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188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加热器具,特别涉及电磁加热器具用的具有弧形面板的面 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加热器具的弧形面板结构,比较典型是1999年11月10日公开, 名称为"特适于炒菜锅的电磁炉线圈"的ZL98241610.5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 公开了在电磁炉内部设有可供通过电流的线圈,并于该线圈上方设有弧形陶瓷 面板,而可于该面板上方承放弧形锅具;其特征是该线圈是配合锅具弧形而由 内向外延伸成一凹弧面,使该线圈在各部分均与上方陶瓷面板及弧形锅具保持 同等间距。本实用新型的该线圈能以全面性配合弧形锅具的结构,使锅具更均
匀发热加温,而可于电磁炉上使用炒菜锅烹调食物。
在实际使用时,炒菜时锅具温度一般至少达到250度以上,这样炒菜的效 果比较好。该温度范围远远高于煮饭、煲汤时约80 120度左右的工作温度。 通过对上述技术方案予以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方案并未考虑炒菜锅具的高温 对弧形陶瓷面板的热影响及面板本身的散热问题,也未考虑对上部锅具的温度 控制问题,导致利用该技术制造的电磁炉不仅不能连续性工作比较长的时间, 而且锅具受热面积太小,炒菜的口味效果很差,对锅具内的被烹调的物体也无 法实施有效控制而发生烧焦问题;其次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的耐高温面板如微 晶板,但目前国内并未有效解决呈凹弧形的微晶板的制造问题,不仅供应量极少而且全部依赖进口;如果使用陶瓷材质的凹形面板,由于陶瓷材料的热膨胀 系数小,高温容易破裂。因此上述技术发明公开后,至今未能有效地应用。

发明内容
我们知道炒菜和蒸煮菜是两个不同的工艺,对加热器具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温度控制不同,炒菜需要的高温度及锅具受热温度的均匀 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为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 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所述面板外侧的且
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 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 所述面板的内侧。
所述面板呈凹弧形,主要是承载锅具的部件,因此可以与呈凹弧形的锅具 配合而用于传统的炒菜、煮饭、煲汤等活动。反过来,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 配合使用的锅具的外侧壁面也最好具有与所述面板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的形 状,进而使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匀而贴合恰当,电磁热转 换效能比较高。当然这里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的形状基本一致,仅仅指所述锅 具的外侧壁面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所述锅具外表面至少可以不 用设置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一样的槽、孔或凸台。
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是指基本接近所述面板的底部的区域;由于所述面板 上需要设置流通冷却空气的通气孔,其中在当所述面板整体呈顺次平滑的凹弧 形时,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主要是指环绕并基本接近所述通气孔的部位;当所 述面板的底部区域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时,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主要是指平底 形或小凹弧形的部位。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从而使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 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进而在实际炒菜时使位于所述面板与所述 锅具之间间隙内的热空气能够自然地顺利向上排出。S卩可以防止所述面板与 所述锅具之间间隙成为相对封闭的热空气死角,从而大大减少高温锅具向所述 面板直接或间接传导的热量。其次也可以通过不断流动的冷却气体对所述面板 散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 心位置,所述通气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 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具有可以让冷却气体流通的间 隙通道。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与所述通气孔合二为一,既 可以是在所述温度传感器上直接设置可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通气孔,或者是将所 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设置可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间隙通道等, 皆是等同的方案。其次,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间设置可 以流通冷却空气的间隙通道,又可以使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之 间不会大面积的直接接触,减少两者之间的温度传导而使温度感应出现不必要 的误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非 中心位置,而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所述 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 器。该技术方案主要是在能够实现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 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的功能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与所述通气孔分 开设置,从而使产品的加工难度降低,产品的实质性结构还显得简单。当然在 这种结构方式下并不排斥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与所述温度传感器之间存在的安装间隙也仍然可以流通部分冷空气。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从而通过所述 温度传感器感应位于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的温度,该温度信号被所述温度 传感器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传输给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再通 过该控制系统对电磁线圈或冷却风扇等电器件予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头 部最好高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 基本贴在所述锅具的底部,使感应到的锅具体温度比较准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 位凸台。所述锅具定位凸台高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从而使所述锅具与所 述面板之间不仅具有间隙空间,而且使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通过以点定面 的原理实现定位又不存在大面积接触,使两者之间的直接热传导大大减少。其 中所述锅具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半圆形、矩形等,所述锅具定位凸台
