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塞中心火盖及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1298阅读:1169来源:国知局
防堵塞中心火盖及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的中心火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在的大气式燃烧器,通常是单环火盖或内外环两个火盖,连同点火针、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等元件实现产生火焰、维持火焰等功能。

传统的单环火盖或内外环两个火盖中的内环火盖表面存在锅底水、锅底长期油污进入火焰孔进而堵住火盖孔的风险。这类的火盖公开文献中有很多,如专利号为ZL200720310794.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炉具的中心火盖》(授权公告号:CN201196416Y),又如专利号为ZL200820206310.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心火盖与长明火孔一体结构的灶具燃烧器》(授权公告号:CN201327036Y),再如专利号为ZL20082020209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改进中心火盖的灶具燃烧器》(授权公告号:CN201289081Y)。现有的中心火盖的基本结构,包括筒体及设于或一体成型于筒体上的端帽,筒体周壁开设有火孔,端帽大体水平设置。

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点火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点不着火,当堵住的火孔对应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附近就使得燃气灶不能维持火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单环火盖或内外环两个火盖中的内环火盖上表面都是平的,或中心一段平面再加外圈一段斜面向外的斜面,或整个面都是外凸中间高外圈低的结构,当锅底水或锅底油污滴在火盖表面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突破表面张力后,水或油污会沿火盖的任意方向导流到火焰孔上造成的。

为此,申请人于之前公开了一种改进的中心火盖,见申请号为201010135138.4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燃气灶中心火盖及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申请公布号为CN101832560A),该申请中端帽的顶面围绕边缘具有限制溢流液四溢的挡圈,并且,该挡圈开设有一引导溢流液流出的开口。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口流出的溢流液部分还是回沿着下沿经过火孔,存在堵塞的可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火孔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另外提供一种防堵塞中心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清洁且热效率高的防堵塞中心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有防堵塞中心火盖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堵塞中心火盖,包括筒体及设于或一体成型于筒体上的端帽,前述的筒体周壁开设有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帽顶面围绕边缘具有限制溢流液溢出的挡圈,并且,该挡圈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引导溢流液流出端帽的引流口,所述筒体围绕火孔具有凸起于筒体侧壁的凸缘,该凸缘外侧面形成能承接引流口流出的溢流液的导流面,该导流面位于前述引流口下方。

所述凸缘的顶端靠近引流口布置,并且,所述凸缘的顶端与筒体侧壁之间形成承液槽,该承液槽的出液口与凸缘导流面流入端连接。承液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避免溢流液四溅。

进一步,所述承液槽的底面由外向内逐渐倾斜布置。

为保证溢流液顺着导流面留下来,所述凸缘的导流面向内倾斜而与筒体侧壁形成夹角,该夹角为锐角,或者所述凸缘导流面的内侧与筒体侧壁连接处呈内凹状。

所述的火孔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火孔和下火孔,前述的上火孔和下火孔上下两层且交叉布置于筒体上,所述的上火孔与相邻的下火孔开设于同一凸缘上,并且,所述凸缘之间的空间区域形成空气补给区。空气补给区的形成在燃烧过程中可以提供足够的空气,使燃气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热效率,降低烟气。

进一步,所述端帽径向伸出筒体外侧壁,所述筒体外侧壁位于凸缘下方设有凸起于筒体外壁的凸环,所述端帽外端、凸环及凸缘之间的围成空气补给区。

作为优选,所述凸缘上侧边缘形成倾斜的导流面。倾斜的导流面保证溢流液沿着凸缘外壁从上到下流到燃烧器的承液盘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引流口为多个并间隔布置。

进一步,所述挡圈的内侧面具有向内倾斜的导流端面。

为保证汤汁不在端帽上堆积,所述端帽的顶面中间凸起并径向向周边倾斜。

一种防堵塞中心火盖的燃烧器,包括基座、中心火盖、外火盖、点火针及热电偶,所述的基座具有引射管,所述中心火盖和外火盖设于基座上分别组成内燃烧室和外燃烧室,所述的点火针和热电偶纵向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中心火盖和外火盖之间。

