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936发布日期:2019-04-30 18:3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双通道的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上进风燃气灶如平台式燃气炉和嵌入式燃气炉,其中嵌入式燃气炉的燃烧器为单通道上进风结构,燃气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由阀门控制燃气火力,无法单独使用内火圈燃气。为解决单通道即没有独立的中心火,且热负荷小的问题,一申请号为CN98120026.5(公开号为CN121234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能独立调节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燃气燃烧器,即这种燃烧器一般设有一个中心喷射器和一个外环喷射器,但这种燃气燃烧器在实验中发现其燃烧性能不够理想,一次空气供给给中心火焰头和外部火焰头的速度不均,并由于中心喷射器和外环喷射器的吸气不均匀,燃气与一次空气的不完全混合也会造成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火焰长度不一,同时,引射管受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限制,不能做得太长,致使通道阻力大,功率大时易出现黄焰,特别是在小火档位时,黄焰更明显。

而一专利号为ZL00233192.6(授权公告号为CN2427756Y)的中国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为:在原单一主通道旁增设副通道,使副通道直通内燃圈,形成两路燃气均可同时进入燃气混合室,燃烧时也可关闭主通道,单独使用副通道,这种构造的炉具在使用时根据需要,内外火圈可同时开启,也可关闭外火圈,单独使用内火圈,并由开关控制调节火力,既能达到烹调菜肴的目的,又可节约燃气,减少污染,但其在主通道旁仅增设一个副通道,主通道对应外火圈燃气喷射器,副通道对应内圈火燃气喷射器,副通道相对主通道偏心设置,从而使得副通道对应的小火盖中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小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

为了避免产生火焰不均匀的问题,如一专利号为ZL201420414274.0(授权公告号为 CN204026673U)的中国实用新型提及一上进风燃烧器,其包括固定在底壳上的本体座,其中底壳全封闭,底部不开孔,本体座上有三个喷射器,两个外环喷射器和一个内环喷射器,本体座与面板固定,本体与本体座安装后,喷射器的中心线对应外环文丘里,内环文丘里中心线,由于喷射器喷出的高速流体容易产生负压,所以使得空气在文丘里处被卷入,这部分空气不流入机体内部,直接从大气获得并被输送到喷射器附近,而两外环喷射器位于内环喷射器的两侧,两外环喷射器对应的外环火盖整环为相贯通,一旦两外环喷射器中的其中一个被堵塞,则另一外环喷射器喷出的燃气部分会通过外环火盖而倒灌进入被堵塞的外环喷射器所对应的燃气通道,若集聚的燃气过多,则容易引起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的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因喷射器堵塞发生的燃气倒灌,从而引起爆炸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具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该凹腔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一喷射器;

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通道,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凹腔;

一次空气通道,沿所述连接体周向地、间隔设置,用于连通所述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

火盖,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和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一混气室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以及

传输通道,用于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第一混气室传输至到第二混气室;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和围绕中心腔室的外周腔室;所述中心腔室的下端入口与所述的基座凹腔相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所述中心腔室的上端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混气室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开口与所述的基座凹腔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上端封闭为盲端。

所述第一引射通道呈上下均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筒体包括有自内向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和外周壁,所述内周壁将筒体分隔成所述的中心腔室和外周腔室,并且,所述内周壁上端上端缘与外周壁上端缘相接连而形成封闭端面。借助于该封闭端面,能更好地使中心腔室的燃气更直接地与外周腔室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一次空气均布在中心腔室外周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下端缘低于所述中心腔室的周壁下端缘。该设计能使得中心腔的下游先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再借助于第一混气室自身中获得的文丘里效应所造成的低压,预混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被吸入至第一混气室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混合,有效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均匀度,所述火盖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所述板体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所述凹槽顶壁下表面与第一引射通道的封闭端面之间围成径向文丘里腔。同时,该径向文丘里腔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具有文丘里效应腔的混气室,如轴向文丘里腔。

