】F28C1/00GK203454839SQ201320393126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日
【发明者】车轮飞, 付维纲, 林昶隆, 蔡亚桥, 刘俊, 夏继豪, 熊朝辉, 蔡崇庆, 赵建伟, 刘传乾 申请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