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7488发布日期:2019-10-23 01:4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普通的燃烧器,其火盖上的出火孔一般为多个独立的小孔,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因炊具溢液而导致火孔堵塞时有发生,堵塞后也不易清洗,因而如何防止火孔堵塞、如何在堵塞后便于清理火孔,一直是各个燃烧器生产厂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了一项申请号为cn201710792045.0(公开号为cn109424959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燃烧器火盖》,公开了一种分体式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其包括上盖和底座,该上盖和底座均呈环形,底座具有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口,而该环形凹槽的开口上盖合有上述上盖,该上盖的底面与环形凹槽的内壁围设成混气环腔;上盖的任一侧沿的下方和对应的环形凹槽侧壁的顶沿中的其中一处沿周向间隔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凸块,而另外一处则具有对应的竖向凹陷而形成供该凸块嵌装的凹坑,该凹坑能连通混气环腔与外部,且该凸块与凹坑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而形成至少一个出火孔。由于该发明中的出火孔由上盖的凸块和底座的凹坑上下拼合而成,因而在遇到溢液后清理出火孔,只需简单地把上盖和底座分开清洗即可;但该设计没有解决如何有效预防溢液引起火孔堵塞的问题,并且在该设计中每个出火孔仍为独立的小孔,混合燃气从混气腔经小孔流出时,流速增大、容易造成火焰不稳、甚至离焰现象,同时,由于每个火孔是点状加热,炊具底部受热也不够均匀。

而申请号为cn201711329638.x(公开号为:cn108006638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燃烧器》,则通过将多个点状出火改为环状出火来解决炊具底部受热不够均匀的问题,该燃烧器包括上火盖、下火盖和炉头,下火盖上设有环形出火缝隙,下火盖设置在炉头上,上火盖设置在下火盖上,在上火盖与下火盖之间也设有环形出火缝隙。相比独立火孔,该专利的燃烧器上火盖和下火盖之间采用环形缝隙出火,所形成的环形火焰具有火焰均匀,从而对炊具的底部加热均匀的特点,但由于该环形出口缝隙是在整个周向上直通火盖内的混气腔,容易造成湍流,从而使环形火焰沿周向分布不匀而造成出火飘忽不稳。

再一方面,为了使火焰燃烧更为充分,将出火设计成整体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流排列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申请号为cn90219840.8(公告号为cn208104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煤气灶内外旋流燃烧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设计,它由燃烧体和出气盖构成,出气盖周壁上均匀开有由下向上并偏侧向倾斜的外圈出气斜槽孔和内圈出气斜槽孔,此外,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113139.2《具有加强筋结构的双层排面旋焰气孔火盖》、cn201620759629.9《一种双旋火燃烧器》都有类似的设计,但这些设计的出火孔也都是各自独立成型的,并且内外火两个旋流排列也都仅在内外延展方向的一个维度上,相互之间容易形成干扰。

综上,分体式火盖和应用有火盖的燃烧器,还可以继续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既在炊具溢液发生后容易清洗又有旋流式火焰的分体式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大出火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的分体式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便能有效防止炊具溢液堵塞火孔的分体式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火盖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体式火盖,包括均呈环形的上盖和下盖,其中上盖搁置在下盖之上,并且两者至少在邻近外周缘处具有间隙而形成环状的出火缝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盖至少在邻近外周缘处与所述上盖相对的表面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筋,相邻凸筋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燃气通道,并且凸筋至少在邻近下盖的周缘处相对周缘线倾斜,使所有凸筋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

为进一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述的下盖在其底壁上开有多个贯通的导气孔,而所述的上盖则在对应处开设有至少一圈沿周向排列的内环火孔。

为使内环火孔在整体上也呈现旋向排列,所述下盖上的导气孔为斜孔,上盖上对应的内环火孔也为斜孔并与对应位置的导气孔倾斜方向相同,从而有利于燃气顺畅地从导气孔进入内环火孔,同时所形成的内圈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也较大;

作为改进,所述上盖上的所有内环火孔在整体上呈现为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

为了便于燃气自下向上顺畅地流出,优选地所述下盖的导气孔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为40~60°;

为了便于燃气自下盖的导气孔流出后方便进入内环火孔,所述上盖的内环火孔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β为40~60°;

如此,从对应导气孔出来的内圈火焰竖向延伸,而从环状的出火缝隙出来的外圈火焰横向铺开,既扩大了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大,也保证了内外圈火焰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为了增加火焰在径向分布的层次性,所述上盖在其内环火孔与外周缘之间还设置有多组沿周向排列的中环火孔单元。

