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7722发布日期:2020-05-20 02:4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烧器技术中,多数为普通大气式燃烧器,nox气体(氮氧化物)排放量高,不利于低氮环保排放要求。目前行业中有采用浓淡燃烧技术的浓淡燃烧器来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但是,传统的浓淡燃烧器具有双引射通道,结构相对复杂,给制造工艺、电路程序控制、产品性能稳定性等带来诸多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浓淡燃烧器,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装置,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内壳和外壳;

所述内壳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内侧壁部、第一中间连接部及第二内侧壁部;第一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出火口;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均冲压有相同的由内侧向外侧凹陷的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沿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两侧折弯相向贴合,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引射通道、内扩压混合腔及空气补给通道;

所述外壳具有容纳空间并且其顶部端面开设有出火开口;

所述内壳的顶部内嵌于所述外壳的容纳空间,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混合腔;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内扩压混合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扩压混合腔;所述第一出火口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连通并位于所述出火开口处;

所述外壳的出火开口周缘与所述内壳的顶部周缘构成有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或所述外壳的顶部端面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连通的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

所述第二出火口与所述第三出火口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设有一个引射通道,具体工作时在引射通道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扩压混合腔和内扩压混合腔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为内扩压混合腔额外提供空气,由于内扩压混合腔比第一扩压混合腔多混有空气,内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第三出火口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第一扩压混合腔和内扩压混合腔能够使得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得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可简化燃烧器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由于只采用一个引射通道,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由于主要采用内壳和外壳两个部件并且以内嵌、罩设的配合方式构建,并且上述内壳由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内侧壁部及第二内侧壁部并通过其上的凹陷结构来构造出各功能结构,实现部件相对较少,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上均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至少一分流通孔,所述分流通孔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通过所述凹陷结构还构造有至少一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或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分流通道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的流通面积总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包括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一凹部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二凹部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三凹部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四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四凹部围合成所述内扩压混合腔;所述分流通孔开设于第一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部为起伏不平整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外侧壁部、第二中间连接部和第二外侧壁部,第一外侧壁部和第二外侧壁部设有外凹部,并且沿第二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并共同夹持所述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的底部边缘、侧部边缘均与所述内壳密封贴合,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通过外凹部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开设所述出火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外侧壁部、第二中间连接部和第二外侧壁部,第一外侧壁部和第二外侧壁部设有外凹部,并且沿第二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并共同夹持所述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宽于所述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围拢所述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通过外凹部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扩压混合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还设有位于所述出火开口的若干条连接桥,若干条连接桥间隔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侧壁部和第二外侧壁部均设有朝向所述内壳凸出的一个以上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引射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内的内芯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共同夹持所述内芯体;所述内芯体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处的出气口。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装置,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壳,11、引射通道,12、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3、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4、第一分流通道,15、第二分流通道,16、内扩压混合腔,17、第一出火口,18、分流通孔,101、第一内侧壁部,102、第二内侧壁部,20、外壳,21、容纳空间,22、出火开口,23、第二出火口,24、第三出火口,25、出火开口,201、第一外侧壁部,202、第二中间连接部,203、第二外侧壁部,211、第一扩压混合腔,212、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3、凸起,221、连接桥,30、内芯体,31、气体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内壳10和外壳20。

所述内壳10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内侧壁部101、第一中间连接部及第二内侧壁部102;第一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出火口17;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均冲压有相同的由内侧向外侧凹陷的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沿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两侧折弯相向贴合,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引射通道11、内扩压混合腔16及空气补给通道12、13。

所述外壳20具有容纳空间21且其顶部端面设有出火开口22。

所述内壳10的顶部内嵌于所述外壳20的容纳空间21,所述内壳10与所述外壳20之间形成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

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扩压混合腔16。在实际设计中,较优的是,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分别设有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扩压混合腔16对应连通的出气口。

较优的是,引射通道11是采用燃烧技术领域的引射器结构设计,因此,引射通道11是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沿吸气收缩段113、混合段112和扩压段111。

在设计上,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可以直接连通的,即两者属于一个连续的扩压混合腔的两个部分;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也可以是相隔的,只是通过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构成间接连通。

