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1898发布日期:2019-01-22 22:51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防磨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下部的水冷壁管壁(即密相区),因煤灰颗粒沿着水冷壁管下降,容易磨损水冷壁管壁区,并且磨损位置不规则。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测量工作量大、漏测、误测可能性高等不良后果,在锅炉运行时还可能造成水冷壁管爆管停炉等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磨梁,其中:

各个防磨梁相互独立地设置于锅炉水冷壁的内侧壁;

所述防磨梁包括接触部和与接触部一体成型的托座部,其中:

所述接触部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部的第二侧面与托座部一体成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接触部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的内侧壁焊接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磨梁采用蓝泥制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磨梁的截面结构呈L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接触部与托座部相互垂直,所述接触部的垂直高度大于托座部的垂直高度,使得接触部与托座部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台阶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有效地减缓煤灰颗粒的下降速度;部分煤灰颗粒可以暂时不沿着水冷壁管壁下降;把磨损集中控制在防磨梁上口,减缓锅炉水冷壁的磨损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包括:10-第一防磨梁;11-第一接触部;12-第一托座部;20-第二防磨梁;21-第二接触部;22-第二托座部;100-锅炉水冷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所述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的剖面结构。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所述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磨梁,其中:

各个防磨梁相互独立地设置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

所述防磨梁包括接触部和与接触部一体成型的托座部,其中:

所述接触部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部的第二侧面与托座部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磨梁采用耐高温、耐磨的蓝泥制成。

优选地,所述防磨梁的截面结构呈L型。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与托座部相互垂直,所述接触部的垂直高度大于托座部的垂直高度,使得接触部与托座部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台阶状结构。煤灰颗粒沿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的下落过程中,自然地沉积在接触部的上表面(顶部)和托座部的上表面(顶部),有效地避免煤灰颗粒附着在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防磨梁的接触部和托座部持续沉积煤灰颗粒,当煤灰颗粒沉积到一定程度时,新进沉积到防磨梁顶部的煤灰颗粒即可被已有煤灰颗粒沉积形成的弧状曲线而基本引导至托座部的近轴心端(远离锅炉水冷壁100方向)再下落,进一步避免煤灰颗粒沉积到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磨梁,各个防磨梁沿锅炉水冷壁100的轴向方向等间距设置,即可形成多重组合结构,使得煤灰颗粒相对地集中在锅炉水冷壁100的某段区域(优选设置在易磨损区,即密相区),方便检修。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的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有效地减缓煤灰颗粒的下降速度;

其二,部分煤灰颗粒可以暂时不沿着水冷壁管壁下降;

其三,把磨损集中控制在防磨梁上口,减缓锅炉水冷壁100的磨损程度。

参见附图的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具体实施为2个防磨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注意,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的防磨梁数量不应仅局限于2个,可视实际需要配置。

具体地,所述锅炉水冷壁防磨梁结构包括第一防磨梁10和第二防磨梁20,其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防磨梁10,20相互独立地设置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

所述第一防磨梁10包括第一接触部11和与第一接触部11一体成型的第一托座部12,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11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11的第二侧面与第一托座部12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防磨梁20包括第二接触部21和与第二接触部21一体成型的第二托座部22,其中:

所述第二接触部21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1的第二侧面与第二托座部22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11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焊接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1的第一侧面与锅炉水冷壁100的内侧壁焊接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防磨梁10,20均采用蓝泥制成。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防磨梁10,20的截面结构均呈L型。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11与第一托座部12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接触部11的垂直高度大于第一托座部12的垂直高度,使得第一接触部11与第一托座部12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台阶状结构。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21与第二托座部22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接触部21的垂直高度大于第二托座部22的垂直高度,使得第二接触部21与第二托座部22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台阶状结构。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