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3473发布日期:2019-11-05 22:0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头。



背景技术:

燃气的燃烧需要空气助燃,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决定燃气的燃烧程度。空气和燃气混合越充分,燃气燃烧越充分,燃烧也越完全。此时所产生的热值也更高,加热也更高效,对于能源的节约程度也更好;同时此时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和有害气体也更少,环保性更好。因此提供一种空气和燃气混合好、燃烧充分、节能的灶头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气和燃气混合好、燃烧充分、节能的灶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灶膛、分火器及混合室;所述灶膛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所述灶膛下开口处设置分火器;所述分火器包括燃烧盘以及设置在燃烧盘下方的中间腔;所述燃烧盘顶部开设若干第二导气孔,所述燃烧盘侧面开设若干第三导气孔;所述第二导气孔、第三导气孔均与中间腔相连通;所述混合室设置在中间腔下方,两者通过混合气进气管相连通;所述混合室中设置盘旋向上的气体混合管,所述气体混合管每盘旋一周所上升的高度均不同;所述气体混合管和空气进气管、燃气进气管分别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燃烧盘顶部还开设第一导气孔;所述第一导气孔开设于燃烧盘顶部中心,第二导气孔开设在第一导气孔外围;所述第一导气孔与中间腔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灶膛内壁沿灶膛周向设置若干导火条,所述导火条由灶膛底部向斜上方延伸,所述导火条两两构成导火道,所述导火道排布成旋涡状。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导火条具有弧度,所构成的导火道呈弯曲状。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第三导气孔的孔口指向所述导火道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燃烧盘呈截圆锥形结构,所述中间腔呈中空圆柱状结构。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第二导气孔沿燃烧盘顶部圆周均匀排布,且设置两层。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第三导气孔沿燃烧盘侧面圆周均匀排布。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第二导气孔与所述燃烧盘的径向和轴向均具有倾角。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气孔与所述燃烧盘的径向的倾角为4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主要在于:提供了一种空气和燃气混合好、燃烧充分、节能的灶头。

(1)本灶头采用盘旋上升的气体混合管对空气和燃气进行混合,采用盘旋向上的结构拓展了垂直方向的空间。在相同的占有空间的情况下,其流程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燃气和空气混合的路径,延长了混合的时间,有利于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同时空气和燃气盘旋上升,使空气和燃气运动方向不断改变,增加了燃气和空气碰撞的几率,有利于燃气和空气更加充分地混合,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本气体混合管盘旋的每一周上升高度均不同,即使空气和燃气斜向上运动的角度变化得更加频繁,使空气和燃气的分子的运动方向改变得更加频繁和无规律,有利于增加两者的接触,从而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同时空气和燃气的运动方向频繁改变容易形成湍流、旋流,对于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有积极影响。故本实用新型的气体混合管能进一步提高燃烧的充分程度,更充分地利用了能源,同时也节省了能源。

(2)本灶头在灶膛设置排列呈漩涡状的导火道并与第三导气孔相配合,使部分火焰的流经路径沿导火道呈曲线,相比于传统的向上的火焰流经路径,增加了火焰在灶膛中的停留时间,更充分地利用了火焰的能量。该设计还增加了火焰和锅底的接触面积,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设计有利于更多外焰和锅底接触,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时,设置的与燃烧盘的径向和轴向均具有倾角的第二导气孔,同样为了改变传统的向上的火焰流经路径,使部分火焰的流经路径呈螺旋状,从而提高了火焰停留时间、与锅底的接触面积以及外焰与锅底的接触度,提升了热交换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的轴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气体混合管和空气进气管正常装配和松动的示意图。

图中:1为灶膛、11为导火条、12为导火道、2为分火器、21为燃烧盘、22为中间腔、23为第一导气孔、24为第二导气孔、25为第三导气孔、3为混合室、31为混合气进气管、32为气体混合管、4为空气进气管、5为燃气进气管、6为荧光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5所示,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头,包括灶膛1、分火器2及混合室3。

