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1443发布日期:2019-12-14 00:2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灶具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灶具火盖。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灶具火盖结构中,为了将内环火盖上的火焰传递至外环火盖,通常会在外环火盖的表面设置传火结构,传火结构具有连通外环火盖燃气腔室的传火孔,以在需要传火时点燃,并将火焰传递至外环火盖的外表面。

然而,不同灶具用户家中的燃气压力和工况各不相同,有些用户家里压力高有些用户家里压力低,这种燃气压力的偏差会导致传火孔在传火时点火失败。因此,为抵消这种压力偏差,在安装灶具时,会预先将进气风门调节至合理范围,然而,有些用户在使用灶具时,燃气压力存在短期波动,这种短期波动是无法依靠对风门的调节进行抵消的,因此会导致这个部分用户在使用灶具时,传火成功率较低,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燃气灶具因燃气压力变化,而导致传火成功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火盖。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具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沿所述灶具火盖的周向方向圆周均布,至少一所述缺口的表面具有连通于所述火盖本体的燃气腔室的开口;

所述灶具火盖还包括多个传火结构,多个所述传火结构之间连接固定,所述传火结构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缺口并相对所述火盖本体可分离,多个所述传火结构的传火孔的孔径不同,每一所述传火结构的所述传火孔均连通至对应的所述缺口。

该灶具火盖在火盖本体上设置多个相互连接的传火结构,通过整体调换传火结构与火盖本体的位置,使具有不同传火孔孔径的传火结构能够连通至燃气腔室,以根据燃气压力的变化,快速调整用于传火的传火孔孔径,以在不同的燃气压力下,使灶具火盖的传火孔均能够被点燃,进而保证该的灶具火盖的传火成功率,提升用户体验。

较佳地,每一所述传火结构均包括:

传火部,所述传火部设置于所述缺口的表面;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传火部,所述定位部用于使所述传火部定位于所述缺口,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传火结构相对火盖本体产生位移。

较佳地,所述传火部具有传火通道,所述传火通道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传火部的内部,所述传火孔贯穿所述传火部的表面并连通所述缺口和所述传火通道。

当该传火结构被设置在具有连通燃气腔室的开口的缺口上时,传火孔从缺口处将燃气引入传火通道内,使传火火焰在传火通道内被点燃,即可实现隐藏式传火的目的。

较佳地,多个所述传火孔沿所述传火通道的通道延伸方向螺旋布置,以保证传火孔在传火通道内合理分布。

较佳地,所述缺口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缺口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所述传火部的下侧表面贴合于所述缺口,以通过缺口与传火部之间的完全接触,提高定位效果。

较佳地,所述缺口的缺口形状为半圆弧形。

较佳地,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传火部的上侧表面,所述定位部从所述传火部的两侧向外延伸并定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以用于支撑和定位整个传火结构。

较佳地,所述定位部、所述传火部和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共同围成补气通道,所述传火部还具有第一补气孔,所述第一补气孔贯穿所述传火部的表面,所述第一补气孔连通所述补气通道和所述传火通道。

第一补气孔用于将补气通道处的空气导引至传火通道,以在传火通道未点火时提高其内部的空气含量,进一步提高传火成功率和传火效果。由于灶具火盖点燃时,四周空气会产生波动,而通过在定位部、传火部和火盖本体围成一个补气通道,可大幅降低空气在补气通道内的波动。

较佳地,所述传火部还具有第二补气孔,所述第二补气孔设置于所述定位部的上方并贯穿所述传火部的表面,所述第二补气孔直接连通外界和所述传火通道,以进一步提高传火通道内的空气含量。

较佳地,每一所述传火结构均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传火部的上方,所述支撑部的顶面用于支撑锅具的底面。

利用由多个传火结构组合固定形成的部件,通过在传火结构的顶部设置多个支撑部,以将锅具直接支撑在火盖本体的上表面上,无需再设置独立的锅支架结构,拓展了该灶具火盖的使用功能。

较佳地,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灶具火盖的中心位置的一侧具有沿斜向下方向设置斜面,以通过该斜面适应尖锅,使得底面较小的锅具也能够平稳放置。

较佳地,多个所述传火结构之间通过挡圈连接固定,所述挡圈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方,并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周向方向设置。

通过挡圈连接多个传火结构,使挡圈与火盖本体之间能够分隔出一个完整的二次空气通道,并且可利用挡圈遮挡溢液,避免溢液流入第二补气孔以及火盖本体上的火孔。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灶具火盖在火盖本体上设置多个相互连接的传火结构,通过整体调换传火结构与火盖本体的位置,使具有不同传火孔孔径的传火结构能够连通至燃气腔室,以根据燃气压力的变化,快速调整用于传火的传火孔孔径,以在不同的燃气压力下,使灶具火盖的传火孔均能够被点燃,进而保证该的灶具火盖的传火成功率,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火盖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火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部分的内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火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内环火盖1

火盖本体2

缺口21

燃气腔室22,开口22a

传火结构3

传火部31

传火孔311

传火通道312

第一补气孔313

第二补气孔314

定位部32

支撑部33,斜面33a

补气通道4

挡圈5

基座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环火盖1以及火盖本体2,以及多个传火结构3。其中,内环火盖1和火盖本体2均设置在基座20上,在火盖本体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缺口21,缺口21的数量与传火结构3相同,这些缺口21沿着灶具火盖的周向方向圆周均匀布置,在这些缺口21中,至少有一个缺口21的表面具有连通至该火盖本体2内部的燃气腔室22的开口22a。

而多个传火结构3之间则通过挡圈5连接固定,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这些传火结构3分别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对应的缺口21上,通过将传火结构3沿竖直方向提起,可使传火结构3与火盖本体2进行分离。在这些传火结构3上均设置有传火孔311,这些传火孔311均连通至对应的缺口21上,以在某个传火结构3设置在连通燃气腔室22的缺口21上时,使燃气能够进入传火孔311以实现传火功能。