径向文丘里腔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引射通道的封闭端面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一端面以及沿第一端面下边沿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凹腔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1、第二端面上边沿与凹槽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2以及第二端面下边沿与凹槽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3满足有如下关系:D1<D2<D3,从而构成径向文丘里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夹角α为5°~15°。角度大了则炉头太高,炉头体积增大,将很难满足尤其是嵌入式燃气灶的要求,角度过小的话,则气流阻力大,对降低气流阻力和减少容腔体积的效果不明显。

过一步地,所述火盖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部和外环部,所述凹槽则设置在内环部的内部,所述内环部的顶端高出所述外环部的顶端,所述内环部包括有向上凸设的环形壁以及覆盖在所述环形壁上方的主盖板,所述环形壁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地成型有径向的主火槽和稳焰槽,并与主盖板的外周壁配合分别形成主火孔和稳焰孔。

其中第二混气室的构成方式可以为如下方式:所述外环部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副盖板,所述内圈壁面、外圈壁面、底壁以及副盖板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二混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外圈壁面的上表面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地成型有径向的第一主火槽和第二主火槽,第一主火槽的开槽深度大于第二主火槽的开槽深度。第一主火槽的开槽深度大于第二主火槽的开槽深度,能自身形成二次空气的补充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主火孔和稳焰孔的外围沿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对应的二次空气孔,所述二次空气孔开设在所述内圈壁面和所述环形壁之间的连接部上,并且每个二次空气孔均与所述火盖下方的空气连通。

一次空气通道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基座凹腔的管道,同样的二次空气通道的设置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二次空气孔的管道,本实用新型为从燃烧器的结构简单和紧凑的角度考虑,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的形成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所述二次空气孔向下凸设有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围成有环形腔室,所述连接体沿周向地设有多个径向、用于连通所述环形腔室与外界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同样设置有多个,并沿着所述连接体周向地径向设置,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间隔设置。

二次空气通道与一次空气通道间隔设置,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间隔:所述连接体的板体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沿所述板体周向地、径向设置的至少一对挡板,在每对所述挡板搁置在所述基座上的状态下,每对所述挡板与基座之间的间隙则构成的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部的内圈壁面开设有缺口,该缺口与所述环形腔室的环形周壁之间围成的腔体相通连,所述缺口和所述腔体共同构成所述传输通道。

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的内环部形成的中心火和外环部形成的外周火,所述内环部的环形壁以及覆主盖板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相流体分离的第三混气室,所述基座的凹腔内还容纳有至少一个第二喷射器,并且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独立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至少一个第二引射通道,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基座和第二喷射器相流体连接。该第三混气室的燃料混合物直接由第二引射通道进行供给,并与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流体分离,由此可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

进一步地,所述火盖顶壁于内环部的环形壁内围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向下凸设有凸壁,所述凸壁围成的腔室即构成所述第二引射通道内燃料混合物进入所述第三混气室的顶部开口。当然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二引射通道和第三混气室共同限定在、沿基座轴向方向延伸、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中,管状结构部分在火盖中形成,部分中基座中形成。

按上述的实用新型构思,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为轴向文丘里管。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所述火盖顶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隔板,该分隔板将所述第三混气室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腔室,每个独立腔室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引射通道连通。该独立腔室的形成能有效防止因其中一个第二喷射器的堵塞而发生燃气倒灌,从而引起爆炸的现象发生。

为了满足燃烧器燃气火力由阀门调节控制,可同时使用内、外环火,也可单独使用内环火,特别是在内部,中心和外部的圆周方向的火焰中火焰基本没有紊流和干涉,同时还兼具有小火的烹饪功能,所述内环部向上凸设的环形壁与主盖板之间还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面开设有至少一个供经所述第三混气室混合后的燃料混合物流出的出气孔,所述隔板下表面与内环部上表面具有第一间隙,所述隔板上表面与所述主盖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构成内环部的出火口。