为了便于中环火孔单元的点火,所述上盖与至少一组中环火孔单元通过径向延伸的引火槽相连通。

中环火孔单元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每组中环火孔单元包括呈品字形排列的两个第一中间火孔和位于两个第一中间火孔之间的第二中间火孔,所述的第二中间火孔与对应的内环火孔通过径向延伸的稳焰槽相连通。通过稳焰槽连通第二中间火孔和内环火孔,当调整燃气档位时,第二中间火孔不容易熄灭或减弱;另外,稳焰槽也具有传火槽的作用,例如当点火针位于下盖的外周壁外侧时,内环火孔的燃气经该稳焰槽的作用被点燃。

为进一步解决本发明的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每组中环火孔单元和上盖的外周缘之间还设置有凸出于上盖上表面的凸台,每个凸台呈c字形并且其凹口朝向上盖的中心,每组中环火孔单元中的两个第一中间火孔位于凸台凹口的两端位置,第二中间火孔位于凸台凹口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的第一中间火孔、第二中间火孔均自上而下逐渐由内向外倾斜。这样,由于凸台的存在,溢液将从凸台上方越过第一中间火孔、第二中间火孔,形成类似“水帘洞”的效果;加上第一中间火孔、第二中间火孔的倾斜设置,喷出的气流冲击溢液还会进一步加强“水帘洞”的效果,从而使溢液不容易进入第一中间火孔和第二中间火孔。

为了减少溢液对出火缝隙的影响,所述上盖的外周缘相对下盖的外周缘有进一步的径向向外延伸,从而形成遮盖住下盖外周缘的挡檐。

上盖和下盖之间的配合结构可以有多种,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内周缘向下延伸有环壁,并以台阶配合的方式搁置在下盖的内周缘上,上盖的内周缘环壁形成第一导液孔,下盖的内周缘的周壁形成第二导液孔。

为了减少溢液对内环火孔的影响,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为自外周缘至内周缘呈由高至低的内凹面,并且具有径向延伸的多个间隔排列的导液槽,各导液槽的下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导液孔,所述的相邻两个内环火孔分别位于对应的导液槽两侧。

下盖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的下盖具有围绕其底壁且向上延伸的环形周壁,环状周壁的内侧壁自下而上逐渐由内向外倾斜,所述的凸筋可以设置在该环形周壁的内侧壁上。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有上述的分体式火盖的燃烧器,包括用于支撑分体式火盖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座上设置有邻近分体式火盖的外周缘的点火针,该点火针的上端邻近其中一个传火槽。

作为改进,还包括具有燃气腔的炉头,支撑座设置在炉头上方,炉头具有连通燃气腔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具有至少两个且靠近炉头的上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各出气口均连通下盖的导气孔,支撑座靠近其外周缘处设有套在对应出气口的外壁的通孔,支撑座呈环形且内周缘的周壁形成第三导液孔且连通下盖的第二导液孔,炉头和支撑座之间具有间距而形成连通该第三导液孔的第四导液孔。出气口具有至少两个且靠近炉头的上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各出气口均连通下盖的导气孔,这样气流分散到不同出气口,增加了气流的在炉头内的停留时间,避免局部气流组分以及流速变化较大,使气流整体组分以及流速较为均匀,使火焰温度均匀,减少烟气量;支撑座设置第三导液孔,炉头和支撑座之间具有间距而形成第四导液孔,第三导液孔和第四导液槽的设置有利于将溢液导出燃烧器;另外二次空气也可以依次从第四导液孔、第三导液孔、第二导液孔和第一导液孔进入并补充给内环火孔,有利于燃气充分燃烧。

为了导溢液,还包括设置在炉头下方的盛液盘,该盛液盘与第四导液孔液体流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炊具溢液发生后,将上盖和下盖分开清洗,从而容易清洗出火缝隙;通过下盖至少在邻近外周缘处与上盖相对的表面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筋,相邻凸筋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燃气通道,这样从独立燃气通道出来的外圈火焰相互之间就有可能连为一体而在整体呈环形;又因为从独立燃气通道出来的火较大,凸筋与上盖相对的表面之间接触而不出火或不接触而出火较小,使得形成的火焰顶部呈独立的火苗,有利于二次空气的补入,从而有利于燃气充分燃烧;凸筋导向燃气沿径向均匀流出,有效地减少了涡流的发生,使得火焰均匀稳定;所有凸筋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在相同火盖尺寸下,外圈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增大,热效率提升。

应用有该分体式火盖的燃烧器,该支撑座上设置有邻近分体式火盖的外周缘的点火针,点火针能便于安装,该点火针的上端邻近其中一个传火槽,使得环状的出火缝隙和中环火孔单元之间传火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式火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2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式火盖中上盖的侧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式火盖中上盖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7为图5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体式火盖沿图6c-c方向的剖面图;

