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式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359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藏头式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藏头式电磁灶,包括机壳、安装在机壳内的第一电磁灶头、可收容于机壳内的第二电磁灶头以及与安装在机壳内的控制装置;机壳的侧面上设置有开口,第一电磁灶头包括安装在机壳上的第一加热面板、安装在第一加热面板下方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组件;第二电磁灶头包括灶头外壳、安装在灶头外壳上的第二加热面板、以及安装在第二加热面板下方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电磁线圈组件。本实用新型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第二电磁灶头可收容在机壳内,在需要时拉出机壳,与第一电磁灶头同时使用以节省烹饪时间;不需要时推进机壳内收容起来,节省电磁灶的占用空间,满足现代家庭小厨房的空间要求,利于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藏头式电磁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尤其涉及一种藏头式电磁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灶以其高效节能、经济清洁、安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满足人们更丰富的做菜方式,节省做饭的时间,双头电磁灶也应运而生。
[0003]然而,目前现有的双头电磁灶,都是将两个灶头并行固定放置在一起,从而使得双头电磁灶的面积都很大,在现代寸土寸金的社会中,要使用双头电磁灶就会占去狭窄的厨房很大的空间,因而阻碍了双头电磁灶的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将电磁灶头收容起来、节省占用空间的藏头式电磁灶。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藏头式电磁灶,包括机壳、安装在所述机壳内的至少一第一电磁灶头、可收容于所述机壳内的至少一第二电磁灶头、以及与安装在所述机壳内的控制装置;
[0006]所述机壳的侧面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电磁灶头进出所述机壳的开口,所述第一电磁灶头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上的第一加热面板、安装在所述第一加热面板下方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组件;所述第二电磁灶头包括灶头外壳、安装在所述灶头外壳上的第二加热面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加热面板下方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电磁线圈组件。
[0007]优选地,所述开口在所述机壳上位于所述第一电磁灶头下方;对应所述开口的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壁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支撑滑道,所述灶头外壳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支撑滑道配合的支撑臂,所述第二电磁灶头通过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支撑滑道配合并沿所述支撑滑道轴向滑动进出所述机壳,且所述第二电磁灶头在所述机壳内位于所述第一电磁灶头下方。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电磁线圈、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内以支撑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加热面板紧邻在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上方;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包括第二电磁线圈、以及安装在所述灶头外壳内以支撑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加热面板紧邻在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上方。
[0009]优选地,所述灶头外壳底部设置有可折叠的支撑架。
[0010]优选地,所述灶头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与所述控制装置接通或断开的灶头开关。
[0011 ] 优选地,所述灶头外壳对应所述开口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推拉所述第二电磁灶头进出所述机壳的把手。[0012]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内底部的电源主板、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上并与所述电源主板电连接的操作板。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面板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所述第二加热面板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
[0014]优选地,该藏头式电磁灶还包括安装在机壳内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
[0016]本实用新型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第二电磁灶头可收容在机壳内,在需要时拉出机壳,与第一电磁灶头同时使用以节省烹饪时间;不需要时推进机壳内收容起来,节省电磁灶的占用空间,满足现代家庭小厨房的空间要求,利于推广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藏头式电磁灶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藏头式电磁灶中第二电磁灶头拉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中机壳的侧视图;
[0021]图4是图2中第二电磁灶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藏头式电磁灶,包括机壳1、安装在机壳I内的至少一第一电磁灶头2、可收容于机壳内的至少一第二电磁灶头3、以及与安装在机壳I内的控制装置。第二电磁灶头3可通过推拉方式进出机壳1,在需要时拉出机壳1,可与第一电磁灶头2同时使用以节省烹饪时间;在不需要时推进机壳I内而收容其中,减少电磁灶的占用空间,满足现代家庭小厨房的空间要求,利于该电磁灶的推广使用。
[0024]机壳I为一中空的壳体,其内部空间可用于容纳第一电磁灶头2、第二电磁灶头3和控制装置等。第一电磁灶头2包括第一加热面板21以及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该第一加热面板21安装在机壳I上,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安装在第一加热面板21下方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加热面板21用于承载烹饪容器(例如锅等受热容器),通过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其中,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可包括第一电磁线圈221以及第一支撑板222,第一支撑板222安装在机壳I内以支撑第一电磁线圈221,第一加热面板21紧邻在第一电磁线圈221上方。该第一加热面板21可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
[0025]如图2-4所示,第二电磁灶头3收容在机壳I内时位于第一电磁灶头2的下方,不影响第一电磁灶头2的使用。在机壳I的侧面上设置有开口 10,开口 10供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机壳I;开口 10在机壳I上位于第一电磁灶头2下方。该第二电磁灶头3独立于第一电磁灶头2,其可包括灶头外壳30、安装在灶头外壳30上的第二加热面板31、以及安装在第二加热面板31下方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其中,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包括第二电磁线圈321以及第二支撑板322,第二支撑板322安装在灶头外壳30内以支撑第二电磁线圈321,第二加热面板31紧邻在第二电磁线圈321上方。该第二加热面板31用于承载烹饪容器(例如锅等受热容器),通过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第二加热面板31可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