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

所述第一出火口17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连通并位于所述出火开口22处。

所述外壳20的出火开口周缘与所述内壳10的顶部周缘之间构成有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的两侧。

上述浓淡燃烧器设有一个引射通道11,具体工作时只在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和内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12、13)为内扩压混合腔16额外提供空气,由于内扩压混合腔16比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多混有空气,内扩压混合腔16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17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23、第三出火口24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和内扩压混合腔16能够使得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得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可简化燃烧器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由于采用一个引射通道11,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由于利用内壳10集成了用于进气、补气、分气、淡火焰燃烧的结构,而且主要采用内壳10和外壳20两个部件并且以内嵌、罩设的配合方式构建,并且上述内壳10采用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内侧壁部101及第二内侧壁部102并通过其上的凹陷结构来构造出各功能结构,部件相对较少,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是相对而言,即“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所需的燃料与空气的当量配比值偏离正常的当量配比值。即同样的燃气量,“淡火焰燃烧”需要更多的空气量,而“浓火焰燃烧”需求更少的空气量。这样形成,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火焰温度被过多的空气而降低,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通过这样特定的空燃当量比燃烧整体来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实现低nox排放量。同时浓火焰不完全燃烧的燃料进入到空气过剩的淡火焰区域形成二次混合燃烧,最终可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完全充分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也可以存在其他设计方式,例如,所述外壳20的顶部端面直接设有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连通的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5,引射通道11为自内壳1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较优的,空气补给通道(12、13)亦为自内壳1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考虑到燃气装置的使用环境,尤其是在风机工作形成的强烈气流下,将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均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通道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本燃烧器的内部气流更加稳定,确保燃烧工况稳定。

当然,引射通道11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可以将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设置内壳10的侧面,并作l形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12、13)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设置在内壳10的中部或内壳10的侧面,或空气补给通道(12、13)往内壳10的底部方向突出于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上均设有位于所述外壳20内的至少一分流通孔18,所述分流通孔18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通过所述凹陷结构还构造有至少一分流通道(14、15),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18的流通面积总和。该实例描述了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扩压混合腔16连通的具体结构。在该结构中,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是延伸至外壳20中,在内壳10上位于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的部位开设分流通孔18,实现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进一步简化了结构,简化生产工艺。由于淡火焰为主火焰,因此设计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18的流通面积总和,确保更多地空燃混合气体流向内扩压混合腔16。在该方案中,是通过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引射通道11与空气补给通道(12、13),来实现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的连通;引射通道11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分流通道(14、15)先进入空气补给通道(12、13)作进一步的混合,再流进内扩压混合腔16,利于提高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效果。

具体而言,每一个内侧壁部的分流通孔18的数量为2个~20个,分流通孔18的直径为1mm~4mm。分流通孔18的具体直径为2mm。

在其他设计中,所述分流通道(14、15)可以设计为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由于淡火焰作为主火焰,为了优先给内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沿所述引射通道11内的气流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相对于所述分流通孔18,靠近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该方案在确保流通面积较大的基础上,从流通位置上做了设计以实现优先分流,进一步确保内扩压混合腔16的空燃混合气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包括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一凹部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11,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二凹部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三凹部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14、15),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四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四凹部围合成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所述分流通孔18开设于第一凹部。如此,内壳10的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制作工艺较为方便。具体而言,第一内侧壁部101与第二内侧壁部102上的第一凹部至第四凹部均可以通过钣金件冲压、或拉伸成型得到,或者通过锻造、或压铸成型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部为起伏不平整状,例如波浪状,或者z形状。如此,能使得内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燃混合气在弯折的流道内更好地混合,混合效果较为均匀,此外,能一定程度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的一外侧壁部201、第二中间连接部202和第二外侧壁部203,第一外侧壁部201和第二外侧壁部203均设有外凹部,并且沿第二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并共同夹持所述内壳10;第一外侧壁部201、第二外侧壁部203的底部边缘、侧部边缘均与所述内壳10密封贴合,第一外侧壁部201、第二外侧壁部203通过外凹部与所述内壳1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开设所述出火开口22。该方案给出利于简化生产工艺的外壳结构。在该方案中,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是相隔的,不直接连通,只是通过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构成间接连通。