图9为图1的纵向剖面图;

图10为图9中局部i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局部ii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纵向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分解图;

图16为图13沿d-d方向的剖面图;

图17为图13沿e-e方向的剖面图;

图18为燃烧器安装在灶具面板上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分体式火盖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分体式火盖包括均呈环形的上盖1和下盖2,其中上盖1搁置在下盖2之上,并且两者在邻近外周缘处具有间隙而形成环状的出火缝隙13;

下盖2具有围绕其底壁2a且向上延伸的环形周壁2b,环状周壁2b的内侧壁自下而上逐渐由内向外倾斜,凸筋23即设置在该环形周壁2b的内侧壁上;下盖2在邻近外周缘处且伸入下盖2的内周壁上与上盖1相对的表面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凸筋23,相邻凸筋23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燃气通道,并且凸筋23在邻近下盖2的周缘处相对周缘线倾斜,使所有凸筋23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的旋向排列,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有凸筋23在整体上也可以呈现逆时针的旋向排列;每个凸筋23与上盖1相对的表面之间不接触,在其它实施例中凸筋23与上盖1相对的表面之间也可以接触;

下盖2在其底壁2a上开有多个贯通的导气孔22,下盖2上的导气孔22为斜孔,下盖2的导气孔22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α为40~60°;下盖2的内周缘的周壁形成第二导液孔21;

上盖1则在对应处开设有1圈沿周向排列的内环火孔12;上盖1上对应的内环火孔12也为斜孔并与对应位置的导气孔22倾斜方向相同;上盖1的内环火孔12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β为40~60°;上盖1上的所有内环火孔12在整体上呈现为逆时针的旋向排列,此时下盖2上的所有导气孔22在整体上也呈现为逆时针的旋向排列而使燃气自下盖2的导气孔22流出后方便进入内环火孔12,所有凸筋23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的旋向排列,而与下盖2的所有导气孔22在整体上呈现的旋向不同,这样燃气在下盖2中停留时间较长而混合更均匀;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上盖1上的所有内环火孔12在整体上也可以呈现为顺时针的旋向排列,此时下盖2上的所有导气孔22在整体上也呈现为顺时针的旋向排列而使燃气自下盖2的导气孔22流出后方便进入内环火孔12,所有凸筋23在整体上也呈现顺时针的旋向排列而使燃气自下盖2的导气孔22流出后方便进入出火缝隙13;

为能有效防止炊具溢液堵塞火孔,上盖1的外周缘相对下盖2的外周缘有进一步的径向向外延伸,从而形成遮盖住下盖2外周缘的挡檐18,挡檐18具有向上的凸部181;上盖1的内周缘向下延伸有环壁,并以台阶配合的方式搁置在下盖2的内周缘上,上盖1的内周缘环壁形成第一导液孔11;上盖1的上表面为自外周缘至内周缘呈由高至低的内凹面,并且具有径向延伸的多个间隔排列的导液槽16,各导液槽16的下端连通第一导液孔21,相邻两个内环火孔12分别位于对应的导液槽16两侧;

上盖1在其内环火孔12与外周缘之间还设置有多组沿周向排列的中环火孔单元15;上盖1与其中一组中环火孔单元15通过径向延伸的传火槽6相连通;

每组中环火孔单元15和上盖1的外周缘之间还设置有凸出于上盖1上表面的凸台17,每个凸台17呈c字形并且其凹口朝向上盖1的中心,每组中环火孔单元15中的两个第一中间火孔151位于凸台17凹口的两端位置,第二中间火孔152位于凸台17凹口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一中间火孔151、第二中间火孔152均自上而下逐渐由内向外倾斜。

该分体式火盖,工作原理和使用说明如下:

安装时,将上盖1搁置在下盖2上,使上盖1的内环火孔12尽量与下盖2的导气孔22相对;

经点火针点火,从环状的出火缝隙13出来的燃气首先被点燃而形成外圈火焰;接着经环状的出火缝隙13和中环火孔单元15之间的传火槽6的传火,中环火孔单元15内的第一中间火孔151和第二中间火孔152出来的燃气被点燃,形成中圈火焰;接着经第二中间火孔152和内环火孔12之间的稳焰槽14的作用(此时,稳焰槽14也具有传火的作用),从内环火孔12出来的燃气被点燃,形成内圈火焰;

因内环火孔12为斜孔,所有内环火孔12在整体上呈现逆时针的旋向排列,形成的内圈火焰为旋火式火焰,旋火式火焰能使火焰燃烧更充分,提高火焰与锅底的接触面积;