所述的端帽一侧成型有用于遮盖点火针的保护盖,对应地,所述的点火针则位于该 保护盖下方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首先,溢流液从引流口进入到凸缘的导流面上,最后流到燃烧器内部的承液盘上,溢流液通过凸缘避让了火孔,至始至终不与火孔接触,从而避免火孔被堵塞;其次,由于凸缘的设置,是的火孔与筒体侧壁不处于同一曲面上,溢流液基本上都在筒体侧壁上,清洗时只要沿着凸缘外周面用抹布擦拭即可清洁完毕,抹布上粘黏的溢流液杂质在擦拭过程也不会进入到火孔内,确保火孔畅通;再则,凸缘之间形成了很多空气补给区,有利于燃气燃烧充分,提高热效率,降低烟气和能耗;最后,凸缘围绕火孔设置,在燃烧过程中,凸缘温度较筒体外壁温度高,同时空气补给区存在,在熄火后,凸缘容易向四周散热,使得中心火盖整体降温冷却速度大大提高,利于用户尽快清理中心火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立体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堵塞中心火盖包括筒体2及一体成型于筒体2上的端帽1,筒体2周壁开设有火孔21,端帽1一侧成型有用于遮盖点火针32的保护盖13,端帽1的顶面中间凸起并径向向周边倾斜(参考图3所示),端帽1顶面围绕边缘具有限制溢流液溢出的挡圈11,挡圈11的内侧面具有向内倾斜的导流端面。挡圈11上开设有3个引导溢流液流出端帽1的引流口12,引流口12间隔布置,筒体2围绕火孔21具有凸起于筒体2侧壁的凸缘22,该凸缘22外侧面形成能承接引流口12流出的溢流液的导流面25,该导流面25位于引流口12下方。凸缘22上侧边缘自上而下形成倾斜的导流面25。

凸缘22的顶端靠近引流口12布置,并且,凸缘22的顶端与筒体2侧壁之间形成承液槽221,该承液槽221的出液口与凸缘22导流面25流入端连接。承液槽221的底 面由外向内逐渐倾斜布置。

凸缘22导流面25的内侧与筒体2侧壁连接处呈内凹状。这样汤汁等溢流液流到导流面后只能沿着内外的导流面流下来,而不会从外侧流入火孔。当然也可以如下设置:凸缘22的导流面25向内倾斜而与筒体2侧壁形成夹角,该夹角为锐角,目的一样都是保证溢流液不流到火孔内。

本实施例中的火孔21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火孔和下火孔,上火孔和下火孔上下两层且交叉布置于筒体2上,上火孔与相邻的一个下火孔开设于同一凸缘22上,并且,凸缘22之间的空间区域形成空气补给区23。结合图2和图3所示,端帽1径向伸出筒体2外侧壁,筒体2外侧壁位于凸缘22下方设有凸起于筒体2外壁的凸环251,端帽1外端、凸环及凸缘22之间的围成空气补给区23。

如图4所示,为应有实施例1的燃烧器,基本结构包括基座4、中心火盖10、外火盖3、点火针32及热电偶31,基座4具有引射管,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3设于基座4上分别组成内燃烧室和外燃烧室,点火针32和热电偶31纵向设置于基座4上并位于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3之间,点火针32位于保护盖13下方位置。

凸缘的设计巧妙地避免了汤汁堵塞孔的问题,即汤汁从缺口流下来之后只能触碰到凸缘的侧壁,将凸缘的侧壁设计为倾斜状,这样子可以使汤汁流到凸缘侧壁后只能沿着斜面往凸缘里侧流而不会向凸缘外侧流而进入火孔。

凸缘将火孔与筒体的外壁很好地分离开来,不在一个曲面上,这样子由于汤汁基本都在筒体的外壁上,所以只要沿着凸缘边缘用百洁布擦拭筒体的外壁清洁即可。

凸缘之间形成的空气补给区中充足的空气补给可以使燃气燃烧状态更加充分,提高了热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烟气。

凸缘和筒体的外壁增加了的空气补给区,由于筒体的外壁与火孔不在一个曲面上,在燃烧过程中火孔的温度比筒体的外壁的温度高,即筒体的外壁的温度较低,同时火孔冷却可以向空气补给区释放热量,大大提高了火盖的冷却速度,因此利于用户较快打理。

实施例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上火孔单独开设于一个凸缘22上,导流面25位于凸缘外周,另一上火孔与相邻的两个下火孔开设于同一凸缘22上,导流面25位于凸缘的两侧。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单独火孔21单独开设于一个凸缘22上,导流面25位于凸缘外周。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4,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引流口12为5个,间隔布置,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