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804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瓷砖烧制技术领域,尤其特指是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
技术背景目前建筑陶瓷砖/板生产过程的最终冷却阶段,基本都是采用横向(尾冷区宽度方向)布置尾冷管的结构来冷却产品,这种尾冷管通过一端进冷风,管中间钻小孔对准产品吹风,而另一端是封闭的。进风在管内流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沿程风压损失,不同位置出风量不一致,使尾冷区内横截面方向出现温差,如果控制不当产品还会出现后期开裂。 而横向布置尾冷管一般在尾冷区顶部和底部(尾冷区通道由传送辊分隔成上下两个通道, 辊面上通过产品),两侧进风,受到窑体结构的限制(如果两边管径太大要加宽窑体造成浪费),进风管管径无法做大,使进冷风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冷却速度会下降,产品在有限的长度内冷却不佳会导致出窑温度过高,减少了产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缩小横截面温差、快速冷却产品的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窑炉尾冷区风冷管路结构,包括有供风机、送风管道和多条尾冷管,尾冷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大量出风孔,尾冷管设于尾冷区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内,出风孔朝向尾冷区内的传送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多组尾冷管组,每组尾冷管成横向间隔分布并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送风管道包括上送风管道和下送风管道。上送风管道包括沿尾冷区长度方向的纵向风管、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横向风管、 第一调节阀,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底部带有出风孔的上纵向尾冷管,横向风管两端分别与纵向风管连接,上纵向尾冷管两端与横向风管连接。下送风管道包括底部主送风管道、主送风管道两侧的支管、第二调节阀、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顶部带出风孔的下纵向尾冷管,连通管两端分别与支管连接,下纵向尾冷管两端与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尾冷管内风在流动过程中同一横截面的风压和风量基本相同(由于路线长度一样,风量和压差损失基本相同),缩小了尾冷区内的横截面温差;多点进风不仅可以保证风量充足,加强了冷却效果,改善了车间操作环境并可提高产量,同时也可保证各出风口风压、风量均勻,进一步缩小尾冷区截面温差,提高了产品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管路的立体结构图;[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管路的侧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窑炉尾冷区风冷管路结构包括有供风机1、送风管道2和尾冷管,供风机1带有主管4,供风机主管4上设有主调节阀5。尾冷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大量出风孔6,尾冷管设于尾冷区的上通道7和下通道8内,出风孔6对着尾冷区内的传送辊9,送风管道2连接鼓风机1和尾冷管。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多组尾冷管组3,每组尾冷管组的尾冷管成横向间隔分布并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送风管道2包括上送风管道21和下送风管道22。上送风管道21包括沿尾冷区长度方向的纵向风管211、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横向风管212、第一调节阀213,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底部带有出风孔6的上纵向尾冷管31,横向风管212两端分别与纵向风管211连接,上纵向尾冷管31两端与横向风管212 中的若干小管接头用第一软管214连接。下送风管道22包括底部主送风管道221、主送风管道221两侧的支管222、第二调节阀223、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2M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顶部带出风孔6的下纵向尾冷管32,连通管2M两端分别与支管222连接,下纵向尾冷管32两端与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2M上的若干小管接头用第二软管225连接。为了把冷风引入下送风管道22,在鼓风机主管4与下送风管道222之间连接有侧部下落管226。供风机1鼓入冷风经主调节阀5进入供风机主管4,冷风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上送风管道21和下送风管道22。一部分冷风经尾冷区上方纵向风管211,经过第一调节阀213 后从两端进入横向风管212,横向风管212将冷风分配给各条上纵向尾冷管31,上纵向尾冷管31经出风孔6将冷风鼓入尾冷区内对准传送辊9上的产品顶部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冷风则由供风机主管4经侧部下落管2 进入下送风管道22的底部主送风管道221,再从底部主送风管道221两侧的支道222经过第二调节阀223进入沿窑宽方向的连通管2M最后进入带出风孔6的下纵向尾冷管32,鼓入尾冷区内对准产品底部吹风冷却。实现了尾冷管内风在流动过程中同一横截面的风压和风量基本相同(由于路线长度一样,风量和压差损失也基本相同),缩小了窑炉尾冷区的横截面温差。另外,与纵向尾冷管相连的横向风管212和连通管2M都采取两点进风,形成一个循环回路,不仅可以保证横向风管212和连通管2M的压力和风量均勻,两点进风还可以提供有足够的风量。对于纵向尾冷管的两端,同样采取两端同时进风的方式,每根纵向尾冷管也形成了一个循环回路,同样可以保证每根纵向尾冷管各个出风孔风压、风量均勻,而且也提供了足够的风量。多点进风不仅可以保证风量充足,加强了冷却效果,改善了车间操作环境并可提高产量;同时也可保证各出风口风压、风量均勻,进一步缩尾冷区内横截面温差, 提高了产品质量。上述参照实施例对该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管路结构进行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包括有供风机、送风管道和多条尾冷管,尾冷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大量出风孔,尾冷管设于尾冷区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内,出风孔朝向尾冷区内的传送辊,其特征在于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多组尾冷管组,每组尾冷管成横向间隔分布并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包括上送风管道和下送风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送风管道包括沿尾冷区长度方向的纵向风管、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横向风管、第一调节阀,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底部带有出风孔的上纵向尾冷管,横向风管两端分别与纵向风管连接,上纵向尾冷管两端与横向风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窑炉尾冷区直接冷却的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下送风管道包括底部主送风管道、主送风管道两侧的支管、第二调节阀、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以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布置的顶部带出风孔的下纵向尾冷管,连通管两端分别与支管连接,下纵向尾冷管两端与沿尾冷区宽度方向的连通管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窑炉尾冷区风冷管路结构,包括有供风机、送风管道和多条尾冷管,尾冷管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大量出风孔,尾冷管设于尾冷区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内,出风孔朝向尾冷区内的传送辊,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多组尾冷管组,每组尾冷管成横向间隔分布并沿尾冷区长度方向设置,实现了尾冷管内风在流动过程中同一横截面的风压和风量基本相同(由于路线长度一样,风量和压差损失基本相同),缩小了尾冷区内的横截面温差;多点进风不仅可以保证风量充足,加强了冷却效果,改善了车间操作环境并可提高产量,同时也可保证各出风口风压、风量均匀,进一步缩小尾冷区截面温差,提高了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F27D9/00GK202267371SQ20112040770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4日
发明者管火金, 荆海山, 陈军 申请人: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