的顶端高出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1 5MM左右比较佳。其次如果所述锅具定位 凸台反过来设置在所述锅具的外侧壁面上而不是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 上,也可以实现定位与隔离作用,皆是等同的技术方案,但该方案导致所述锅 具是生铁制造需要抛光打磨时,其外侧壁面不容易抛光打磨加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面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 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其中所述底壁部形成所述面板的所述底部区域,所述 底壁部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
所述面板的底壁部呈平底形,是指所述底壁部基本呈平板状,所述面板的 侧壁部呈凹弧形并以平滑的过渡方式与呈平板状的所述底壁部过渡连接。所述 面板的底壁部呈小凹弧形,是指所述底壁部的凹形弧的直径比所述侧壁部的弧 形直径大,所述面板的侧壁部以平滑的过渡方式与所述底壁部过渡连接。其次所述小凹弧形,不仅可以是所述底部区域稍微向下逐步凹陷的结构,也包括稍 微向上逐步凸出形的结构,还可以凹凸结合的波浪性结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壁面上或所述侧壁部的 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壁部的内侧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 接合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底凹槽部位。所 述底凹槽的横截面可以呈半圆形、半椭圆形或矩形等,主要用于汇集向所述面 板内侧可能滴落的水、油等杂物。而如果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底凹槽部位, 所述通气孔不仅可以将收集在所述底凹槽中的水、油等杂物予以自动泄露到所 述面板外侧的收集装置中,而且还可以让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 所述面板内侧,使炒菜时锅具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与所 述锅具之间借助于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热交换。其次从形成空气对流的功能分析, 所述通气孔还可以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下部的基本靠近所述底壁部的部位,皆是 等同的实施方案;如果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侧壁部而又距离所述底壁部越远, 空气对流的效果及相应的冷却效果会明显降低。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 径向侧壁凹槽,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 部。所述径向侧壁凹槽是指凹槽沿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的径向方向设置和分布, 即从所述内侧壁的底部向顶部延伸分布。这样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可以加大从所 述锅具底部空气流动的通道;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分布,可以促使 所述锅具底部的气流沿螺旋性凹槽形成一定的旋转,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这样可以进一步快速地弓I导气流从所述锅具底部向上流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沿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三条以上的 径向凸筋,所述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顶部;所述径向凸筋的高度 为1 2画。当然所述径向凸筋也可以仅仅分布在与所述电磁线圈的安装位置对 应的部位,而不必环绕整个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这样所述电磁线圈不仅能够 基本贴近所述面板的外侧壁,使电磁热转换效能高,但又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 一定的散热间隙,同时也使所述面板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不会发生大量的直接 热量传导。当然所述电磁线圈还必须借助于其它辅助设施才能紧贴固连在所述 径向凸筋上,但这些固定方案有很多种,如采用辅助支架用螺钉固定在所述面 板上的方案等。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 线圈;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呈桶形的第二 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将所述电磁线 圈分为两个线圈,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而且,将 第一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下部并与所述底壁部的形状适配,这样所述 第一电磁线圈能够与所述底壁部紧贴固连并对位于所述底壁部上面的锅具部位 在通电后通过所产生的磁场予以加热;其次在移开锅具后又能将其它加热水壶、 汤锅等放置其上烧水、煲汤。又由于环绕所述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所述 第二线圈呈桶形并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壁适配,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的侧 部予以加热,使整个锅具受热均匀。其次将所述电磁线圈分为两个线圈,又可 以使电磁线圈能够分开制造,特别是可以单独制造第二电磁线圈,使呈桶形的 第二电磁线圈的线程、高度大为縮短,提高制造电磁线圈的成品率,减少电磁 线圈在安装、使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裂、松懈等问题,又可以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安装高度提高,即可以加大所述面板和锅具的受热面积弧度数, 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板仅仅具有非常浅的弧度数的缺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
