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8514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涉及民用及商用各种燃气灶,属于新概念民用燃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问世以来,燃气灶自为人类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燃气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燃气灶的普及程度都很低。我国的燃气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那一阶段的燃气灶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发展,国外各种品牌样式的燃气用具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我国,燃气用具的生产企业也逐渐的由原来的几家十几家快速增加到上百家。企业类型也发展到了有国营燃气用具企业、集体燃气用具企业、民营燃气用具企业及国内外合资的燃气用具企业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燃气灶的种类和功能也随之发展不断变化。面板、点火装置,尤其是燃烧系统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使燃气灶的点火成功率、耐用性及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其性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种类及功能也有待进一步挖掘。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不论是家用燃气灶还是商用燃气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品种类齐全、款式新颖、功能完备、智能化程度高、安全措施增强。尽管如此,由于燃气灶中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方式及燃烧组织方式的局限,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点火延迟时间长、容易熄火、易出现离焰及脱火等现象,且加热温度无法连续调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好的火焰稳定方式及燃烧组织方法对现有燃气灶进行技术革新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由于使用了驻涡稳焰技术,使燃气灶的火焰更加稳定。同时,由于采用分级分区的燃烧组织方式可以使燃气灶在更大的工作范围内稳定工作而不熄火。此外,所述新型燃气灶还可以实现燃气灶出口的有焰加热或无焰加热(高温燃气加热)两种加热方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上的锅架、位于壳体内并设置在锅架下的燃烧器、位于燃烧器下方的炉头、自炉头下方延伸的燃气混合段、向燃气混合段内喷气的燃气喷嘴、电子打火器、燃气分流阀;所述燃烧器包括承载于燃烧器中间位置上方的主燃区、围绕主燃区外围设置一圈并与主燃区连通的驻涡区、位于主燃区上方的混合区;所述驻涡区的直径大于混合区的直径,所述炉头内腔为漏斗形,且炉头包括位于炉头顶面中间位置并用以向主燃区进气的主燃区进气孔、位于炉头顶面外围一圈位置并用以向驻涡区进气的驻涡区进气孔、围绕炉头内腔外围一圈设置的驻涡区引气通道;该驻涡区引气通道连通驻涡区进气孔、且驻涡区引气通道的下方设有面向下方的驻涡区引气口;所述驻涡区引气口的横截面为圆环形。

其中,所述燃烧器包括凹腔上壁、凹腔侧壁及凹腔底壁;所述驻涡区由凹腔上壁、凹腔侧壁及凹腔底壁围成。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中加入了具有驻涡区、主燃区、混合区的燃烧器,从而能够通过驻涡区实现驻涡稳焰,可以使燃气灶更容易点火。此外,还可以实现燃气灶更大的工况范围内稳定工作不熄火;并且,可以实现分级分区的燃烧组织方式,即通过控制燃气进气量实现在驻涡区燃烧或者在驻涡区与主燃区同时燃烧。从而可以通过调节两级(两区)之间的燃烧组织,实现燃气灶出口的有焰加热或无焰加热。本发明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与普通的燃气灶相比,具有加热更加均匀的优势;结构简单、点火可靠。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燃气灶的使用方法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包括文火状态使用及文火以上状态使用;

在仅需要文火状态工作时,燃气通过所述燃气喷嘴喷射进入所述炉头,空气在所述燃气的引射作用下进入所述炉头的混合段与所述燃气进行掺混,形成可燃混气,通过调节燃气分流阀的档位,使可燃混气通过驻涡区引气通道并流经驻涡区进气孔流入驻涡区,通过电子打火器引燃,在驻涡区内形成驻涡区回流区用于稳定火焰及文火状态下的燃烧组织;在驻涡区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火焰一部分沿凹腔上壁横向向内流入混合区;另一部分沿凹腔底壁流进主燃区后再进入混合区。两股高温燃气和火焰在混合区均匀混合并流出燃烧器加热待加热器皿。

