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436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热介质进口、热介质出口、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出口、喇叭状接管,所述四个进出口皆通过所述喇叭状接管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相连接,所述喇叭状接管大口端朝向所述换热器主体里侧,所述换热器主体包含多个风盒和多组换热模块,多个所述风盒分别设于所述多组换热模块底部和顶部;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板、隔板和连接钢板条;所述多组换热模块沿热介质进口至出口方向分别收容耐热性逐渐减弱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包括凹凸加强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制造成本低,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
【专利说明】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窑炉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有利于余热回收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时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成为相关行业面临的主要命题。目前工业窑炉余热回收利用大多采用换热器交换形式,换热器的品种很多,但大多都是制造成本高、换热面积小、换热效率低,达不到余热充分利用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换热器,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4]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热介质进口、热介质出口、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出口、喇叭状接管,所述四个进出口皆通过所述喇叭状接管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相连接,所述喇叭状接管大口端朝向所述换热器主体里侧,所述换热器主体包含多个风盒和多组换热模块,多个所述风盒分别设于所述多组换热模块底部和顶部;
[0005]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板、隔板和连接钢板条;
[0006]所述多组换热模块沿热介质进口至出口方向分别收容耐热性逐渐减弱的换热板;
[0007]所述换热板包括凹凸加强筋;
[0008]所述热介质进口和所述热介质出口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两端,所述助燃风进口和助燃风出口同时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一侧或分别置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两侧,所述助燃风出口靠近于所述热介质进口,所述助燃风进口靠近于所述热介质出口。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种较佳实例中,所述凹凸加强筋包括多个,相邻二凹凸加强筋通过不锈钢铆钉阻隔。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种较佳实例中,所述两两相邻二模块间的所述隔板分别抵接顶部和底部的所述风盒设置。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种较佳实例中,所述换热板包括多层,层与层之间间距为10毫米至30毫米之间的任意值。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种较佳实例中,所述连接钢板条咬紧密封所述相邻两层换热板两端,形成多个独立的气体通道。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一种较佳实例中,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相互独立的热介质通道和助燃风通道,所述风盒与所述助燃风通道连通。
[0014]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
[0015]所述换热器主体分为多个单组模块,延长了助燃风与热介质的接触时间,换热器换热效率更佳。
[0016]不同的单组模块所收容的换热板形状构造相同,材质耐热性根据余热量大小及温度高低进行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7]将工业窑炉燃烧用助燃风与热介质余热进行交换,凸凹加强筋可增大热介质及助燃风的的接触面积,且使助燃风充分混合,同时也解决热介质分层降低换热效率的问题,热传导效率更高,热介质余热利用效率高达75%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0018]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0]图1是换热器主视图;
[0021]图2是换热器左视图;
[0022]图3是换热器俯视图;
[0023]图4是图2的IV处局部放大图;
[0024]图5是图3的V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0026]请参阅图1、图2、图3,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11、热介质进口 12、热介质出口 13、助燃风进口 14、助燃风出口 15和喇叭状接管16。所述热介质进口 12、热介质出口 13为筒状,分别设于换热器主体11的两端,所述助燃风进口 14、助燃风出口 15也为筒状,设于换热器主体11 一侧或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11两侧,所述助燃风出口 15临近所述热介质进口 12所在端设置,所述助燃风进口 14临近所述热介质出口 13所在端设置。所述四个进出口(12、13、14、15)皆通过所述喇叭状接管16与所述换热器主体11相连接,所述喇叭状接管16两端截面形状、大小各异,大截面一端为方形,小截面一端为圆形,连接时所述喇叭状接管16大截面方形端连接所述换热器主体11,小截面圆形端连接所述四个进出口(12、13、14、15)。
[0027]所述换热器主体11整体呈长方体结构,包含两个风盒111和多组换热模块113,两个所述风盒111分别设于所述多组换热模块11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换热模块113包括换热板1131、隔板1133和连接钢板条1135,所述换热板1131和隔板1133皆为方形钢板,具体实施实例中,所述不同组的换热模块113所包含的换热板1131结构相同,耐热性不同,具体而言,最先接触热介质的那组换热模块113的所述换热板1131耐热性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次于第二组,以此类推。所述相邻二组换热模块113之间的所述隔板1133上下间隔设置,即第一组和第二组换热模块113之间的隔板1133抵接顶部的所述风盒111,留出底部空隙连通第一组和第二组换热模块,则第二组和第三组换热模块113之间的隔板1133抵接底部的所述风盒111,留出顶部空隙连通第二组和第三组换热模块,以此类推。
[0028]请参阅图4,是图2的IV处局部放大图。所述换热板1131包括多层,层与层之间间距为十至三十毫米之间任意值。所述连接钢板条1135咬紧密封所述相邻两层换热板1131两端,形成多个独立的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相互独立的热介质通道11311和助燃风通道11313,所述风盒111连通所述助燃风通道11313,所述热介质通道11311两端分别与所述热介质进口 12和所述热介质出口 13相连通,所述助燃风通道11313两端分别与所述助燃风进口 14和所述助燃风出口 15相连接。所述热介质通道11311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助燃风通道11313的气流方向相逆且夹角成90度。
[0029]请再次参阅图4,是图2的IV处局部放大图。所述换热板1131为方形钢板,包括凹凸加强筋11310。所述凹凸加强筋11310可增大热介质与助燃风流动过程中接触的横截面积,所述凸凹加强筋11310可增大热介质及助燃风的接触面积,且使助燃风充分混合,同时也解决热介质分层降低换热效率的问题,热传导效率更高,热介质余热利用效率高达75%以上。
[0030]请参阅图5,是图3的V处局部放大图。所述相邻二凹凸加强筋11310间通过不锈钢铆钉阻隔,目的是加强所述换热板1131的稳定性,避免被高速气流冲坏变形。
[0031]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
[0032]所述换热器主体11分为多组换热模块113,延长了助燃风与热介质的接触时间,所述换热器I换热效率更佳。
[0033]不同的换热模块113所收容的换热板1131形状构造相同,材质耐热性根据余热量大小及温度高低进行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4]将工业窑炉燃烧用助燃风与热介质余热进行交换,凸凹加强筋11310可增大热介质及助燃风的接触面积,且使助燃风充分混合,同时也解决热介质分层降低换热效率的问题,热传导效率更高,热介质余热利用效率高达75%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热介质进口、热介质出口、助燃风进口、助燃风出口、喇叭状接管,所述四个进出口皆通过所述喇叭状接管与所述换热器主体相连接,所述喇叭状接管大口端朝向所述换热器主体里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主体包含多个风盒和多组换热模块,多个所述风盒分别设于所述多组换热模块底部和顶部; 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板、隔板和连接钢板条; 所述多组换热模块沿热介质进口至出口方向分别收容耐热性逐渐减弱的换热板; 所述换热板包括凹凸加强筋; 所述热介质进口和所述热介质出口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两端,所述助燃风进口和助燃风出口同时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一侧或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主体两侧,所述助燃风出口靠近于所述热介质进口,所述助燃风进口靠近于所述热介质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加强筋包括多个,相邻二凹凸加强筋通过不锈钢铆钉阻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两相邻二换热模块间的所述隔板分别抵接顶部和底部的所述风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包括多层,层与层之间间距为10毫米至30毫米之间的任意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板条咬紧密封所述相邻两层换热板两端,形成多个独立的气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相互独立的热介质通道和助燃风通道,所述风盒与所述助燃风通道连通。
【文档编号】F27D17/00GK204100828SQ201420424778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冯伟, 张旭 申请人:湖南奥特朗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