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 所述侧壁部结合连接形成第二通风容腔,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容纳在所述第二通 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内;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前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 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进风机,后端封闭或开放均可。这样的设计有利 于降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稳定 和安全性。其次还可以是,将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后端封闭而使第二通风容腔 制做为相对封闭的容腔,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多个 面板侧壁孔,从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 的间隙进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这样不仅可以使交换 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热量的空气直接通过所述面板侧壁孔排出,而且该被排 出的气体又可以驱使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的热空气快速排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 第一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 板外侧壁结合连接形成通风容腔;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 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进风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另一端封闭。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从所述面板的外侧将冷空气强制输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面板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作为面板 材料, 一般还可以使用微晶玻璃、陶瓷板等,但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降温措施, 就可以采用耐高温塑料,可以进一步减低价格成本,制造过程也相对简单,重 量也轻。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制做为相 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2个以上的板
侧壁孔;从所述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 的间隙流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磁线圈的线圈匝之间留有一定的散热 间隙。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设计方案,使本发明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 如下优点
1. 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 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促使所述面板内侧的热空气流动散热,从而使 所述面板的工作温度大大降低。
2. 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 度传感器,从而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感应位于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的温度, 实现对锅具工作温度的有效控制。
3. 沿所述面板的外侧壁面对称设置径向凸筋。这样所述电磁线圈不仅能够 基本贴近所述面板的外侧壁,使电磁热转换效能高,但又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 一定的散热间隙,同时也使所述面板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不会发生大量的直接 热量传导。
4. 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 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独立制造和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又由于环绕所述 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呈弧形并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壁适配, 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的侧部予以加热,是整个锅具受热均匀。特别是可以 单独制造第二电磁线圈,使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的线程、高度大为缩短,提高制造电磁线圈的成品率,减少电磁线圈在安装、使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破裂、松懈等问题,又可以根据炒菜所需的火力及火力分布特点需求,设计
适用的线圈本身的高度和第二电磁线圈距离所述面板的底部的高度,将所述第
二电磁线圈的安装高度提高,大大提高所述面板上面的所述锅具侧部的受热高
度,即可以加大所述锅具的受热面积弧度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面板和锅具仅 仅具有非常浅的弧度数的缺陷。
5. 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在所述底凹槽中设置一 个以上的贯通所述面板的通气孔。不仅通过所述底凹槽可以汇集滴落在所述面 板内侧的水、油杂物,在所述底凹槽中的杂物可以自动泄露到所述面板外侧的 收集装置中,而且还可以通过通气孔让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所 述面板内侧,使炒菜时锅具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与所述 锅具之间借助于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热交换。
6. 在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这样所述径 向侧壁凹槽可以加大从所述锅具底部空气流动的通道,也加大所述面板的散热 面积。
7. 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这样可以进一步快速地引导气流
从所述锅具底部向上流通。
8. 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锅具定位凸台,其中所述锅具定位凸台 高出所述面板的内侧壁表面1 5MM;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所述锅具与所述面板
的内侧面予以分隔,也容易将所述的锅具在弧形面板内定位,减少所述面板与 所述锅具之间的直接热传导。
9. 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所 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工作稳定和安全性。10.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这样的设 计有利于从所述面板的外侧将冷空气强制输入到所述面板的内侧。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可以广泛应用在使用电磁线圈加热的电器具中, 特别是炒菜用的电磁炉产品中。


