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978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圈及炉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一种节能炉圈,专利号200720176609. X公开了一种节 能同时又环保的炉圈。该节能炉圈由上圈、下圈、支承块和调节手柄组成。上圈和下圈上制 有相配合的螺纹,上圈通过螺纹安装在下圈上,在上圈的上端沿圆周均匀分布有3个支承 块,在上圈和下圈的侧壁各制做有一个调节手柄。使用时下圈安放在燃气灶台面上,受热容 器安放在上圈的3个支承块上,根据容器的大小和火焰的大小,扳动上圈和下圈的调节手 柄,使上圈和下圈相对旋转,从而调节上圈和下圈之间的相对高度,将容器调整到适当的高 度。该节能炉圈通过灵活调整容器在火焰中高度,使容器处于吸收热量的最合理位置,避免 热能浪费。 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一种节能炉具,专利号200620140985. 9公开了一种节能效 果好且能保护厨房环境的节能炉具。该节能炉具包括设在炉体上用以支撑锅体的灶腔上 口边缘、处于灶腔中间部位的燃烧炉头和与该燃烧炉头相连通的燃气引射器,灶腔上口边 缘为与所述的锅体相匹配的密封环形面,而所述燃烧炉头外环置有用远红外陶瓷材料制成 的台形罩体,在该台形罩的表面分布有多个通孔,同时该台形罩体与所述的灶腔之间所形 成的空腔上设有与炉具排烟通道相连通的排气口。由于灶腔上口边缘与锅体之间形成密封 面,因此燃气燃烧后,废气和多余的热量已无法从原来的上口边缘与锅体之间的空隙中逸 出,而只能向下返回,从罩体的各通孔处排出,同时台形罩体又快速地吸收废气中的余热而 加热自身。受热后的台形罩再以红外线辐射的方式把热能传递给锅底,大大提高热能利用 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节能效果好、便于安装使用的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 本实用新型的炉圈,包括一个用于支撑锅体并与锅体密封配合的锅体支撑部,一 个用于支撑热辐射件的热辐射件支撑部,及一个用于固定锅体支撑部和热辐射件支撑部的 本体部,锅体支撑部、热辐射件支撑部和本体部之间构成有使烟气经热辐射件然后排出的 烟气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锅体支撑部为一个环形的内炉圈,本体
部为一个套在锅体支撑部外侧并与其同心设置的外炉圈,热辐射件支撑部固定在内炉圈的
内侧;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肋板固定连接,且内炉圈的下端沿高于外炉圈
的下端沿;内炉圈的下方空间,以及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的间隙构成烟气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锅体支撑部为一个环形圈,本体部为一个位于锅体支撑部下方并与其同轴设置的环形圈,热辐射件支撑部固定在锅体支撑 部的内侧;锅体支撑部和本体部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块固定连接,锅体支撑部和本体 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烟气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本体部为一个环形圈,在本体部的内 壁上分别制有呈环形凸耳状的锅体支撑部和热辐射件支撑部,锅体支撑部位于热辐射件支 撑部的上方,在热辐射件支撑部下方的本体部上制有径向通孔,径向通孔构成烟气通道。 上述的热辐射件支撑部为向着内炉心凸起的环形凸缘。 上述的热辐射件支撑部还可以是多个环形排列的凸起体。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上述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燃烧炉头和热辐射件,炉圈的
本体部固定在炉体上,热辐射件搭接在该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上。 上述热辐射件为带有通孔的红外陶瓷板,各个红外陶瓷板构成台形罩体。 与现有技术中的节能炉圈和节能炉具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
能炉具能有效地提高热能利用率,同时结构更合理,便于生产安装。

图1是实施例1中的炉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炉具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的炉具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的炉具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锅体支撑部1、热辐射件支撑部2、本体部3、肋板4、支撑块5、 加强肋板6、炉体7、燃烧炉头8、热辐射件9、通孔10、径向通孔11。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如图1所示,炉圈的锅体支撑部1为一个内炉圈。本体 部3为一个套在锅体支撑部1外侧并与其同心设置的外炉圈。热辐射件支撑部2为固定在 内炉圈的内侧并向着内炉心凸起的环形凸缘。 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肋板4和加强肋板6固定连接。内炉圈的上 端沿高于外炉圈,使用时和锅体底部密封配合。内炉圈的下端沿高于外炉圈的下端沿。内 炉圈的下方空间,以及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的间隙构成烟气通道。 如图2所示的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7、炉圈、燃烧炉头8和热辐射件 9。炉圈的本体部3固定在炉体7上。热辐射件9为红外陶瓷板,各个红外陶瓷板构成台形 罩体。热辐射件9的内端搭接在燃烧炉头8侧边缘上,外端搭接在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 2上。 