[0026]参考图1、2,为了方便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机壳I以及稳定收容在机壳I内,对应开口 10的机壳I的相对两侧壁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支撑滑道41,支撑滑道41与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机壳I的方向平行,第二电磁灶头3的灶头外壳30相对两侧设有与支撑滑道41配合的支撑臂42,第二电磁灶头3通过支撑臂42与支撑滑道41配合、并可沿支撑滑道41轴向滑动进出机壳I。其中,支撑滑道41可为横放的U形支撑轨道,支撑臂42可对应配合到支撑轨道内并可在其内滑动;或者,支撑滑道41为设置在机壳I侧壁内壁面上的支撑架条,支撑臂42可对应配合到支撑架条上表面上并可沿上表面滑动。
[0027]在收容第二电磁灶头3时,从机壳I上的开口 10将第二电磁灶头3上的支撑臂42对应配合到机壳I内的支撑滑道41上,推动第二电磁灶头3使支撑臂42沿支撑滑道41向机壳I内滑动至第二电磁灶头3完全置于机壳I内即可,通过支撑臂42与支撑滑道41的配合将第二电磁灶头3稳固在机壳I内。且,第二电磁灶头3在机壳I内位于第一电磁灶头2下方。需要使用第二电磁灶头3时,从机壳I上的开口 10将第二电磁灶头3拉出机壳1,拉动时第二电磁灶头3的支撑臂42会沿着支撑滑道41向机壳I外滑动,直至第二电磁灶头3完全拉出机壳I后即可使用。
[0028]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为了方便推拉第二电磁灶头3,在灶头外壳30对应开口10的侧面设置有把手33,用于推拉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机壳I。灶头外壳30对应开口 10的侧面可与开口 10对应设置,以使得在第二电磁灶头3推进机壳I内后,该侧面可将开口10封闭。
[0029]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在第二电磁灶头3的灶头外壳30底部可设置有可折叠的支撑架34。支撑架34的设置,在第二电磁灶头3拉出机壳I外后,可将第二电磁灶头3撑高而与第一电磁灶头2 —致高度使用。当然,支撑架34的高度不限定,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支撑架34的可折叠设置,方便在第二电磁灶头3收容到机壳I内时,支撑架34可折叠收容在灶头外壳30底面上。该可折叠的支撑架34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0030]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灶头外壳30上设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灶头开关35,该灶头开关35用于控制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与控制装置接通或断开,使得该第二电磁灶头3可独立于第一电磁灶头2工作,可确保该第二电磁灶头3在拉出机壳I外通过启动灶头开关35后才可以工作,使用安全。优选地,该灶头开关35为常开触点开关。
[0031]又如图1所示,该藏头式电磁灶中,控制装置包括电源主板51和与电源主板51电连接的操作板52,电源主板51安装在机壳I内底部,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和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与该电源主板51电连接;操作板52可安装在机壳I上,用于操作控制第一电磁灶头2工作与否、以及第一电磁灶头2和第二电磁灶头3的工作模式(包括加热温度、时间等)。为了方便操作,操作板52可设置在第一加热面板21远离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的一端上。
[0032]此外,该藏头式电磁灶还包括安装在机壳I内的散热装置6,散热装置6与控制装置电连接。该散热装置6用于控制机壳I内温度,保证第一电磁灶头2、电源主板51的持续正常工作。散热装置6可包括散热风扇,可优选设置在机壳I内底部。[0033]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藏头式电磁灶包括一第一电磁灶头2和一第二电磁灶头3,从而该电磁灶为藏头式双头电磁灶。当第二电磁灶头3收容在机壳I内后,该电磁灶可作为单头电磁灶使用,且减少电磁灶的占用空间;当第二电磁灶头3拉出机壳I使用,该电磁灶作为双头电磁灶使用。第一电磁灶头2和第二电磁灶头3的同时使用,可节省烹饪时间,提高烹饪效率。
[0034]可以理解地,对应厨房的需求,该第一电磁灶头2也可设两个或以上,对应的第二电磁灶头3也可设两个或以上,在第二电磁灶头3于第一电磁灶头2下方收容于机壳I内时,两个第二电磁灶头3可分别对应在两个第一电磁灶头2的下方,需要使用时拉出机壳I即可。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I)、安装在所述机壳(I)内的至少一第一电磁灶头(2)、可收容于所述机壳(I)内的至少一第二电磁灶头(3)、以及与安装在所述机壳(I)内的控制装置; 所述机壳(I)的侧面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所述机壳(I)的开口(10),所述第一电磁灶头(2)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I)上的第一加热面板(21)、安装在所述第一加热面板(21)下方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所述第二电磁灶头(3)包括灶头外壳(30)、安装在所述灶头外壳(30)上的第二加热面板(31)、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加热面板(31)下方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0)在所述机壳(I)上位于所述第一电磁灶头(2)下方;对应所述开口(10)的所述机壳(I)的相对两侧壁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支撑滑道(41),所述灶头外壳(30)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支撑滑道(41)配合的支撑臂(42),所述第二电磁灶头(3)通过所述支撑臂(42)与所述支撑滑道(41)配合并沿所述支撑滑道(41)轴向滑动进出所述机壳(I ),且所述第二电磁灶头(3 )在所述机壳(I)内位于所述第一电磁灶头(2)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组件(22)包括第一电磁线圈(221)、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I)内以支撑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21)的第一支撑板(222),所述第一加热面板(21)紧邻在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21)上方;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包括第二电磁线圈(321)、以及安装在所述灶头外壳(30)内以支撑所述第二电磁线圈(321)的第二支撑板(322),所述第二加热面板(31)紧邻在所述第二电磁线圈(321)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头外壳(30)底部设置有可折叠的支撑架(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头外壳(30)上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组件(32 )与所述控制装置接通或断开的灶头开关(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头外壳(30)对应所述开口(10)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推拉所述第二电磁灶头(3)进出所述机壳(I)的把手(3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I)内底部的电源主板(51)、以及安装在所述机壳(I)上并与所述电源主板(51)电连接的操作板(5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面板(21)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所述第二加热面板(31)为微晶面板或陶瓷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该藏头式电磁灶还包括安装在机壳(I)内的散热装置(6),所述散热装置(6)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藏头式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6)包括散热风扇。
【文档编号】F24C15/08GK203671676SQ201420006652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6日
【发明者】戴远焕 申请人: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