为了实现隔板,主盖板的结构配合,所述内环部上表面的中央位置向上凸设有一圈凸圈,所述隔板在对应位置具有能搁置在该凸圈上的安装孔,所述隔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环形壁相抵,所述隔板的上表面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条用于支承所述主盖板的凸棱,所述主盖板则在对应凸圈的位置向下延伸有能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凸圈适配的环形凸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一引射通道的夹层结构设计,位于外层的外周腔室能使得进入该腔室的一次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在中心腔室的外围,从而在第一喷射器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中心腔室的燃气更直接地与经外周腔室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中放大示意图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引射通道和第二引射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火盖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本灶具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该灶具燃烧器包括有具有开口朝上、该凹腔11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一喷射器12,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连接体2,包括有板体 21,板体2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通道3,该板体21的外周沿211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凹腔11;以及沿连接体2周向地、间隔设置,用于连通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的一次空气通道4;还包括设置在连接体 2之上的火盖5,该火盖5与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514和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525;第一混气室514对应于第一引射通道3,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还包括有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混气室514传输至到第二混气室525的传输通道6,为了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第一引射通道3为夹层结构,包括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311和围绕中心腔室311的外周腔室312,中心腔室311的下端入口与基座凹腔11相连通且与第一喷射器12相对,中心腔室311的上端出口与第一混气室514 相连通;外周腔室312的下端开口与基座凹腔11相连通,外周腔室312的上端封闭为盲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射通道3呈上下均敞口的筒体结构,筒体包括有自内向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31和外周壁32,内周壁31将筒体分隔成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311和围绕中心腔室311的外周腔室312,并且,内周壁31上端缘与外周壁32上端缘相接连而形成封闭端面33,借助于该封闭端面33,能更好地使中心腔室311的燃气更直接地与外周腔室312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一次空气均布在中心腔室311外周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同时,外周腔室312的外周壁32下端缘低于中心腔室311的周壁下端缘。该设计能使得在中心腔的下游先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再借助于第一混气室514自身中获得的文丘里效应所造成的低压,预混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被吸入至第一混气室514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混合,有效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具体地,第一混气室514的设置优选地为火盖5内部形成,其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第一引射通道3伸入的凹槽511,该凹槽511与连接体2的板体21构成第一混气室514,凹槽511顶壁下表面与第一引射通道3的封闭端面33之间围成径向文丘里腔60。该径向文丘里腔60通如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引射通道3的封闭端面33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一端面331以及沿第一端面331下边沿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的第二端面332,第一端面331与凹槽511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1、第二端面332上边沿与凹槽511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2以及第二端面332下边沿与凹槽511顶壁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3满足有如下关系:D1<D2<D3,从而构成径向文丘里腔60。更优地,封闭端面33的第一端面331 与第二端面332之间的夹角α为5°~15°。由于第一引射通道3与第一混气室514的径向文丘里腔60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同时该夹角α的角度设置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二混气室525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该夹角α在确保能有效减少局部阻力损失的前提下,还不容易造成引射管的体积过于庞大。另外,第二混气室525的构成方式可以为如下方式:火盖5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部51和外环部52,凹槽511则设置在内环部51的内部,内环部51的顶端高出外环部52的顶端,内环部51包括有向上凸设的环形壁512以及覆盖在环形壁512上方的主盖板513,环形壁512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地成型有径向的主火槽5121和稳焰槽5122,并与主盖板513的外周壁32配合分别形成主火孔和稳焰孔。外环部52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521和外圈壁面52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521和外圈壁面522的底壁523,内圈壁面521和外圈壁面522上方覆盖有副盖板524,内圈壁面521、外圈壁面522、底壁523以及副盖板524共同围设成第二混气室 525。同时,外圈壁面522的上表面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地成型有径向的第一主火槽5221 和第二主火槽5222,第一主火槽5221的开槽深度大于第二主火槽5222的开槽深度,能自身形成二次空气的补充间隙。