热辐射件9构成的台形罩体带有一倾斜面,并将炉圈内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 燃烧炉头8喷出的燃气在热辐射件9的上方燃烧加热锅体,同时加热热辐射件9。热辐射 件9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红外辐射的形式加热锅体,从而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燃烧后的废气穿过热辐射件9上的通孔IO,从炉圈的烟气通道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炉具及炉圈如图3所示,炉圈的锅体支撑部1为一个环形圈,本体部3 为一个位于锅体支撑部1下方并与其同轴设置的环形圈。热辐射件支撑部2为固定在锅体 支撑部1的内侧并向着炉心凸起的环形凸缘。锅体支撑部1和本体部3之间通过间隔设置 的支撑块5固定连接,锅体支撑部1和本体部3之间的间隙构成烟气通道。 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7、炉圈、燃烧炉头8和热辐射件9。炉圈的本体 部3固定在炉体7上。热辐射件9为带通孔10的红外陶瓷板,各个红外陶瓷板构成台形罩 体。热辐射件9的内端搭接在燃烧炉头8侧边缘上,外端搭接在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2 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炉具及炉圈如图3所示,炉圈的本体部3为一个环形圈,在本体部3的 内壁上分别制有呈环形凸耳状的锅体支撑部1和热辐射件支撑部2,锅体支撑部1位于热辐 射件支撑部2的上方。热辐射件支撑部2为多个环形排列在本体部3内壁的凸起体。在热 辐射件支撑部2下方的本体部3上制有径向通孔ll,径向通孔11构成烟气通道。 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7、炉圈、燃烧炉头8和热辐射件9。炉圈的本体 部3固定在炉体7上。热辐射件9为带通孔10的红外陶瓷板,各个红外陶瓷板构成台形罩 体。热辐射件9的内端搭接在燃烧炉头8侧边缘上,外端搭接在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2 上。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 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炉圈,其特征是包括一个用于支撑锅体并与锅体密封配合的锅体支撑部(1),一个用于支撑热辐射件(9)的热辐射件支撑部(2),及一个用于固定所述的锅体支撑部(1)和热辐射件支撑部(2)的本体部(3),所述的锅体支撑部(1)、热辐射件支撑部(2)和本体部(3)之间构成有使烟气通过热辐射件(9)后排出的烟气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炉圈,其特征是所述的锅体支撑部(1)为一个环形的 内炉圈,所述的本体部(3)为一个套在锅体支撑部(1)外侧并与其同心设置的外炉圈,所 述的热辐射件支撑部(2)固定在内炉圈的内侧;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肋板 (4)固定连接,且内炉圈的下端沿高于外炉圈的下端沿;内炉圈和外炉圈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的烟气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炉圈,其特征是所述的锅体支撑部(1)为一个环形圈,所述的本体部(3)为一个位于锅体支撑部(1)下方并与其同轴设置的环形圈,所述的热辐 射件支撑部(2)固定在锅体支撑部(1)的内侧;锅体支撑部(1)和本体部(3)之间通过间 隔设置的支撑块(5)固定连接,锅体支撑部(1)和本体部(3)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的烟气通道。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炉圈,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部(3)为一个环形圈,在本体部(3)的内壁上分别制有呈环形凸耳状的锅体支撑部(1)和热辐射件支撑部(2),锅体支 撑部(1)位于热辐射件支撑部(2)的上方,在热辐射件支撑部(2)下方的本体部(3)上制 有径向通孔(ll),所述的径向通孔(11)构成所述的烟气通道。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炉圈,其特征是所述的热辐射件支 撑部(2)为向着内炉心凸起的环形凸缘。
6.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炉圈,其特征是所述的热辐射件支 撑部(2)为多个环形排列的凸起体。
7. —种应用权利要求l所述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7)、燃烧炉头(8)和热辐射件 (9),其特征是所述的炉圈的本体部(3)固定在炉体(7)上,所述的热辐射件(9)搭接在该 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2)上。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能炉具,其特征是所述的热辐射件(9)为带有通孔(10) 的红外陶瓷板,各个红外陶瓷板构成台形罩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炉圈,包括一个用于支撑锅体并与锅体密封配合的锅体支撑部,一个用于支撑热辐射件的热辐射件支撑部,及一个用于固定锅体支撑部和热辐射件支撑部的本体部,锅体支撑部、热辐射件支撑部和本体部之间构成有使烟气经热辐射件然后排出的烟气通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炉圈的节能炉具,包括炉体、燃烧炉头和热辐射件,炉圈的本体部固定在炉体上,热辐射件搭接在该炉圈的热辐射件支撑部上。本实用新型的炉圈及应用该炉圈的节能炉具有效地提高了热能利用率,同时结构更合理,便于生产安装。
文档编号F24C15/24GK201463020SQ20092012467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6日
发明者陈立德 申请人:陈立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