图1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一产品的所述锅具的剖视图2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一产品的所述面板的剖视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4是图2中B部放大图5是图2中所述面板的俯视图6是图2中所述面板的仰视图(不包含位于所述面板外侧的电磁线圈、 风道等部件);
图7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二产品的所述锅具的剖视图; 图8是应用本发明方案实施例二产品的所述面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中所述底壁部的等同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 一种新型的电磁加热器具,包括面板l,支承所述面 板1的壳体5,其中所述面板1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所述壳体5中容纳有控 制系统、风机等部件;所述壳体5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 5a,在所述进风口 5a 部位还可以设置强制进风的风机(图中未画出)。所述面板l呈凹弧形,所述面板1包括基本呈平板状的底壁部la和环绕所述底壁部la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 侧壁部lb,其中所述底壁部la构成所述面板1的底部区域;所述底壁部la的 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内设置可与所述 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从而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4感 应位于所述面板1上面或者说内侧的所述锅具6的温度,该温度信号被所述温 度传感器4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传输给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 再通过该控制系统对电磁线圈或冷却风扇等电器件予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器4 具有可以上下自由伸縮的弹性的头部,其头部的自由高度高于所述底壁部la的 内侧壁平面并且高于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从而当将所述锅具6放置在所 述面板l内侧时,所述温度传感器4可以基本贴在所述锅具6的底部,使感应 所述锅具6的温度比较准确。
所述面板1呈凹弧形并承载所述锅具6,因此可以与呈凹弧形的锅具配合而 用于传统的炒菜。反过来,如图1所示,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1配合使用的 锅具6的外侧壁形状也具有与所述面板1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即包含有侧 壁6b和平底形的底壁6a,进而使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板1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 匀而贴合恰当,电磁热转换效能比较高。
如图2和图3所示,对应所述侧壁部lb设置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2b,所 述第二电磁线圈2b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lb的外侧。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 采用辅助支架和螺钉固定在所述面板1上。如图6所示,沿所述面板1的侧壁 部lb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6条侧壁径向凸筋8,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紧贴固连 在所述侧壁径向凸筋8的顶部,所述侧壁径向凸筋8的高度为1.5醒;其中所述 侧壁径向凸筋8的高度范围基本与所述第二线圈2b的高度一致。这样所述第二 电磁线圈2b能够与所述侧壁部lb之间具有散热和隔热的间隙。如图2和图4所示,对应所述底壁部la设置呈平板状的第一电磁线圈2a, 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采用辅助支架和螺钉固定在所述面板1上。所述第一电磁 线圈2a设置为平板状,即设置为具有同心圆的平板状线圈并设置在所述底壁部 la的下部;如图6所示,沿所述面板1的所述底壁部la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6 条底壁径向凸筋9,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紧贴固连在所述底壁径向凸筋9的顶 部,所述底壁径向凸筋9的高度为1.5腿。这样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能够与所 述底壁部la之间具有散热和隔热的间隙,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紧贴固连在所 述底壁部la的外侧壁上,并对位于所述底壁部la上面的锅具6的平底部6a直 接予以加热,其次在移开锅具后又能将具有平底的其它加热水壶、汤锅等放置 其上烧水、煲汤。其次为了使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具有比较好的散热效果,所 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线圈匝之间最好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其次为了配合在所 述底壁部la的中心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及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4,所 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中心也最好预留相应的安装孔。
环绕所述侧壁部lb设置有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所述第二线圈2b呈桶形 并与所述侧壁部lb的外侧壁面适配,这样在炒菜时可以对锅具6的侧部予以加 热,使整个锅具6受热均匀。其次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线圈匝之间最好留有 一定的散热间隙。