当然在设计上,第一扩压混合腔、第二扩压混合腔可以是一个围绕在所述内壳10周围、连续的扩压混合腔的两部分。那么,外壳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外侧壁部、第二中间连接部和第二外侧壁部,第一外侧壁部和第二外侧壁部均设有外凹部,并且沿第二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形成容纳空间,并夹持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宽于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围拢内壳,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通过外凹部与内壳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混合腔、第二扩压混合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202还设有位于所述出火开口22的若干条连接桥221,若干条连接桥221间隔地设置。如此,若干个连接片221能够将淡火焰与浓火焰均隔开成若干个淡火焰与若干个浓火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侧壁部201和第二外侧壁部203的外凹部均设有朝向所述内壳10凸出的一个以上凸起213。凸起213可以通过挤压成型,有利于提高壳体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补给通道(12、13)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输送段(122、132)和扩压段(121、131),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121、131)的任一通道截面大于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输送段(122、132)的任一通道截面;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121、131)之间。该方案利于空燃混合气与空气充分混合。

作为更为具体的优选设计,输送段(122、132)的内径、扩压段(121、131)的内径均自气流方向逐渐变大,扩压段(121、131)的内径变化率大于输送段(122、132)的内径变化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补给通道(12、13)还设有沿气流方向位于输送段(122、132)前的喇叭输入段(123、133),喇叭输入段(123、133)的进气口为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该方案是依据引射器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更好地引入空气。但是,空气补给通道(12、13)是用于引入空气,并非与燃气喷嘴结合使用,因此,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各段设计并非与引射器的设计参数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为了充分、均匀地给内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气,实现稳定地淡火焰燃烧,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所述引射通道11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之间。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0可以在引射通道11的两侧设置更多的空气补给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1的两侧对称地设置空气补给通道更为合理。

因此,通常的设计,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喇叭输入段123、输送段122和扩压段12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喇叭输入段133、输送段132和扩压段13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生产,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与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的进气口的口径通常设计为相同,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测试,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的口径面积为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进气口口径面积的1.5倍,更为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沿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任一截面在纵向方向上不低于其前面的任一截面,所述纵向方向为所述内壳1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截面面积沿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变大。该方案从分流通道(14、15)的延伸方式以及通道大小变化方式做了限制,一方面确保空燃混合气更顺畅地流向内扩压混合腔16,第二方面可以使得空燃混合气在分流通道(14、15)中进一步混合,混合效果较好。

经测试,为了更为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1.5倍~4.5倍。较优地,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2.5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均匀地给内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两条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分别位于并且连通于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的相对两侧。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0可以在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两侧设置更多的分流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两侧对称地设置分流通道更为合理。

当上述的浓淡燃烧器设有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时,第一分流通道14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扩压段121,第二分流通道15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的扩压段13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上述的浓淡燃烧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16内的内芯体30,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共同夹持所述内芯体30,所述内芯体30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31,纵向方向为内壳1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道31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31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处的出气口。如此,内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燃混合气分别经内芯体30的若干个气体流道31向外输出,对混合气体进行分流,有利于混合更均匀,有利于稳定混合气体的流速,使得淡火焰燃烧效果较好。

在本文中,若干个指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

上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具体工作如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气体流动方向,燃气首先从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处的燃气喷嘴喷出,燃气通过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流入,燃气同时在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的周围卷吸空气进入引射通道11内,燃气与空气在引射通道11内进行初步预混合后,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成两路流入不同地方,第一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别通过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流入内扩压混合腔16内,与此同时空气通过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进入到内扩压混合腔16内,流入内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气与其内的空燃混合气进行进一步充分混合,充分混合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内芯体30的气体流道31流动到第一出火口17处实现淡火焰燃烧。第二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从通过分流通孔18流入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空燃混合气在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12内得到进一步充分混合后流入到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处实现浓火焰燃烧。

由于第二出火口23与第三出火口24的浓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1排出的空燃混合气直接燃烧,混合的空气量相对较少,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第一出火口17的淡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1排出的空燃混合气与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燃烧,混合的空气相对较多,淡火焰在过多的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稀释而降低燃烧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