为了给内环部51形成的中心火补充二次空气,主火孔和稳焰孔的外围沿周向间隔地分布有对应的二次空气孔7,二次空气孔7开设在内圈壁面521和环形壁512之间的连接部上,并且每个二次空气孔7均与火盖5下方的二次空气通道40连通,该二次空气孔7 还具有一个巧妙的作用即构成传输通道6的一部分,具体为,二次空气孔7向下凸设有环形周壁71,环形周壁71围成有环形腔室,基座1沿周向地设有多个径向、用于连通环形腔室与外界的二次空气通道40,同时外环部52的内圈壁面521开设有缺口5211,该缺口5211与环形腔室的环形周壁72之间围成的腔体相通连,缺口5211和腔体共同构成传输通道6。同样地一次空气通道4也设置有多个,并为沿着基座1周向地径向设置,二次空气通道40与一次空气通道4通过连接体2的板体21下表面向下延伸有沿板体21周向地、径向设置的至少一对挡板212间隔开,在每对挡板212搁置在基座1上的状态下,每对挡板212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则构成的一次空气通道4的入气口。该分隔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分隔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通道40,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为了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的内环部51形成的中心火和外环部52形成的外周火,内环部51的环形壁512以及覆主盖板513之间形成与第一混气室514和第二混气室 525相流体分离的第三混气室8,基座1的凹腔11内还容纳有至少一个第二喷射器9,并且基座1上设置有与独立于第一引射通道3的至少一个第二引射通道10,第二引射通道 10与基座1和第二喷射器9相流体连接。该第三混气室8的燃料混合物直接由第二引射通道10进行供给,并与第一混气室514和第二混气室525流体分离,由此可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射通道10设置有两个,分别沿周向地对称设置在第一引射通道3的两侧,同时也达到了使得中心火和外周火出火均匀的目。另外火盖5顶壁于内环部51的环形壁512内围还开设有对应的两个通孔50,通孔50向下凸设有凸壁501,凸壁501围成的腔室即构成第二引射通道10内燃料混合物进入第三混气室8的顶部开口。

为了加强引射能力,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二引射通道10和第三混气室8共同限定在、沿基座1轴向方向延伸、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如轴向文丘里管中,该轴向文丘里管部分的开口在火盖5中形成即对应通孔50凸壁501围成的腔室,部分在连接体2中形成即对应第二引射通道10。为避免不易因任一第二喷射器堵塞发生的燃气倒灌,从而引起爆炸的灶具燃烧器,对应两个通孔50的设置,火盖5顶壁上设置有一个径向贯穿凸圈510 设置的分隔板20,该分隔板20将第三混气室8分隔成两个独立腔室如第一独立腔室201 和第二独立腔室201',第一独立腔室201和第二独立腔室201'均与各自对应的第二引射通道10连通。另外,内环部51向上凸设的环形壁512与主盖板513之间还设置有隔板30,隔板30的顶面开设有多个供经第三混气室8混合后的燃料混合物流出的出气孔 301,隔板30下表面与内环部51上表面具有第一间隙302,隔板30上表面与主盖板513 之间具有第二间隙303,第二间隙303构成内环部51的出火口。由于隔板30具有进一步降低燃气速度的作用,因而内环的中心火焰以及由出火口形成的小火更加均匀,从而使锅底加热更为均匀。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使用时,与分段燃气阀配合,不仅可以使火盖5的内环部51、外环部52同时燃烧,还可以有选择内环部51单独燃烧、内环部51 的两环火同时燃烧,不同的火力可以满足不同烹饪不同食物,和烹饪食物的不同阶段进行取舍,使用方便。为了方便安装隔板30,内环部51上表面的中央位置向上凸设有一圈凸圈510,隔板30在对应位置具有能搁置在该凸圈510上的安装孔304,隔板30的外侧边缘与环形壁512相抵,隔板30的上表面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条用于支承主盖板 513的凸棱305,主盖板513则在对应凸圈510的位置向下延伸有能穿过安装孔304、并与凸圈510适配的环形凸壁5130。

参考图6,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参见虚线箭头)如下,由于第一喷射器12到第一引射通道3和具有径向文丘里效应的第一混气室514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经过一次空气通道4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基座1的凹腔11的外周腔室312中(为简明起见,仅示出一个第一引射通道3和传输通道6),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至中心腔室311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一混气室514径向文丘里效应腔进一步混合并经过传输通道6进入第二混气室525,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外环部52的第一主火槽5121和第二主火槽5122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外周火。而火盖5还包括有能使用户能单独控制的中心火,中心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第二引射通道10独立于第一引射通道3而输入至第三混气室8中,同时,第三混气室8与第一混气室514和第二混气室525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525和第三混气室8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通道3和第二引射通道10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输入通道进气端的调节阀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