在文火以上状态工作时,驻涡区与主燃区同时参与燃烧,燃气通过所述燃气喷嘴喷射进入所述炉头,空气在所述燃气的引射作用下进入所述炉头的混合段与所述燃气进行掺混,形成可燃混气,通过调节燃气分流阀的档位,一部分可燃混气通过驻涡区引气通道并流经驻涡区进气孔流入驻涡区,并在驻涡区内形成驻涡区回流区用于稳定火焰及燃烧组织,另一部分可燃混气经过主燃区进气孔流入主燃区,通过电子打火器引燃凹腔内的可燃混气,主燃区的可燃混气由凹腔内流出的高温燃气和火焰引燃参与燃烧;驻涡区与主燃区中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火焰在混合区均匀混合并流出燃烧器加热待加热器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2-壳体、3-锅架、4-燃烧器、5-炉头、6-底座、7-燃气喷嘴、8-风门、9-混合段、10-驻涡区引气口、11-驻涡区(凹腔)、12-主燃区、13-混合区、14-凹腔底壁、15-凹腔侧壁、16-凹腔上壁、17-主燃区进气孔、18-驻涡区引气通道、19-驻涡区回流区、20-空气、21-燃气(甲烷)、22-可燃混气、23-高温燃气和火焰、24-燃烧器壁面、25-驻涡区进气孔、26-待加热器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1,其包括有:壳体2、位于壳体2上的锅架3、位于壳体2内并设置在锅架3下的燃烧器4、位于燃烧器4下方的炉头5、自炉头5下方延伸的燃气混合段9、向燃气混合段9内喷气的燃气喷嘴7、电子打火器(未图示)、燃气分流阀(未图示)。

所述燃烧器4包括承载于燃烧器4中间位置上方的主燃区12、围绕主燃区12外围设置一圈并与主燃区12连通的驻涡区11、位于主燃区12上方的混合区13;所述驻涡区11的直径大于混合区13的直径;即使得驻涡区11、主燃区12、混合区13在图示中的纵剖面形成“凸”形,而驻涡区11即为该“凸”形下部分两侧的凹腔。所述炉头5内腔为漏斗形,且炉头5包括位于炉头5顶面中间位置并用以向主燃区12进气的主燃区进气孔17、位于炉头5顶面外围一圈位置并用以向驻涡区11进气的驻涡区进气孔25、围绕炉头5内腔外围一圈设置的驻涡区引气通道18。该驻涡区引气通道18连通驻涡区进气孔25;且驻涡区引气通道18的下方设有面向下方的驻涡区引气口10;所述驻涡区引气口10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所述燃烧器4包括凹腔上壁16、凹腔侧壁15及凹腔底壁14;所述驻涡区由凹腔上壁16、凹腔侧壁15及凹腔底壁14围成。通过这种结构设计,该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利用凹腔稳焰技术,并采取分级分区的燃烧组织方式,驻涡区11用于火焰稳定及文火状态下的燃烧组织,在文火以上状态下,驻涡区11与主燃区12一同工作。

上述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的使用方法为:

在仅需要文火状态工作时,即仅驻涡区11参与燃烧,燃气(甲烷)21通过所述燃气喷嘴7喷射进入所述炉头5,空气20在所述燃气(甲烷)21的引射作用下进入所述炉头5的混合段9与所述燃气(甲烷)21进行掺混,形成可燃混气22,在仅驻涡区11工作时,通过调节燃气分流阀的档位,使可燃混气22通过驻涡区引气通道18并流经驻涡区进气孔25流入驻涡区11,并在驻涡区11内形成驻涡区回流区19用于稳定火焰及文火状态下的燃烧组织。在驻涡区11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火焰23一部分沿凹腔上壁16流入由燃烧器壁面24围成的混合区13;另一部分沿凹腔底壁14流进主燃区12后再进入混合区13。两股高温燃气和火焰2在混合区13均匀混合并流出燃烧器4加热待加热器皿26。

在文火以上状态工作时,驻涡区11与主燃区12同时参与燃烧,燃气(甲烷)21通过所述燃气喷嘴7喷射进入所述炉头5,空气20在所述燃气(甲烷)21的引射作用下进入所述炉头5的混合段9与所述燃气(甲烷)21进行掺混,形成可燃混气22,通过调节燃气分流阀的档位,一部分可燃混气22通过驻涡区引气通道18并流经驻涡区进气孔25流入驻涡区11,并在驻涡区11内形成驻涡区回流区19用于稳定火焰及燃烧组织;另一部分可燃混气22经过主燃区进气孔17流入主燃区12并参与燃烧。驻涡区11与主燃区12中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火焰23在混合区13均匀混合并流出燃烧器4加热待加热器皿26。

本发明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应用了凹腔稳焰技术,并采用分级分区的燃烧组织方式。与普通的燃气灶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易点火,在更大的工况范围内稳定工作等优点。此外,本发明一种新型凹腔稳焰燃气灶还可以通过两级(两区)之间的燃烧组织,实现燃气灶出口的有焰加热或无焰加热。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