在所述面板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 电磁线圈2a和第二电磁线圈2b;将电磁线圈分为第一电磁线圈2a和第二电磁 线圈2b两个线圈,不仅对它们可以实施分开控制,使加热控制灵活,并且易于 分开加工、装配和使用,其次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分 开制造和装配,可以根据炒菜所需的火力及火力分布特点需求,设计适用的第 二电磁线圈2b本身的高度和第二电磁线圈2b距离所述面板1的底部的高度,可以大大提高所述面板l上面的(内侧的)所述锅具6侧壁6b的受热高度。根 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根据本方案制造的炉具,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距离所述面 板1的底部的安装高度可以达到8CM,远远高于现有技术仅仅最多只能达到约 4CM的弧高高度。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底壁部la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底壁部la与所述 侧壁部lb的结合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12,在所述底凹槽12中设置8个贯 通所述底壁部la的通气孔13。所述底凹槽12主要用于汇集向所述面板1的内 侧可能滴落的水、油等杂物。而所述通气孔13不仅可以将收集在所述底凹槽12 中的杂物予以自动泄露到所述面板l外侧的收集装置中(图中未画出),而且还 可以让位于所述面板1外侧的冷却气体进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使炒菜时锅 具6的底部的热空气能够随时排出,防止所述面板1与所述锅具6之间借助于 热空气形成大量的直接热交换。其次,所述底凹槽12的环槽可以是连续性的槽, 也可以是断续性的槽。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面板1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13设置有第一 通风通道3;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板 1外侧壁结合连接而形成相对封闭的第一通风容腔3a;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 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一进风机(图中未画 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的另一端封闭。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从所述壳体5的 进风口 5a进入的冷空气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容腔3a及所述通气孔13强制输入到 所述面板1的内侦ij。当然如果电磁加热器具的功率比较小,所述锅具6的工作 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例如工作温度远远低于所述面板1的最大耐温度数,可 以不用设置所述第一通风通道3及相应的第一进风机,而采取空气自然对流的 方式从所述壳体5的进风口 5a向所述面板1内输送冷空气。其次所述第一通风容腔3a还可以用于收纳从所述通气孔13滴漏入的水或油,汇集在所述第一通 风容腔3a内的水或油污物可以自然风干,也可以当第一进风机工作时被吹干, 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管道将这些汇集的污物排出到电磁加热器具的外部。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侧壁部lb的内侧壁上设置有4个的径向侧壁凹 槽14,其中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呈螺旋形沿所述侧壁部lb的内侧壁从底部向 顶部延伸分布。这样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可以从所述锅具6的底部加大空气流 动的通道,可以促使所述锅具6底部的气流沿螺旋性凹槽形成一定的旋转,提 高散热效果。
如图5所示,所述径向侧壁凹槽14与所述底凹槽12连通。这样可以进一 步快速地引导气流从所述侧壁部lb的底部向上流出。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底壁部la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3个等高的第一 锅具定位凸台15,其中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高出所述底壁部la的内侧壁 表面2 4醒。其次,在所述侧壁部lb的内侧壁表面对称设置4个等高的第二锅 具定位凸台16,其中所述第二锅具定位凸台16高出所述侧壁部lb的内侧壁表 面2 4MM,所述第一锅具定位凸台15和所述第二锅具定位凸台16是平顶的山 形形状或者说是横截面呈梯形形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将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 板1的内侧面予以分隔,也容易将所述锅具6在所述面板1内定位,减少所述 面板1与所述锅具6之间的直接热传导。
如图2所示,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7;所述第二 通风通道7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侧壁部lb结合连接而形成 第二通风容腔7a,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容纳在所述第二通风容腔7a内;在所 述第二通风通道7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 进风机(图中未画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启动第二进风机后降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工作发热温度,提高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工作稳定和安全性。
实施例二
如图7、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面板l呈凹弧形,所述面板 1包括基本呈小凹弧形的底壁部la和环绕所述底壁部la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 壁部lb;其中所述小凹弧形的底壁部la是向下逐步(逐渐)凹陷形的形状,所 述底壁部la的中心位置基本上处于所述底壁部la的最低点,所述底壁部la的 凹弧直径Rl大于所述侧壁部lb的凹弧直径R2。
如图9所示,作为所述底壁部la的一种等同实施结构,其中所述小凹弧形 的底壁部la是向上逐步(逐渐)凸出形的形状,所述底壁部la的中心位置基 本上处于所述底壁部la的最高点,如此所述底壁部la与所述侧壁部lb之间结 合部位C自然形成具有实施例一中的所述底凹槽12基本功能相同的槽。当然在 该等同实施方案中,与该结构配合的所述锅具6的底部形状也应当作出适配性 调整。
所述底壁部la的中心位置设置所述通气孔13,所述通气孔13内设置可与 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4,所述温度传感器4与所述 通气孔13之间具有间隙通道,所述温度传感器4通过固定支架41定位在所述 通气孔13中。从而所述面板1外侧的冷空气可以通过该间隙通道进入所述面板 1的内侧。当然在所述底壁部la的中心位置设置具有多重功能的所述通气孔13 的情况下(所述通气孔13同时具有安装所述温度传感器4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孔 的功能),在所述底壁部la的其他部分也还可以增加设置另外的所述通气孔13 (图中未画出),从而进一步加大冷却风量。
如图7所示,与呈凹弧形的所述面板1配合使用的锅具6的外侧壁形状也 具有与所述面板1的内侧壁形状基本一致,即包含有侧壁6b和小凹弧形的底壁6a,进而使所述锅具6与所述面板1之间不仅配合间隙均匀而贴合恰当,电磁 热转换效能比较高。
如图8所示,对应所述底壁部la设置呈凹弧状的第一电磁线圈2a。环绕所 述底壁部la中心位置的所述通气孔13,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12。所述底凹槽 12中不再设置所述通气孔13。这样当所述底凹槽12收集水或油后对之予以直 接收纳而不再漏入到其它地方。使用者可以在炒菜结束后直接对之予以擦拭去 除。