其中,如图3所示,每一个传火结构3上的传火孔311孔径均不相同,通过设置不同的孔径,以适应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不同燃气压力,使得至少一个设置有对应孔径的传火结构3能够在该燃气压力下成功传火。

该灶具火盖在火盖本体2上设置多个相互连接的传火结构3,通过整体调换传火结构3与火盖本体2的位置,使具有不同传火孔311孔径的传火结构3能够连通至燃气腔室22,以根据燃气压力的变化,快速调整用于传火的传火孔311孔径,以在不同的燃气压力下,使灶具火盖的传火孔311均能够被点燃,进而保证该的灶具火盖的传火成功率。需要特别说的是,火盖本体2上的其他具体结构,例如火孔以及燃气腔室22等的结构细节与原理,均属于现有技术的范畴,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火盖本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均布的缺口21,其中一个缺口21内具有连通燃气腔室22的开口22a(具体参见图2)。三个对应的传火结构3上的传火孔311孔径随着燃气压力的由高到底而对应变化,以使得这三个传火结构3分别对应压力高中低三个档次。在实际使用中,若燃气压力变化而未能成功传火时,可通过调转这些传火结构3与火盖本体2之间的位置,快速地将所匹配传火结构3的设置在具有开口22a的缺口21上,以确保传火孔311能够被点燃,保证传火稳定性。

其中,每一个传火结构3均包括有传火部31以及定位部32,传火部31设置在缺口21的表面上,传火孔311设置在其表面,而定位部32则连接于传火部31,该定位部32用于将传火部31定位在缺口21上,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传火结构3相对火盖本体2产生位移。

如图3所示,在该传火部31上还具有一传火通道312,该传火通道312沿着火盖本体2的径向方向设置与传火部31的内部,并贯穿整个传火部31,而传火孔311则贯穿传火部31的表面并连通缺口21与该传火通道312。通过在传火部31上设置传火通道312,使传火结构3实现隐藏式传火的目的。具体来说,当该传火结构3被设置在具有连通燃气腔室22的开口22a的缺口21上时,传火孔311从缺口21处将燃气引入传火通道312内,使传火火焰在传火通道312内被点燃,即可实现隐藏式传火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传火通道312的通道形状呈圆柱形。优选地,如图4所示,这些传火孔311沿着传火通道312的通道延伸方向呈螺旋布置,以保证传火孔311在传火通道312内的合理分布。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火盖本体2上的缺口21沿着该火盖本体2的径向方向延伸,缺口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火盖本体2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上,而传火部31的下侧表面则完全贴合在缺口21上,以通过缺口21与传火部31之间的完全接触,提高定位效果。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传火通道312的通道形状呈圆柱形,因此缺口21的形状对应设置为半圆弧形,以用于容纳传火部31的整个下半部分。虽然传火部31与缺口21之间无法完全限定位置关系,但由于多个传火结构3之间相互连接固定,因此这些传火结构3组合形成的整体部件能够相对火盖本体2完全定位。

如图5和图6所示,定位部32连接在传火部31的上侧部分,并位于传火部31的左右两侧表面上,定位部32从传火部31的两侧向外延伸并定位在火盖本体2的上表面,以用于支撑和定位整个传火结构3。其中,由定位部32的下表面、传火部31的侧表面以及火盖本体2的上表面共同围成一补气通道4,该补气通道4与外界连通,在传火部31上还设置有第一补气孔313,该第一补气孔313贯穿传火部31的表面,并从补气通道4处延伸至传火通道312,并将补气通道4处的空气进入传火通道312,以在传火通道312未点火时提高其内部的空气含量,进一步提高传火成功率和传火效果。由于灶具火盖点燃时,四周空气会产生波动,而通过在定位部32、传火部31和火盖本体2围成一个补气通道4,可大幅降低空气在补气通道4内的波动,即利用定位部32的结构产生额外的有益效果。

此外,在传火部31上还设置有第二补气孔314,第二补气孔314设置于定位部32的上方位置,第二补气孔314同样贯穿传火部31的表面,但是第二补气孔314是直接连通外界和传火通道312的,而非连通补气通道4和传火通道312,通过设置第二补气孔314可进一步提高传火通道312内的空气含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气孔313为多个均布的小圆孔,而第二补气孔314为长方形孔。

如图5所示,在每一个传火结构3的顶部还包括有支撑部33,该支撑部33设置在传火部31的正上方位置,并与传火部31连接固定,支撑部33的顶面用于支撑锅具的底面,即作为灶具火盖的锅支架使用。利用由多个传火结构3组合固定形成的部件,通过在传火结构3的顶部设置多个支撑部33,以将锅具直接支撑在火盖本体2的上表面上,从而无需设置独立的锅支架结构,拓展了该灶具火盖的使用功能。

其中,支撑部33朝向灶具火盖的中心位置的一侧具有朝着斜向下方向设置斜面33a,以通过该斜面33a适应尖锅。优选地,该斜面33a具体为内凹曲面,以使得底面较小的锅具也能够平稳放置。

同时,本实施例中,在多个传火结构3之间是通过挡圈5连接固定的,这些挡圈5设置在每一传火结构3的定位部32的上方,连接固定于传火部31并水平延伸至另一传火结构3的传火部31上。挡圈5位于火盖本体2的正上方,并沿着该火盖本体2的周向方向设置,以在挡圈5与火盖本体2之间分隔出一个完整的二次空气通道,并且能够遮挡溢液,避免溢液流入第二补气孔314或者火盖本体2上的火孔内。

要额外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火盖本体2即为现有技术中的外环火盖。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