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596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的现代电热器具,具有安全性能好、热效率高的特点。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的加热装置一般由承载底板、感应线圈及嵌置在底板内的磁性块构成,底板起到承载、安装固定的作用,磁性块与感应线圈构成加热组,感应线圈绕附在底板的正面上。为了较好地起到散热目的,目前的做法是将底板进行局部的镂空,以加大感应线圈上下面的透空面积,即加大散热面积,减少能耗。如图1所示,由于底板60的结构限制,目前的做法中,镂通孔62是对应相邻磁性块61之间的间隔空位设计,为单一孔形,且为了确保底板60的结构强度,该镂通孔62的大小受到限制,镂通孔62的内弧半径较大,大于底板60内圈的半径,这不仅影响散热效果,而且浪费材料,成本较高,不利于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同时,现有技术中,磁性块61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散热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加大散热面积,且保障底板结构强度,使底板不易变形的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和感应线圈,感应线圈附着在底板上,而设置在底板底部的磁性块按圆周径向间隔分布,磁性块与感应线圈构成加热组,底板内部、对应相邻的磁性块之间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由内外设计的第一镂通孔和第二镂通孔构成,并在第一镂通孔和第二镂通孔之间的衔接部位形成加强筋。
所述内置磁性块的底板部位设计为径向分布的槽座,并在槽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镂通孔和第四镂通孔供磁性块部分裸露,在第三镂通孔和第四镂通孔之间有加强筋分隔。
所述第一镂通孔和第二镂通孔为同圆心的任意多边形孔;位于内侧的第一镂通孔之边缘顺沿底板内圈的外侧壁及嵌装磁性块的槽座侧壁设计,加强筋与底板一体成型制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有效地结构设计,将镂空部设计为内外镂通孔的组合结构,加大了底板的镂空面积,且设有加强筋连接相邻嵌装磁性块的槽座,确保底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刚性足,安装、承载稳定,且不易发生变形,散热效果显著,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另一优点是节省制作底板的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附图1为现有技术的底板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见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1和感应线圈2,感应线圈2附着在底板1正面上,而设置在底板1底部的磁性块3按圆周径向间隔分布,磁性块3与感应线圈2构成加热组。底板1由耐高温的绝缘材料制作,在底板1内部、对应相邻的磁性块3之间设有镂空部,该镂空部由内外设计的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构成,并在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之间的衔接部位形成加强筋13,加强筋13与底板1一体成型制作,加强筋13分隔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并连接相邻嵌装磁性块3的槽座14。
内置磁性块3的底板1部位设计为径向分布的槽座14,并在槽座14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供磁性块3部分裸露,在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之间有加强筋17分隔。
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为同圆心的任意多边形孔;位于内侧的第一镂通孔11之边缘顺沿底板1内圈的外侧壁及嵌装磁性块3的槽座14侧壁设计。
图2所示,感应线圈2盘形圈绕并贴附在底板1正面上,而感应线圈2的背面通过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给予部分透露,即在加热工作时通过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给予散热。而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之间为间隔设计,衔接部位形成加强筋13,起到联系相邻两嵌装磁性块3的槽座14的作用,使整个底板1的整体结构得以保障,强度好、刚性足,受热不易变形,产品寿命长,生产的电磁炉品质更优。位于内侧的第一镂通孔11之边缘顺沿底板1内圈的外侧壁及嵌装磁性块3的槽座14侧壁设计,这样可获得镂空部内弧半径更小,即镂空面积加大,散热效果更佳,而且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在槽座14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供磁性块3部分裸露,在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之间有加强筋17分隔。这样确保底板1的结构性时,还给予磁性块3适当散热,减少能耗和变形。
当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一底板(1)和感应线圈(2),感应线圈(2)附着在底板(1)上,而设置在底板(1)内的磁性块(3)按圆周径向间隔分布,磁性块(3)与感应线圈(2)构成加热组,底板(1)内部、对应相邻的磁性块(3)之间设有镂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由内外设计的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构成,并在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之间的衔接部位形成加强筋(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磁性块(3)的底板(1)部位设计为径向分布的槽座(14),并在槽座(14)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供磁性块(3)部分裸露,在第三镂通孔(15)和第四镂通孔(16)之间有加强筋(17)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通孔(11)和第二镂通孔(12)为同圆心的多边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内侧的第一镂通孔(11)之边缘顺沿底板(1)内圈的外侧壁及嵌装磁性块(3)的槽座(14)侧壁设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磁炉之加热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一底板和感应线圈,感应线圈附着在底板上,而设置在底板内的磁性块按圆周径向间隔分布,磁性块与感应线圈构成加热组,底板内部、对应相邻的磁性块之间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由内外设计的第一镂通孔和第二镂通孔构成,并在第一镂通孔和第二镂通孔之间的衔接部位形成加强筋。内置磁性块的底板部位设计为径向分布的槽座,并在槽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镂通孔和第四镂通孔供磁性块部分裸露,在第三镂通孔和第四镂通孔之间有加强筋分隔。本实用新型通过有效地结构改良,不仅确保底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减小变形,且扩大加热装置的散热面积,降低耗能,节省材料。
文档编号F24C7/00GK2890695SQ200620056990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4日
发明者李荣明 申请人:袁灿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