如图8所示,冷空气直接通过所述底壁部la中心位置设置的所述通气孔13 或其他部位设置的所述通气孔13进入到所述面板1的内侧。 如图8所示,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7;其中所述第二 通风通道7的第二通风容腔7a制做为相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7 所衔接的所述面板1部位设置6个面板侧壁孔lla。从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 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所述面板1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面板侧壁孔lla进而 进入到所述面板l的内侧。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所述面板外侧的且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设置通气孔,所述面板外侧的冷却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面板的内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 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通气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 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通气孔的孔 壁之间具有可以让冷却气体流通的间隙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 气孔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非中心位置;在所述面板的底部区域的中心 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内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 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 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其中所述底壁部 形成所述面板的所述底部区域,所述底壁部呈平底形或小凹弧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底壁部的内侧壁面上或所述侧壁部的内侧壁面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底壁部的内侧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底凹槽设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接合部。
9.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板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 部的顶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侧壁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径向侧壁凹槽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 的顶部,所述径向侧壁凹槽与所述底凹槽连通。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径向侧壁凹槽呈螺旋形并向外延伸到所述侧壁部的顶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面板的外侧壁上均勾设置三条以上的径向凸筋,所述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 述径向凸筋的顶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径向凸筋的高度为1 2丽。
14.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电磁线圈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和第二电磁线圈;对应所述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 圈,所述第一电磁线圈适配地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外侧;对应所述侧壁部设置 呈桶形的第二电磁线圈,所述第二电磁线圈适配地环绕在所述侧壁部的外侧。
15.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通气孔设置有第一通风通道;所述第一通风通道 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面板外侧壁结合连接形成第一通风容 腔;在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一端设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 的第一进风机,所述第一通风通道的另一端封闭。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面板的外侧并环绕所述第二电磁线圈设置有第二通风通道;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横截面呈半环形,其中开口部位与所述侧壁部结合连接形成第二通风容腔,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容纳在所述第二通风容腔内;在所述第二通风通道的一端设 置可与所述电磁加热器具的控制系统电连接的第二进风机。
1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面板是耐温透磁的塑料制造。
1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呈凹弧形的锅具;所述锅具的形状基本与所述面板的内侧壁适配。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二通风通道的第二通风容腔为相对封闭的容腔,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所衔接 的所述面板部位设置2个以上的板侧壁孔;从所述第二进风机吹入的气流透过 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与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面板侧壁孔进而进入到所述 面板的内侧。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龟磁线圈的线圈匝之间留有一定的散热间隙。
全文摘要
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面板结构,包括呈凹弧形的面板及设置在面板外侧的电磁线圈;面板包括底壁部和环绕所述底壁部而形成凹弧形面板的侧壁部;底壁部中心设置通气孔和温度传感器,在面板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锅具定位凸台。沿面板的外侧壁面均匀设置三条以上的径向凸筋,电磁线圈紧贴固连在所述径向凸筋顶部;对应底壁部设置第一电磁线圈,对应侧壁部设置第二电磁线圈,第二线圈呈弧形并与侧壁部的外侧壁面适配。在面板的内侧并位于底壁部与侧壁部的结合部位设置呈环形的底凹槽,在底凹槽中设置一个以上的贯通面板的通气孔。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优点,可以广泛应用在使用电磁线圈加热的电器具中,特别是炒菜用的电磁炉产品中。
文档编号F24C15/10GK101526237SQ200910038529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0日
发明者刘翔高, 陆社本 申请人:佛山市富士宝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