环状的出火缝隙13形成环状的外圈火焰,相邻两个凸筋23之间形成独立的燃气通道,从独立燃气通道出来的外环火焰相互之间就有可能连为一体而在整体呈环形;又因为从独立燃气通道出来的火较大,凸筋23与上盖1相对的表面之间接触而不出火或不接触而出火较小,使得形成的火焰顶部呈独立的火苗,有利于二次空气的补入,从而有利于燃气充分燃烧;凸筋23导向燃气沿径向均匀流出,有效地减少了涡流的发生,使得火焰均匀稳定;所有凸筋23在整体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排列,在相同火盖尺寸下,外圈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增大,热效率提升;这样,从对应导气孔22出来的内圈火焰竖向延伸,而从环状的出火缝隙13出来的外圈火焰横向铺开,既扩大了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大,也保证了内外圈火焰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当发生溢液时,溢液能从上盖1的挡檐18滴落,减少溢液对环状的出火缝隙13的影响;溢液也能经导液槽16分别流入第一导液孔11、第二导液孔21;再者溢液还能流到凸台17上表面,流到凸台17上表面的溢液再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因凸台17的上表面略微向上且向内倾斜而从凸台17的凹口的两端流走,另一部分溢液还将从凸台17上方越过第一中间火孔151、第二中间火孔152,形成类似“水帘洞”的效果;加上第一中间火孔151、第二中间火孔152的倾斜设置,喷出的气流冲击溢液还会进一步加强“水帘洞”的效果,从而使溢液不容易进入第一中间火孔151和第二中间火孔152;

炊具溢液发生后,将上盖1和下盖2分开清洗,从而容易清洗出火缝隙13。

如图13~图17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分体式火盖的燃烧器。图18~19为本发明的燃烧器安装在灶具面板上的示意图。该燃烧器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盛液盘5、炉头4、支撑座3、分体式火盖,支撑座3上设置有点火针7;

其中,炉头4具有燃气腔;炉头4具有连通燃气腔的进气口41和出气口42,出气口42具有两个且靠近炉头4的上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各出气口42均连通下盖2的导气孔22;

支撑座3设置在炉头4上方且用于支撑分体式火盖,支撑座3靠近其外周缘处设有套在对应出气口42的外壁的通孔31,支撑座3呈环形且内周缘的周壁形成第三导液孔32且连通下盖2的第二导液孔11;炉头4和支撑座3之间具有间距而形成连通该第三导液孔32的第四导液孔43;

点火针7设置在该支撑座3上且邻近分体式火盖的外周缘,该点火针7的上端邻近其中一个传火槽6;

盛液盘5呈平面状以便于清洁,且设置在炉头4和灶具的面板10之间,该盛液盘5与第四导液孔43液体流通。

该燃烧器,工作原理和使用过程如下:

在灶具的面板10上安装盛液盘5,在盛液盘5上安装炉头4,在炉头4上安装支撑座3,使得支撑座3的通孔31套在炉头4的出气口42的外壁外,在支撑座3上安装分体式火盖;燃气经进气口41进入燃气腔后经出气口42排出,出气口42连通下盖2的导气孔22;

点火针7设置在下盖2的外周缘外侧且位于上盖1的挡檐18之下;点火针7点火后,环状的出火缝隙13和中环火孔单元15之间通过传火槽6传火;

两个出气口42的设置增加了燃气的在炉头4内的停留时间,避免局部燃气组分以及流速变化较大,使燃气整体组分以及流速较为均匀,使火焰温度均匀,减少烟气量;接着燃气通过下盖2的导气孔22进入下盖2的下凹面,接着按照上述分体式火盖的工作原理,形成内圈火焰、中间火焰和外圈火焰;

炊具发生溢液时,同样地,溢液能从上盖1的挡檐18滴落,减少溢液对环状的出火缝隙13的影响;溢液也能经导液槽16分别流入第一导液孔11、第二导液孔21、第三导液孔32、第四导液孔43后,流到盛液盘5;再者溢液还能流到凸台17上表面,流到凸台17上表面的溢液再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因凸台17的上表面略微向上且向内倾斜而从凸台17的凹口的两端流走,另一部分溢液还将从凸台17上方越过第一中间火孔151、第二中间火孔152,形成类似“水帘洞”的效果;加上第一中间火孔151、第二中间火孔152的倾斜设置,喷出的气流冲击溢液还会进一步加强“水帘洞”的效果,从而使溢液不容易进入第一中间火孔151和第二中间火孔152;这样能有效防止炊具溢液堵塞火孔;

另外,二次空气可以依次经过第四导液孔43、第三导液孔32、第二导液孔21和第一导液孔11进入并补充给内环火孔12,有利于燃气充分燃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