灶膛1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灶膛1内壁沿灶膛1周向设置若干导火条11,导火条11两两构成导火道12;导火条11由灶膛1底部向斜上方延伸且具有一定弧度由此导火道12排布成旋涡状且每条导火道12均呈弯曲状;灶膛1下开口处设置分火器2。

分火器2包括燃烧盘21以及设置在燃烧盘21下方的中间腔22,燃烧盘21呈截圆锥形结构,中间腔22呈中空圆柱状结构;燃烧盘21顶部开设若干第一导气孔23及第二导气孔24,第一导气孔23、第二导气孔24的另一端均与中间腔22相连通,第一导气孔23开设于燃烧盘21顶部中心,第二导气孔24开设在第一导气孔23外围,沿燃烧盘21顶部圆周均匀排布,设置两层;燃烧盘21侧面开设第三导气孔25,沿燃烧盘21倾斜的侧面圆周均匀排布,第三导气孔25的另一端与中间腔22相连通;第二导气孔24与燃烧盘21的径向和轴向均具有倾角,其中与燃烧盘21的径向的倾角为45°;第一导气孔23、第三导气孔25均垂直贯通于燃烧盘21,且第三导气孔25的孔口指向导火道12的底部。

混合室3设置在中间腔21下方,两者通过混合气进气管31相连通;混合室3中设置盘旋向上的气体混合管32,气体混合管32每盘旋一周所上升的高度均不同;气体混合管32和空气进气管4、燃气进气管5分别相连接。另外为了保证可及时发现气体混合管32和空气进气管4、燃气进气管5连接的松动情况,从而减少空气或燃气出现泄露的现象,可设置空气进气管4或燃气进气管5或两者的汇合管道套接在气体混合管32上,且在气体混合管32上设置荧光区6。荧光区6的位置为:在正常装配时荧光区6被空气进气管4或燃气进气管5或它们的混合管的出气口正好完全覆盖。检查时,只需要采用紫外光笔等设备进行照射。如果发现荧光即表示气体混合管32和空气进气管4、燃气进气管5出现了松动,从而可以很直观且客观地判断连接是否发生松动。

工作中:空气和燃气分别由空气进气管4、燃气进气管5进入气体混合管32,随着气体混合管32盘旋上升。空气和燃气运动方向由于盘旋上升而不断改变,有利于增加空气和燃气的碰撞概率,有利于使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加充分,使之后的燃烧更加充分,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同时气体混合管32盘旋的每一周上升高度均不同,即气体混合管32时而向上的程度较缓,时而向上的程度剧烈,表现为气体混合管32在垂直面上的投影,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每一周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是数次变化)。对于空气和燃气来讲,气体混合管32盘旋的每一周上升高度均不同,导致它们斜向上运动的角度变化更加频繁,使空气和燃气的分子的运动方向改变得更加频繁和无规律,有利于增加空气和燃气的接触,有利于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同时空气和燃气的运动方向频繁改变容易形成湍流、旋流,对于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有积极影响。故该设计能进一步提高燃烧的充分程度,更充分地利用了能源,同时也节省了能源。需要说明的是,气体混合管32也可设计成粗细不一致或者扭曲状,可以使空气和燃气的分子的运动方向、运动状态改变得更加频繁,也更容易形成旋流,对于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充分度的提升有帮助。另外气体混合管32采用盘旋向上的结构,在相同的占有空间的情况下,增加了空气和燃气混合的路径,延长了混合的时间,同样有利于提高燃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

空气和燃气经过充分混合后进入中间腔22,之后分别经由第一导气孔23、第二导气孔24、第三导气孔25排出,在点火装置(未图示)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其中第三导气孔25与排布成旋涡状的导火道12相配合,使火焰的流经路径沿导火道呈曲线,相比于传统的向上的火焰流经路径,增加了火焰在灶膛中的停留时间,更充分地利用了火焰的能量。该设计还增加了火焰和锅底的接触面积,而且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设计有利于更多外焰和锅底接触,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样的,由于第二导气孔24与燃烧盘21的径向和轴向均具有倾角,故改变了传统的向上的火焰流经路径,使火焰的流经路径呈螺旋状,从而提高了火焰停留时间、与锅底的接触面积以及外焰与锅底的接触度,提升了热交换的效果。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