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7295发布日期:2019-11-29 16:22阅读:1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



背景技术:

现代造纸浆工业工艺中产生的黑液主要通过碱回收方法来处理,已成为处理造纸黑液最普遍最有效的一种技术。但由于黑液成分复杂、燃烧困难及污染较大等特点,高效、低污染的燃烧技术及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碱回收锅炉一般采用一、二、三次风配置。一次风主要作用是使黑液垫层燃烧,二次风份额最大,保证黑液充分燃烧,且此处炉膛温度水平最高。三次风主要作用是使烟气中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同时在炉膛上部形成“气屏”减少烟气中携带的碱尘量。目前现有二次风喷口大多会采用炉膛前后墙分层错冲的布置方式:即沿炉膛高度将二次风分别布置为高、低二次风。虽然这种分级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削弱了炉膛局部燃烧强度,但对称布置的二次风混合射流抑制了各自的横向发展,并在前后墙高二次风的上部形成两个较大的“空穴区”。

现有高、低二次风分层布置形式存在的问题有:

(1)流速较大的高、低二次风会在炉膛的中心处形成交叉互冲,低二次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二次风射流的横向发展,使大部分气体沿高速的二次风混合射流沿炉膛上部纵向流动,并在前后墙高二次风的上部形成两个较大的“空穴区”。

(2)气流均集中在炉膛中心位置,使得燃烧反应也集中在中心区域,从而易产生局部高温,不利于抑制nox的生成。与此同时,由于空穴区反应物浓度低,燃烧程度弱,温度较低,给前后墙水冷壁水蒸气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并降低了炉膛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包括前墙、后墙,沿前墙、后墙纵向布置的二次风喷口区、碱液喷口区和三次风喷口区,所述前墙在碱液喷口区下方同一高度交叉布置有前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前低速二次风喷口,所述后墙在碱液喷口区下方同一高度交叉布置有后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所述前高速二次风喷口与后低速二次风喷口为对冲布置,所述前低速二次风喷口与后高速二次风喷口为对冲布置。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前高速二次风管一端与前高速二次风喷口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相连;前低速二次风管一端与前低速次风喷口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相连;后高速二次风管一端与后高速次风喷口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相连;后低速二次风管一端与后低速次风喷口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前高速二次风管和后高速二次风管上均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前低速二次风管和后低速二次风管上均安装有第二阀门。

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阀门开度控制气体流量,可保证前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后高速二次风喷口处气体的流速为30-35m/s,前低速二次风喷口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处气体的流速为5-8m/s。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前高速二次风喷口、前低二次风喷口、后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形状均为长方形且大小一致。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前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的数量均为4个,所述前低速二次风喷口与后高速二次风喷口的数量均为3个。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前高速二次风喷口和后高速二次风喷口的风量之和占总风量的35%-50%,所述前低速二次风喷口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的风量之和占总风量的6%-10%。

本实用新型取消现有二次风的高低分层布置形式,将高、低速二次风喷布置在相同高度,且风口形状大小相同。通过控制不同喷口的流量,在前后墙形成交错布置的高速二次风喷口和低速二次风喷口。通过高速二次风在靠近前后墙处对低速二次风的卷吸作用,避免了空穴区的形成,可使炉膛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从而降低了nox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1、由于前、后低速二次风的流速远低于前、后高速二次风,前后墙高、低二次风的对冲作用较弱,高速二次风的射流横向发展较好,使高速二次风在对面炉墙附近形成负压并大量卷吸低速二次风填充空穴区。

2、前、后高速二次风射流较好的横向发展,对前、后低速二次风形成了强烈的卷吸携带作用,使反应物在炉内的分布更均匀,主燃区域的面积更大且无局部高温,可有效抑制nox生成,增加水冷壁换热效率,提升水蒸气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后墙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二次风喷口的俯视布置示意图;

其中,1-前高速二次风喷口,2-前低速二次风喷口,3-后高速二次风喷口,4-后低速二次风喷口,5-前高速二次风管,6-前低速二次风管,7-后高速二次风管,8-后低速二次风管,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二次风总管、12-二次风喷口区、13-碱液喷口区、14-三次风喷口区、15-前墙、16-后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碱回收锅炉二次风系统的布置形式,且分别分布在炉膛的前墙15和后墙16。

前墙在碱液喷口区13下方同一高度交叉布置有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和前低速二次风喷口2,后墙在碱液喷口区13下方同一高度交叉布置有后高速二次风喷口3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4,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与后低速二次风喷口4为对冲布置,前低速二次风喷口2与后高速二次风喷口3为对冲布置。

前高速二次风管5一端与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11相连;前低速二次风管6一端与前低速次风喷口2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11相连;后高速二次风管7一端与后高速次风喷口3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11相连;后低速二次风管8一端与后低速次风喷口4相连,一端与二次风总管11相连;所述前高速二次风管5和后高速二次风管7上均安装有第一阀门9,前低速二次风管6和后低速二次风管8上均安装有第二阀门10。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前低二次风喷口2、后高速二次风喷口3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4形状均为长方形且大小一致。为避免前、后墙高速二次风喷射时产生过大的影响,二次风喷口的数量不易设计过多。如图2所示,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4的数量均布置为4个,前低速二次风喷口2与后高速二次风喷口3的数量均布置为3个。此外,为达到前、后高速二次风射流较好的横向发展以及对前、后低速二次风形成较强的卷吸携带作用,可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的阀门开度控制气体流量,以保证前高速二次风喷口1和后高速二次风喷口3处气体的流速为30-35m/s,两者风量之和占总风量的35%-50%;前低速二次风喷口2和后低速二次风喷口4处气体的流速为5-8m/s,两者风量之和占总风量的6%-10%。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